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两个相似的王朝,两个相似的亡国之君!在临死时却有不一样的表现!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4 17:19:38

两个相似的王朝,两个相似的亡国之君!在临死时却有不一样的表现!

两个相似的王朝,两个相似的亡国之君!在临死时却有不一样的表现!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因为时间久远,所以历史的发展常常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就像秦朝、隋朝就有很大相似之处。

这两个朝代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一统王朝,常常被人拿来做对比,比如都是二世而亡,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这两个王朝灭亡之以后,中国历史都迎来了全新的鼎盛时期——强汉盛唐。

秦二世胡亥剧照

虽然两个朝代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但同时也有着细微的不同,比如两位亡国之君胡亥、杨广在面对死亡时,俩人的反应却千差万别,一位苦苦哀求,想求得一条生路,另一位却选择慷慨赴死,同为帝王,这两个人的差别为什么会这么大呢?

作为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原本与皇位是无缘的,但只要不登皇位,他就可以安安心心做他的富贵王爷,并且一生平安。怎奈因为赵高、李斯等人在沙丘之变中为了自己的利益从中作梗,擅自篡改秦始皇的遗诏导致扶苏与帝位彻底无缘并且自杀身亡,这才阴差阳错的造就了胡亥的登基,胡亥也因此从一个局外人,卷到了权力的漩涡之中,不可自拔。

奸臣赵高剧照

胡亥登基以后面对突如其来的权力让他开始变的目空一切,他开始以要维护秦国稳定为理由进行大清洗,首先他将自己所有的兄弟姐妹全部屠杀殆尽,其次他又将朝中所有不支持他当皇帝的大臣全部杀掉,解决掉这些隐患后,胡亥就把朝中事情完全交由赵高处理,自己每天只顾喝酒作乐。

赵高掌握权力以后,不仅没有推动秦国的继续发展反而加速了秦国的灭亡,当天下大乱时,赵高为了粉饰太平,对于六国皆反的情况瞒而不报,当秦二世临死前才发现赵高就是一个大奸大恶之人,可惜那时他已经是将死之人,一切都晚了。

杨广剧照

杨广和胡亥一样都是父亲的第二个儿子,同样他们二人也都没有当皇帝的资格。原本杨广的父亲隋文帝选中的太子人选是杨广的大哥杨勇,但杨广为了夺得太子之位,与杨素等人合谋诬陷太子杨勇,最终导致隋文帝废掉儿子杨勇的太子之位,杨广顺利的被立为隋朝的第二任太子,隋文帝死后他成功问鼎皇位。

登上皇位的杨广,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不顾百姓死活远征高句丽、强开大运河,结果使得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杨广眼见天下大乱,却无心治理,而是躲到后宫与妃子们饮酒作乐,一幅看淡生死的模样。

隋炀帝杨广剧照

也许隋炀帝杨广真的看透了生死,当宇文化及带兵包围宫殿之时,杨广没有丝毫惊慌,甚至宇文化及手下士兵要杀他,他还体面的说道:“天子死自有法,何得加以锋刃!取鸩酒来!”但叛乱的宇文化及并没有没有满足杨广的要求,要求被拒绝后,隋炀帝命人将自己缢杀。史书记载:“帝自解练巾授行达,缢杀之。”

隋炀帝杨广不是唯一一个被属下大臣杀死的皇帝,在800年前,秦二世胡亥也面临着和杨广相同的境遇。关于秦二世胡亥临死前的一幕,在《史记》中记载过这样一段对话。

秦二世胡亥剧照

当时赵高为了避免自己所犯的罪被秦二世发现被秦二世发现,于是决定先发制人,杀掉秦二世,然后自己登基做皇帝。

赵高让自己的女婿阎乐以除暴安良为名义射杀秦二世胡亥,当一支飞箭射入秦二世的坐帐上,秦二世惊起,急喊左右护驾,谁知左右皆向外逃跑,这时只剩下一个宦官跟在秦二世身边没有离去,秦二世问宦官:“公何不早告我,乃至于此!”

胡亥剧照

宦官说:“臣不敢言,故得全。使臣早言,皆已诛,安得至今!”意思就是我就不告诉你才活到现在,如果早告诉你,你早把我杀了。宦官刚说完,阎乐冲了进来,他指着秦二世大骂:“足下骄恣,诛杀无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为计。”

秦二世面对面对阎乐的怒骂,也不敢多言,只是弱弱的问了一句:“丞相可得见否?”

阎乐干脆地拒绝了他,在史书只用了两个字:弗许!

被拒绝后的秦二世还不死心,不要脸的说到:“愿为万户侯。”

但阎乐依然用弗许两个字回答于他。

胡亥剧照

万户侯梦想破灭后,秦二世再次降低了自己的要求,曰:“愿与妻子为黔首,比诸公子。”由王到百姓。这个秦二世为了苟活简直是不顾廉耻,为了活命竟然丝毫不顾秦国先人的脸面,他们老秦家的威武霸气都在他的身上弄没了。

可惜他即使如此求饶,也没有换来阎乐丝毫的可怜,阎乐只对他说:“臣受命于丞相,为天下诛足下。足下虽多言,臣不敢报!

