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孙策为什么要杀于吉于吉和孙策之间发生了什么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4 17:06:18

孙策为什么要杀于吉于吉和孙策之间发生了什么

孙策为什么要杀于吉?于吉和孙策之间发生了什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于吉是东汉末年黄老道代表人物之一,《三国志》、《三国演义》和《搜神记》中都有记载于吉。不过正史上有关于吉的事迹还是太少,根据《三国志》中的说法,于吉最后是被孙策所杀。不过孙策对于吉下手似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真相,毕竟于吉在当时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这次就为大家讲讲于吉和孙策之间的故事,以及于吉最后的悲剧到底是如何发生的,一起来了解下吧。

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素来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相比起《三国志》而言,演义之中的那些精彩桥段,往往更具有故事性、传奇性,甚至还可能具有一些神话色彩。因此,尽管演义中的许多情节已经明显脱离实际,但读者们却依然津津乐道——比如关羽遇害之后,还能附身于吕蒙身上痛骂一顿孙权;诸葛亮夜观星象,便可料敌于先,将战争主动权掌握在手中。

除此之外,东吴“活神仙”于吉咒杀孙策的故事也充满了神秘色彩。事情发生在袁绍和曹操对峙于官渡时期,孙策就想趁着这一难得机会袭取许都。当时正值江东大旱,他日夜催促士兵加快实施这一计划的时候,却发现不少人都想去拜一拜“活神仙”于吉,为此行求个平安。孙策见此大怒,便亲自召见这个百姓口中的“活神仙”。

由于孙策此前心中已有成见,所以他对于吉的态度很不友好,将其视之为“惑众妖人”,令他为江东求一场雨。谁知于吉挥手一招,果然天降暴雨。一时间,不少百姓都出来奔走呼号,向于吉表达感激之情。孙策见他如此受欢迎,心中更是怒意陡增,最终生出杀心,将于吉强行杀死。于吉死后,孙策先是被刺客所伤,后又被鬼魂缠身,最终死于旧伤复发。

需要指出的是,演义之中的于吉事迹基本与成书于东晋的《搜神记》相吻合,可见这一故事更偏向于志怪小说而非真实事件。事实上,于吉也没有这么大的本事能够杀死“江东小霸王”孙策。不过于吉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也确实是为孙策所杀,因此这件事还是引发了后世的争议,于吉和孙策看起来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那么孙策为何还要一意孤行地杀死于吉?

要想解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分析孙策的实际心理。据《江表传》记载,“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按照记载,于吉本是琅琊人,是东汉末年黄老学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抵达江东以后,于吉经常免费施舍符水,替穷苦百姓治病。随着时间推移,他在民间的威望也越来越高,很多人甚至还抛家舍业地跟在他身边。

他的威望高到了什么地步呢?“时人皆知于吉,而不知孙策。”渐渐的,孙策心中对于吉生出忌惮之心。那么为何孙策会为什么容不下一个宗教领袖呢呢?据《三国志》记载,吴郡太守曾偷偷投效曹操,他在信中曾评价孙策为“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宜加贵宠,召还京邑。若被诏不得不还,若放于外必作世患。”

这其实正是关键原因所在——孙策与项羽有着同样的性格缺陷,那就是刚愎自用,且没有容人之气度。当时孙策刚刚平定江东,正是意满志得之时,他忽然发现一个道士的威望都要盖过自己,他如何不会记恨?这一点在《三国志》注引《吴录》的记载中同样能够得以印证,“孙将军为人,恶胜己者,若每问,当言不知,乃合意耳。如皆辨义,此必危殆。”不难发现,在孙策有勇有谋的外表之下,他其实还藏着一颗妒忌之心,稍不如意就会发泄私愤。这么一来,于吉又怎能不死?

三国中的孙策是怎么死的?

