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张昭从未当丞相,顾雍却为相十九年,孙权是如何选择的

以史为鉴 2023-07-04 17:29:21

张昭从未当丞相,顾雍却为相十九年,孙权是如何选择的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张昭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曹魏黄初三年(吴黄武元年),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孙权正式开国,也是孙权权力的再一次提升。当然,对于他手下的文官武将,更是一次晋升的机会。孙权此时需要一个丞相,总领万机。很多人都找来表示应该让张昭来担任吴国丞相,但孙权却表示,现在刚刚开国,事务过于繁多,现在优崇张昭并非明智之举。

孙权决定让孙邵担任吴国第一任丞相。这位孙邵虽然看似名不见经传,但也算是“老熟人”了。他和孙权并没有亲戚关系,早年间在孔融手下工作,曾被孔融大加赞赏。后来又投靠了刘繇,最终效力东吴。在现有残缺的史料中,他在孙策去世后,孙邵一直劝谏孙权一直不要放弃对献帝上贡,通书信,此建议受到孙权采纳,并确立了对待献帝和汉室朝廷的态度。

孙权称王封相为何孙邵“名不见经传”?从各个史料上分析,很可能孙邵和同事们关系并不好,尤其是《三国志》的重要参考资料是韦昭的《吴书》。因此大家怀疑是韦昭其党羽与孙邵曾产生矛盾导致。而韦昭一流应含张温和暨艳等人。

黄武四年,东吴开国后第一个丞相孙邵去世,享年62岁。

一:张昭的“硬伤”

孙邵去世了,丞相的位置又空了。这时候群臣们又积极主动找到孙权表示该让张昭担任丞相了,但这事儿被孙权再次否决了。孙权表示,我这绝不是对张昭的吝惜,只是考虑到丞相的事务繁杂,而张昭的脾气很刚烈耿直,他的建议要是没被听从,就会产生怨恨,这样对张昭没有好处。

孙权说张昭脾气刚烈耿直,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很容易产生怨恨。其实,就是孙权已经对张昭有成见了,孙权和张昭曾经有哪些矛盾点?我们可以简单回忆一下。

1.张昭在率军讨伐黄巾余党,攻克匡琦叛乱,平定豫章贼周凤等人之后,就渐渐不掌兵权,常在孙权左右为谋臣。而张昭在作为谋臣的时候,常常提意见并指责孙权做的不对的地方。

2.甘宁曾建议孙权尽快讨伐黄祖,而当时在座的还有张昭,张昭不同意贸然出兵。甘宁和张昭两个急性子居然在孙权面前吵了起来,孙权掂量了一下,同意了甘宁的想法。

3.赤壁之战,张昭主和。这一件事儿,就够张昭“够一梦的”。

4:建安十四年张昭斥责孙权打猎,虽然张昭苦口婆心,孙权并不领情。

5:建安十七年在曹操的授意下,曹魏方面曾发表“文章”寄给孙权并指出,孙权应该除掉两个人,一个是刘备,一个是张昭。

6:孙权为王后,曾大宴于武昌钓台,甚至让人将水洒向群臣表示必须喝醉直至落水才可停止。 张昭正襟危坐,不一会儿擅自离开会场并在车上等着。孙权呼唤张昭回来,并希望张昭消消气。回来后张昭竟然将孙权比作商纣王,孙权听后非常惭愧。

如此有史可查的六条,孙权心中应该对这位弥辣的“老骨头”又爱又恨。

不说孙权,如果换做是笔者我。在古代作为一个地方领导者,我希望需要群臣的时候群臣出谋划策,不需要的时候老老实实给我待着享受荣华富贵。在公共场合,能给我留面子留面子,不能给我留面子你也别怪我了。我要的是屁股下面的一把椅子,你多有功劳,也要有臣子的样子。什么君臣和睦,你为我效命,只能有“功劳”,“富有”和对我“瑟瑟发抖。”

就像我们现在职场上,你看到自己的领导,甚至是小公司的自己的老板,一定会给领导留面子。领导开部门会时,你每次当着其他部门的人批评大领导。

”领导你应该好好挣钱,夜里别老蹦迪去”

“领导,你在单位非休息时间不应该玩手机,打王者荣耀,被我发现了吧“

“领导你怎么那么怂,对待甲方,低三下四的,影响咱们品牌效应”

