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都是保膘出身,李渊成皇帝,他却当县令

以史为鉴 2023-07-04 15:08:00

都是保膘出身,李渊成皇帝,他却当县令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李渊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都说中国封建社会重男轻女,那得看什么家庭了,刀耕火种的普通百姓,为了增加劳动力,自然喜欢多添男丁。但那些王公贵族则不同,他们更喜欢自己的妻妾多生几个姿色出众的女孩,从王莽到潘仁美,无论是正史记载还是小说演义,自古以来都不乏“嫁女伴君王、得志便猖狂”的王公大臣,女儿一旦被皇帝宠幸,那可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了。可一不小心生了儿子怎么办?那也得削尖了脑袋送进皇宫内院,去当太监吗?不是,是去当保镖。今天要讲到的这两位历史名人也都是给皇家当过保镖的,那么皇帝保镖有何标准?为啥同为皇帝保镖出身,李渊成皇帝,而他却成一个小县令?

要想当皇家保镖可也不是件容易事儿,首先你得出身名门望族,没有爵位的百姓子弟,就算再有本事,也不可能让你直接进入三尺禁地的皇宫大内的;其次就是得对你知根知底,这才能推断你是否对皇家绝对忠诚;再次就是武功必须出众,会个三脚猫四门斗的肯定不行,得有真本事;最后就是身高、相貌要符合高大帅标准,因为皇家卫队的另一个职责是祭礼仪仗,每逢皇帝出游、祭奠祖先、接见外国使节,威武整齐的仪仗队就是国家的体面,在这方面,历朝历代都从没马虎过。

隋唐时,皇家的保镖侍卫部门分别叫“左右领左右府”和“左右千牛卫”,负责当朝皇帝和储君太子的警卫工作,侍卫统称为“备身”,普通“备身”实际上还算不上皇家保镖,所做的无非是殿外站岗、持仪仗等外围工作,而真正保卫皇帝安全的贴身侍卫是手持“千牛刀”的“千牛备身”,那么“千牛刀”又为何方神器呢?

古代帝王都有自己防身的名剑利刀,如吴王阖闾的湛卢剑,越王勾践的越八剑,演义里曹操的倚天剑、青釭剑等,而到了南北朝时期,皇帝的防身武器就有了统一标配,曰“千牛刀”,取其“屠解千牛而不损锋刃”之意,由朝廷专门置官,不惜重金精心锻造,就其“千牛”二字便可一窥其锋利程度,如此宝刀利刃,恐怕传说中的干将莫邪也不过如此吧。

隋唐时候,“千牛备身”是每一个王公子弟所向往的钻石级职位,为贵胄起家之第一良选。一是因为工作在皇帝或太子身边,无形中的自豪感、荣誉感是不言而喻的;二是不用战场厮杀就能直接获得正六品的功名,品级虽然不算太大,但在皇帝身边,只要把主子伺候好了,乖巧玲珑再会来点儿事儿,受赏提拔的机会可是大大地有。所以,跻身皇家保镖的豪门子弟都在等待机会,等待那个走向仕途荣华最佳捷径的机会。

比如,《隋唐演义》里著名的郡马柴绍就给隋炀帝的元德太子当过千牛备身,虽然没有得到太子和皇帝的直接提拔,却因为自己的特殊职业,结识了一方军阀唐国公李渊,并被看中招为郡马,柴绍最后以驸马之尊,跻身大唐朝高悬庙堂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假如没有太子千牛备身的经历,这等绝佳的好运,恐怕天降泰山大的雨点,也落不到他柴绍头上。

但是,柴绍从“千牛备身”得到的甜头,和他那同是皇家保镖出身的老丈人李渊比起来,那可绝对是麻雀遇凤凰,小巫见大巫了。

一、先给皇帝牵马坠蹬,再把皇帝拉下马

李渊也是皇家保镖出身,他之所以能得到千牛备身的身份侍奉隋文帝左右,是走了文帝的老婆、李渊的姨母独孤皇后的后门儿。有内家外甥手持千牛刀昼夜守卫,隋文帝绝对是高枕无忧的,再加上李渊天资乖巧、很会来事儿,深得隋文帝夫妇的喜爱,不久就对李渊大加提拔,从一个皇家保镖,晋升为两州刺史,不但品级跨格,一人独刺两州,这在历代官场也是凤毛麟角的事儿。这是李渊从皇帝保镖走向仕途成功的第一步。

到了隋炀帝时代,李渊又被召回大内,官拜殿内少监、卫尉少卿,品级和爵位虽然不算太高,但是又回到了皇帝身边,凭他那股子机灵劲儿,他在等待比保镖更大的机会迎来发达,而这个机会说来可就来了。

