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康熙六下江南为了什么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从小就从张国立演的《康熙微服私访记》中看到康熙爷喜欢下访民间,通过亲身经历知道各县、州官员是否为非作歹。然后回北京命令兵部尚书彻查,该杀头的杀头,该撤职的撤职。不得不说这些都是具有很浓的演义色彩,并不可信。当那么大官连皇帝都认不出来,这皇帝做得也太没存在感了!但历史上,康熙爷确实六下江南过但不是微服。他这么兴师动众地到底是为了什么?今天我们就来揭秘康熙六下江南做的那些不为人知的事情。
乾隆
康熙爷从康熙23年到康熙46年共24年,520天前后6次下江南。每次下江南并不是影视剧中那样穿个便服,化名四爷带个小跟班走街串巷地考察乡土民情。而是声势浩大,把排场弄得很隆重。各州、县最高官员提前建好行宫然后携带下属官员,自己家属穿戴整齐地迎接。他是把声势造得越响越好。让更多的老百姓知道皇帝来看他们了,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人问他这样跟乾隆爷有什么区别?劳民伤财,炫耀自己。他们俩还真不一样。我们知道,经过康熙、雍正两朝的辛勤治理,到了乾隆时期国家稳定,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乾隆爷为了炫耀自己的功绩,四处旅游,让百姓们瞻仰他的龙威,他主要体现在“炫”字。而他爷爷康熙爷就不一样了。从太祖皇帝努尔哈赤起兵建立后金到康熙22年统一台湾这整整100年期间,太祖皇帝手持武器屠杀汉儒,皇太极六掠中原,多尔衮推行剃发政策,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些都导致了这100年期间满汉之间很深的仇恨。虽然全国统一了但国内并不安定,所以他六下江南的目的之一就是解满汉间的文化结。
康熙南巡图
康熙是大清朝第一个穿过长江,到达江浙一带的皇帝,途径六条大江大河。他这么劳民伤财就是为了他的宏愿:康熙帝从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念了1000多遍的论语使他对孔子有崇高的印象,他首先来到山东曲阜,孔子的第六十七孙,文宣王孔毓圻亲率全家老小跪迎他的到来。这很关键哦!我们汉文化中儒家思想被尊为主流思想,连孔子的后人都亲自跪迎康熙,这说明汉人接受了满人的统治。康熙的这招很高明。接着康熙徒步走到大成殿,此行为历史称“开万世文明,树百王典范。”走进孔庙,对着孔子像行三跪九叩大礼,这也是十分难得的,比起以往的皇帝行为,他这做法显示他遵从儒家文化的意志。最后亲自上匾“万世师表”。
孔毓圻
康熙的第二祭是祭祀泰山,我们要知道满洲人的神山是长白山。泰山是汉人皇帝祭祀的。从这也看出康熙海纳百川的胸襟。接着到南京祭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要知道明清两朝可是个死对头,他曾祖父努尔哈赤就是被明朝大将袁崇焕用大炮轰死的。他不计前嫌,亲自前来祭拜孝陵也是肯定了明朝的地位。而且他还亲自作书“治隆唐宋”,这是对朱元璋的评价。皇太极曾说过朱元璋不过是穷和尚而已,一褒一贬泾渭分明。最后他又到浙江绍兴祭大禹陵,继续行三跪九叩大礼。至此,他要向天下人宣布接受汉文化,从此满汉不分家。
皇太极
