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解缙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为中国乃至世界所做的最大贡献当属《永乐大典》了,《永乐大典》它的主编就是我们的主人公解缙。在《永乐大典》中,很多内容都展现了解缙极高的文学造诣。对朱棣来说,解缙也可以说是劳苦功高。
然而解缙人到中年却被朱棣下令抓入狱中,最后经朱棣授意,锦衣卫纪纲将解缙灌醉后埋入雪中冻死了。一代才子,为什么会有如此凄惨的结局呢?
三层原因,层层叠加,致解缙仕途不顺
其实解缙不仅落得了凄惨的结局,而且在他入狱之前就曾多次被贬,可以说解缙所遭遇的这些都是他仕途不顺的表现。
而我认为解缙仕途不顺的原因有三层,首先,解缙过早地成为了高官。并没有在官场上摸爬滚打积累经验,不会应对复杂官场人际关系。其次,解缙作为一个文人,有自己的气节。最后,解缙的工作形式基本都是常伴君王左右,而他又是一个缺乏为官经验又有自己的气节人。
其实是三层原因层层叠加致使解缙仕途不顺,最终惨死雪中。
过早成为高官,缺乏为官经验,不会应对复杂官场人际关系
解缙(1369-1415)出生于书香门第,他们解氏家族是"世有科第"的文化世家,在家乡(江西吉水)一代享有"唐宋诗书第一家"的美誉。
受家庭文化的熏陶再加上天资聪颖,解缙在小时候就才华横溢了。据说解缙7岁就能成诗,而且语出不凡,所以有着"神童"的称号。长大后在科举考试中大显身手,在官场中的地位也是一路高歌猛进。
在洪武二十年(1387)19岁的解缙在江西乡试中拔得头筹,一年后又在会试中考进了前三甲,而朱元璋用人很重才学,不到一年的时间,解缙就从庶吉士升为翰林学士。
如果对明朝的官职不了解的话,看完解缙的晋升是没有概念的。其实庶吉士是翰林院的预备官员,而翰林学士是翰林院的长官,实权已相当于宰相,如此大的权利必然要面对复杂的官场人际关系。
而此时的解缙才刚刚20岁,对比年近半百才拥有宰相实权的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解缙真的过早地做了高官,他对官场的了解太少了,他基本不具备应对复杂官场人际关系的能力。
解缙在出仕的第一年发现兵部僚属玩忽职守的时候,他竟用了"直接指责他们"的方式应对。兵部尚书沈潜对解缙的行为极为恼火,于是沈潜为了泄愤上疏诬告解缙,朱元璋接到奏疏之后将解缙贬为"江西道监察御史"。
其实发现兵部僚属玩忽职守解缙不应该直接上去指责,他这样做一是越了权,让沈潜觉得不被尊重;二是显得沈潜很无能,关键是让沈潜面子上挂不住,就连朱元璋都觉得他是在"散自愤"。
解缙身为翰林院的长官,他确实有权力去参与到这件事情的处理当中,但是他并没有处理这种情况的经验,所以才会选择了不恰当的方式。因此他过高的权利与极少的经验之间是存在矛盾的,而这种矛盾就是他过早为高官导致的。
从解缙做的这件事看出,他真的对官场的凶险一无所知,对复杂官场人际关系更是没有处理经验,所以让自己栽了个大跟头。
而一年之后,解缙又做了一件对自己仕途威胁更大的事,他这次做的事是代人上疏。为何要代人上疏呢?解缙作为一个文人,有自己的气节。
明清时期的很多文人被宋儒理学影响的很深,非常注重气节,更有文人把气节看的比生命还重要,解缙也是这当中的一员,为了维护心中的正义,他路见不平必拔"笔"相助。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朝开国元勋李善长因"知有人叛逆谋反却不上报而被怀疑有谋反之心"被朱元璋处死,解缙上疏为李善长打抱不平。朱元璋心胸宽广也了解解缙为人正直,对他为李善长打抱不平之事并没有追究。