越国公杨素是隋朝举足轻重的人物,不但协助文帝打下了大隋朝万里江山,还帮助炀帝登上了皇帝宝座。但您别忘了“功高震主”之说,朝野之上对于隋炀帝忌惮杨素的传闻一直没有停息过。而在杨素病危之时,更有御医传出“皇上每次探望越公,都以冷言相逼,越公死去之日,便是杨府户灭之时”的流言,这些话传到杨素的儿子杨玄感的耳朵里,便激起对隋炀帝无比的怨恨和恐惧,为以后的谋反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613年,隋炀帝二征高丽,派大内心腹李渊到怀远督运军粮,李渊恪尽职守,但无意中得知同在黎阳督办粮草的杨玄感故意拖延发运粮草,并秘密召回随从杨广出征的同族兄弟,杨玄感意在隋炀帝粮草不济、兵败高丽之时起兵造反。

自古“计狠莫过绝粮”,杨玄感这招太损了,幸得李渊密报,杨广才中途折返而未受损失,随即调李渊任弘化留守抵御杨玄感,并诏令关右诸郡兵马均受李渊调度指挥,为李渊日后成为独霸一方的诸侯奠定了基础。李渊此后便以太原为根据地,积蓄有生力量,在隋末大动乱中脱颖而出,打败所有起义军,推翻大隋王朝,最终建立了自己强大的大唐帝国。

从给皇帝牵马坠蹬的保镖起家,最终把皇帝拉下马,自己取而代之,李渊一步步攀上个人辉煌的极峰绝顶,可谓千古保镖第一人。

而相比之下,下面要提到的这位爷也是将门虎子、出身显赫,同样出身皇帝保镖序列,却和李渊所创立的伟业天壤之别。

二、从高贵的皇帝保镖,沦为贻笑大方的啃老族

这第二位做过皇帝保镖非是别人,乃二十四凌烟阁榜上有名、位列国公的秦琼秦叔宝的宝贝儿子秦怀道。

话说那位“黄骠马、马踏黄河两岸,熟铜锏、锏打山东半边天”的秦琼秦二爷生前叱咤风云,死后却渺无声息,甚至连个像样的家谱都没传下,唯一具有权威性的家族考证,还是从近代出土的两个孙子秦佾、秦利见,和曾孙秦洽的墓志铭才见几丝端倪。

秦琼有无嫡子(正妻所生)无从可考,但从其晚辈的墓志铭中断定,秦琼至少有三个庶子(小妾所生),而就这三个庶子“秦怀道、秦善道、秦x道”来说,“秦x道”的名字在墓志铭中碰巧残缺中间一字,究竟叫秦什么道难以考证,但是他娶了尉迟恭的孙女为妻,想必也非泛泛之辈;秦善道通过自身打拼,获封左金吾卫将军、上柱国,食邑千户,也绝对不辱秦家门庭。下面小编要讲的是秦二爷的另一位少爷秦怀道。

秦怀道的仕途起点也是从皇帝保镖的千牛备身走起:“祖叔宝,佐命功臣、左武卫大将军、上柱国、翼国公。父怀道,太宗文皇帝左千牛。秩满,迁绵州司士参军。又迁常州义兴县令,袭爵历城县开国公。”(《秦佾墓志铭》)

值得注意的是,秦怀道事业的起点非常高,开局就是正六品的左千牛备身,怎么会越混越差,最后只落个小小的县令呢?再者说,毕竟他是秦琼之子,李世民看在老哥们儿的份上,总得对二爷的公子另眼相待、厚以待之吧?难不成秦怀道天生就是个愚钝、不会来事儿的瞎蒙杵子?连和父亲称兄道弟的李世民都混不熟、摆不平?

秦琼去世的时候,秦怀道才14岁,李世民表面上善待他,招为千牛备身,那只不过是掩人耳目、给大臣们做做样子罢了。其实李世民对当年秦琼没有参与玄武门事变,或者对他在玄武门事变中无所作为一直耿耿于怀,后来勉勉强强把功劳最大的秦琼排位24凌烟阁最后一名,足见李世民的小肚鸡肠。

而对于秦琼的儿子们,李世民实在没有义务罩着他们,好在秦善道个人能力强,凭真本事打拼出来的功名,对于一贯唯才是举的李世民来说,当然不会委以打压;而那个中间缺字的秦x道想必也不是泛泛之辈,否则也没有资格迎娶尉迟恭的孙女为妻;而对于这个秦怀道,或许他真的才能有限,千牛备身服役期满之后,李世民定会“铁面无私”地把他移交给人事部门,任由他们量才而用,给秦怀道最后安排个小小的县令也就说得通了。

或许秦怀道根本不是水平有限,而是骨子里就不求上进,全把千牛备身的美差当做普普通通的服兵役了,服役期满,你皇帝老儿愿意给我什么官就受什么官,本大少爷不稀罕,反正你家秦大公子不但是官二代,更有祖业可承,还在乎你那仨核桃俩枣的赏赐?