作为社会底层的笔者及我的朋友们,你老这么给领导提意见,你马上就会被调部门,被裁员了。

二:顾雍是谁

话说这位顾雍,喜欢三国的朋友们对他熟悉的也不太多。顾雍字元叹,是吴郡人。他的家族当时官运应该不太旺,四代内的记载只有《吴录》的一句话。顾雍的曾祖父顾奉,字季鸿,官至颍川太守。

虽然顾是吴四姓之一,但也许当时只是家族大,而让家族正式走上高权力层次的,还是顾雍这代人。顾雍早年,有幸跟随来吴郡避难的蔡邕学习,主要学习弹琴和书法。在汉末是察举和风评的天下,有这样一段学习经历,顾雍也顺风顺水。

根据《江表传》记载,顾雍跟随蔡邕学习的日子里,被评为“专一清静,敏而易教。”蔡邕对这个弟子非常满意,甚至对顾雍表示“卿必成致,今以吾名与卿。”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顾雍之前也许不叫顾雍,而正是此时因蔡邕的“赏赐”,改成与自己同音的名字。另外根据《吴录》的补充,顾雍表字为元叹,正是体现了蔡邕对顾雍的肯定和赞叹。

有了蔡邕这层关系,立刻就被州郡表荐,20岁时就成为合肥长,开始在地方上摸爬滚打。他工作历经娄、曲阿、上虞等地,政绩斐然。

建安五年,孙权被朝廷封为会稽太守,而孙权不去就任,让顾雍前去为郡丞,代理太守工作。在任上,顾雍讨伐贼寇,还百姓一片安宁,会稽郡人民因此安居乐业。数年后,被召回封为左司马。孙权称王后,陆续封顾雍为大理奉常,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拜侯还寺等。而顾雍火箭式上升的情况,连顾雍的家人都不清楚。

黄武四年,孙权特意把顾雍的老母亲迎接过来。顾母到后,孙权亲自迎接,并举行了“升堂拜母”的仪式,孙权还特意召集群臣聚会。晚些时间,孙权命令太子再次对顾雍及其母亲表示庆贺。

我们都知道,这么大动静,孙权要“搞事情”了。

三:顾雍的“艺术”

话说顾雍这个人,不爱说话,不会喝酒,行为举止都很得当。孙权曾经感叹“顾君一般不说话,如果说话必中。”每次宴会之时,只要顾雍在座,很多人都害怕喝多了让顾雍看见自己的丑相,因此大家喝酒都特别“拘着”。孙权发现后常表示“顾公在坐,使人不乐。”

笔者在此加一句,只有傻子看不出来孙权如此提携顾雍的用意。未来的领导滴酒不沾,你天天烂醉如泥,的确不太合适。

不久之后,顾雍被封为太常,进封醴陵侯。逢孙邵去世,顾雍代孙邵为丞相、平尚书事。顾雍这丞相一当就是十九年,而在其任上,有何种艺术,陪好巨难“伺候”的孙权呢?

1.会张嘴,会闭嘴

顾雍在担任丞相后,选贤举能,还秉持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面对国内大小事,顾雍常常派人投入群众中去,收集百姓的建议,自己甄选后列出解决方案呈给孙权。如果孙权采纳顾雍的建议,顾雍会高调表示这都是孙权的功劳。如果不被采纳,顾雍也会非常低调,闭口不再谈此事,不像张昭那样“一言不合就开干”。

2.能给领导面子,也能保持原则

在朝会上,顾雍依旧寡言少语,而且对孙权毕恭毕敬,让人挑不出来毛病,但毕恭毕敬并非完全放弃自己的原则。有一次张昭日常“开炮”,批评孙权现行的法律过于严格。孙权听了以后压根就没理张昭,直接扭头问顾雍怎么看此事。其实张昭“弥辣”的表达方式是与孙权的症结之一,孙权显然很不高兴。但顾雍对于此事的看法和张昭相同,于是客观的表示自己的意见和张昭相同。孙权听罢,这才开始讨论减轻刑罚之事。

3. 你吃饭了没?