其二,缓和君臣之间关系。详细点说就是缓和他与汉族大臣间的关系。他从赏赐入手,主要是赐匾、赐字 、赐宴、赐物、赐银、赐食、赐见、赐官。简称“八赐”。从下面一个小例子可以看到康熙是如何缓和与汉族大臣的关系的:当时的江宁府知府陈鹏年封了一家暗娼妓院然后改成乡约讲堂。也就相当于现在所谓的乡村里办演讲会宣扬康熙皇帝的各种事迹。并在大堂内的房梁上悬挂“天语叮咛”四个大字,意思是用皇帝的名言作嘱咐。本来他就是一片好心嘛,但有人告他犯上,康熙召集大臣讨论,结果就是论斩。这要是放在以前,陈鹏年早就人头落地了。康熙没有这么快下决定,他巡访至此,陈鹏年马上跪地磕头,而且是“咚咚咚”那种磕法。旁边的曹寅也为他求情。康熙最后改判他到北京修书,他也是故意救陈鹏年一命。
张国立版康熙
其三,缓和君民之间关系,也就是缓和汉族百姓的仇恨。他通过四种方式笼络人心:赈灾、蠲免、赏赐、救援。当时黄河灾害很严重。百姓常年流离失所。他六下江南的一个目的就是监督治理黄河。起早贪黑地与君民一起战斗在第一线。后来水患被有效控制,他开始放粮赈灾,挨家挨户地走访民情。了解当地官员是否有所作为。对困难家庭免除苛捐杂税。这些行动也为后来的国家稳定打好了扎实的基础。
陈道明版康熙
那些影视剧上的微服私访其实就是小说,给观众图个视觉感受,第一,他根本没有机会这么做;第二,他也没有时间这么做;国家大大小小事务那么多,他整天泡在民间里,军政大事谁处理?第三,大清就没有祖制允许他这么做。他六下江南就已经冒大不韪了,更何况还是私服私访?第四,他认为也没有必要这么做,平时把自己关心的事做好,让百姓安居乐业就行了,民间再多的矛盾由他们自己解决。都说不能越权办事,皇帝也是,天天追着鸡毛蒜皮的小事处理,那些国家大事交给谁呢?
传闻乾隆下江南是为了寻找自己身世的真相,海宁陈家,隐藏惊天秘密其实这些只是小说家言,本不足道。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乾隆的母亲甄?秩废岛喝饲?希?罄锤男瘴?ヮ苈皇希?庠谒?职钟赫?帝这个话痨的奏折中可以看出端倪。
其实,乾隆六次下江南真正的原因,结合他自己在《御制南巡记》中所说,大概是巡阅军队,视察水利,笼络人心,了解风俗,游览风景,顺便收藏江南美女这几个方面。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向的爷爷康熙皇帝学习。乾隆一向自视甚高,处处都要和圣祖康熙对比,康熙曾六下江南,那么他也要下六次!康熙在位61年,那么他在位也要60年(少一年是给爷爷面子)!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心态?
那么乾隆六次下江南,到底干了些什么呢?看一下这张表,一目了然。
由上表可知,乾隆帝六次下江南做的事情主要有:
1.视察河道。主要是黄河河道与江浙海岸工程,这是关系到国事民生的大计。
2.阅兵。包括南京阅兵和杭州阅兵(水师),军队的重要性不许赘言。
3.祭拜明太祖陵、孔庙、岳庙。这关系到王朝的正统性,承续前朝而不是鞑虏入侵。
4.减免赋税。给予百姓一些恩惠。
5.游览风光。西湖以及沿路景色。
综上来看,乾隆六次下江南,做的还是些正经事。从乾隆早年来看,他也把这几次南巡看得意义尤其重大,他曾在《御制南巡记》中这样说道:“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在乾隆早期看来,南巡的意义和他向西北用兵是一样的,都是有利于王朝统续的大事。
然而,弊端也很快显露出来了,因为六次南巡,耗费实在太大了!据悉,乾隆每次南巡,随驾官兵一般都要到3000名左右,马匹约6000匹,船四五百只,役夫几千名,花费白银上百万两,真正是劳民伤财!