秦怀道真的有祖业可承吗?有!绝对有!那就是朝廷给他的爷爷秦季养追封的爵位:“曾祖季,齐荆王府司马,赠瀛洲刺史、上柱国、历城县开国公、食邑三千户”(《秦佾墓志铭》)。坐享爷爷三千户食邑,也足够秦怀道锦衣玉食一辈子了。

【结语】同样做过皇帝的保镖,李渊和秦怀道的命运却是天壤之别,李渊利用千牛备身的特殊身份借力发力、步步为营,终究抓准时机反客为主,奠定了大唐帝国二百八十九年的不朽基业,是机会、智慧、勇气的多重效应。

而反观最终沦为啃老族的秦怀道,起点很高,但是没混出样子,本身就说明自己能力有限、德不配位,回家抱孩子也不失男儿本色,起码子孙的奶粉钱,祖辈早给你准备好了。

但不知秦怀道魂归九泉,与曾经叱咤风云的父亲相见的时候,秦二爷看着只会啃老求安逸的儿子,是后悔当年没有参与玄武门事变,责怪李世民没有善待自己的遗孤?还是责怪自己的儿子太不争气呢?

唐高祖李渊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为何他的庙号不是太祖?

李渊原本是隋朝的唐国公,是利用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的机会,起来造隋朝的反,而李渊称帝的时候,当然要用唐作为自己政权的称号了。太宗得到皇位用不正当手段的,自己理亏,而父亲只是退位,身体相当好。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李世民肯定想尽办法来表现出自己的忠孝,能做到的肯定要做到。

尤其是对李渊、李建成和巢剌王李元吉的记载,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历史的真相。以至于让后人产生了错觉,唐王朝的江山都是他李世民打下来的,李渊只不过捡了个现成的皇帝。李唐王朝的开创则可以追溯到李渊的爷爷,西魏八大柱国之一的李虎。所以李渊虽然建立了唐朝但他却并不是唐国的开国之君,李渊的唐国是从祖父李虎那里继承来的,李渊家族系出陇西李氏,是阀阅之家,门第甚高,累世仕西魏、北周和隋朝,均为最高级的将领之一,至隋文帝时才归宗姓李。

一般而言,祖上几代发达,最终成就帝业的,往往给先祖追封庙号“太祖”。世民的母亲出身京兆窦氏,是屡代显贵的最高门第之一。窦氏的舅舅就是北周武帝。靠自己努力拿到天下的,则使用“太祖”。只有唐高祖这个庙号是李世民定的,当然了,李渊活着的时候也能猜到自己肯定是高祖,因为前三代皇帝逃不出太,世,高这三个字。

《谥法》中本来没有“高祖”这个庙号,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所以李建成在文帝末年及炀帝时期,常常是留在京师的家里主持家事,世民则得以随同父母赴任,兄弟之间因此形成隔膜。西汉大臣们认为刘邦功高盖世,“太祖”不足以彰显他的尊贵地位。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导语: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李世民的小故事(精选7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篇1 唐贞观年间,在太宗李世民的倡导之下,朝廷开展了大规模的人才选拔推荐活动。由于这个活动规模声势宏大,就有人打算浑水摸鱼。太宗听说有人谎报官阶和资历,就命谎报的人自首并警告说,如果不自首,一经查出,便处以死刑。

过了不久,有一个谎报资历且不自首的人被抓了。唐太宗将他交给大理寺处理,大理寺根据国家的法律,将这个人判处了流放。

太宗听说这件事以后,就把大理寺少卿戴胄找了过来,问他:“你应该知道我当初下的诏书上说,不自首的人处死刑。现在,你判处他为流放,这不是向天下人表示我说话不算数吗?”

戴胄回答说:“要是陛下当时就杀了他,那是陛下的事。但是,现在你既然已经把他交给大理寺处理了,我就不能违背法律。”

太宗问戴胄:“那么,你自己遵守了国家法律,却让我失信于天下人吗?”

