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翟让为何会遭到毒手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翟让是隋末著名起义军--瓦岗军的前期首领,为人骁勇、性情豁达,很有江湖草莽领袖之风。而李密出身於贵族豪门(其曾祖李弼为西魏八柱国之一,李密袭爵为蒲山郡公),为人深沉、富有韬略,且抱负远大,有匡时救世之心。
翟让与李密的关系,很像《水浒传》中晁盖与宋江,一位为草莽领袖,打拼了一方基业,却没有政治远虑。而另一位是半道来投,能耐却比较大,功绩与威望都渐渐超过了旧主。那为何翟让已经将瓦岗寨的寨主之位让给了李密,可最终却还是挨了李密的一刀呢?
其一:任何权力之争,都不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事,而是两个人背后势力的较量。翟让当初是诚心想把寨主之位让给李密,以将瓦岗寨发扬光大。但翟让的旧部嫡系并不会就此甘心情愿吗,而一定会撺掇翟让除掉李密,而收回寨主之位。如据《资治通鉴》记载,翟让的司马王儒信就劝翟让自为大冢宰(相当于宰相),总统众务,以夺李密之权。翟让之兄翟弘更是对翟让说道:天子汝当自为,奈何与人!汝不为者,我当为之!翟让虽不以为意,但李密那帮人听在耳里,却很不是滋味。
其二:翟让在让出寨主之位后,瓦岗寨都围绕着李密转,而翟让却变得人前冷落车马稀,也会有一种落寞感,甚至有时也会萌生收回寨主之位的想法与冲动。翟让就曾勒索李密的左长史(秘书长)房彦藻,而说道:你之前攻破汝南,得到很多财宝,都给了魏公(李密),却没有分给我!要知道魏公还是我所立的。从中就可以看出,在翟让的心中有一种失落感。
其三,对李密而言,翟让於自己有让位之功,而如此大恩又何以为报?每当李密遇上翟让时,也会有矮几分的感觉,而翟让又是草莽之人,也拿捏不好与李密之间的新关系。如此,双方都会看对方不舒服,这也就是俗语中的“大恩如大仇”。只要翟让还在,李密就很难在瓦岗军中树立绝对的威信,同时,李密还要提防翟让嫡系旧部除掉自己,而再度夺回权力的可能。
李密最终除掉翟让,在本质上就在於瓦岗寨中的出现了“二元权力结构”。翟让虽让位给李密,但李密却显然不能以臣属待之,此种特殊的关系就使得瓦岗寨在事实上分裂为两个派系,而翟让一系的实力也并不弱小(李勣、单雄信都属翟让一系)。而这种“二元权力结构”,火并是迟早之事,就如太平天国时期的洪秀全与杨秀清,在永安建制封王时,而让东王杨秀清拥有节制诸王的权力,就埋下了“洪杨内讧”的祸根。
而在《水浒传》中,晁盖也是死得不明不白,这并非是对“阴谋论”的过度解读。《水浒传》中虽有很多兄弟情分,但也充满了互相算计,就连杜迁、宋万这等边缘角色都有其心理活动的描述。只有涉世未深的人,才会轻易相信史文恭会花里胡哨地在箭杆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从宋江与晁盖之间的尴尬关系,而且又有政治路线之争(招安)。故而,与其说晁盖死於史文恭,倒不如说死於宋江之手更合理些。
太史公曾写下过一篇著名的《鸿门宴》,西楚霸王项羽在鸿门宴请刘邦,想在宴会上除掉刘邦,鸿门宴上的惊心动魄自不必说,但最终的结果是刘邦化险为夷,而项羽的悲剧已经注定。在隋末大乱之际,也有这么一场鸿门宴,智力上的斗争反倒是其次的,那突然的发难令人猝不及防,虽达到了目的,但是却也没有一个赢家,这是李密和翟让的悲剧,也是整个瓦岗的悲剧。
不错,这场鸿门宴就是李密为翟让准备的,为的是彻底的夺取瓦岗的领导权,但因为太过惨烈太过直接,李密失去了人心,瓦岗军内部分裂,失败也只是早晚的事。
翟让在瓦岗聚众为盗,事业进行的如火如荼,然后来了一个落魄贵族李密,硬生生将盗贼团伙发展成一个农民起义性质的割据势力,翟让眼看自己那点本事是不可能带领瓦岗军走向美好的未来的,于是在徐世绩和王伯当的劝说下让位于李密。先不说这位让的是不是心甘情愿,单只翟让的性格和做派就让李密头疼不已。
李密靠自己的影响力和谋略让瓦岗军迅速扩大到数十万的规模,这让翟让的心腹们肉疼不已,都来撺掇翟让重新掌权。
其中王儒信就劝翟让做大冢宰,统领瓦岗的所有事物,以便于将来夺了李密的权力;而翟让的亲哥哥翟宽(也叫翟弘)则直接得多,直接对翟让说:
?天子汝当自为,奈何与人!汝不为者,我当为之!?