隋炀帝饮酒作乐剧照

秦二世听完阎乐的话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为了不再受到侮辱就挥剑自杀了,可他临死前卑躬屈膝求饶的一幕始终为后人所不齿。

为何同样是亡国,同样是在面临着生死抉择,为何隋炀帝的表现要好于秦二世呢?大体是因为隋炀帝比秦二世更有王霸之气,而且隋炀帝虽然是一个暴君,可他也是一个要脸面的君主,要不然他也不可能劳民伤财的三次远征高句丽。

床头朝西历史上最像过客的皇帝王莽为什么最后失败了?



王莽绝对配得上中国历史上的“奇葩”二字。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民选”的皇帝,也是最早通过和平演变篡夺政权的皇帝。他创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新”王朝。他不仅是“开国之君”,也是“亡国之君”。他被全世界狂热的舆论推上了宝座,却因为全世界的极度仇恨而死。以前的王莽是一个因循守旧的腐儒。他试图实现儒家信徒梦想中的“井田制”。他的行为迂腐可笑,最终被打败。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画风突变。很多网友从王莽身上看到了现代的味道,比如他努力将土地国有化,实行垄断制度,限制奴隶制,进行货币改革。乍一看,王莽的政策甚至有点类似于现代的社会主义。


但是,在我看来,王莽的所有政策,既不是旧的,也不是新的,而是秦以来“大政府”的起源。王莽的所作所为都和他之前的秦始皇、梁武帝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王莽既不是旅行家,也不是教条主义者。他只是一个建立在上一代基础上的有进取心的改革者。


汉代的社会危机与王莽的崛起


西汉末年,一度强盛的汉朝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当时贫富差距急剧拉大,富人被楼房包围,穷人没有垂直锥,到处是难民,到处是暴乱。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都对汉朝的未来相当悲观。希望给汉朝皇帝一个实体名字的思潮,就像野火一样,很快就烧遍了中国。


然而,是什么导致了西汉的政治经济危机?归根结底是因为地方豪强的过度发展和中央统治阶级的尖锐腐败。自汉武帝以来,中央政府失去了对地方豪强的控制。汉元帝从小受儒家思想教育,比起他的父亲宣帝,他对地方豪强的控制要仁慈得多。商鞅有言:“国弱民强,而民强。”在古代社会,“国”与“民”往往是两种针锋相对的力量,“国富民强”事实上很难实现。所以历代封建政府都很注重“弱民之术”。而书呆子皇帝汉元帝显然忽略了这一点,一味地遵循儒家的“宽政”原则,最终导致了混乱。


在政府的宽纵政策下,强大的势力发展很快,加紧了对老百姓的压迫,经济实力大大提高。相反,小农阶级却因为豪强和政府的双重压迫而破产了。破产的小农要么是难民,要么是强人阴影下的奴婢。在此背景下,西汉政府手中的户口急剧减少,严重影响了财政收入。无论是镇压豪强,还是救济百万流民,西汉政府似乎都做不到。当难民得不到帮助时,他们会选择反抗。在这两个朝代,人民起义多如牛毛。


同时,从汉成帝开始,外戚势力的过度膨胀也造成了社会危害。王、傅、史等外戚利用皇帝的宠信,大肆掠夺百姓,引起豪强和百姓的极大不满。从此汉政府人心尽失,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为了挽救危机,汉朝统治阶级进行了多次改革尝试。其实当时的社会问题很多人都知道,无非就是土地兼并和奴婢问题。于是汉哀帝孔光等大臣开始实行“限地限奴”政策。希望豪强贵族的土地和奴婢数量限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但当时的汉哀帝很年轻,并不是一个威望很高的君主。这么棘手的改革,不成熟的汉哀帝根本推动不了。“限田限奴”的建议一提出,傅、丁等外戚唯恐利益受损,立即跳出来反对。没有强大势力的支持,汉哀帝的改革彻底失败,汉朝的统治合法性进一步受到质疑。


改革失败后,汉哀帝把希望寄托在迷信上,搞了一次“重订”活动。他把自己的国号改为“陈太平皇帝”,并祈求上帝把他的命运重新交给刘。这场闹剧持续了几个月,但社会形势并没有好转。汉哀帝不得不取消他的“太平帝”称号。


“复令”运动的失败向所有人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汉朝真的输定了,刘氏家族已经无法解决社会危机。因此,在全世界学者看来,刘是时候该挪挪位置了。而这个时候,社会威望极高的王莽顶了上来。在全世界学者的支持下,他取代了汉朝,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