戴胄说:“法律,是国家用来取信于天下的保证,国家的信用才是最大的信用。您所说的话,只是当时凭着一时的喜怒讲出来的。陛下一时发怒,想要杀死他。后来知道不能这样,才将他送给大理寺按照法律处置。这正是您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的结果。我觉得陛下的做法非常可贵,因此很值得珍惜。”

听了戴胄的这番话,太宗说:“在我认识有误的地方,你能够纠正我,我非常感谢你。”

于是,唐太宗李世民改变初衷,同意了大理寺的判决。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篇2 贞观七年(655年),宫中发生了一桩丑闻。有个叫杨誉的好色之徒,行为放荡不羁,竟然在皇宫禁地追逐、挑逗宫女。

这件“逐婢”丑闻事涉皇亲国戚(杨誉的女儿是唐太宗第六子的妃子),所以影响极其恶劣。消息一传开,朝野上下一片哗然。都官郎中薛仁方闻讯后,将杨誉扣留起来查问,准备依法处置。

此案尚未来得及裁决,担任皇帝侍卫保镖的杨誉之子却出来发难了。他不但不为杨誉所为感到羞耻,反而为其大诉冤屈,向唐太宗告状说:“因为我父亲是皇家亲戚,薛仁方才故意节外生枝,把他老人家扣留起来,又迟迟不做决断,这是在拖延时间,有意刁难皇上啊。”

跟皇家过不去,这还了得?唐太宗听了他的话,大怒说;“薛仁方不可容也!”当即下旨打他一百杖,解除公职。

对唐太宗要惩处薛仁方的做法,魏征实在看不过去,进言说:“城墙下的狐狸和土地庙里的老鼠,虽然都是微小的动物,只因它们倚仗巢穴做掩护,除掉它们尚且不易,更何况那些世家贵戚,自古以来就难于治理,以致东汉、西晋以来外戚专权,发展到朝廷不能驾驭的严重地步……”

魏征的话无疑给唐太宗敲了一记警钟:皇帝要管好身边人,以防他们像“城狐社鼠”那样成为朝廷的祸害。接下来,魏征据法力辩,说薛仁方既然是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国家执行法纪,怎么可以因此对他滥施刑罚,助长外戚的私欲呢?皇帝这样放纵皇亲,此例一开,就会招来各种事端,将来后悔莫及,要改变也就困难了……

唐太宗听了这些话,内心有所触动,决定赦免薛仁方。但是,薛仁方拘禁皇亲未及时上奏,也是专权作势,虽不宜治以重罪,也应稍加惩处。于是,他命人打了薛仁方20大棍才算完事。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篇3 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共生3子,太子承乾、魏王泰、晋王治。不过,太子承乾贪图享乐,荒学业,深令太宗失望。魏王泰聪明善文,勤奋好学,深受太宗的喜爱。在这两个对比之下,唐太宗李世民选择更立太子。

两人笼络朝臣,各树朋党,互相明争暗斗。承乾见李泰恩宠日隆,心不自安,遂与汉王元昌、大臣侯君集密谋起兵,但事情泄露,唐太宗得知后非常生气,这可是在太岁爷上动土的啊。

李世民更立太子

李世民诏废太子承乾为庶人,赐汉王元昌自尽,侯君集等皆被杀。承乾被废后,太宗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褚遂良等议立太子之事,太宗犹豫不决,欲立有才华的魏王泰,又恐重演父辈骨肉相残的悲剧。

欲立晋王治,但又嫌其懦弱。最后太宗接受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的意见,于贞观十七年(643)四月七日,诏立晋王治为皇太子,并同时幽禁魏王泰于北苑。九月,太宗任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房玄龄为太傅、萧瑀为太保、李勣为太子詹事。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篇4 后渐寺村东有一座高耸入云的五指灵山。

也有把这座山叫做“东五指山”的。五指灵山上是“女娲娘娘”的道场,有一些后人建造的寺庙。但是从山上残存的明清古石碑上,可以说明,这至少在明清两代就有相关道场的存在了。

这处“女娲道场”和秦王李世民也有故事流传下来。后渐寺村一带,是秦王李世民与隋末农民义军刘黑闼争战的古战场之一。

传说,秦王李世民与刘黑闼交战期间,中了刘黑闼设下的埋伏。李世民拨马逃到五指灵山下,但见四面环山,陡崖绝壁,已无去路。李世民不禁仰天长叹:“莫非天欲绝世民不成?”语未尽,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猛听山崩地裂般一声巨响,正在追赶秦王李世民的刘黑闼兵马陷地一丈余深。李世民趁机脱离险境。

往前跑得正人困马乏,突然又是一声山响,面前现出大小两座粮仓(今大仓、小仓两座山头)。秦王李世民得到粮草,养精蓄锐,最后战胜刘黑闼。事后的某天晚上,九天玄女,也就是女娲托梦于李世民,告诉他是九天玄女救了他。为此,李世民登基当皇帝后,就下御旨在五指灵山为九天玄女(女娲神)修建起莲花峰上这座娲皇宫庙。