说的就和谁都能做皇帝似的。这些人的话,翟让自然是不会放在心上的,毕竟让位了就是让位了,他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自己不是做皇帝的料。但是李密知道后就不这么想了,再怎么说他这个一把手都是翟让让出来的,只要翟让活着一天,他要是想夺权,李密能怎么办?这始终是一个隐患,即便现在翟让没有夺权的心思,难保以后没有,难道翟让还真的是个不喜欢权力的人吗?显然不是。
况且,翟让的所作所为也实在是没有把李密这个一把手放在眼中,已经是越界了。翟让这个人确实也是个英雄人物,但是缺点也很多,比如贪财、残暴。
这里举几个例子来说明,隋朝的总管崔世枢很早就投奔了李密,翟让却将他囚禁在自己的私宅里,向他索要钱财,不给就动刑,求情也没有用;
翟让曾和元帅府的记室邢义期相约赌博,到了约定的日期,邢义期考虑再三没有去,结果被打了八十大棍;
翟让还威胁左长史房彦藻说:?上次你攻下汝南来得了不少财物,都给了魏公,却没有给我,这是什么道理?要知道魏公可是我拥立的,将来的事,还说不定会怎样呢。?这样的话也敢说,也是愚蠢至极了。
房彦藻联合左司马就对李密说:
?让贪愎不仁,有无君之心,宜早图之。?
但是李密想的更多一些,毕竟自己的位子确实是翟让让出来的,现在就杀了他会失去人心的,只是左司马接着说:
?毒蛇螫手,壮士解腕,所全者大故也。彼先得志,悔无所及。?
你如若不早动手,让对方抢了先就后悔都来不及了,李密又想起了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
杨广曾派代理江都郡丞冯慈明去往东都,结果在半路上被李密抓获,冯慈明的名声和才华向来是受人尊重的,李密自然也想拉拢冯慈明,想说服他和自己共建大业,只是冯不理解李密一直以来的行为而且对隋朝只有死而后已的报答。
李密很生气,把冯给关了起来,只是冯说服看守将他给放了。但合该冯倒霉,又再次被李密的手下抓获,这次李密并没有为难冯,随即就把他放了。但是李密没有预料到的是,他放了冯慈明,翟让却没有搭理他的命令,冯还没有走出营门,就被闻讯赶来的翟让给杀了。
这件事说明,在潜意识中,翟让依旧把自己当做一把手,至少在很多事上有处决权,完全可以和李密平起平坐,这无疑是挑战李密的权威。
李密想到这里,认为翟让确实不能再留了,他只有死了,瓦岗的最高领导权才真正是李密的。
于是在大业十三年的一个冬日,日子选的比较好,十一月十一日,李密专门为翟让设下了鸿门宴。
宴请的人员还是比较多的,有翟让、翟宽、翟摩侯(翟宽子)、王儒信、裴仁基、郝孝德等,当然裴仁基和郝孝德本就是早先投奔李密而来的,自然是站在李密这一边的。徐世绩和单雄信等大将则是保护翟让的,都站在翟让身后。
李密一看这样是不可能杀掉翟让的,于是说:?今天大家是来饮酒的,不需要很多人伺候,左右服侍的人都下去吧。?李密身后站立的基本就退出去了,但是翟让身后的人并没有动。房彦藻又出来说话了:?今天是饮酒作乐的好日子,天气比较寒冷,给司徒身边的人也准备上酒菜。?
李密看着翟让说:?全听司徒的意思。?翟让只好说:?好!?
然后单雄信和徐世绩等都出了这屋到外面的房间去吃酒。屋中只有一个李密的带刀侍卫蔡建德并未出去。屋中安静下来之后,李密告诉翟让自己得了一个宝贝弓箭,并拿出来让翟让看,翟让刚拉开弓,还没有拉满,就被身后的蔡建德给砍了一刀。
翟让身负重伤,大声呼喊,而蔡建德又接连砍死了翟宽、翟摩侯和王儒信,外间的徐世绩听到后想进来护主,结果被人砍伤了,如果不是王伯当及时制止,徐世绩很可能就被砍死了,而在李密等人出来之后,单雄信直接跪下求饶,李密将其扶起来,对大家说:
?与君等同起义兵,本除暴乱。司徒专行暴虐,陵辱群僚,无复上下;今所诛止其一家,诸君无预也。?