孙策之死孙策的死有多种说法: 新《三国》说,孙策是三刺客杀死。西元196年,孙策任会稽郡太守时,委任虞翻为功曹。孙策非常喜欢外出打猎,虞翻劝阻他说:“您喜欢轻装便服出行,随从部下常常来不及警戒,士兵们常常感到辛苦。身为统率,如果不够稳重,就不容易树立权威。所以传说中的龙,一旦变成普通的鱼,随便一个渔夫就可以捕捉它。而白蛇自己放纵,在野外被刘邦斩杀。请您多加注意自己的行为。”孙策虽然赞同虞翻的话,但是却改不了坏习惯。西元200年,有一天孙策出外打猎追赶野兽,他骑的骏马速度特别快,随从的马根本追不上。正当孙策追赶猎物时,突然遇到许贡(前吴郡太守,为孙策所杀)三名门客,他们用箭射中孙策的脸颊。从后赶到的随从立刻将他们三人全部杀死,但是孙策也因伤势过重而去世。 《搜神记》和《三国演义》则说孙策死于于吉为祟:孙策杀死于吉,此后,每一独坐,都感到于吉好像就在左右,心中恼火。这次调治箭伤刚有起色,引镜自照,又见于吉立在镜中,回头看,不见于吉,如是再三。孙策摔破镜子,奋力大吼,伤口崩裂而死。 裴松之《三国志注》引《吴历》记载,孙策受伤,医生告诉他,说这伤可治,但应好好养护,一百天不能有剧烈活动。孙策拿过镜子自照面目,对左右说:“脸成了这个样子,还能建功立业吗?”奋起虎威,推几大吼,伤口都裂开了。当夜死去。 有的史书上说孙策是被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刺杀了。《三国志》: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创甚而逝。 还有是被已故的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所杀之说。首先是孙策杀了许贡,许贡的小儿子与门客逃亡到了长江边。孙策单骑外出,突然与他们(门客)遭遇了,门客刺伤了孙策。伤势很严重,回到家就死了。 既然是假设,那就应该有一个参照,同为君主,我们就先看孙策与孙权的区别。应该有很多三国迷还记得,孙策死前对孙权说过这样的一段话:“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话中说的很明白,那就是孙策在两军对战乃至夺取天下这一方面比孙权要强,而孙权则在任用贤能保持国家稳定这一方面见长,两者似乎是一武一文,一猛一稳。那么历史上的孙策是不是像他自己评价的那样呢? 孙策17岁就随父孙坚征战四方,到二十来岁的时候已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兵了,军事经验十分丰富,甚至比诸葛亮还要好(要知道军事指挥能力的提高需要战场的历练,而不是光读读兵书就行的,诸葛亮在刘备死前一直未独立带过兵,刘备一直把他当萧何来用,刘备死后诸葛亮在前几次伐魏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低级失误,到后期才依靠他的天赋慢慢成熟),虽然可能和曹操比还有差距,但在统兵用兵上很有自己的一套办法。相反孙权在参加的仅有的几次战役中表现了拙劣的军事指挥才能,要不是几位大将的拼死保护,恐怕连命都没了。所以孙策在这一方面强于孙权是可以肯定的。 孙策说孙权比孙策稳重,孙策可能保不住江东,而孙权反倒可以保住江东。保江东需要什么?很明显第一点就是人才,有人才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国策,才能让国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人才是最重要的。在这一点上我个人认为兄弟俩的态度是一致的,史书《三国志/孙策传》记载孙策“性阔达听受,善於用人”,像吴国中的“二张”还有一大批武将都是孙策任用的,说明孙策是能够举贤任能的,而孙权也是一位能够听取部下意见的君主,因此两人都是能用人的明主。而保住江东的第二点就是民心,只有国民同仇敌忾,才能抵御外敌,而这个又需要君主的威望来聚拢民心,在这一方面孙权显然不如孙策。当时吴国人不仅呼孙策为“孙郎”,还叫其在战场上得来的称号“江东小霸王”,大家可不要小看了这个称呼,想想之前有谁拥有“霸王”之称呢?项羽阿,再联想到吴中子弟多敬爱项羽,由此可见吴国人把孙策当成了项羽式的英雄,他们愿意如他们的前辈一样为这个“转世的项羽”而赴汤蹈火。而孙权在在孙策死前都少有露面,继位时都有不少江东元老迟疑,市民们就更是怀疑了,可见他没有他哥哥那样的威望。 如此说来,孙策在安邦定国这一方面绝对不比孙权差,甚至由于早年的英武表现而比孙权有更强的资源。至于为什么孙策会在临死前说这一段话,个人估计,由于孙权当时继位才17岁,没有威望,而孙策为了让弟弟拥有信心,才说这段话让弟弟知道他也有比哥哥强的地方。同时也是给江东元老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告诉他们:“我这个弟弟争天下虽然不行,但保住已有的成果还是可以的。”以防这些人觉得君主无能而叛变。 说完君主的对比,我们知道孙策如果在位,那么东吴不仅可以保住,且有更大的发展可能。