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张良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张良能够驰骋一生,终得善终。他的智慧、权谋堪称千古第一人,诸葛亮在这方面,都比不上他。然而他的成就,主要来自一本黄石公送给他的书——《素书》,仅仅一千个字,却把官场的权谋之术,诠释的淋漓尽致,下面跟小编一起了解下吧。
其实《素书》,仅仅包含了四个部分:
第一,离有离无之谓“道”
朦朦胧胧、恍恍惚惚,若有若无就是道。他的意思就是说,自己做的事情,不要很直白,让人家一眼就能看穿。如果自己所有的事情,都瞒不住别人,自己后续的事情该如何操作。
在官场、职场上,更是如此。所有的事情都要做到,六分外放,四分保留,只有这样,对手才会有所顾忌,不知道你下一步的行动。自己也可以有缓和的余地,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可以及时的布局,扭转局势。
鬼谷子曾经说过“圣人之道阴”,对于古代绝对王权,这句话十分的适应。但是现在的社会,根本不可能出现独权的形式,因此若有若无、恍恍惚惚,这种的权谋方式,更为贴合。
第二,非有非无之谓“神”
其实这个神,就是指虚实的变化。大白话的意思就是,不要让别人一下子就知道,你所有的底细。很多的事情,如果掌握好虚实的变化,可能就会出现不一样的效果。
其实这个理念,现代的人都在使用,他只是不知道原理罢了。比如有一个问题你不会,你直接向别人求助,这就是实,你把自己的弱点全部告诉了对方。但是如果你先了解一点,用讨论的方式,和别人探讨,这就是虚。其实根本上你还是不会,但是两种方法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再举一个更加简单的例子,一个公司即使负责千万,老板也要开百万以上的车,因为你不说,别人很难知道你的困境,从表象上看,你是有实力的,你信心十足的去赊账,去借款,别人十之八九也会相信你。
所谓的虚实之间,权谋家都是可以安排,自己想要的结果,其实根本不是真实的表现。
第三,有而无之之谓圣
这就话也很好了解,比如建筑公司的老板,他懂建筑,但是干活的却不是他,而是他的员工。所谓一个权谋者,最重要的一点就要做到,地位越高,就要在工作上做减法。
创业的时候,自己亲力亲为,成功以后就要学会克制自己,发挥别人的特长,让别人帮助自己工作,说的透彻点就是利用别人完成自己的目标。
再说的更深度一点,能成为一个老板,挑拨离间他不会做吗,栽赃嫁祸他不会做吗,他都能做,但是他自己就是不做。他所有的想法,他总会有办法,让别人帮自己完成。
让自己的想法,在自己身上化有为无,在别人身上化无为有,这就是权谋之道。有人可能会说,这种思想是不是太阴暗了,但是小编认为,一点不阴暗,现在的社会时刻在发生这样的事情,只是没有说出来而已。
第四,无而有之之谓“贤”
这句话说的,就要有点能力了。俗话说得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句话就时候权谋者,必须有的一个心态。
想做一个人上人,就的有一个比别人更强大的心。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是还没有找到方法而已。一人的真正价值,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才能体现出来。作为一个将领,关羽不会问刘备,兵将为何这么少!诸葛亮不会问,地盘为何这么小!赵云不会问,断粮的时候,是否能攻下城池。
他们有都有自己的分工,兵多兵少无所谓,关羽自己来解决,国家大小无所谓,诸葛亮自己来解决,何时战争结束不要紧,粮草赵云我来解决。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只要心中有目标,我就奔着目标上,一切困难都要去克服。这就是从无到有,这才是人才。
其实这本书,就是阐述了,隐藏自己,别人看不懂你,所谓之城府。合理的利用虚实,善于变化,假借别人之手,创造条件完成自己的目标,所谓之权谋。
史记上记载是太公兵法,但张良几乎丝毫不懂军事,天下大乱,秦军到处救火的环境下,连几座城池都搞不定,还是刘邦这样的菜鸟帮忙才拿下韩地,张良研究的不大可能是太公兵法。