而后当他从御史夏长文处得知御史袁泰的一些恶行之后,决定替代夏长文让袁泰受到惩罚,所以解缙在1390年9月上疏《论袁泰奸黠状》,该奏折写尽了袁泰的种种恶行,看到解缙的奏章之后朱元璋对袁泰进行了处罚。
从袁泰被处罚之后他对解缙心存记恨,一直在找机会报复解缙。直到朱元璋死后,明惠帝朱允炆临朝,袁泰才找到机会诬陷解缙,而朱允炆听信袁泰谗言,就把解缙贬为了河州卫吏。
其实解缙去给李善长打抱不平只是发挥了自己一腔正气,并不会有成效,古往今来有几个皇帝会承认自己犯错了呢,朱元璋没有因这事迁怒与他就是很大的宽容了。
而对袁泰一事,他发挥自己一腔正气确实让袁泰得到了惩罚,可是他本可以不插手,若是夏长文自己去办也未必不能让袁泰得到应有的惩罚,毕竟袁泰确实罪大恶极,而他这一插手又给自己增加了一个仇敌,结果还招来了报复。
本来文人有自己的气节本是清高的表现,可是当这种气节发挥在官场上确实会让人吃亏。解缙只凭气节做的这2件事不仅是多余之举,反而还得罪了别人实在是得不偿失。
从解缙做的那两件事可以看出,解缙作为文人有自己的气节就是他官场不顺的第二层原因了。
但是解缙不论是因为过早为高官,没处理好人际关系也好,又或者是因为他有文人气节得罪了官员也罢,他官场再不顺也就是被贬官而已,而导致解缙官场不顺的第三层原因,把他推向了凄惨的结局。
解缙的工作形式基本都是常伴君王左右
解缙一生中所经历的官职有很多,纵观他被重用的时期所任的官职,有朱元璋在位期间的庶吉士、中秘书、翰林学士,有朱允炆在位期间的翰林待诏,还有朱棣在位期间的文渊阁大学士、翰林侍读学士以及内阁首辅 。
解缙所任官职的职责范围基本都是起草诏书、为皇帝讲解经籍、接受皇帝咨询并辅助皇帝做决策这些,而所有的职责范围中最重的是要辅助皇帝做决策。因而解缙要履行这些工作职责就必须常伴皇帝左右。
解缙在辅助朱元璋和朱允炆时也是时常被贬,但是他在2位皇帝在位时并没有触及到皇帝身边最危险的事情。但是常言道:"人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况且解缙还是一个没有为官经验且又有气节的人。有一次朱棣拿立太子之事与解缙探讨,解缙并没有感受到有巨大的危险在向他靠近。
朱棣是想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但是解缙却直言进谏"立长子为太子的规矩"不可违反,虽然朱棣听从了他的建议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了,但是解缙此行可是把自己推进了火坑。
他从提这个建议开始便参与到了皇权的争夺里,朱高煦因失去了做储君的机会便开始对解缙怀恨在心。
在朱高炽坐上太子之位后,朱棣对朱高炽的表现很不满意,于是便对朱高煦有更多的宠爱。而解缙再次进言劝诫朱棣的行为,更是要遏制朱高煦再次成为储君的可能,这下不仅朱高煦更加记恨他,就连朱棣也非常气愤。
后来朱高煦为了报复解缙,曾向朱棣进诲言并诬告解缙,朱棣便顺水推舟让解缙锒铛入狱,最后落得惨死雪中的下场。
参与皇权争夺本就是最危险的事情,而明朝的皇权争夺之激烈更是"空前绝后",解缙因为缺乏为官经验且有自己的气节,又常常在"皇帝"这个危险地带徘徊,无意识的情况下跌入了深渊,也成为了皇权斗争的牺牲品,最终落得了凄惨的下场。
如果解缙有丰富的为官经验的话,他或许会知道"立储之事"是完全不可参与的,如果解缙没有发挥自己的正气要皇帝坚持"立长子"的原则的话,也许也不至于落得惨死雪中的下场。
就是这样,一位明代才子解缙终究因为种种原因被官场夺去了生命,如果解缙不曾为官,他是否会为后世留下更多珍贵的作品呢?