王莽虽出身名门,但勤奋好学,孝敬母亲,善待下士,为流民做了许多好事。在各国学者眼中,王莽是“内圣外王”的代表,是成为尧舜那样圣王的“潜力股”。有了贵族、豪强、士人、平民的一致支持,王莽的“新政”自然畅通无阻。王莽的“改古”涉及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连钱穆大师也不禁赞叹:“难怪汉代儒生真心拥护莽的建设和制度的繁荣。”


不那么新的旧酒瓶。


在改革中,王莽有明显的复古倾向。王莽本人就是一个经学之士,对古代的法律法规十分痴迷。他一切学古周公,有变“汉政”为“周政”的倾向。然而,从王莽实际政策的核心来看,似乎与儒家倡导的“周政”毫无关系,甚至背道而驰。让我们看看王莽的所作所为,比如建立官商制度,制定严刑峻法,对外发动大规模战争.这些往往是儒家强烈反对的东西。而“崇儒崇古”的王莽却极力推崇它们。


实质上,王莽的“新政”似乎更类似于“秦征”,而不是“周政”。王莽之所以求古,只是为了给名声不好的“秦征”披上一层美丽的面纱。清末康有为的“变法维新”与王莽新政如出一辙,只是他以古圣君之名,使自己的改革更加名正言顺。如果说“托古”是老瓶,“改制”其实不是新酒;因为它的本质是“秦征”,所以它是“不那么新”的酒。


“秦征”的本质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强调政府对国家的绝对控制,这是一种强大的专制主义,也可以说是一种经典的极权主义。为了维持政治稳定,“弱民”政策是必要的,这是商鞅、韩非等法家反复强调的。用通俗的话来说,“弱民”政策就是用政治甚至暴力的手段从人民身上赚钱。让他们既不变富,也不饿死。而弱者的手段又是什么?


首先,政府会在经济上掠夺人民,比如通过征收重税,让人民多服劳役;将原本公有的山川收归国有,向想在其中拾柴打鱼打猎的人收税;


其次,政府颁布了严厉的法律来防止人们反抗。被人民政府剥削,人们自然会想到反抗或者犯罪。这个时候,严刑峻法才能震慑百姓。


最后,政府会利用各种大事件来维系人心,比如在国外发动战争。发动战争可以转移国内注意力,同时还可以名正言顺地从民间搜刮人力和财富。到了秦二世的时候,秦朝廷已经将“秦征”的暴政发挥到了极致,甚至出现了“深征民税者为明臣,杀人者为忠臣”的可怕局面。这种局面最终演变成一场毁灭大秦帝国的大火。


秦朝快速灭亡的结局就像一记警钟,时刻警醒着后来的统治者。对后来的统治者来说,“秦征”是一种诱人的美味,因为它意味着更强的政治权威和更多的财政收入。然而这道美味的菜却像一条河豚。虽然好吃,但也含有随时可以致人于死地的毒液。因为秦政府的推行容易引起民众的反抗,从而明知朝廷的灭亡。正因如此,汉朝那个统治者发明了相对温和的“汉政府”,把“秦政府”藏在儒家思想的背后,也就是“王者霸道,任人宰割”。


汉武帝只推崇儒家,但只是口头上的。他的所作所为与秦始皇无异,是极端的绝对主义。诚如司马光所言,“萧武奢淫。他在宫中极尽奢靡,外事有四夷,信鬼神怪,弄得百姓精疲力尽,沦为盗贼,这使他与秦始皇大相径庭!”董仲舒看到汉武帝违背了儒家思想,失望地说:“有心人有失古道?”


在汉武帝时代,他继承了灿烂文化和山水的统治。通过相对自由的经济环境,很多人变得富有,成为所谓的强人。这些强人在当地呼风唤雨。虽然他们没有任何官衔或头衔,但他们的地位和财富都意在成为君主。在司马迁口中,他们被称为肃风,这对汉朝的统治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其实这种情况和秦始皇有些类似。秦始皇灭六国后,旧六国贵族在各地盘踞,在地方上仍有很大的话语权。普通官员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因此,秦始皇用相当强硬的政治手段来削弱这些旧贵族,以实现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绝对控制。对于汉武帝来说,这些地方“素封”豪强的威胁绝对不亚于“旧贵族之于秦始皇”,而为了对付他们,自然要用一种更类似于秦始皇的方法,那就是削弱民众。比如“盐铁官营”、“铸币权垄断”、“算账告状”、“一切归法”都只是实现弱民的手段。汉武帝的政策虽然也造成了严重的问题,但有效地控制了强大的势力,大大延缓了汉朝的衰亡。


汉武帝的成功无疑深深地激励了王莽,所以他采取了和汉武帝一样的政策。但在王莽的改革中,受当时环境的影响,儒家的成分更强。


王莽的失败源于“有所为而无所不为”


王莽新政的布局很大,但每一条都是针对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王天私有制”,这是王莽新政的核心,即废除卖地,控制豪强拥有的田地和奴婢数量。其目的是限制豪强的财富扩张。