对刘邦的帮助,从佐策入关,一路长驱直入,先于项羽入关,灭亡秦朝。到后来鸿门宴进取有度,帮助刘邦脱险,再后来的入关中、烧栈道;以及最终的下邑奇谋,成功联合韩信、英布、彭越,取得了对项羽的绝对优势。这些都是政治、战略,玩弄的是人心,是厚黑学,是权谋。
从张良一生的行事轨迹看,应该是《素书》的可能性大。
《三略》也有可能,毕竟偏重战略,不会运用也不难理解。但《太公兵法》就目前可以看到的《六韬》来看,政治、战略、战术都很全面,不可能研读了还不会打仗的。
《黄石公素书》
? ? 《黄石公素书》,又称《素书》,是一本以道家思想为宗旨,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能之作。秦汉时期,黄石公将这本秘书传授给了张良,张良因此协助刘邦成就汉室帝业。张良后来退隐修道,《素书》流传于世。
? ? 《素书》共六章,1300多字,语言高度精炼。书中对人性把握精准独到,对事物变化观察入微,对谋略点恰到好处。八仙宫八仙殿东侧有《素书》碑刻,可见此书之重要。
八仙宫八仙殿东侧石碑,《黄石公素书》
八仙宫八仙殿东侧石碑,《黄石公素书》
《黄石公素书》
道义章第五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
【解释】
对自己马虎,对别人求全责备的,无法处理事务。对自己宽厚,对别人刻薄的,一定被众人遗弃。因为小过失便取消别人的功劳的,一定会大失人心。部下纷纷有离异之心,必定沦亡。既然用了人却不给予信任,必定导致关系疏远。
论功行赏时吝啬小气,形于颜色,必定使人感到沮丧。承诺多,兑现少,必招致怨恨。起初竭诚欢迎,末了又拒于门外,一定会恩断义绝。给予别人很少,却希望得到厚报的,一定会大失所望。富贵之后就忘却贫贱时候的情状,一定不会长久。念及别人旧恶,忘记其所立新功的,一定遭来大凶。任用邪恶之徒,一定会有危险。勉强用人,一定留不住人。
用人无法摆脱人情纠结,政事必越理越乱。失去自己的优势,力量必然削弱。处理问题、制定决策时向不仁之人问计,必有危险。秘密的计划泄露出去,一定会失败。横征暴敛、薄施寡恩,一定会衰落。
战国时期,韩国有一个家世显赫的张姓家族,张姓家族的代表人物张开地连任韩国三朝宰相,他的儿子张平继任他的位置,连任韩国二朝宰相,可是到了张平的儿子张良出生时,韩国已经渐渐衰落下去。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兼并。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祖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张良怀着亡国亡家之恨,一心想报仇。他结交到一位大力士,一次他和这个大力士在秦王嬴政途经之地埋伏好,准备一举杀掉秦王。但是天不遂人愿,刺杀昀后功亏一篑,大力士被秦王的侍卫杀死,而张良侥幸得以逃脱,从此改名换姓到处避难。张良逃难到下邳,一天,他漫步来到一座叫沂水圯桥的桥头上,对面走过来一个衣衫破旧的老头。那老头走到张良身边时,忽然脱下脚上的破鞋子丢到桥下,对张良说:“去,把鞋子给我捡回来!”张良很奇怪又很生气,觉得老头是在侮辱自己,真想上去揍他几下。可是他又看到老头年岁很大,便只好忍着气下桥给老头捡回了鞋子。谁知这老头得寸进尺,竟然把脚一伸,吩咐说:“给我穿上!”张良更觉得奇怪,简直是莫名其妙。尽管张良已很有些生气,但他想了想,还是决定干脆帮忙就帮到底,因此跪下身来帮老头将鞋穿上了。老头穿好鞋,跺跺脚,哈哈笑着扬长而去。张良看着头也不回、连一声道谢都没有的老头的背影,正在纳闷,忽见老头转身又回来了。他对张良说:“小伙子,我看你有深造的价值。这样吧,5天后的早上,你到这儿来等我。”张良深感玄妙,就诚恳地说:“谢谢老先生,愿听先生指教。”第五天一大早,张良就来到桥头,只见老头已经先在桥头等候。他见到张良,很生气地责备张良说:“同老年人约会还迟到,这像什么话呢?”说完他就起身走了。走出几步,又回头对张良说:“过5天早上再会吧。”张良有些懊悔,可也只有等5天后再来。到了第五天,天刚蒙蒙亮,张良就来到了桥上,可没料到,老人又先他而到。看见张良,老头这回还是声色俱厉地责骂道:“为什么又迟到呢?实在是太不像话了!”说完,十分生气地一甩手就走了。走时依然丢下一句话:“还是再过5天,你早早就来吧。”