这段小标题,并非为了蹭近日“李雪琴”的梗,而是孙权曾真实表达过的。孙权每次遇到疑难问题,都会派中书郎前去顾雍的家中把自己的想法告知顾雍。而顾雍如果同意孙权的决议,就会留下中书郎在家吃饭,并将自己的建议滔滔不绝讲给中书郎。如果顾雍不同意,就不会请客吃饭了,并且直接劝中书郎“家走”。

最终,孙权也知道如果顾雍同意就会请中书郎吃饭,如果不同意,就不会请客。因此,孙权每次等中书郎归来复命后第一句话就是”你吃饭了没“?

原理其实很简单,一是防止高层决议泄密,二是每个领导或君主都不喜欢被拒绝,当不得不被拒绝的时候,对方越隐晦低调,给自己的感觉才会越好。

4.涉军问题和孙权态度一致

孙权是一国之君,什么是让他又爱又忌惮的事情,答案应该是军队,尤其是边境军队的状态。

当时边境的诸位将领,大多数都想要主动进攻敌人而获得功劳,将领们频频上书表示发起战争的好处。孙权因此咨询顾雍怎么办。顾雍表示,兵法中明确要“戒”小利,这些人请求发起战争,就是为了邀功,并非为了国家。您应该下令禁止这种过于冒昧的请战行为。凡是不足以耀威或给敌人重创的,都一律不听从。

孙权认可了顾雍的建议。

根据《江表传》补充,顾雍遇到的军国大事,当自己有明确意见之后,如果不是先亲自见到孙权,是不会向其他人透露一个字的。

有相如此,君复何求。

四:张昭“落选”丞相之后

话说,孙权幸好没用张昭,因为在这之后张昭的脾气越来越烈。孙权对于张昭的“反抗”也越来越激烈。在孙权称帝的时候,孙权已经主动怼张昭了,批评张昭“如果当年要是听张公的,我现在已经要乞讨食物了”。张昭听到后,立刻伏在地上流汗发抖。有人认为这事儿是假的,但也有部分学者支持这段史料。

后来,张昭称自己老了退休,将手上还难免有点的兵权全部上交,地位仅次于三公。虽然退休,张昭每次朝见的时候,都辞气壮厉,义形于色。甚至因有一次忤逆孙权的旨意,被命令不许参加朝会。

后来孙权向张昭道歉,这事儿才算过去。再后来在公孙渊问题上张昭再次与孙权意见向左,且在公共场合表达出来。引发孙权勃然大怒,甚至抽刀质问,最要命的是这句话“吴国的人入宫就拜我,出宫则拜你”。孙权忍无可忍了。最后张昭搬出已故太后,才勉强解决了这场矛盾。

孙权没有听从张昭的建议,仍然和公孙渊交往。张昭得知孙权没听话,就拒绝上朝闭门不出。孙权命人将张昭的大门堵死,“你不出来,也就甭想出来了”。最终公孙渊叛变吴国,孙权想亲自找张昭认错,但张昭就是不出来。还是孙权狠,派人火烧张昭府。当看到孙权死也不出来的时候,赶紧命令灭火。还是张昭的儿子懂事,一看孙权灭火,就搀着自己老爹和孙权和解了。

孙权很尊敬张昭但为什么一直不肯拜他为丞相?



公元200年,孙策终于平定了江东,为吴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不幸遭到刺客的重创。临终前,他把弟弟孙权托付给长史的助手张昭。张昭不负重托,确实支持了孙氏政权实现平稳过渡。


起初,孙权提议设立丞相一职。大家都以为是张昭,都推荐了。结果孙权拒绝了。原因是那是一个多事之秋,领导责任重大的官员,待遇并不优厚。第一任宰相孙绍死后,大臣们又推举张昭。孙权说,我是不是舍不得把这个位置让给张弓?首相的事情很复杂。他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如果他不遵守他所说的话,就会引起怨恨和责难。当总理对他没好处。最后,顾雍被任命为宰相。


按理说,张昭这种资历深、贤德重、被委以重托的人,当之无愧的宰相,也是得人心的。但孙权两次否决,给出的理由更像是搪塞。那么,孙权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这要从孙权接班说起。当时孙权才十八岁,血气方刚,勇猛不羁,特别喜欢骑射猛虎,宴饮作乐。只要张昭在场,就会上前严厉劝阻。由此看来,孙权并不崇拜张昭,似乎也不愿意被他控制。但是看看后来发生的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


后来因为公孙渊有意做诸侯,孙权打算派两个使节去辽东拜他为太子。张谏说公孙渊怕曹魏讨伐,所以对我有恩。如果他和曹魏反目,自己坦白,那他派出的使节不回来岂不是贻笑天下?孙权与他反复争论,坚持要派使节去辽东。结果公孙渊确实杀了吴国的使臣。孙权知道自己错了,就去漳门认错,迎入宫中。他深深地批评了自己。


既然孙权这么敬重张昭,为什么不拜他为相?