然后就是“五平均六受益”的政策。事实上,在洛阳、长安、成都等五个城市设立五个政府官员,提供信用服务,是政府对城市工商业的统一管理。而“刘佳”指的是盐、铁、酒的垄断,政府赚钱的垄断,名山大泽的产品征税。其实说白了,“五平均六保障”就是实现国家对各种资源的绝对垄断,很多a


最后,王莽强硬的外交政策,几乎激怒了周围所有的国家,并且收编了几十万士兵进攻匈奴。


本质上,王莽的所有政策都是为了开放更多的货币,甚至是对外发动战争。其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豪强。但通过各种政策,王莽确实获得了惊人的财富。记载:“当时全省只有一个金匮之室,现在还有六十个。在黄门、沟墩、臧府和中上房有几个房间。长乐御府、中裕府、斗内、平竹堂有许多钱、帛、珠宝。”王莽临死的时候,手里还有六十万斤黄金,还不算藏在其他仓库里的财产。如果真是这样,王莽手里可能有120万斤黄金。据这位学者估计,大约是当时全国财富的6.7%,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有了这笔巨额财富,王莽才得以组织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军队围攻昆阳。


王莽新政确实达到了“强国”的目的,但“弱国”远未实现。汉武帝以后通过几十年的积累,豪强们积累的财富已经不是以前能比的了。王莽对豪强的攻击并没有消除他们的反抗。而且,强人很容易把国家的打击转嫁到小农身上。王莽新政原本是为了打击豪强,造福小农,但此时却变成了虐民政策,平民百姓会将仇恨倒向朝廷。


此外,王莽的制度设计并不严谨,留下了很多漏洞,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货币改革。以王莽二年的货币改革为例。王莽曾经发行过50英镑的货币,重量是五铢的2.4倍,但规定的面值是五铢的50倍。也就是说,只需要2.4个五铢,就可以得到50个五铢,使得假币相当有利可图。人民也不是傻子,他们把手中握着的钱熔掉了,为了牟取暴利,盗用了王莽发行的大面值货币。在这种情况下,大面值货币充斥市场,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贫富差距扩大到令人发指的程度。豪强钱多铜多,靠偷钱财富几何级增长。如果穷人资源少,财富增值不明显。市场上的商品价格早就高得离谱,穷人也破产了。王莽用严刑峻法对付造假者,但造假者实在太多了,就算抓到十万人也无法取缔。除了币制改革,王莽的新政几乎都有或多或少的漏洞,然后被强人所利用,最终导致王莽新政的彻底失败。可以说王莽的所有努力都失败了,这在改革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最终,绿林赤眉起义爆发,长安被攻破,王莽被愤怒的群众剁成肉酱。


王莽失败的原因,印证了那句老话:“士三年反。”王莽是一个知识分子。尽管他们对社会问题视而不见,但他们缺乏解决这些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办法。问题的关键是他们对社会的看法来自书本,不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最后使他们的实际施政脱离实际。成为学者并不意味着他们什么都不做。相反,他们有很大的勇气,敢于服猛药,比如王安石、康有为。但他们很难做到实事求是,最终导致事情走向相反的方向。王莽用汉武帝的老办法解决豪强问题。不考虑豪强国家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汉武帝的老办法已经行不通了。何况汉朝病入膏肓,而且是一个危险无望的烂摊子。进入历史循环,甚至是大规模灭绝阶段,是人力无法拯救的必然问题。王莽需要做的,是延缓这场悲剧的到来,或者是让这场不可避免的“硬着陆”变得更加温柔。但王莽服下了猛药,导致一具奄奄一息的躯体猝死,最终导致了不可收拾的局面。

高分悬赏!!!百家讲坛观后感3篇!!!很急!!!