传说罢了,甚至牵扯到了神话。但是秦王李世民在秦王湖一带留下的大量故事,却并不是没有史事根据。最著名的漆泉寺就有不少史料记载。

在村中行走,一个大娘背着一筐刚刚采摘的鲜杏经过,见到我们这些外人,热情地要我们尝尝。当年李世民大军经过,是不是也有这样一位山民同样背着一筐鲜杏,在呆呆地望着那不远处的厮杀,耳边是不是还回荡着战马的嘶鸣?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篇5 李世民年轻的时候,就聪慧过人,足智多谋。

他十六岁那年,隋炀帝在雁门关被突厥围困,把诏书绑在木头上放进汾河水中,募兵救援,李世民马上应募,在将军云定兴的部下服役。

李世民对云定兴说:“突厥人敢围困我们的`皇帝,就因为外边没兵马救援,现在应该派人在几十里外虚张旗帜,让突厥人白天看到漫山遍野都是旗帜,夜里听到鼓钲卢声不断,他们肯定会认为救援大军赶到了,这样不伤一兵一卒就可化解了雁门之围。如果不这样的话,等到突厥了解了我们的底细,前来阻击,那么鹿死谁手就难以预料了。”

定兴听从了李世民的计策,率兵到达崞县。突厥侦察兵看见周围几十里旗帜飘扬,军队来往不断,急忙把情况报告给了可汗。

突厥可汗说:“这肯定是隋军的大队救兵赶到了。”

于是他们就赶忙撤兵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篇6 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他从小勤奋学习,研修兵法,抱负远大,李渊起兵反隋就是在他的劝告和敦促下实行的。后来他率兵东征西讨,屡战屡胜,夺取了天下,可以说唐朝的建立,他的功勋最大。

唐朝建立后,李渊当了皇帝,但是在继位问题上产生了矛盾。论功劳,讲实力,凭才智,李世民都首当其冲,理应由他嗣位,但他的长兄李建成,以“长幼有序”为由想继承帝位,便勾结三弟李元吉竭力排挤李世民。他们曾经千方百计地假送劣马和下毒酒想害死李世民,但都未得逞。后来他们又想出了一条毒计,趁着边境突厥来犯,由李建成出面奏请李渊,让李元吉出兵征讨,要把李世民麾下之大将和军队交由李元吉指挥,然后在军队临行之时,派人暗杀李世民。

李世民虽然多次遭受迫害,但他以大局为重,又念及骨肉亲情,多次忍让。李渊又断事不明,对李建成也不加处置,这次李渊又答应了李建成的要求,要削去李世民的兵权,同时李世民又得到密报,探知了李建成要谋杀他的计划,眼看情势十分危急。

这个时候,如果还是一再忍让,就只能对自身不利。李世民在房玄龄、杜如晦等文士和尉迟敬德、程咬金等大将的劝谏下,决定先发制人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

当夜,李世民进宫向李渊禀告李建成要谋害他的实情。李渊让他们弟兄三人明晨一起进宫当面对质。第二天,李世民就在宫城的正门玄武门布下伏兵。玄武门守将常何原是李建成的心腹,已经由李世民晓以利害,将其收服,答应愿为李世民效力,但李建成并不知实情。

李建成和李元吉不知道李世民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一齐走入玄武门,常何就把城门紧闭。李世民已率数员大将在门内等候,李建成见机不妙,就想夺门而出,奈何城门已闭无法脱身。这时李世民一声呐喊,伏兵四出,李建成顿时死于李世民的箭下,李元吉也被尉迟敬德杀死。

门外,李建成的部众听说门内有变,便猛攻城门。尉迟敬德站立城墙,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扔到城下,士兵们见主子已死,大势已去,无心攻城,便纷纷散去。

这时尉迟敬德又来到皇宫后花园面见李渊,李渊当时正在湖中泛舟游乐,尉迟敬德对他说:“李建成、李元占反叛,已被秦王李世民诛杀。”并进谏道:“请陛下下诏,令秦王主政,以收拾局面。”

李渊见事已如此,尉迟敬德又来逼宫,就顺水推舟地说:“朕也有此意。”不久,李渊借口年老体衰,退位当了“太上皇”,李世民继位当了皇帝。

这次事变,历史上称之为“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在危急关头,采取先发制人的办法,终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篇7 这个唐太宗喜欢一只白鹞子鹰,他闲暇的时候经常把这个鹰就放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和这只鹰一起玩耍。这只白鹞子鹰也非常有灵性,它还会替唐太宗送信,把这个信绑在它的鹰爪上,它可以飞到几百里外的洛阳。而且它还会故意把鸟、兔子、松鼠赶到唐太宗面前。它在往上一飞,然后翻身俯冲下来去抓它们。唐太宗对自己的这个宠物是又信任又喜爱。