十几年后,乾隆对于南巡的态度也变得后悔不跌,他曾这样对一个军机章京(军机处拟写各种行政公文的人)吴熊光说:
“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将来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无以对朕。”
可见乾隆六下江南的害处。事实上,这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因为不但国库的钱被这个长命自负的“十全老人”花完了,而且民力也消耗了不少。
而之所以有人会拿乾隆帝下江南和隋炀帝下江南相比,大概也是因为这两次下江南的目的和结果都有可比之处。就目的来说,两次都有游山玩水的成分(也都有采集江南美女的传言)。就结果来说,两次下江南都耗费巨大,使得国力大损,而且特别扰民
不过,乾隆因为有着之前康雍盛世的底子,而且懂得一些安抚手段,比如修黄河、减免赋税等,恩威并用,所以没有引起民变。而隋炀帝爆而无恩,急功冒进,下江南又进一步激起了民变,加速了隋帝国的崩塌。
不过,如果从更长远的时间维度来比,乾隆下江南恐怕还比不上隋炀帝。因为隋炀帝下江南伴随着开凿京杭大运河,千年以来,京杭大运河的作用已经不用多说,“弊在当代,功在千秋”八个字已经能概括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而乾隆下江南留下了什么呢?一个耗空了的国家,却没有大运河这样的千秋功业。
早年一部电视剧《戏说乾隆》里,一个老奶奶在乾隆帝面前掰扯白话。她说:“康熙康熙,吃糠喝稀;乾隆乾隆,花钱花个大窟窿。”真相了,乾隆六下江南,确实花钱花了个大窟窿,让后来继任的皇帝们苦恼不已。
乾隆下江南的故事,一般我们都是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情景。可是据史料记载,历史上乾隆皇帝曾经确实下过江南。而且乾隆还不止一次下过江南,据历史资料显示,乾隆曾先后六次下江南。
那么作为大清皇帝,乾隆在京城待的好好的,为什么要六下江南呢?
他究竟去干什么呢?其实啊,乾隆皇帝这个举动完全是效仿这个皇帝,他就是康熙皇帝。当年先帝康熙下江南的目的有三个,第一,康熙是为了探访江南民情,毕竟在古代信息极不发达,所以皇帝要了解远方地区的民情,就必须要下民间走一走亲自体验一下。因此,当年康熙帝便有了微服私访到江南等地探访民情的经历。
第二点,乾隆下江南也是效仿康熙,为了加强政权与江南地区达官贵人的联系。因为江南是明朝皇帝起家的地方,当地居民对明朝比较拥护。至清军入关后,反抗清军的矛头越演越烈,而且江南经济也比较发达,国家财富又大半来源于此地。康熙为了稳固自己的大清江山,不得不与江南保持长期联系。说白了乾隆这是在笼络民心。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康熙下江南每次都要到黄河地区停留查看,为的就是治理黄河。所以到了乾隆年间,治理黄河也是关系民生的大事,乾隆必须把这件事沿袭下去。当然啦,乾隆效仿康熙的做法,除了以上这三个目的之外,乾隆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下江南是为了游山玩水。江南是个好地方,不仅美景好还出美女。所以乾隆下江南,除了在体察民情之余也可以消遣一下。万一遇到了心仪的美女,便可带回京城享用。自古皇帝多风流,乾隆自然也不例外。
皇帝出巡是件大事,乾隆更是个好大喜功的主,一生享尽了荣华富贵。所以每次下江南都是兴师动众的。陪他出行的官员随从加一起也有上万人之多,这么大的队伍所到之处,岂能不劳民伤财。虽然乾隆大部分都是微服私访,可是毕竟一国之君,奢侈靡费是避免不了的。因此,民间便有了“乾隆下江南享受生活,让黎民百姓吃尽了苦头”的流言蜚语。
乾隆虽然是效仿康熙大帝,但我觉得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玩。因为乾隆在位的时候,正是大清朝最鼎盛的时期,乾隆作为一国之君,他怎么可能死守在京城里面,不玩才怪呢?所以,在玩的同时,乾隆在江南的时候,发现那个地方的亭台楼阁比较好,就吩咐大臣们备案记录下来,待回到京城后,便开始大兴土木在京城周边等地建造一模一样的建筑,乾隆大肆修建游园的目的,就是给自己在京城营造一个优雅舒适的娱乐环境。
除了这些之外,乾隆还有一个嗜好,就是爱写诗。乾隆下江南所到之处,便会即兴赋诗一首,诗的好坏历史自有定论。不过据史料记载,乾隆一生足足做了四万多首诗。可是没有一首诗后来成为经典之作,由此可见乾隆皇帝的文学水平可见一斑。