然后,李密又让单雄信去传达他的慰问,并亲自到翟让的军营中安抚众人,将翟让的部队分给徐世绩、单雄信和王伯当统管,之后就是死一般的沉寂。
说实话,翟让的死并没有让他的部下感到难过,但是这件事却引起了瓦岗军内部的恐慌,大家见识到了李密的残忍,居然直接就杀死了让位给他的翟让,这实在是让人寒心,那么,他们这些部将,是不是在失去了作用之后,也会被李密丢弃呢?
而李密本身就是为了拉拢更多的人来瓦岗,对归降的人给予很多的封赏,却对老部下没有什么表示。李密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失去了人心。
第二年,瓦岗军空前的统一,也空前的分裂,最终还是在与王世充的洛阳之战中败下阵来,即便这一战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得不说,瓦岗内部的分裂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李密失败之后投奔了李渊,不过半年的时间,就被李渊逼着反了,然后为盛彦师所杀,一代枭雄魂归西天。
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在隋末大乱时期,天下群雄并起,而李密率领瓦岗军率破隋军,声势大震,曾是最被看好的一支势力,但是最后李密却是兵败降唐,又因企图叛唐自立而被杀。
李密之所以沦为如此下场,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恩将仇报,声誉受损。
瓦岗军的创始人是翟让,而非李密。李密因为参加杨玄感叛乱,被隋朝通缉,几经辗转逃到瓦岗山,深得翟让信任,并被任命为军师。李密的加入让瓦岗山这支军队战斗力得到了质的飞跃。在李密的带领下,瓦岗军击败并斩杀隋将张须陀,歼灭杨桐的征剿军队,立了大功。翟让自知才能不如李密,于是将瓦岗军首领位置让给了李密,而自己成了司徒。
但是随着瓦岗军不断壮大,翟让的亲信劝说翟让夺回大权,架空李密,他的兄长也劝说翟让做天子,虽然翟让并未答应,但是消息却传到李密耳中,他一不做二不休,假称让翟让赴宴,却在席间杀死了翟让。虽然李密的政变是成功的,但是李密如此对待自己的恩人,却不能不在翟让旧部心中留下阴影,削弱了瓦岗军的凝聚力。这也导致瓦岗军被王世充击败后,不久就四分五裂,各奔东西,瓦岗旧将没有成就李密的新王朝,却大都成为了李唐王朝的工程。所以,人们流传“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
战略失误,判断混乱
瓦岗军的战略目标一直是东都洛阳。在进攻东都洛阳的过程中,李密还发布了讨伐隋炀帝的檄文,宣布了隋炀帝十大罪状,说"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留下了罄竹难书的成语。从这方面看,李密与隋王朝已经到了有你没我的地步了。而且此时像窦建德等实力人物都归附李密,希望他称帝。
此时李密大有一举灭隋之势,但是情况却发生变化,在李密杀死隋炀帝北还的时候,洛阳附近是必经之路。洛阳杨桐派人联络李密,并许诺事成之后,让李密执掌朝政。李密听说后大喜过望,立即上表乞降,表示要通过讨伐宇文化及赎罪。于是,李密的战略目标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从灭隋变成了助隋,希望去当大隋的辅政大臣。
李密拿出最精锐的兵力进攻宇文化及,最终落得两百俱伤。史载
“其劲卒良马多死,士卒疲病”。
而就在他与宇文化及拼杀时,王世充也夺取了洛阳的实权,李密辅政最终成为泡影。不仅如此,王世充趁李密与宇文化及大战疲惫之时,大败李密,使瓦岗军遭到重创,导致瓦岗军许多将领或者投降王世充、或者降唐,像秦琼、程知节等是先投降王世充,后来又逃到唐朝。李密无法也只得投降李渊。
谋求再起,最终被杀
李密投降李渊以后,本来期望甚高,见到李渊迎接的使者,李密大喜,并说“我拥众百万,一朝解甲归唐,山东连城数百,知我在此,遣使招之,亦当尽至;比于窦融,功亦不细,岂不以一台司见处乎!”,谁知到了唐朝,却仅被封为掌管皇室膳食的“光禄卿”这样的虚职。一代枭雄落得如此下场,自然心有不甘。于是,李密向李渊进言要去山东收拢旧部归降唐朝。李渊假意应允,派李密和旧部王伯当、贾润甫一同去山东招降旧部。但到中途,又派人召回李密。但是,李密认又怎么肯再回去,于是杀死李渊使者,派人告诉旧部张善相接应,但还没有等到张善相,李密就被唐将盛彦师所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33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