读易中天的《我读先秦诸子》之读后感读易中天的《我读先秦诸子》之读后感易中天教授说:读孔子见“恻隐之心”,得“仁爱精神”;读后感:仁爱是发扬扬道德的基础。有了仁爱就可以培养“忠恕”之道,有了忠恕思想,就可以忠于你所在的国家、团队、和家庭,就能对家庭、团队、国家负责任。就有“泛爱众”(《论语》学而第一)的博爱思想。有了博爱思想,才会“周急而不继富”(周济或帮助急须帮助的人,而不承受现有的财富)。有了“泛爱众”的搏爱思想,就能发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就能尊重人权,不侵害他人的权利并能保护自己的权利。把西方的博爱的道德观融入到我们传统的道德观之中。读孔子不仅懂得“仁爱精神”,还懂得如何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把自己融入到社会当中。懂得如何向社会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如何发扬六种品德,如何防止出现六种弊病(《论语》第十七章“六言六蔽”)。使人变得聪明而有智慧。 易中田教授说:读孟子见“浩然之气”,得“义勇精神”; 读后感:周而复始的更替,大体上沿用了前朝的统治之策。这不能不说与孟子的“不言利”、“发先王”、“人性善”的道德观与价值观有关。)从孟子所倡导的“义”所想到的,人们有一万个理由来表彰“见义勇为”者,却没有丝毫理由批评“见义不为"者。不能相信不讲社会成本的“舍生取义”。同时,也要对“义”有个诠释,孔子所说的“义”是“忠义”、“大义”、“道义”、“仁义”。而不是《三国演义》中的关公对曹操的“小义”,大义报国、小义报恩。至于不讲“利”与“害”的小义就更不可取了。当代青年人为朋友、为哥们的“义气”犯罪行为,正是不能全面理解“义”的内涵所产生的后果。因此,理论工作者向社会传达“义”的信息时,有义务诠释“义”的真实而全面的含义,才不会误人子弟。) 这个“不言利”的故事正是孟子对孔子思想的修正。也正是孟子为推行“仁政”用“不言利”思想,麻醉人民愚弄人民,使人不知为己,一心为公的核心之处。“为己”、“为公”是东西方道德与价值的核心区别。这是个误会,人们不应该把“为己”和“为公”对立起来。人们常说:没有小溪无以成江河,大河有水小河满。这正是对“为己”与“为公”辩证统一认识的形象生动地比喻。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把“为己”和“为公”有机地结合起来尤为重要。今天宣传孟子与梁惠王这段“不言利”的对话,害多利少。另外,人们读经典我认为,应当把孔子思想和孟子以后的儒家思想有所区别,也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比如,《论语》中的“六言六蔽”就是使人聪明的精华。而孟子所提倡的“不言利”、“法先王”、“人性善”就是糟粕,无论对社会,还是对百姓都是一种欺骗和愚弄。正如易老师在《帝国的终结》一文中所分析的,历朝历代周而复始的更替,大体上沿用了前朝的统治之策。这不能不说与孟子的“不言利”、“发先王”、“人性善”的道德观与价值观有关。) 易中田教授说:读老子见“玄妙之智”,得“辩证精神”;:读后感:上善若水,夫惟不争,故无尤。以我不争,故无人与我争。顺其自然。 易中天教授说:读庄子见“通透之慧”,得“超脱精神”;读后感:像庄子这样对待人生,社会还能有今天的文明吗?但是,还是笑面生死为尚。 易中田教授说:读墨子见“身体力行”,得“实践精神”; 读后感:从这段《读墨得力行》中可以渗透出墨子的“兼爱”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也渗透出孟子是反对人人平等的。遗憾的是这一比欧洲找一千多年人人平等的思想,却没能在中国生根,而是去了欧州发芽,并成为今天西方人反对中国人权的武器。 易中田教授说:读韩非见“直面人生”,得“现实精神”; 读后感:韩非说得没错。人与人的关系,就是“利”与“害”的关系。“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这种利害关系是符合人“索取”的本性的,也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人与人之间有利则合,有害则分,无利无害君子之交淡如水。这里,我不能不重申“善”与“恶”的人性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在天主教和孟子的影响下,把“善”和“恶”错误地认为是人的本性。所谓本性,是指人先天就有的属性。而“善”和“恶”是人类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所形成的概念,有益的就称之为“善”,有害的就称之为“恶”。它是后天形成的概念,所以“善”和“恶”不是人的本性,正如易老师所说,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它俩既对立又统一,它统一在一个人的头脑之中,是属于人的后天的社会属性。所以,每一个人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即所谓人的社会双重性,这种双重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好人可以变成坏人,坏人可以教育成好人。那么,什么是人的本性你?孔子说:“食色,人之性也”。“食”就是人对物质的需求,“色”就是人对精神的需求,需求产生行为,所以,人的本性就是“索取”。正因为人的本性是索取,所以,《韩非子》这一经典在今天市场经济社会中值得一读,很有意义。同时,也正是因为人的本性是“索取”,孔子在《论语》第十七章中告诫仲由,发扬六种品德,如果不喜好学问,就会带来六种弊病——“六言六蔽”。