对了最后在补充一点,坊间对于乾隆皇帝下江南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说乾隆是为了寻找自己的亲生母亲,所以才六次下江南。当然了这些都是民间的传闻,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我们也不得而知。
乾隆帝关注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并且为了稳定政治,每隔一两年,要到全国各地出巡,检查沿途地方的治理情况。从公元1751年到公元1784年,他曾经先后六次巡游江南。后两次南巡时,他已是七十开外的人了。
乾隆帝每次南巡,都把视察水利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他在巡视淮河闸堰时,发现原有的土堤不安全,就下令添筑鱼鳞石岸,还亲自画出图样。有位地方官在奏折里提出的方案同他不谋而合,乾隆帝很高兴,立即把他升了官。南巡要途经山东、江苏、浙江三省,乾隆帝多次减除这三地的赋税。他还参观农田和织造机房,鼓励农桑。这些做法,都体现了乾隆帝重视发展农业的一贯方针。
南巡所经之处,有岳飞、韩世忠、方孝孺、于谦等历代先贤的陵墓和祠堂,乾隆帝总要特派官员前去致祭,他本人还出席了对大禹陵、周公庙、孔庙及明太祖陵的祭奠。江南地区读书人很多,乾隆帝就宣布增加所到地方的官学生名额,还破格赏赐六百多人进士及第的资格。对于沿途居住的退休老臣,乾隆帝给予特别的优待和礼遇,每次来迎驾,都要升一级官爵。乾隆帝用这些办法,拉拢汉族读书做官的人,笼络人心。
然而,南巡又存在很大的弊端。乾隆帝每下江南的前一年,都要派出官员勘察路线,修桥铺路,盖建行宫。御道要求平直,不允许曲曲弯弯,操办的地方官吏就乘机勒索沿途的百姓,稍不服从,就拆房子,平祖坟,还借整肃盗匪的名义把无辜的平民投进监牢。老百姓都敢怒而不敢言。
出巡的排场更是奢华得惊人。随行的王公大臣、侍卫官员有两千多人,水路上动用大船一千多艘,陆路上征用乘马六千匹、马车四百辆、骆驼八百头,征调纤夫三千六百人、服役的民敢煌蛉恕4颖本┑胶贾荩兴建了行宫三十所,没有行宫的地方,就搭起黄布城和蒙古包毡房。凡是御驾经过的道路要洒水除尘,沿途三十里以内,地方官员一律穿上官服迎架,所有的绅士、读书人、老年百姓都要到现场排队跪拜。乾隆帝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显示“盛世”的气象。
地方官员和富商为了讨好皇上,挖空了心思。
他们在河道里安排龙舟灯舫,在岸上搭建彩棚,扬州、苏州、杭州等城市中皇家队伍要路过的地方,店铺、民屋全都油漆一新。在镇江城外用红绿绸缎装饰成一枚巨大的桃子,十多里外就能望见,乾隆帝的御舟一到,突然烟火大发,巨桃开裂,桃子里出现一个剧场,有好几百名演员演戏。乾隆帝在扬州大虹园停留时,夸赞说:“这里风景不错,很像北京南海的‘琼岛春荫’,就只少一座喇嘛塔。”
扬州官员听见了,暗地买通太监取得图样,立即兴工,一夜之间就添造出一座喇嘛白塔。这些操办的官员、富商,都得到了乾隆帝的褒奖。
有个侍郎尹令一从江南回来,上奏说:“陛下南巡,民间疾苦,怨声载道。”乾隆帝就怒气冲冲反问他:“你说民间疾苦,你具有指出什么人疾苦?说怨声载道,具体指出什么人有怨言?”
还有个大学士程景伊,反对乾隆帝巡游湖州。乾隆帝说:“朕去湖州不是游玩,是去看那里种桑养蚕。”程景伊沉痛地说:“皇上这回去湖州,下回湖州就没有蚕桑了。老百姓元气一伤,几代都恢复不了呢!”
尹令一和程景伊都因为直言而受到了处分。这一来,朝廷上下铺张奢靡、献媚取宠的风气就越来越滋长了。
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的国力曾达到高峰。当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了全球的三分之一,国库有七千万两以上的白银储备。然而到了乾隆末年,库存只剩下了二百万两,这正是同乾隆帝的挥霍浪费分不开的。统治者的穷奢极欲,造成了吏治的日益败坏,老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清王朝开始走上了由盛转衰的下坡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34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