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张昭为东吴付出了医生,为何就是没有能当上宰相呢

以史为鉴 2023-07-04 14:44:22

张昭为东吴付出了医生,为何就是没有能当上宰相呢

还不知道:张昭为何当不了宰相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张昭,字子布,少时好博览群书,长而有谋略,才冠绝世,一生为孙吴鞠躬尽瘁,辅佐孙家两兄弟开创和稳固东吴政权,张昭于东吴,等同于诸葛亮于蜀汉,可诸葛亮在蜀汉位高权重,官至丞相,而众所周知三国时期丞相有时候比主公还牛,而张昭呢?却屡屡与丞相职位失之交臂,不是不得人心,而是孙权不点头,那么,这一点又是为何呢?

前面说过张昭辅佐了孙家两兄弟,即孙策和孙权,而这两任主公对张昭的态度截然不同的。孙策对张昭十分礼遇,《三国志》上就记载,孙策在世时,“文武之事,一以委昭”,这还不算什么,他还把张昭比成管仲,甚至在孙策临终之前把孙权托付给了张昭。而孙权呢?他对张昭似乎是不太领情的,为何?且往下读。

首先,孙策去世后,孙吴最得人心的人是谁呢?不是下一任孙权,而是张昭,只说两点,第一点“ 昭率群僚立而辅之” ,一个率字暗示张昭才是群臣领袖;东吴的士人入宫拜孙权,出宫则拜张昭,而且不仅在内部集团张昭影响力巨大,就连在外人眼里,张昭都远远比孙权出名,想当年曹操南征,点名要把张昭缚交许都。这样一个张昭,孙权能不心里膈应吗?张昭的德行威望落在他眼里,是一种威胁。

第二,张昭在赤壁之战的主降让孙权对他彻底失去了好感,当时孙权想投降吗?他不想。而张昭呢?他和孙权意见不一致,不仅不一致,还和当时的主战派争执不下,这场争执最后以孙权是拔刀砍桌结束。

结果赤壁之战,东吴大败曹操,张昭被打脸,而且孙权因此责怪他“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这句的确是说重了,可是却从侧面展现了一个问题——孙权对张昭积怨已久。对于张昭这次失误,孙权不仅仅口头批评了,还一直记在心里了,成见累积到二十一年后,孙权登基为帝的第一天,就在群臣面前用此事讥讽时为绥远将军的张昭,“要是当初我听了你张公的计谋,现在已经讨饭了。”寥寥一句话,抹杀了他所有付出,殚精竭虑,让当时七十多岁的张昭无地自容。这事,是孙权过火了。

当然,除了孙权的问题,张昭自己也难辞其咎,虽然说他为东吴付出了一生,但是或许是文人多有傲气,又或许是每个人性格各有不同,平心而论,张昭有当丞相的能力,却没有当丞相的情商。张昭说话口无遮拦,上到孙权,下到群臣,过于心直口快,或许有人会说,所谓忠言逆耳,但是真正在政治上,能够被主公和同僚听进去的中肯建议才是忠言,忠言入耳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徒留一句忠言逆耳利于行,感动了自己和后人,却对当下没有任何实质性帮助。当初甘宁建议孙权攻打黄祖,张昭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战事不利于休养生息,甚至如果不顺利还会引起内乱等等,虽然他分析的也不无道理,但是这一番痛斥下来,甘宁不舒服,孙权有意见,最重要的是最后一战而平,你说张昭得不得罪人?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许多,就不一一列举了。还有最关键也是最致命的一点,张昭的确是倚老卖老了,常常不顾及孙权的面子,朝堂之上都能吵起来,闹得最大的一次,孙权逼急了,都手按刀柄在,之后张昭生气托病不出,最后孙权没办法迫于大众和舆论,车子“载以还宫”,还深刻道歉,弄的自己像个孙子一样向张昭低头。

张昭是个人才,在三国群雄争霸时期,他的智慧和优点令人心生敬佩,在这里,非常有必要补充说明一下,其实如果今天不是讨论孙权为什么不让张昭当丞相,其实赤壁之战张昭主和一事,不应该对定义为他为了一己私利,事实上,他这么做是心存大义的。曹操实力雄厚,赤壁之战能不能打赢都是个未知数,如果投了曹操,三国分裂,兵乱四起就会结束,这对天下百姓而言何尝不是件好事呢?只是孙权毕竟年轻气盛,听不进去,也不愿听进去罢了,不过这都是后话了。对于张昭而言,其实没有当丞相,不过是他大半辈子政治不幸,和孙权貌合神离的君臣关系的缩影罢了,其实真的归根究柢,张昭最大的不幸,还是孙策早逝,他永远失去了一个懂他敬他的一个主公。那些政治纠纷,到最后不过一出原本想士为知己者死,最后却是知己先逝,世间再无知音的悲剧罢了。

参考文献:

《三国演义》

《三国志》

《世说新语》

张昭是东吴开国元勋,名望最高,孙权为何不封他做丞相呢?