可是时间长了呀,这唐太宗和大臣们商议国家大事的时候经常有些心不在焉。这是为什么呀?他急着呀赶忙把这事商量完,我还得到后宫逗我的鹰玩嘞。

唐太宗手下有一位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这个大臣非常有名气他叫魏征。他就发现了唐太宗这个问题,他很担心皇帝会因为这么一个小玩意儿玩物丧志而疏忽了国家大事。所以他决心要帮助唐太宗来纠正这个错误。

有一天,他听说唐太宗正在御花园里玩白鹞鹰,就不早不晚刚好闯进御花园,要和唐太宗商议国家大事。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听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也得看一看魏征在提意见的时候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有些时候真的是话有三说,巧说微妙,用合适的方法,合适的语言给合适的人提意见,这才是对的。

史书并未否认李世民杀兄屠弟,那么李世民到底篡改了什么?

1贞观十六年,李世民某天突然“心血来潮”,表示想看看本朝的史书。

夏,四月,壬子,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所书可得观乎?"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曰:"诚然。"

自古以来,从无人君观看当朝史书的先例。因此,这次李世民只是稍微试探了一下,结果不出所料,此举遭到了褚遂良和刘洎的一致拒绝。

虽然碰了个软钉子,李世民却并没有放弃。随后,他绕开了谏官,直接找到监修国史的宰相房玄龄,单刀直入,表示要看本朝的史书。

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

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长期以来,这段记载作为李世民篡改史书的实证,让他饱受后人诟病。纵观李世民的一生,我们其实可以发现,他是一个十分在乎名声的皇帝。那么,为何明知此举会受到批判,李世民还要顶风作案呢?

李世民篡改史书

“语多微隐”的六月四日事,究竟有什么玄机,竟让李世民不惜背负千古骂名,命史官“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所谓的“六月四日事”,其实就是指发生在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的玄武门之变。大唐的二皇子秦王李世民率领麾下一干心腹和私自蓄养的八百勇士,埋伏在玄武门附近,将从此处入宫觐见的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诛杀。

诚如李世民自己所言,“骨肉相残,古今大恶”。为了权力屠杀自己一母同胞的兄弟,终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后世不少人甚至因此骂他是罔顾人伦的畜生。李世民要掩盖这件事,再正常不过了。然而,史书并没有给李建成和李元吉安上病逝或暴卒的死法,而是直言不讳唐太宗李世民手刃亲兄弟,可见李世民要掩盖的真相并非如此。

玄武门之变是一场军事冒险

2李渊的武德中后期,随着天下逐渐平定,秦王这张军事王牌的作用也不再那么重要了,唐高祖李渊对这个儿子的打压也逐渐升级。太子和齐王在皇帝的默许下,刻意剪除秦王的羽翼,将其麾下众多谋士与勇将都逐出天策府,分解秦王的势力。

李世民发现,曾经在战场上无往不利的自己,面对这一切,竟是如此的无助。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去捍卫自己的利益,可在天子的偏帮下,他的努力显得如此微不足道。秦叔宝、程知节等人外放,猛将尉迟敬德因拒绝东宫的收买,被构陷下狱差点丧命,心腹智囊房玄龄和杜如晦也被皇帝逐出天策府,不许再为自己效命。

甚至,太子和齐王还打算在剪除秦王的羽翼后,彻底搞死李世民,永绝后患。

李世民知道,自己已经被逼到悬崖边上了。如果再不反击,等待自己的只能是摔下悬崖,粉身碎骨。

唐初实行的是府兵制,尽管秦王在军中的威望无人能出其右,此时受困于长安的他虽说不是光杆司令,却也好不了多少,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私人府兵八百余勇士。相较于东宫的两千长林兵和齐王府的一千私军,秦王显然处于劣势,这还没有计入长安城中忠于皇帝李渊的武装力量。

李世民和众多心腹一致决定,先下手为强,发动兵变,杀死太子和齐王,为自己挣一条活路。

李世民将军事才能运用到政争之中

经过谋划,他们选中了玄武门这个地方。

早在两年前的杨文干事件后,李世民就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在玄武门或安插或收买禁军将领,让他们暗中为自己效力。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这一天李世民早早率人埋伏在玄武门内,只等着他的兄弟们入网。