详见我的《六言六蔽是孔子思想皇冠上的明珠》和《人性——21世纪人类必须统一认识的思想问题》) 易中天教授说:读荀子见“事在人为”,得“自强精神”; 读后感: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做事,不怨天尤人,自强不息,走自己的路。(读后感:我的体会是,易教授的体会“超凡脱俗,比经典还经典”。对全面弘扬国学和东西方道德观价值观的交融都是有益的。对思想文化不能“独尊”。“独尊”就会堵死。就会变成死水一潭,中国历史正是从汉朝起,独尊儒家之术,造成社会两千年的周而复始的停滞不前。今天已经开放,应该允许多种思想文化并存。把思想堵死,社会就不能进步)。 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西凉忠臣:马腾。小霸王:孙策。….他们都有自己的地盘,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武将与谋士。
袁绍关渡之战不听沮授等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领土沦陷,自己吐血而亡,死后儿子们相互争权夺势,最终自己一手打下来的江山毁于一旦。刘表则是太懦弱,太无能,太迂腐。当时天下文人墨客,豪杰义士集结于荆州避难,而刘表居然一个也没用,真是无能。结果死后,儿子也不战而降,自己的领土拱手相让给曹操,并且儿子、妻子被杀死。
董 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结果自己也没好下场,被自己的义子杀死。当然,吕布堕入情劫,窝里反,也就不足为奇了。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虽然自己能控制手下,却未能让儿孙守住江山,结果自己多年的心血落入司马家族手中。曹操有时也一意孤行,如他占取荆州后,一不劳军,二不安民,却还不听程昱之言,以为孙刘不会联合,最后火烧赤壁,惨败而逃,这就说明不能不听别人的劝告。从他父亲对他“家贼难防,偷断屋梁”的评论来看,他狐性多疑失天下,也是个必然的结果。刘备表面上是仁义之君,其实很会用计收买人心,让那么多优秀之士死心塌地为他去死,真的是很奸诈和狡猾,让人防不胜防。但是一代枭雄也有缺点,太感情用事,结果彝陵之战大败,自己的精兵强将大部分都搭了进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然后还来了个“白帝城托孤”,又让他那不该被赵云救回的儿子害死了一批人。一代枭雄的下场竟是这样,真是可悲…..
说到一个个的一方霸主,就不得不提一下其中优秀的军师。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应该说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出使江东,促使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联合的事,就是最好的证明。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只可惜被刘备“三顾茅庐”骗了去,于是感激涕零,为刘家卖命。《出师表》虽明世,却无疑也是他的提前写好的遗嘱。
“既生喻,何生亮!”人们便会想起那个气量狭窄的周喻,但其实周喻气量并不狭窄,而是心胸开阔之人,只是因“诸葛亮三气周瑜”就把他整死,未免有失大将风度,但这也许只是为了反衬诸葛亮之聪慧而对他的一种诬陷。
从易中天品三国我们可以看出,深刻不等于晦涩,精奥不等于难懂。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可以将一个非常复杂和话题,变得通俗易懂。有机会你也去看一下《易中天品三国》,相信你会明白的更多,这其中不只是精彩的故事情节,更容括了人生百态,教你很多做人的道理。
看于丹的《庄子》心得,很受启发。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样,只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当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当性。我们对于学习一帆风顺的学生还要有更高一层的要求。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老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好了。
这一次的《百家讲坛》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讲坛》是个好栏目。有时间会常看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
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暴乱。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因为他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虽然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我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在我的面前总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