我们知道,当时天下大势是,曹操已成气候,刘表铁了心要自律,刘备立足未稳,孙权只是借天险在江东占得先机。三足鼎立还没有形成。公元208年,曹操写了一封信威胁孙权说:“我有80万水军,我受田字之命南下。形势非常危急。虽然以张昭为首的主和派占多数,但孙权仍然支持以鲁肃为代表的少数战争派,果断调遣周瑜、等。与刘备率领的蜀军共同作战,通过赤壁之战打败了曹军。可以看出,孙权虽然很尊重张昭,有时甚至屈尊贵要,但在原则问题上始终不肯让步。


而且张昭性格倔强倔强,脾气暴躁。如果他掌管国家事务,他的决策将是极端的。如果你不按他说的做,你必然会和你竞争;照他说的做,他会再次错过机会。


综上所述,孙权之所以不拜张昭,是因为他缺乏大局观和协调官员的大度胸怀。有鉴于此,孙可以“以张昭为师”,“多重视吴将军,班雅第三师,改娄侯及食邑各家之封”,但他从来不重视。另一方面,孙权任用的顾雍担任宰相长达19年。他为人坦荡,外柔内刚,能选拔人才,公道正派,言行谨慎,无不当之计。他的家人不知道。中国古代一直有“圣贤在位,能人在位”的说法。对张昭这样忠诚的老将多一些尊重和包容是对的。但考虑到事业的发展和拓展,不能瞻前顾后,会束缚手脚。


就像足球场上,用人换人的直接目的,还是为了加强防线,稳扎稳打,扩大t

三国时吴国的张昭,关键时候总当妥协投降派,孙权为什么还重用他?

三国时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他性情直爽,敢于犯颜谏诤,刚正不阿,从不偷荣取容。20岁被举孝廉,他推辞了,徐州刺史陶谦举他为秀才,他仍不接受。这个人就是东吴的开国元勋和决策人物张昭。

张昭,字子布,东汉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在知识的滋养下,成为一个智谋超人、才华出众的东吴第一谋士,曾被孙策比喻为管仲。“英雄”总会有用武之地。东汉末年中原动乱,张昭为避乱渡江南下。当时,孙策正在平定江东,正需要才能卓越的人才,周瑜向孙策推荐了张昭。孙策亲自请张昭出山助他一臂之力,于是张昭出山相助,担任长史和抚军中郎将,管理江东的内政军务,为孙策平定江东做了很大贡献。

孙策平定江东后,张昭几次向孙策表明了西征黄祖的重要性,但孙策还没有来得及行动,便英年早逝了。孙策临终前将弟弟孙权托付给两名重臣张昭和周瑜,交待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后,听取了他的意见,西征果然灭了黄祖。

张昭最值得提及的是他忠直敢谏、刚正不阿。一次,孙权与众将设宴饮酒,在席间用酒泼洒君臣。大家都不敢言语,唯有张昭拍案而起,说孙权无异于纣王。孙权听后,羞愧难当,立即终止了酒宴。还有一次,孙权去打猎,骑马射虎,老虎经常冲到孙权面前,攀住马鞍。张昭吓得脸色都变了,教训孙权说:“你做将军的怎么能这样?当人君的,应该驾驭天下英雄,哪能跟野兽比谁勇敢?万一有什么不测,就会成为天下人的笑话。”孙权只好承认错误,说自己年轻不懂事。

张昭在处理军政事务上,并非一点瑕疵都没有。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80万大军南下,张昭主张妥协,但是在主战派周瑜等人的努力下击败了曹军。这在张昭的人生中,是一次失误。不过,孙权知道张昭一向忠直,并不因为他走保守路线就认为他有投曹的想法。