那下面就来讨论孙策在位对天下大势的影响。 首先明确一点,孙策这个人是不会甘愿在江东做他的“小霸王”的,那么征战就成为必然,而矛头毫无疑问会指向刘表,不仅因为那是他的杀父仇人,更重要的是那里有荆州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已打拼多年的孙策应该能够预见到这一点,即使预见不到,周瑜这样的战略家也应该会给出相应的建议。而综观孙刘两家的实力,不论是从统帅的才能,将领的实力还是士卒的精锐程度上看,孙策显然要比刘表强,那么战争的结果就很明显了,刘表必败,关键就看孙策要花多长的时间来征服荆州(这里有人可能会提到刘备会帮刘表守荆州,我的意见是,刘备这时候实力很弱,几乎无法对战争进程造成多大的影响,至多延缓一下,更何况他还要时不时地应付曹军的进攻和刘表的猜疑;而从孙权杀败黄祖之后刘表询问刘备时刘备的回答可以看出,刘备是不希望招惹孙氏的)。 为什么要看时间呢?因为别忘了,另一位强大的对手曹操也在向荆州步步紧逼,势头相当猛。那哪一个更可能抢先开入荆州呢?答案是孙策。为什么?因为第一,孙策手下的吴军熟悉水军战术,要知道防守荆州或进攻荆州都必须熟悉水军的使用(像关羽兵败之前虽然徐晃击败了关羽在襄樊北部的陆军,但对南面围城的水军却无可奈何,要不是吕蒙背后偷袭,关羽最终很有可能攻下襄阳),而曹军显然在这一方面要差得多,自然进攻的脚步会比较慢。其二,孙策毕竟是江东来的人,也就是南方人,而曹军是北方人,荆州人可能会更乐意接受孙氏的统治,更何况孙策相比于曹操,名望,实力一点都不差,还没有曹操一直流传的“汉贼”之名,所以孙策更容易获得荆州的民心一鼓而下。 假如孙策能够按照设想中的情况抢先夺下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荆州,那么此后一系列的重大事件都会因为这一局面而改变,因为刘备当阳兵败之后就是经过荆州向南逃窜的,而曹操也是在攻下荆州之后才威胁要攻打江东的。 那么刘备能不能为孙策所接受?会不会被曹操灭了?曹操还会不会轻易地向孙策宣战?这些在孙策不死且占领荆州的情况下都是值得从新讨论的。 按照常理,孙策征战一生,从来都是身先士卒,从未惧怕过任何对手,所以对于曹操虽不会轻视但也决不会惧怕。而当初刘备投靠孙权得到接纳是因为孙权本人对于自己的实力不够放心且对于刘氏的仇恨没有父兄辈那么强烈(注意此时刘备与刘表已认了同宗,所以江东有些人认为刘备和刘表一样是敌人)。现如今在孙策信心百倍且很可能敌视刘备的情况下,刘备是否能得到孙策的接纳呢?还是投奔他势力而灭亡(据当时情况下,投奔其他势力为曹操所灭可能性很大,且其他势力也不一定能接受)?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孙策仍会接纳刘备。因为孙策本身就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君主,加上周瑜这样的战略家的辅佐,他们一定能够预见到曹操一旦消灭刘备,剩下的对手就只有自己,而面对曹操的威胁,对策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战,投降这个字眼是不会存在于孙策和周瑜的脑中的,因为他俩天生就是鹰派。那既然要对抗强敌,有帮手总是好的,虽然孙策可能因为刘表而不喜欢刘备,但一个优秀的战略家一定会放弃个人的恩怨为自己的集团谋取根本的最大利益,更何况和刘备合作可以获得巨大的政治优势(刘备是“皇叔”,且一直是振兴汉室的代言人)。所以刘备是能为孙策接纳的,这也直接避免了刘备的灭亡。 那么反过来,曹操还会不会进攻孙策呢?如果进攻,结果又如何?对于第一个问题,似乎有太多的理由说会,也有太多的理由说不会。因为一方面,曹操对孙策是很敬畏的,当年得知孙策风卷残云般地攻下江东后,曹操叹到:“狮儿难与争锋也!”由于忌惮孙策,还与其联姻,可见曹操是绝对不敢小视孙策的(青梅煮酒中曹操说孙策籍父之名非英雄,其实那是为了单说刘备而如此,未见得是曹操的真实想法,要知道江东基业实际上是孙策开创的,他用短暂的一生做了很多人一辈子都做不完的事),所以曹操是不是会进攻孙策就很难说。而另一方面,既然孙策这么强,那要是在准备上几年,孙策只会变得更强,到时候就更难对付,那还不如趁现在把他连刘备一起除掉,这个也是不一定的。总之,这个问题还是留给各位自己去想象。 而如果曹操决议开战,那么我想战役的结果是不用说的,曹操仍然无法取胜,因为孙刘联军取胜并不是因为有了东风或者某某人的诈降,其根本原因是曹军在水战方面的巨大劣势和曹操本人的轻敌与准备不足,所以不管吴国的君主是谁,孙刘联军都将取得胜利。 现在来看,不管曹操是兵败还是屯兵江北,刘备的生存环境都会被压缩到极限(这里的假设是荆州已被孙策占领,而刘备也不可能借到荆州,因为历史上刘备借荆州是在占领荆州的情况下再向孙权借的,有点强抢地盘造成既成事实的意思,而在这里这一条件已不存在)加上孙策的霸气和周瑜的谋略以及东吴整体实力的相对强大,本人认为此后进取西川的很可能是东吴,而最后刘备只会成为一个