孙权自己有个解释,?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丞相的工作太繁忙了,而张昭年纪大了,这不是优待老臣的行为;第二,张昭性情刚烈,非常固执,如果不听他的,就会产生矛盾。

其实,孙权所说的并不完全,张昭之所以不被封为丞相,还与一件事有着直接关系!这就是208年,赤壁之战前夕,面对曹操的大军时,张昭主张放弃抵抗,?愚谓大计不如迎之?。最终,孙权否决了张昭的意见,自此之后,张昭在东吴的政治地位就开始下降,逐渐退出了政治核心。此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张昭并非江东士族,他来自徐州,孙权重用江东士族,才能赢得支持,所以他选择了顾雍。

张昭从一开始就开始跟着孙权,直到70岁为何还当不上宰相?

对他有成见呗

在三国的时候,有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可以说是非常的厉害了,因为诸葛亮太过耀眼,很多人都忘记了一个人的存在那就是张昭,他有多厉害?在孙策准备死的时候,他告诉自己的弟弟孙权这样的一句话“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都能跟周都督平起平坐,可以想象得到他的影响力有多大,但是70岁的张昭一直都在为吴国努力奉献自己,为啥孙权却不给当丞相的机会?


还不是对他有成见!当初在吴国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曹操迅速调整自己的矛头,选择了攻击吴国,这个时候张昭这个小老头仗着老资格,站出来说话,要求孙权投降,要知道这句话一出来,就直接让孙权对他判了死刑了,就像作为公司的企划一样,老板面临危机,你不给一些帮助,反而告诉老板,申请破产吧,这样老板能重用你?

并且张昭就是仗着自己资历老,在吴国的时候,大臣们进宫都是拜孙权,出宫就是拜张昭,这不是很明显的意味着他的地位和孙权平起平坐嘛,你说张昭能活到70岁那不是孙权眷顾了吗,还想要浸入权力中心,那是白日做梦。

并且张昭是谁的人,那可是自己哥哥留下来给自己的人,感情本来就是不亲,他可不像周瑜一样和孙权玩到大的人,所以本来没有感情基础,还是各种摆谱,你说孙权还能给他当个丞相?

张昭为何当不上孙吴丞相?

孙氏父子三人(孙坚、孙策和孙权)建立东吴霸业的过程中,张昭作为文官领袖,举足轻重、劳苦功高。然而孙权先后两次选任丞相,深孚众望的张昭都没当上。原因何在?

孙氏霸业初创,张昭地位如日中天

张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为儒学名士。东汉末年为避战乱,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淮河、泗水流域的很多士人和大族举族南渡长江,比如周瑜、鲁肃、琅琊的诸葛氏,张昭也是其中之一。孙氏创业起家,就是依靠淮泗甚至更北地区的武将和士人,即淮泗集团。

孙策自领会籍太守时,“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张昭遂成孙策的肱股之臣、淮泗集团的领袖。经过四、五年的征伐,孙策击败各地军阀,据有江东六郡,为孙氏政权奠定基础。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

200年孙策遇刺,临死托孤于张昭。他对张昭说,如果孙权不能成大事,“君便自取之”。可见张昭深得孙策信任。但孙策不是真想让张昭替代孙权,这是一种夸张的、激励臣子的说法,能令人臣更加尽心竭力地辅佐主公。这和刘备托孤时,说诸葛亮可以取代刘禅是一个道理。张昭作为首席托孤大臣,政治威望在孙权继位后达到顶峰,事实上相当于孙氏集团的丞相。

当时孙氏政权危机四伏,原因很多。首先,当年孙策围攻庐江,太守陆康(陆氏乃江东大族)宗族一百人死了近半,孙策与江东大族结仇。后来孙策又屠戮周氏和盛氏等豪族,江东大族更加敌视孙氏政权,多采取不合作态度。其次,山越(江南山区古越族后裔的通称,包含部分汉民)恃险自守,拒交租赋、不服徭役,同时与地方豪强勾结,屡有叛乱。

此外,孙坚是江东本土的吴郡人,但出身低微,再加上孙坚为人轻狡,士人一般不会追随孙氏家族。孙坚和孙策都曾依附有称帝逆行的袁术,更遭江东士人鄙视。避难江东的很多北方士人也由于上述原因处于观望之中,曹操又以天子和朝廷名义征辟人才,有大批北人回归。

孙策(175-200年)

孙权继位时年仅十八,资历和声望难以服众,文臣武将之首的张昭和周瑜都力挺孙权。孙策死时,孙权痛哭不已,张昭指出现在不是哀痛之时,并扶孙权上马,巡视军队,安定军心。周瑜则郑重地用君臣之礼对待孙权,表明立场。