历史上哪位亡国之君下场最惨

黄袍夺目龙椅高,生于末世运偏消。皇帝乃是这个世界上最令人艳羡的职业,但作为王朝末代的亡国之君,却是人间最苦。他们在位时目睹大厦将倾、战战兢兢有心无力;被赶下龙椅后一落尘埃、栖栖遑遑猪狗不如,更有可怜者遭人凌辱死无葬身之地。
1商纣王 | 奇歌妙舞今何在,覆雨翻云竟枉然
因夏朝至今无实证证明其实际存在,故而采取第一个王朝为商的说法。
商朝又称殷商(约前17世纪—约前11世纪),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朝代。您可别小看了这“同时期文字记载”的重量,它可是中国历史从半信半疑的神话时代过渡到信史时代的标志。历史界围绕夏朝实际存在与否的争议,也正是因为至今未从考古遗址中发掘出与夏时期相当的确切古文字。故而咱们这篇小文的讲述也是从商朝开始。
商的末代帝王大家都知道,就是大名鼎鼎的纣王。纣王姓子,名受,谥号帝辛,少有雄才,好武功,致力于用兵东南。其实他的生平大家看封神演义已经很熟悉了,虽有夸张成份,但酒池肉林好色嗜杀以及砍农夫的脚剖孕妇的肚子这些事儿也是确实存在的。纣王的结局也是十分经典的暴君恶报模式,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干翻,一代独夫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倒是也有几分远古苍茫的悲壮。
说到这,不禁吐槽一下。其实“纣”是他死了之后周武王用来损他的称号。
2周幽王周赧王 |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国祚最绵长的正朔王朝,也是最后一个推行分封制的朝代。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代,故而为您介绍两位末代君主。
西周的亡国之君乃是大名在外的周幽王,名叫姬宫湦(shēng),西周第十二代君主。13岁即位,16岁一见褒姒误终生,烽火戏诸侯乃是这对昏君妖妃留给中国历史的永恒精彩谈资。其实周幽王为自己掘的墓远远不止戏诸侯这一出,他为了立褒姒的儿子为储君,把原太子给废了,原太子的姥爷申侯一不做二不休,勾引对西周觊觎已久的犬戎来攻镐京。周幽王威信尽失,身死国灭,犬戎“尽取周赂而去”。可怜如花美眷褒姒,也被如狼似虎的少数民族掳走了。
前面说的被周幽王废掉的太子,就是建立东周的周平王。然而东周的历代天子大概是中国史上最没存在感的一群皇帝,那会儿时代的潮流和权柄都掌握在诸侯卿大夫手中,先有春秋五霸,后有战国七雄,到了东周末代皇帝周赧王这会儿,周天子的势力仅限于京城周围那一亩三分地儿了。
周赧王,大名姬延,虽然生来悲剧,也还是在天子的位子上一屁股坐了59年。打从他爷爷那会儿,秦国的势力就迅速膨胀,周赧王也曾被六国忽悠合纵灭秦,结果反被秦吊打一番。周赧王无奈降秦,一个月后就郁郁而终。秦顺理成章地代周而立,迁九鼎,占王畿,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浩浩荡荡的新篇。
3秦子婴 |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提起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个建立大一统的帝国,为后世奠定了两千年的中央集权王朝雏形,却被泼了一代又一代的脏水。秦朝最后一位皇帝是子婴,子婴他爹就是大秦第一倒霉蛋、秦始皇的长子、秦二世的哥哥扶苏公子。秦末群雄逐鹿楚汉争霸的故事大家很熟悉。
总之子婴同志的结局是凄凉的。前207年,秦的主力军队在巨鹿被项羽一战全歼,同时刘邦大军进驻霸上。子婴眼看大势已去,于是发动政变,诛杀赵高,为大秦王朝挽留了最后一抹尊严,而后素车白马,于轵道向刘邦投降。几个月后,吃过鸿门宴的项羽杀入咸阳,放了一把著名的火,子婴的尸骨和大秦宫室的废墟一起化为了历史的灰烬。
4汉献帝 | 长安古道音尘绝,西风残照汉陵阙
一个民族的名称由它而来,汉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可想而知。然而再强盛的时代也有煞尾的悲音,咱们来瞧瞧西汉(前202年-9年)与东汉(25年-220年)两朝的末代君主是如何艰难生存的。
西汉末代皇帝叫刘婴,其实就是个被拉来垫背的傀儡,连个正式的庙号都没有。他之前的几个皇帝不是昏淫而亡就是被权臣毒死,刘婴就是在先帝遭毒杀后被大司马王莽抱来暂立为天子的。没几年,就被迫禅位给王莽,西汉两百年的历史就此而亡。刘婴作为一位名副其实的酱油帝,又在悲剧中活了十几多年,最后死于王室夺权之战。
光武中兴,建立东汉,东汉对中国历史最大的贡献就是儒学的发展和士族的形成。东汉后期的衰落史,托三国演义的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同志,一生先被董卓虐,后被曹操挟,最后被曹丕逼着让了皇位,获封山阳公,锦衣玉食直到寿终正寝,死后魏明帝还为他素服发丧。
以后世眼光来看,汉献帝的结局算是幸运了。然而从他自己的角度来看,一生实在是万万不幸。本该是天下权力最大的人,却终生受人摆弄,生不如死。试想三国历史何其风云激荡!却跟他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后人提起他来,不过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法中那个可怜的傀儡罢了。
5晋愍帝 | 衣冠坠涂炭
司马氏代魏而立,伐蜀灭吴,功绩不小。但他们建立的晋朝并没有太大改动社会的成色,中央政府压不住地方士族割据,更干不过四面八方狼子野心的少数民族,所以无论西晋(265年-316年)还是东晋(317年-420年),都是实打实的从头乱到尾。
西晋的国祚只有短短51年,由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三个历史阶段组成,您就知道这朝代有多悲催。西晋末代皇帝是晋愍帝司马业,一即位就被五胡十六国中第一个政权前赵各种吊打。可怜的晋愍帝在无粮无弹中坚持了三年后,投降前赵。其实他真不如一死殉国算了,也不用遭受投降后给人青衣行酒刷杯子的屈辱。没过几年,也还是被杀了,年仅十八岁。