怒斩孙策怒斩于吉,故事发生的经过,记住,白话文!

说来话长啊。。简单说下经过吧:于吉和孙策偶遇,看见随从众人都纷纷拜见于吉跟神仙似地,很生气,于是想杀他,就让他求雨,求不到就要借此杀了除后患,结果于吉真求道了,、但孙策最后不顾众人劝说还是杀了他,,,事情是这样的,但要分析缘由,那就是于吉这个道士,无论是三国志还是演义里的描写。对他都是写成那种近乎于神人或是妖人的地步。百姓对于吉是顶礼膜拜,见他如见仙。在这种情况下,当局者就要做出两种考虑,一是拉拢此人,封官加爵,使其为己所用。如此一来对安定民心,稳定政权具有积极作用。二是直接杀了此人,断绝这个祸根。免得将来像黄巾那样起义作乱。孙策杀于吉是有着深厚的政治因素。当时的孙策刚刚平定江东,土豪勉强顺从,百姓无动于衷。民心并非高涨,国力基础也不算雄厚。可以说是政权不稳,潜在威胁极大。而这个时候偏偏于吉出现,而且一呼百应,影响力之大,居然超过了孙策自己。孙策最害怕的就是这样的人,百姓崇拜他到了比自己的地位还高的时候。他就觉得是个威胁,祸根。必须为了稳定政权除掉他。将来等于吉势力再大一大的话。万一有个闪失,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过去的帝王拥护佛教,道教的直接原因也是为了巩固统治。这里就不多谈了,大家知道就行。但是孙策为什么不封于吉官职,拉拢于吉呢?恐怕是知道于吉不会接受封赏的。出家之人,六根清净,你就是给座金山银山他都不为所动。况且孙策能给他的也不多。而且我要多说两句。光靠封赏是未必能拉到他的。任何人,无论谁给什么封赏,都很难测到他真心。所谓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他就是嘴上说对你效忠,等你将来万一死了之后呢?即时不死出点岔子呢?那他极有可能跟你分庭抗礼。于吉之前跟孙策并无世代往来,更无深交。没有感情基础的他,孙策即便给他在高的地位,心理也是不会放心。不如杀了干脆,死人对他来讲那是最能让人放心的了。