太子和齐王是受召入宫,前来与秦王对质的。

原来,就在前一天,秦王向皇帝告太子和齐王淫乱后宫,李渊于是命令三个儿子第二天一早入宫对质。

李建成和李元吉事先已经从皇帝的宠妃张婕妤那里获知了这件事,但两人对此的反应不一样。李元吉认为形势不明,建议李建成称病不朝,召集私兵防卫,静观事态发展。李建成不以为然,反倒认为他小心过度。

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

李建成过于自信,认为秦王早已经是一只没了牙的老虎,翻不起大浪,表示要入宫“自问消息”。

没有人会想到,秦王竟然会在这个早晨突然发难,狙杀自己的同胞兄弟。尤其是实力明显处于弱势的情况下,他竟然敢铤而走险,放手一搏。

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入了玄武门,也就走向了他们既定的命运——李建成遭亲弟弟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元吉惨死于尉迟敬德之手。

这个记载确实是“直书其事”,并没有为胜利者唐太宗掩饰亲手弑兄的人伦大恶。如此看来,李世民似乎并没有授意史官篡改史书。只是,这显然与李世民强硬索看实录自相矛盾。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

行踪怪异的李渊

3问题出在皇帝李渊身上。

上时已召裴寂、萧瑀、陈叔达等,欲按其事。

按照史书的记载,这次兄弟三人对质一事本是李渊自己安排的。并且,在太子和齐王进入玄武门之前,李渊就召见了众位宰执大臣,准备一起审理那件真假莫辨的秽乱宫廷之案。

然而,秦王与太子和齐王双方短兵相接,动静如此之大,身在太极宫中的李渊竟对此仿佛毫不知情,没有任何反应。退而言之,就算皇帝和宰相们隔得远听不到,可满宫的内侍婢女来回走动,为何竟无一人向皇帝汇报?

要知道,此时的李渊依旧是大唐帝国事实上的主宰者。如果他收到消息,必然会做出反应,绝不会坐视这起人伦惨剧发生。

直到两个儿子身死,李渊才终于出现了。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问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这是一段充满了矛盾与疑点的记载。

首先,按照前面的记载,李渊此时已经召集了宰执重臣,只等三个儿子前来对质,怎么会突然去坐船游玩呢?而且,就在前一天,他还被人告知头顶呼伦贝尔大草原,不弄清楚这件事,李渊想必也没有游湖的雅兴。

其次,据《旧唐书·职官职三》记载:

宋谢绰《拾遣》有千牛刀,即人主防身刀也。后魏有千牛备身,取《庄子》庖刀解牛之义,后代因之。隋置左右千牛备身二十人,掌供御弓箭,备身六十人,掌宿卫侍从。炀帝置备身府,皇家改为千牛府。龙朔为左右奉宸卫,神龙复为千牛卫。

唐初制度大多沿袭隋朝,据此可知,身为皇帝,李渊当日的贴身保镖人数保守估计为八十人。特殊情况下,为了保证自身安全,李渊安排的护卫人数只会更多。

尉迟敬德在跟随李世民诛杀太子和齐王后,是拿着兵器直奔李渊所在的地方,这显然不合常理。正常情况下,如果尉迟敬德真的手持兵器去见李渊,只怕十丈之外,他就会被皇帝身边的千牛卫队当做刺客射成刺猬,哪里还能畅通无阻直达天子跟前?然而,自始至终都没有一个人出来救驾,实在是有些诡异。

之所以会出现这一幕,只能说明局势早已经不是李渊所能控制的了。换言之,早在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入玄武门之前,李世民已经带兵入宫成功挟持了天子李渊。

李渊早已被李世民劫持

所谓的“泛舟海池”,不过是李世民挟持皇帝到湖上,将其与外界隔离。如此,才能解释为何三个儿子在血拼之时,同在太极宫中的李渊毫无反应,因为他的身边都是秦王府的人,命令已经传不出去了。而尉迟敬德在事后持着武器去见李渊也就说得通了。

他为什么会跳跃式升官

4皇帝登基后,一般都会以各种方式收买人心,巩固自己的地位。尤其是李世民这种通过非常规手段上台的皇帝,合法性不足,更是迫切希望得到各方认可。

当年十月,登基才两个月的李世民公布了一份封赏名单:

癸酉,裴寂食实封一千五百户,长孙无忌、王君廓、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一千三百户,长孙顺德、柴绍、罗艺、赵郡王孝恭一千二百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一千户,李世勣、刘弘基九百户,高士廉、宇文士及、秦叔宝、程知节七百户,安兴贵、安修仁、唐俭、窦轨、屈突通、萧瑀、封德彝、刘义节六百户,钱九陇、樊世兴、公孙武达、李孟常、段志玄、庞卿恽、张亮、李药师、杜淹、元仲文四百户,张长逊、张平高、李安远、李子和、秦行师、马三宝三百户。