后来曹丕篡汉后,册封孙权为吴王,应当设置一名丞相,百官都认为非张昭莫属,不料孙权却说:“国家现在正处于多事之秋,丞相这个职位职责非常繁重,不算是个美差,别把老臣累坏了。”丞相孙邵去世后,群臣再次公推张昭,孙权还是说:“丞相这个职位太累了,张老先生的脾气这么硬,很容易得罪人,这样对他不好。”最终也没有让张昭当上丞相。其实张昭早已经做了一个丞相应该做的事情,忠心耿耿,尽心尽力,孙权却始终吝于给他一个名分。

229年(黄龙元年),孙权称帝的时候,大宴群臣,称赞周瑜功劳最大。张昭正要表示祝贺,孙权说:“要是当年依了张老先生的计策,这会儿我已经在要饭了。”于是,任命顾雍为丞相。不久,张昭告老还乡,在家为《左传》写注解。

张昭虽然回家做学问了,老脾气还是不改,反倒老而弥坚。孙权召见他,他还是直言不讳。

他是孙策留给孙权的第一重臣,为何却被孙权冷落至此呢?

此人在《三国演义》中的角色一直处于几乎被忽略的地位,他就是张昭。张昭大概出现的两次也只是为了凸显诸葛亮的厉害,最为明显的一次就是赤壁之战前,刘备方面为了联盟孙权共抗曹操,而当时孙权集团又分为两派,一派为主和派,一派为主战派,而议和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张昭。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诸葛亮来到了东吴,在朝堂之上,轮番和东吴的文臣辩论,最后连东吴文臣之首的张昭也辩得狼狈不堪。接着,张昭的第二次重要作用,就是负责后勤粮草等事,积极配合前方的赤壁之战。那么看到这些事件后,张昭在人们的心目中无异于一个龙套而已了。但是正史中的记载却是另外一种情形。

根据陈寿《三国志张昭传》记载等史料来看,张昭老家原来是彭城人。彭城可谓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张昭属于那种学霸型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博览群书,名气很大。但是张昭又并非书呆子型的读书人,他还是非常有见识和才干的。所以人缘、名气都俱佳,在张昭成年后,就被当地官府举孝廉,所谓举孝廉是汉朝时期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

但是张昭却拒绝了当地官府的推荐。不久以后,徐州刺史陶谦也听闻张昭的美名,举荐他为茂才,但是张昭依然拒绝了陶谦的举荐。在汉代,能够被州刺史举荐,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因为举孝廉是郡级别都可以举荐,但茂才却一般都是州举,所以难度很大,而且很快重用的几率更高。但是张昭竟然拒绝,这让堂堂的徐州刺史陶谦十分没面子,于是就令人把张昭抓起来,想给他点颜色瞧瞧。后来在赵昱的前后活动之下,大概是托人说清,或者给陶谦送礼,最后张昭总算被放了出来。

到了东汉末年时,黄巾起义爆发,中原陷入战乱之中。当时老百姓都纷纷逃难。而南方相对平定,于是张昭就逃到江南。之后,孙策脱离袁术回到江东开创基业,听闻张昭美名,亲自拜请出山。孙策对张昭的信任和重用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程度,甚至高过了地位显赫的周瑜,史书上说孙策几乎把自己打下的每一处领地上的重要事务都交由张昭来处理。

当时张昭因公正严明,深得人心,不管是士族还是百姓都对张昭夸赞不已。有人担心这会引发孙策的猜忌之心,但令人意外的是,孙策把张昭比作管仲,而且更加信任。由此可见张昭之才能,以及孙策之胸襟。

但是如此般配的一对?君臣?却没能长久,在公元200年,孙策不幸遇刺身亡。在孙策临终之际,孙策把江东之主的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孙权,但是托孤重臣却是张昭。当时孙权不到二十岁,年轻缺乏历练,接任之初,江东确实发生了一些变乱,但是在张昭的辅佐之下,一切都很快平定下来。张昭之后,主要的作用是负责后方,甘宁曾把张昭的作用比作萧何。

在曹操发动濡须之战时,他的谋士曾说,若内能取张昭,则可取江东等。由此也可知张昭在江东的人望颇高。但是尽管如此,张昭在孙权当权之后,基本上重用程度明显下降。孙权新启用的一批人,都是新人,比如鲁肃、甘宁等人。张昭当时没有被一下子排挤出自己的圈子,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张昭在江东士子中影响力,一方面是因为张昭毕竟是孙策留给他的托孤重臣。但是渐渐到后期,张昭还是逐步被孙权冷落。最突出的一个例子有两个:第一个是孙权称王后要设置丞相职位,群臣都异口同声提议丞相之位非张昭莫属,但是孙权却另作安排,让顾雍做了丞相。这是孙权冷落和不重用张昭的信号。