在明朝只有大明门是唯一用国号命名的门,门匾题曰“大明门”。大明门的重要性不但可以从名字看出来,还可以从其门联看出:
上联:日月光天德;
下联:山河壮帝居。
在此之前,还没有人能用十个字,将大明门的地位和作用。表述得如此的精确、深刻。
能为国门撰写楹联的,一定不是等闲之辈。当然解缙也的确是明初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名士。
解缙是个大才子,他十九岁中进士,才华横溢勇敢直率。朱元璋比解缙大四十多岁,有一天他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朕与你,虽说是君臣,却如同父子,你有话可要知无不言啊!
但是没想到,朱元璋也就对他客气客气,可是率真的解晋当天就给朱元璋上了万言书。这封万言书里,对朱元璋用什么人看什么书,都批评一通,还特别严肃地指出了朱元璋杀人过多的弊政。奏上后,朱元璋仅称赞他有才华,对奏书内容未置可否。然而,解缙少年得志,不
仅没有收敛,反而更欲罢不能。自信的性格也
让他终于尝到了苦头。
一次,解缙到兵部索要差役,说的话很锋利就
被告到了朱元璋那里 , 朱元璋认为他散漫放肆,就让他离开自己的身边,去做御史,但是解缙并没有吸取从中的教训,又继续秉笔直书或为人伸冤或弹劾官员。后来解缙的父亲见到朱元璋后,朱元璋对他说:大器晚成,若以而子归,益令进学,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就这样客气地把解缙赶走了,没有动怒,没有贬官没有杀头。
永乐帝登基后,解缙受到重用,参与国家机务。并值文渊阁。
永乐帝知道解缙的才能,奉命总裁《明太祖实
录 》。成功后,受到了永乐帝的奖赏。永乐二年,朱棣立皇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解缙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意思就是太子的老师,短短两年,解缙一路春风,节节高升,前途无量。
永乐元年,朱棣令解缙等主持修书并下达了休书敕令: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永乐帝修书的要求就是两个字:“全”与“便”汇集要齐全,使用要方便。但是呢,解缙显然没有理解这个“全”字他组织了一百多人的编辑部,只花了一年多时间就编好了一部《文献大成》。这显然不是永乐帝的初衷,便加派姚广孝等为总负责,重新修撰。
但是姚广孝这个人善于揣摩帝意,他将边修一百多人扩大到二千多人,加上辅助人员达三千余人,能请到的先生尽量请,能找到的图文尽量找,到永乐五年,终于编好了《永乐大典》
朱棣赐名《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永乐帝下令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类书。就是将许多图书里的内容打散,按照不同类别,分类编纂,再按照字韵重新排列
起来,这样便于搜索查阅。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的成功,让解缙的仕途达到顶峰
解缙少年登朝,才华过人,锋芒毕露,言无遮拦,终于给他招来了口祸。
一是,陷入太子之争。永乐帝有三个儿子,朱棣立储时,在嫡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之间犹豫,偏向解缙问,两人谁当储君更好,解缙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朱棣听后默不作声。解缙又说道:“好圣孙”。圣孙便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太子遂定,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
朱高煦知道这件事后,深恨解缙。当朱高煦受宠时,解缙又向朱棣说:宠爱朱高煦容易让两位皇子起争端。不可为啊!朱棣听后大怒,说他离间骨肉。解缙在朱棣心中越发烦怒。
永乐八年,解缙进京奏事,顺便去看太子。当时朱棣在北征,朱高煦就说:解缙进京后,私自去见太子。朱棣听后震怒。下解缙入诏狱
二是,谏阻朱棣去征讨安南,朱棣不听,将解缙贬到交阯。
永乐十三年,朱棣在看到押犯名单后,见到解缙的名字,对锦衣卫头目纪纲说:缙犹在耶?