张良惭愧不已。又过了5天,张良刚刚躺下睡了一会,还不到半夜,就摸黑赶到桥头,他不能再让老头生气了。过了一会儿,老头来了,见张良已在桥头等候,他高兴地说:“就应该这样啊!”然后,老头从怀中掏出一本书来,交给张良说:“再过十年,天下将打仗,读了这部书,就可帮助君王治国平天下。过十三年,你将在济北谷城山下见到我的化身,黄石即是我。”说完,老头飘然而去,还没等张良回过神来,老头已没了踪影。等到天亮,张良打开手中的书,他惊奇地发现自己得到的是一部兵书,名叫《三略》,这可是天下早已失传的极其珍贵的书呀,张良惊异不已。从此后,张良捧着《三略》日夜攻读,勤奋钻研。后来他真的成了大军事家,做了刘邦的得力助手,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卓著功勋,名噪一时,功盖天下。13年后,张良来到济北谷城山下,没有见到这位老人,却见到一块黄石,他把黄石取回供奉起来。张良死后,与这块黄石葬在一起。
看过周星驰版的《唐伯虎点秋香》的人可能还记得,在唐伯虎点秋香时,华夫人说了一句“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的台词,意思是:你有厉害的计谋,我也有应对方案,大家半斤对八两,旗鼓相当。各不相让。
这里涉及到两个历史典故,“过墙梯”是战国时期鲁班为楚惠王攻打宋国发明云梯的典故,另一个“张良计”中的张良,就是兴汉三杰之一,刘邦赞叹的“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的谋臣,在帮助刘邦建立汉朝后,功高不傲,全身而退,令后人景仰。
张良得以成功,得益于《素书》。按照司马迁《史记》的记载,黄石公给张良授书,前后有“一桥三敬履”、“孺子可教”的经典桥段。据说黄石公传给张良的是。姜太公吕尚所著的《太公兵法》,不少人认为《太公兵法》就是《六韬》,而《史记》上称为“黄石公三略”,《素书》也在其中。
《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是筹算天地万物运化。应对千变万化的智慧之作,历来成为谋臣良将的必学书籍,影响甚远。我国的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成了家喻户晓的通俗兵书。以至于不少老人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少不看西游,老不看三国”。
《素书》的核心部分,是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归结到根本,就是“心为上”。上马领兵打仗,下马治理天下,靠的是人心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行兵打仗,还要靠谋略。“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这句名句出自《三国志》, 意思是:用兵的方法,以征服敌人的人心为上策,以攻取城池为下策;以动用心智取胜为上策,以动用兵卒取胜为下策。所以,诸葛亮的七擒七纵孟获,成了经典。
自古以来,真正善战者,都不会轻易发动战争。毕竟“兵者,国之凶器也”,一旦开动战争机器,无论胜负如何,都会造成大量的伤亡和留下严重的后遗症。越会打仗的人越不轻易言战,越会打架的人越不轻易跟人动手。道家倡导的正义战争和后发制人,就是这个道理。
在成都武侯祠,有一副清朝赵藩撰写的名联,有人称为《攻心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寥寥数语,既高度肯定了诸葛亮用兵理政的才华,又从战和宽严关系总结了诸葛亮治蜀的经验,警示后人。如今,宽严相济,成了社会治理的最佳选择。
当然,靠计谋获得的东西毕竟不能长久,要长久持有,还须靠道和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33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