第二个例子是公孙渊背叛曹魏,向孙权称臣。于是孙权就要天真地派遣两个使臣前去封公孙渊做燕王。张昭极力反对,认为公孙渊不过是把孙权当靶使,倘若公孙渊再改变主意,就会杀掉东吴的使臣。但孙权不听,张昭则针锋相对,孙权大怒,最后还是派了使臣去。但张昭也不再上朝,孙权怒发冲冠,非常记恨张昭,直接派人把张昭的家门从外面封死,而张昭则让人从里面用泥土把门封死。

后来孙权派往公孙渊的使臣果然被公孙渊杀掉,孙权后悔不已,想起张昭的劝谏,就来向张昭道歉。张昭不见孙权,孙权大怒,就让人放火烧张昭的家门。但张昭更不出门,孙权又让人把火扑灭。最后张昭总算出来见了孙权,两人看似和解。但是实际上,他们的距离已经十分遥远。

张昭为何当不上孙吴丞相?

孙氏父子三人(孙坚、孙策和孙权)建立东吴霸业的过程中,张昭作为文官领袖,举足轻重、劳苦功高。然而孙权先后两次选任丞相,深孚众望的张昭都没当上。原因何在?

孙氏霸业初创,张昭地位如日中天

张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为儒学名士。东汉末年为避战乱,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淮河、泗水流域的很多士人和大族举族南渡长江,比如周瑜、鲁肃、琅琊的诸葛氏,张昭也是其中之一。孙氏创业起家,就是依靠淮泗甚至更北地区的武将和士人,即淮泗集团。

孙策自领会籍太守时,“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张昭遂成孙策的肱股之臣、淮泗集团的领袖。经过四、五年的征伐,孙策击败各地军阀,据有江东六郡,为孙氏政权奠定基础。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

200年孙策遇刺,临死托孤于张昭。他对张昭说,如果孙权不能成大事,“君便自取之”。可见张昭深得孙策信任。但孙策不是真想让张昭替代孙权,这是一种夸张的、激励臣子的说法,能令人臣更加尽心竭力地辅佐主公。这和刘备托孤时,说诸葛亮可以取代刘禅是一个道理。张昭作为首席托孤大臣,政治威望在孙权继位后达到顶峰,事实上相当于孙氏集团的丞相。

当时孙氏政权危机四伏,原因很多。首先,当年孙策围攻庐江,太守陆康(陆氏乃江东大族)宗族一百人死了近半,孙策与江东大族结仇。后来孙策又屠戮周氏和盛氏等豪族,江东大族更加敌视孙氏政权,多采取不合作态度。其次,山越(江南山区古越族后裔的通称,包含部分汉民)恃险自守,拒交租赋、不服徭役,同时与地方豪强勾结,屡有叛乱。

此外,孙坚是江东本土的吴郡人,但出身低微,再加上孙坚为人轻狡,士人一般不会追随孙氏家族。孙坚和孙策都曾依附有称帝逆行的袁术,更遭江东士人鄙视。避难江东的很多北方士人也由于上述原因处于观望之中,曹操又以天子和朝廷名义征辟人才,有大批北人回归。

孙策(175-200年)

孙权继位时年仅十八,资历和声望难以服众,文臣武将之首的张昭和周瑜都力挺孙权。孙策死时,孙权痛哭不已,张昭指出现在不是哀痛之时,并扶孙权上马,巡视军队,安定军心。周瑜则郑重地用君臣之礼对待孙权,表明立场。

张昭和周瑜也尽力笼络南渡士人,将他们吸纳到淮泗集团中,巩固扩大孙权的统治基础。张昭引荐的人才,有明确记载的是他的彭城同乡严?。严峻和诸葛瑾、步骘齐名,关系密切,后两者也可能是张昭推荐入孙权幕府的。周瑜笼络的人才中最重要者是鲁肃。鲁肃当时打算北归,周瑜力劝之下,始为孙权效力。

张昭(156-236年)