游方道人于吉没有惹孙策,孙策为何要杀于吉,他的死和于吉有关吗?

《三国演义》当中的小霸王孙策,在用传国玉玺换得袁术的几千兵马之后,回到江东开疆拓土成就了东吴的基业,在受到许贡门客袭击之后,本来伤势在复原当中的时候又遇到了游方道人于吉,因为孙策不屑于于吉蛊惑民众,一怒之下杀了于吉。演义中很精彩的是于吉死后阴魂不散,导致了孙策箭疮迸发而死。按理说这于吉不杀人不放火,反而救救死扶伤不取分毫,这孙策为什么一定要杀了神人一样的于吉呢?孙策的死时因为于吉还魂而被吓死的吗?

先把整个事件的始末阐述一下,孙策在用过武力占领了江东之后,他的能力被充分的体现了出来。吴郡太守许贡就给曹操写信说孙策和项羽是一样的霸气,最好是让孙策住在京城里,在外边早晚生乱。不巧的是送信的正好被孙策逮住,孙策看了信之后就杀了许贡,许贡的三个门口就琢磨着为许贡报仇。孙策出去打猎落单被三个门客逮住了机会,突然袭击孙策,虽然三个门被后来赶到的程普等人杀死,但是孙策也是身受重伤。

名医华佗的徒弟给孙策治疗之后,叮嘱孙策不要动气,但是小霸王的脾气不动气是很不现实的,孙策恨不得伤势马上就好,因为使者从许都回来之后,听到了郭嘉对自己的轻薄之语就勃然大怒,不等伤好就想出兵。碰巧游方道人于吉经过江东,这于吉因为名气大,江东百姓都对于吉顶礼膜拜,这让孙策很看不下去,认为于吉是黄巾余党,邪门妖人,就命人杀了于吉。于吉死后孙策的病情日益严重,孙策在恍惚之间总能看到于吉索命,遂旧伤崩裂而死。年仅二十六岁,托孤张昭周瑜,传位于孙权。

说完了事情的经过,那么问题就来了,先看看这孙策作为一方诸侯,为什么连一个游方道人都容纳不了,非要杀了于吉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是孙策非要杀于吉的原因:

第一、孙策在两次受到羞辱之后无处撒气,于吉撞到了枪口上。

也许很多人迷惑,好端端的孙策为什么两次受到了羞辱?不就是被许贡的门客用箭刺破了脸吗?有那么严重吗?当然是很严重的。不要说我们现在是看脸的时代,在东汉时期看脸的程度比现在还重要,长得丑连官都当不了,庞统就是因为长得丑,初次见到刘备之后没有被重用,诸葛亮相貌俊伟身高八尺才被刘备重用也是有原因的。孙策和周瑜在江东地区被称为是孙郎和周郎,当时郎的称谓就是大帅哥的意思,称作郎的人都很注重自己的仪表。孙策脸上受伤了,对他来说是莫大的侮辱啊,甚至都说过了我破了相,以后还如何建功立业呢?首先孙策破相受辱。

其次就是受到郭嘉的侮辱,因为江东的张纮在许都作为许都的使者,派人送信给孙策,送信的人说,曹操是很怕孙策的,唯独郭嘉不服孙策,因为郭嘉认为孙策做事轻率不防备,性子急没有计谋,早晚要死在小人的手中。这样的话是对孙策精神人格的侮辱。