大概意思就是:解缙没有死啊!朱棣说的这句话可能有三种解释:一是怎么还不死,二是哦还没死;三是没死还可以用。纪纲做了第一种理解,然后在寒冬深夜,把解缙灌醉,立在大雪中,活活的冻死。家人发配到辽东。一代才俊,四十六岁悲剧谢幕。
解缙虽死,但是他编纂的《永乐大典》,流传于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
在明朝将近三百年的历史上,有辉煌过,也有曾经低谷过。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一代才子莫过于解缙,可他的下场却是最悲惨的。有人通过这个事情来评价朱棣残暴,我觉得也不能完全这么说。你想想看跟他同时期的夏原吉为什么能够得到善终,皇帝很恩宠他,可是他为人不张扬做事高调做人低调。等等一系列原因造就了他历经几朝而不倒,让人不得不佩服。
第一:解缙是洪武年间的进士,人很聪明,王国用找上解缙为李鸣冤1:解缙是洪武年间的进士,因为文采好,得到了皇帝的提拔和重用
解缙是在洪武二十一年中的进士,人很聪明,被选为中书庶吉士。整天待在朱元璋身边,老朱很欣赏他。有一次老朱对解缙说:“我们两个人的关系情同父子,我有什么做的不到位的地方你可以畅所欲言的说。”接着就把自己的万言书递给了皇帝,批评了他刑罚过于严重,杀人太频繁。可出乎意料的是朱元璋并没有因此而震怒。反而夸赞解缙的文采功底非常好,很是高兴。解缙看着皇帝高兴,于是又下了太平十论。朱元璋这时也觉得没什么,所以没放在心上。
2:仗着皇帝的赏赐开始胡作非为,悲剧下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解缙仗着皇帝的宠幸,于是开始到处摆架子。有一次到兵部索要官员,说好也毫不客气。兵部人员觉得这个不好办,于是兵部尚书告到了皇帝跟前。朱元璋于是换了他的工作,让他当御史,实际上目的让其收敛一些,不要做事情那么张扬。
3:当了御史之后性格没有改,还想给李善长翻案,最后被朱元璋赶回家
当了御史之后,主要的工作就是替人写告状信。李善长作为明朝初年著名的开国功臣,被卷入到了胡惟庸案中杀头。从胡惟庸案爆发到他被杀过了长达十年的时间,其中的过程未免让人有所怀疑。于是王国用就找来解缙商量一下,为李善长鸣冤叫屈。结果奏疏递上去之后朱元璋没有反应,因为这个事情没法说,解缙说的都在理。慢慢他就发现解缙这个人的性格不好在官场上为官,于是随便找了一个理由让他辞官回乡,让他十年后再回来。
第二:解缙激怒朱棣的真正原因,他捅了马蜂窝,掺杂在皇室内部斗争1:解缙属于太子党,公然弹劾汉王,遭到朱棣怨恨
建文四年,发生了一件很著名的大事。建文帝不知所踪,燕王朱棣发动了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最终坐上了皇帝宝座。永乐二年确定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次子朱高煦为汉王,老三朱高燧为赵王。朱棣知道解缙的才能,在成立内阁组织后,首先让他入内阁。并且对他说:“现在朝廷已经改朝换代了,有什么意见尽可能的提吧!”朱棣提出出兵越南,解缙提出反对意见。主要的原因就是隔的地方太远,又穷,没有好处。朱棣不高兴,再一个朱棣喜欢的是次子汉王,长子朱高炽是被迫立的。解缙多次在朱棣面前说汉王的待遇太高,离间父子亲情自然为君王所不容。
2:解缙捅了马蜂窝,得罪了朱棣父子,朱高煦想方设法陷害他