张昭和周瑜也尽力笼络南渡士人,将他们吸纳到淮泗集团中,巩固扩大孙权的统治基础。张昭引荐的人才,有明确记载的是他的彭城同乡严?。严峻和诸葛瑾、步骘齐名,关系密切,后两者也可能是张昭推荐入孙权幕府的。周瑜笼络的人才中最重要者是鲁肃。鲁肃当时打算北归,周瑜力劝之下,始为孙权效力。

张昭(156-236年)

南渡士人加入后,江东士族也逐渐与孙权合作,孙吴政权江东化的进程开启。另外,孙权率军镇压山越叛乱时,张昭通常镇守后方,扮演了西汉萧何的角色,危机时刻,张昭也能亲自领兵征战。总之,孙权立足未稳之际,张昭全力辅佐,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孙权两次面临挑战,张昭都妥协投降

可惜,好景不长。

官渡之战大胜袁绍后的曹操,进一步发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打压招讨各地军阀。202年曹操令孙权送儿子到许都为人质。孙权手下分成两派。张昭等人表面犹豫不决,实则同意送人质。周瑜认为曹操不义,孙权奋勇抗暴,以待天命,为什么要送子纳质,授人以柄?孙权听从周瑜建议。

公元208年,曹操征服荆州,欲乘势一举吞下东吴。孙权集团内部,又分为主战和主降两派。张昭向孙权谏言:“曹操打着天子旗号,师出有名;江东能阻挡曹操的是长江之险,但曹操拿下荆州后,拥有刘表的水军,可以水陆顺流而下;敌众我寡,势不能挡,如今之计迎曹操最好”。张昭谏言的实质是投降曹操,孙权大失所望。周瑜和鲁肃坚决主张抗曹,孙权遂鼓起勇气与曹操决一雌雄。

周瑜(175-210年)

两次面临外部巨大压力和挑战之时,尤其是第二次关乎到孙吴政权的生死存亡,张昭等人都不站到孙权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一味妥协投降,其原因不完全是他们“各顾妻(和)子,挟持私虑”。张昭深受儒家皇权观念影响,汉室纵使衰危,他仍旧奉为正朔。曹操以天子名义征讨孙权,握有巨大的道义和政治优势,张昭心理上无法抵抗。

张昭加入孙吴集团的初衷应该是,以江东为汉室藩屏、保土护民,而非助孙权称霸。所以投降曹操,孙氏消亡,但有助于国家统一,对天下有大功。在一定程度上,张昭的士人心态和曹操首席谋臣荀谎即蛩闱?呔裙?5?牵?钦嬲?地忠于汉室正统,张昭就不那么光明正大了,明知曹操是汉贼,在关键时刻一再妥协投降,更像是畏惧强权。

周瑜和鲁肃出身江北地方豪强,武人气质较重,不受士大夫名节观念束缚,欲助孙权成就霸业。

鲁肃(172-217年)

赤壁大战后,张昭已经边缘化了,退出孙权的核心决策层。二十多年后孙权登基时,依然对张昭当年的投降主张耿耿于怀,对后者说“如果听从你的主张,我早就乞食于曹氏了”。

孙权两次不以张昭为相

曹魏和蜀汉都曾有丞相之职,但出现于特殊时期。比如曹操罢废三公、自任丞相,以丞相霸府架空天子和朝廷百官,为改朝换代做准备。诸葛亮以顾命大臣担任丞相,实际上代替孱弱的刘禅处理朝政。

孙吴的丞相是常设官职,基本上继承自西汉,丞相为百官之首、掌握大权,但职责是辅佐皇帝。221年,孙权称吴王,张昭作为孙吴文臣元老,德望、品行都堪称楷模,是众望所归的丞相人选,但孙权偏偏选了名不见经传的孙邵。大名士孔融曾称孙邵为“廊庙才也”,也就是能力可做朝中大官,但他怎能与张昭相比?孙邵似乎是一个过渡性人物。

孙权(182-252年)

225年孙邵病死,孙吴百官再次推举张昭为相,这次孙权选择了江东大族顾氏的顾雍。孙权不用张昭的理由有两个,一是丞相责任繁重,不应劳驾张昭,这明显是借口,另一个原因张昭性格刚正严厉,易起冲突,这倒是实情。

除了当年张昭妥协投降,孙权选顾雍更有深层原因。孙吴据有江东已经三十年,淮泗集团的大多数谋臣武将都已去世,后辈人才不足,孙权必须依靠江东本土大族治理国家。此时陆逊是孙吴军事统帅,驻扎于武昌,手握重兵,陆逊正是当年孙策围攻导致死亡近半的陆氏的族人,他地位如此之高,是孙吴江东化的象征,加上顾雍为丞相,江东大族代表担任文武最高官职,表明孙吴政权与江东大族融合加深,达到和谐一致的高峰。

顾雍(168-243年)

229年孙权称帝后,张昭地位进一步下降,基本上赋闲在家,仅偶尔参与朝政讨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33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