当时孙策就气不打一处来,就想着马上要打到许昌去。结果是许昌还没去成,于吉就撞到孙策这个火药桶上了,因为孙策虽然嘴上没有说,但是心里肯定会为这两件事挂怀。看着广大群众在看到于吉之后是顶礼膜拜视若神明,孙策肯定是对于吉产生了阶级敌人一样的仇恨。好家伙,我孙策为了江东身体和精神受到双重的打击,结果是没人拜我我,反而是都去拜一个没有为江东做出贡献的老头。所以孙策当时就把于吉抓了起来,只是当时还没杀于吉,可能也是想着杀杀于吉的傲气。

第二、就是孙策本来不信神仙的,这是他和很多最大的区别之处。盖世英明的秦始皇也是为了长生不老,让徐福带人去求访仙丹,汉武大帝也是很受所谓神仙的影响,喜爱方士研究。然而孙策却没有迷信,这也证明了孙策却是是有过人之处。见到于吉的第一句话就是问于吉是何方妖人,质问于吉不取大众的毫厘,衣食住行如何解决。看来孙策还是喜欢从现实为基础去分析问题,而没有和别人一样盲目的去迷信,于吉的存在是和孙策的价值观相悖的。

第三、这个于吉可能是黄巾余党,游方于江东可能是想趁着孙策刚刚对江东地区的一次政治洗牌,人心不稳的时候,靠着张角的伎俩重新死灰复燃。在演义中的证据就是于吉自己说得到了一本《太平青领道》,这个和张角得到的《太平要术》是很接近的,虽然书名不同但是都是用“太平”开头的。孙策对于这样的话肯定是会有所怀疑的,当时的黄巾之乱虽然大部分都在中国的北方,但是孙策早年随父孙坚出征,一定会对黄巾之乱会有所耳闻。所以孙策认定于吉是黄巾余党也不是凭空捏造的。

第四、于吉的出现,蛊惑民众严重的威胁了孙策刚刚建立的江东统治集团。

在演义中的内容是孙策和诸将本来是要商讨如何进攻许都的事情,因为于吉的出现,孙策主持的军事会议都不开了,大家都去看于吉去了。一个游方道人于吉比国家大事还要重要,比江东集团董事长孙策还重要,连当官的都是这样的对待于吉,普通的老百姓都是焚香伏道而拜,这比见到孙策的排场还要大,这让孙策的霸王脾气会容忍的了吗?再有就是孙策在江东的地盘都是靠武力攻打下来的,各处的人心不稳,孙策的名望还没有稳定下来,于吉的出现就抢了孙策的风头,这样肯定会使得孙策以后在对江东的统治产生威胁和不稳定,孙策只有把于吉除掉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

孙策将于吉抓了起来以后并没有当时就杀了于吉,后来孙策杀于吉并非是和于吉有什么深仇大恨,而是孙策身边的人对于吉痴迷的程度,彻底的激怒的孙策。首先是孙策的老妈吴夫人是第一个站住来劝孙策的;其次是当时的狱卒欺骗孙策,私自打开于吉的镣铐,孙策召见于吉了再带上。还有张昭带着数十个文武官员联名写保书求孙策放过于吉,这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吗?孙策斥责张昭等人都是饱读诗书要为国家出力的人,为了一个游方道人而联名和自己的领导作对,这是孙策最恼怒的地方。与其说是孙策杀了于吉,倒不如说是众人对孙策的相逼才是罪魁祸首。

后来在孙策亲手杀了于吉之后,证实了于吉并不是什么所谓的神仙,真的是神仙的话怎么会能被凡人杀死了呢?至于后来孙策在病重的时候,恍惚看到于吉索命,孙策被于吉的魂魄所吓死这更是无稽之谈。正史中记载孙策是因为被许贡的门客刺伤之后,由于伤势严重而死,并未记载于吉的事情,后来罗贯中在演义加入于吉这个情节,估计是作者为了给孙策的死来润色用的,符合以下当时人们对迷信的崇拜。