南渡士人加入后,江东士族也逐渐与孙权合作,孙吴政权江东化的进程开启。另外,孙权率军镇压山越叛乱时,张昭通常镇守后方,扮演了西汉萧何的角色,危机时刻,张昭也能亲自领兵征战。总之,孙权立足未稳之际,张昭全力辅佐,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孙权两次面临挑战,张昭都妥协投降

可惜,好景不长。

官渡之战大胜袁绍后的曹操,进一步发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打压招讨各地军阀。202年曹操令孙权送儿子到许都为人质。孙权手下分成两派。张昭等人表面犹豫不决,实则同意送人质。周瑜认为曹操不义,孙权奋勇抗暴,以待天命,为什么要送子纳质,授人以柄?孙权听从周瑜建议。

公元208年,曹操征服荆州,欲乘势一举吞下东吴。孙权集团内部,又分为主战和主降两派。张昭向孙权谏言:“曹操打着天子旗号,师出有名;江东能阻挡曹操的是长江之险,但曹操拿下荆州后,拥有刘表的水军,可以水陆顺流而下;敌众我寡,势不能挡,如今之计迎曹操最好”。张昭谏言的实质是投降曹操,孙权大失所望。周瑜和鲁肃坚决主张抗曹,孙权遂鼓起勇气与曹操决一雌雄。

周瑜(175-210年)

两次面临外部巨大压力和挑战之时,尤其是第二次关乎到孙吴政权的生死存亡,张昭等人都不站到孙权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一味妥协投降,其原因不完全是他们“各顾妻(和)子,挟持私虑”。张昭深受儒家皇权观念影响,汉室纵使衰危,他仍旧奉为正朔。曹操以天子名义征讨孙权,握有巨大的道义和政治优势,张昭心理上无法抵抗。

张昭加入孙吴集团的初衷应该是,以江东为汉室藩屏、保土护民,而非助孙权称霸。所以投降曹操,孙氏消亡,但有助于国家统一,对天下有大功。在一定程度上,张昭的士人心态和曹操首席谋臣荀谎即蛩闱?呔裙?5?牵?钦嬲?地忠于汉室正统,张昭就不那么光明正大了,明知曹操是汉贼,在关键时刻一再妥协投降,更像是畏惧强权。

周瑜和鲁肃出身江北地方豪强,武人气质较重,不受士大夫名节观念束缚,欲助孙权成就霸业。

鲁肃(172-217年)

赤壁大战后,张昭已经边缘化了,退出孙权的核心决策层。二十多年后孙权登基时,依然对张昭当年的投降主张耿耿于怀,对后者说“如果听从你的主张,我早就乞食于曹氏了”。

孙权两次不以张昭为相

曹魏和蜀汉都曾有丞相之职,但出现于特殊时期。比如曹操罢废三公、自任丞相,以丞相霸府架空天子和朝廷百官,为改朝换代做准备。诸葛亮以顾命大臣担任丞相,实际上代替孱弱的刘禅处理朝政。

孙吴的丞相是常设官职,基本上继承自西汉,丞相为百官之首、掌握大权,但职责是辅佐皇帝。221年,孙权称吴王,张昭作为孙吴文臣元老,德望、品行都堪称楷模,是众望所归的丞相人选,但孙权偏偏选了名不见经传的孙邵。大名士孔融曾称孙邵为“廊庙才也”,也就是能力可做朝中大官,但他怎能与张昭相比?孙邵似乎是一个过渡性人物。

孙权(182-252年)

225年孙邵病死,孙吴百官再次推举张昭为相,这次孙权选择了江东大族顾氏的顾雍。孙权不用张昭的理由有两个,一是丞相责任繁重,不应劳驾张昭,这明显是借口,另一个原因张昭性格刚正严厉,易起冲突,这倒是实情。

除了当年张昭妥协投降,孙权选顾雍更有深层原因。孙吴据有江东已经三十年,淮泗集团的大多数谋臣武将都已去世,后辈人才不足,孙权必须依靠江东本土大族治理国家。此时陆逊是孙吴军事统帅,驻扎于武昌,手握重兵,陆逊正是当年孙策围攻导致死亡近半的陆氏的族人,他地位如此之高,是孙吴江东化的象征,加上顾雍为丞相,江东大族代表担任文武最高官职,表明孙吴政权与江东大族融合加深,达到和谐一致的高峰。

顾雍(168-243年)

229年孙权称帝后,张昭地位进一步下降,基本上赋闲在家,仅偶尔参与朝政讨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36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