玄武门之变中,天策府的那些谋士和勇将都是冒着生命危险为秦王效力。当政变成功后,秦王升级为天子,自然也要投桃报李,对他们加以封赏笼络。

可如果仅仅加封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功臣,不仅显得突兀,也远达不到收买人心的效果。因此,这份名单还包括了开国和平定天下时期为大唐做出贡献的文臣武将。

在这些人当中,侯君集显得有些特殊。

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根据《旧唐书·房玄龄传》可知,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与侯君集是李世民钦定的此次政变第一功臣,因此五人全部封为当时异姓功臣所能获得的最高爵位——国公。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忠心耿耿,几乎参与了李世民身边所有的大事,列为第一功臣无可指摘。房玄龄和杜如晦,作为李世民的心腹谋士,极有可能是这次政变的策划者,成为第一功臣也是名副其实。尉迟敬德就更不用说了,如果没有他,李世民的命搞不好就要葬送在李元吉手里,名列第一功臣当之无愧。

只有侯君集,新旧《唐书》都记载他在此次政变中尤其卖力,可具体做了什么,史书竟然不著一词。

在政变之前,侯君集只是一个小小的车骑将军,封爵更是唐朝所有爵位里面倒数第二的子爵,天策府中比他资格老、功劳大、地位高的人不在少数。就拿秦叔宝和程知节来说,这两人早在武德四年平定洛阳后就晋爵国公,远非侯君集可比,此次封赏却在他之下。由此推之,在这次政变中,侯君集必然立下了“殊功”。

侯君集可能是玄武门之变的题眼

贞观十七年,侯君集参与太子李承乾谋反案被判死罪,李世民还当着百官的面为他求情:

往者家国未安,君集实展其力,不忍置之于法。我将乞其性命,公卿其许我乎?

唐太宗这句话其实暗示了,当年的玄武门之变不仅关乎国事,更关乎家事。结合上面的叙述,侯君集极有可能在这次政变中,按照李世民的命令看守皇帝李渊,切断他与外界的联系。

至此,李世民费尽心机要掩盖的那部分真相,也逐渐清晰明朗了。

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之变,其实存在着一明一暗两个战场:明面上是李世民率领麾下猛将尉迟敬德等人狙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暗中是侯君集带人软禁李渊。而且,李渊被软禁发生在太子和齐王进入宫门之前,因为提前控制皇帝是保证这场政变成功的关键。

太子和齐王死后,李渊表现得十分识趣,将所有大权交于秦王,又主动禅位,让李世民避免走上弑父的道路,这实在是不幸中的万幸。因为,李渊如果拒不合作的话,李世民走投无路,在杀死亲兄弟后,很可能继续杀死自己的父亲。

残杀同胞兄弟,李世民尚可以自比周公诛管蔡,给政变披上合法的外衣,为自己的行为洗白。可身为臣子,以下犯上,囚禁君父,甚至打算弑杀君父,在那个提倡忠孝观念的时代,这无疑会对李世民上台的合法性造成致命性的打击。

正是因为如此,跟这个暗面战场有关的人和事注定不能见光。所以,侯君集名列第一功臣,传记中相关记载却只有一句“预诛隐太子尤力”,具体事迹完全隐去。哪怕过了十几年,这件事依旧是李世民的心病,不惜背负骂名也要强行掩盖真相。

由此可见,李世民授意史官“削去浮词,直书其事”其实包含了两件事。“直书其事”是指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削去浮词”是指深宫囚禁李渊。

李世民篡改史书确有其事,也确实造成了不良影响,但若是因此攻击他让此后中国的史书失去了公信力,这就太过了。统治者篡改史书,古已有之。不然,乱臣贼子周平王如何取代周携王的正统地位,还给人家上了一个恶谥?汉初吕氏明明是开国功臣之首,最终却被冠上阴谋造反的罪名,身败名裂,全族覆灭。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至于李世民抹黑政敌一事,虽说不上是子虚乌有,却并不是非常过分。《旧唐书》直接承袭实录,却对隐太子李建成的能力、功绩、品性都做出了肯定,可见李世民并没有刻意丑化他的兄长。至少相对于朱棣恶意抹黑建文帝,无中生有冠上种种罪名,李世民的吃相明显好看多了。

历史是公平的,李世民利用权力强行篡改了史书,却终究躲不过悠悠后世评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33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