孙策杀于吉孙策以玺借袁兵的故事


孙策字什么
孙策是我国古代很有名的一个历史人物,大家认识的孙策想必都是在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那个形象。但是其实在真正的历史中,的确存在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有着传奇人生的人物。
孙策剧照
孙策生在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两百年,字伯符。他还有一个称号叫做讨逆将军。孙策出生于吴都富春,他是孙坚的第一个儿子。孙策还是孙权的长兄,可能大家对孙权的名号听到的要更多一点。
天下格局分成了三足鼎立的模式,也就是魏国、吴国和蜀国。孙策就是江东一带吴国重要的一个奠基者。在三国演义中,孙策还有一个绰号叫做小霸王,由此可见他的厉害之处。
孙策可谓是戎马一生,他的父亲孙坚死了之后,孙策就继承了孙家的大业。并且脱离袁术之后统一了江东。但可惜天妒英才,孙策在二十六岁的时候被奸人所害,重伤身亡。在孙策死了之后,他的弟弟孙权又接管孙家大业最后称帝,建立起了吴国。
孙策死后被孙权追谥为长沙桓王。但是孙策的死现在很多人都说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因为在孙策打下江东之后,他杀了很多的名门世家和英雄豪杰,所以结怨甚多。但是孙策又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最喜欢去外出狩猎,因此这也给了仇家们杀他的绝佳机会,于是就有了后来在孙策狩猎的时候被人派杀手所害,因此才重伤身亡。
孙策杀于吉
于吉是东汉末年的一名道士,祖籍琅琊,也就是现在的山东胶南,他被认为是道教经典太平经的作者。孙策收复江东后,于吉被孙策所杀。史料记载,孙策杀于吉的原因是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
孙策剧照
事实上,孙策杀于吉是的原因不止于此。一方面,孙策看到于吉半神半仙,施药救人,百姓们对他信奉崇敬,顶礼膜拜,甚至于孙策身边的能臣武将都对他推崇备至,孙策既嫉妒又害怕。嫉妒的是,孙策青年才俊,创立大业,尚不能得到如此拥护,而区区一个老道士却能得到这样的尊崇,血气方刚的孙策难免心里不平衡。
同时,孙策又非常担心,江东初定,人心不稳,土豪勉强顺从,百姓无动于衷,政权动荡,潜在威胁很多。而于吉一呼百应,影响力巨大,如果再让于吉的威望和势力继续壮大,必将威胁到孙吴大业的建立,所以,对于孙策而言,于吉非死不可。
另一方面,即使于吉没有不臣之心,任何一个当权者也不希望在其统治下存在一个精神偶像甚至是领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睡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从孙策杀于吉这个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孙策确实是个杀伐决断,强硬果毅的当权者,只要有人威胁甚至可能威胁到自己的统治,那么宁可错杀不可轻纵。而对于于吉,虽然死的有些冤枉,我们也只能说一句可悲可怜了。
孙策以玺借袁兵
孙策以玺借袁兵这里的玉玺是指大汉的传国玉玺,当年群雄讨伐董卓时,孙策的父亲孙坚率先打入洛阳,在一口枯井之中发现了一个宝盒,其中正是传国玉玺。这时出现许多抢夺传国玉玺的人,孙策的弟弟孙权认为,玉玺不过是一块招致灾祸的石头不要也罢。但孙坚不舍得抛弃玉玺,为了保住玉玺从而丧命,这时玉玺才到了孙策手里。
孙策剧照
孙坚死后孙策走投无路腹背受敌,暂时投靠了袁术,几年后遇到周瑜,此时周瑜欲与孙策成大事。由于孙策的才华及背景,在战役中帮袁术屡立战功,还有了小霸王的称号。袁术不愿放孙策离去,但是却对孙策缺乏信任。于是孙策与周瑜商量后想出了一条妙计,就是把袁术梦寐以求的玉玺作为抵押,向袁术借兵。
果不其然,当孙策向袁术献上玉玺时袁术就丧失了理智,当场就同意了,借了孙策几千精兵。孙策毫不犹豫带着向袁术借的兵马火速赶往了自己的老家江南,向袁术借的这几千精兵为以后孙策创建的吴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是吴国发展成以后三国鼎立局面的开端。