其实在晋愍帝即位两年前,前赵就已经杀入晋都洛阳,屠官员百姓三万人、掳走晋怀帝并杀死,这就是历史上汉族政权第一次大面积团灭于少数民族的“永嘉之乱”
北方沦陷于五胡之手,琅琊王司马睿南渡,建立东晋。但是司马家经过西晋这几十年的花样作死,政治上早就威严扫地了,真正掌东晋之权的是王谢桓庾这几个世家大族。东晋末代天子是晋恭帝司马德文。总之也是个被临时册立的傀儡小皇帝,没多久就被权臣刘裕夺了皇位、加以杀害。中国历史踏入了一条最黑暗的河——南北朝。
6隋炀帝 |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南北朝的十个割据政权平均国祚都是二三十年,略过不表,接下来一个欣欣向荣的大一统朝代是隋。隋朝跟秦朝是一对苦命的好兄弟,都是结束了前面几百年的割据纷乱(春秋战国/南北朝),创造了一套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建立了不少利在千秋的国民设施(长城/大运河),虽然自己短命而亡,却为接下来那个强盛的朝代(汉/唐)打好了基础。中国历史有些小规律,想想真挺有意思的。
说起隋朝末代天子,估计大家第一反应都是大名鼎鼎的隋炀帝杨广,其实他后面还有个隋恭帝叫杨侑。杨广那点子事儿早就被隋唐演义编排得天下皆知了,他跑到扬州去享受,把才10岁的代王杨侑留在长安看家。结果倒好,李渊攻破长安,直接抓了杨侑,立为傀儡皇帝,然后就又是禅让那一套......而且让完就死,毫不碍事,年仅十五岁。
7唐哀帝 | 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
唐朝是中华民族华丽而深沉的一出梦,尽管这梦的结局是那样血腥震怖。唐王室出身关陇贵族,兵强马壮,以武而兴,却也正是因武而亡。今儿时间不够,不及细讲唐代兵制和地方政治的弊端,但自从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甘露之变、黄巢之乱、白马之祸......武功强盛的大唐终于被拥兵自重的地方军阀掐断了喉咙。
亡国之君是唐哀帝李柷(zhù),但咱得从他那苦命的爹唐昭宗李晔讲起。唐朝到了昭宗手里,国势跟东周时代差不多,全国陷入军阀混战藩镇割据的形态,皇室只掌握首都一地。但就是在这一地里也不安宁,朝廷政权被宦官把持,天可汗李世民大帝的子孙居然被一群死太监随意废立,真是内忧外患,惨上加惨。
唐王室最后的几十年,一直是各藩镇角力的战利品,后世称为“残唐”。唐昭宗有心复国无力回天,最后死于当时三大藩镇之一朱温的刀下,死前穿着睡衣绕柱子逃跑,足见其之凄惶。朱温杀了昭宗,立他12岁的小儿子为帝,熟悉的戏码又上演了,小皇帝三年后被废,不久之后被毒死。中国历史再次进入割据状态——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五代十国。
8宋钦宗 | 靖康耻,犹未雪,崖山恨,何时灭
宋朝承残唐五代而起,总结前代兵祸教训,故而抑武崇文,大兴儒学。多说两句,中国古代政治一直被黑成“封建专制”,其实古人在政治上的求索心和创造力远非今人可比。一代一代的有识之士潜心总结前朝经验、又结合本朝人事而不断进取改良,这才有了中国四千年不断演进造极的历史。相反,那些将本国历史全盘否定、直接将别人家现成的政治制度抄来硬套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封建专制”。
焦作人时间结束,继续说宋朝。一种政治制度总有其利弊,宋兴文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在军事上却常年被辽夏金这几个少数民族大兄弟吊打,北宋(960-1127)和南宋(1127-1279)就都是亡于异族之手。
北宋末代天子是宋钦宗赵桓,自古的官二代富二代都爱坑爹,偏他是被爹坑。金兵的马蹄到了汴京城外,他爹宋徽宗赵佶吓坏了,赶紧把太子推上皇位,自个儿躲起来了。赵桓即位后还有点志气,罢免蔡京童贯,要跟金兵死磕。但他本质上是个怂人,受点儿刺激就要求和。于是金兵趁机渡河,攻破汴京,掳徽钦二帝北去,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乱”。
北宋全部宗室都被金人掳走,漏网之鱼康王赵构逃到杭州建立南宋。话说赵构这人真是心狠,他亲爹跟他亲哥在黑龙江边过着猪狗不如的日子,他爹没几年就被虐死了,金国送棺材回南宋的时候,沦为奴隶的宋钦宗赵桓抱着使者的车轮大哭,求弟弟宋高宗赵构允许他回去,只要有碗饭吃就行。结果赵构怕惹怒金国,死也不允,任由亲哥哥继续在金人手下受折磨,最后遭乱马踩死。
总之就是南宋被蒙元从江南打到岭南,从陆上打到海上,直到穷途末路,海枯石尽,大宋最后的丞相背着大宋最后的皇帝跳了海。那小皇帝只有九岁,叫赵昺(bǐng);那片海,叫崖山。
9元惠宗 | 兴也勃,亡也忽,从哪来,回哪去
元朝国祚一共九十来年,开国之君忽必烈占了三十年,末代天子元惠宗占了三十年,剩下基本三年换一个皇帝,也挺有意思的。
元惠宗全名孛儿只斤-宗妥懽帖睦尔,13岁一即位就各种倒霉,从水灾到瘟疫,从白莲教到红巾军,元惠宗苦哈哈地平了30年的叛,最后还是被朱元璋赶回大草原了。没几年,得痢疾死了。顺说,朱元璋立国后给这位倒霉的老对手封了个号,叫元顺帝,颇有几分腹黑的意思。
10明思宗 | 煤山老树落寒鸦,来生休傍帝王家
明朝末代天子也是盛名在外,那就是俗称崇祯帝的明思宗朱由检。他的事儿大家也很熟悉,对外挡不住皇太极多尔衮,对内压不下李自成张献忠,朝廷之上党争就没停过,想弃京南逃都逃不了,末了还积极地自毁长城.......说是李自成干翻了大明朝,倒不如说是志大才疏有命无运的崇祯爷自己断送了江山,最后吊死煤山,也算是有几分骨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36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