以上就是我个人理解的孙策以玺借袁兵这个典故的由来,现在这个典故多用于指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告诫后人不要把一些东西看的太重,要学会取舍。不要吝啬付出,不要害怕失去,要明白很多事情,放弃也是一种回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孙策死后被孙权追谥为长沙桓王。但是孙策的死现在很多人都说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因为在孙策打下江东之后,他杀了很多的名门世家和英雄豪杰,所以结怨甚多。但是孙策又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最喜欢去外出狩猎,因此这也给了仇家们杀他的绝佳机会,于是就有了后来在孙策狩猎的时候被人派杀手所害,因此才重伤身亡。
孙策杀于吉
于吉是东汉末年的一名道士,祖籍琅琊,也就是现在的山东胶南,他被认为是道教经典太平经的作者。孙策收复江东后,于吉被孙策所杀。史料记载,孙策杀于吉的原因是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
孙策剧照
事实上,孙策杀于吉是的原因不止于此。一方面,孙策看到于吉半神半仙,施药救人,百姓们对他信奉崇敬,顶礼膜拜,甚至于孙策身边的能臣武将都对他推崇备至,孙策既嫉妒又害怕。嫉妒的是,孙策青年才俊,创立大业,尚不能得到如此拥护,而区区一个老道士却能得到这样的尊崇,血气方刚的孙策难免心里不平衡。
同时,孙策又非常担心,江东初定,人心不稳,土豪勉强顺从,百姓无动于衷,政权动荡,潜在威胁很多。而于吉一呼百应,影响力巨大,如果再让于吉的威望和势力继续壮大,必将威胁到孙吴大业的建立,所以,对于孙策而言,于吉非死不可。
另一方面,即使于吉没有不臣之心,任何一个当权者也不希望在其统治下存在一个精神偶像甚至是领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睡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从孙策杀于吉这个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孙策确实是个杀伐决断,强硬果毅的当权者,只要有人威胁甚至可能威胁到自己的统治,那么宁可错杀不可轻纵。而对于于吉,虽然死的有些冤枉,我们也只能说一句可悲可怜了。
孙策以玺借袁兵
孙策以玺借袁兵这里的玉玺是指大汉的传国玉玺,当年群雄讨伐董卓时,孙策的父亲孙坚率先打入洛阳,在一口枯井之中发现了一个宝盒,其中正是传国玉玺。这时出现许多抢夺传国玉玺的人,孙策的弟弟孙权认为,玉玺不过是一块招致灾祸的石头不要也罢。但孙坚不舍得抛弃玉玺,为了保住玉玺从而丧命,这时玉玺才到了孙策手里。
孙策剧照
孙坚死后孙策走投无路腹背受敌,暂时投靠了袁术,几年后遇到周瑜,此时周瑜欲与孙策成大事。由于孙策的才华及背景,在战役中帮袁术屡立战功,还有了小霸王的称号。袁术不愿放孙策离去,但是却对孙策缺乏信任。于是孙策与周瑜商量后想出了一条妙计,就是把袁术梦寐以求的玉玺作为抵押,向袁术借兵。
果不其然,当孙策向袁术献上玉玺时袁术就丧失了理智,当场就同意了,借了孙策几千精兵。孙策毫不犹豫带着向袁术借的兵马火速赶往了自己的老家江南,向袁术借的这几千精兵为以后孙策创建的吴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是吴国发展成以后三国鼎立局面的开端。
以上就是我个人理解的孙策以玺借袁兵这个典故的由来,现在这个典故多用于指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告诫后人不要把一些东西看的太重,要学会取舍。不要吝啬付出,不要害怕失去,要明白很多事情,放弃也是一种回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36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