朱棣在夺取皇位后,经常在郊外举办一些打猎活动。朱高煦经常参加,每次打获的猎物都有很多,因此经常得到朱棣的赏识。解缙好几次对朱棣说:“不要总是夸赞老二,不过也就是武功不错而已。可是作为君王他还远远不够!”这个时候朱高煦可是在现场,无形之中得罪了朱棣父子二人。朱棣当年选太子的时候,小规模的求取大臣的意见,没想到消息被丘福泄露出去了。朱高煦一调查,说是解缙暗中搞的鬼。于是把他贬到了广州,有人继续弹劾他,贬到安南运送粮草。
3:作为大臣和太子关系走的很近,最后被捕入狱,惨死
朱棣迁都北京后,太子朱高炽奉命留守南京监国。明文规定大臣不允许和太子私自见面,应该一起见一起走。可是解缙忘记了这件事情,趁着朱棣不在冒冒失失前去了。这一下子被朱高煦抓住了把柄,在朱棣面前告状。于是朱棣将解缙关进锦衣卫的诏狱,朱棣的愤怒心情可想而知。几年后锦衣卫都指挥使纪纲把一份宽恕名单给了朱棣,朱棣说了一句:“解缙怎么还在这里啊?”他体会到了朱棣暗中的意思,于是把他活活埋在雪地里冻死。
第三:解缙被杀的根本原因,主要还是自己
解缙被杀的根本原因有三个,第一个就是政治上的不成熟,觉得被皇帝赏识就口无遮拦。口无遮拦的人不一定被杀,可什么事情都跟朱棣对着干,朱棣得不到好下场;再一个就是树敌过多的作风,看到别人的优点当场称赞,有缺点也毫不避讳的提出来,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最后一点是私自见太子,这个很关键。朱棣明明规定不能见太子,可他一而再再而三的违抗皇帝命令,注定没有好结局!
解缙(公元1369一1415年)字大绅,又字缙绅,号春雨,又号喜易,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他一生博学多才,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与徐渭、杨慎一起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
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公元1369年12月6日),解缙出生在吉水鉴湖(今吉水县文峰镇)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传说他自幼颖敏绝伦,过目不忘。《明通鉴》中记载,解缙5岁时,父教之书,应口成诵;10岁,日涌数千言,终身不忘;12岁,尽读《四书》、《五经》,贯穿其义理。
洪武二十年(1387年),解缙第一次参加江西省乡试,就一举夺得第一名,人称“解解元”。第二年赴京参加会试,列为第七名,经殿试,被录为二甲进士。他的哥哥解纶和妹夫黄金华也同榜登进士。一时间,解氏家族“兄弟同登第”、“一门三进士”的消息传出,轰动了解缙的家乡吉水,传为盛事。
解缙一生流传了故事,后人们对这些故事传为佳话,以下这两则故事,可以看出解缙的聪明才智。
有一回,解缙在大街上转悠,正好下雨。他不小心在街上滑倒了,旁边的看客看见这种情况,都哄堂大笑。解缙为了缓解这种尴尬的局面,当场作了一首打油诗:春雨贵如油,下的满街流;滑倒解学士,笑煞一群牛。
又一次,告老还乡的李尚书想考验这位神童,他宴请几个达官显贵作诗,顺便派人叫解缙前来应对,想当众奚落他一番。
解缙来到李府,大门紧闭。家人让他从小门进入,他站在大门口一动不动。李尚书闻情走来大声说:“小子无才嫌地狭”;解缙即答:“大鹏展翅恨天低。”尚书听完,立刻对这个孩子刮目相看,迎接他到大门进入。
刚入席,一权贵想嘲笑他母亲在家做豆腐,父亲挑上街叫卖的贫寒身世,对他说:“听说才子能出口成对,请你以你父母职业为题如何?”解缙听了,不慌不忙地吟道:“户挑日月上街卖;手把乾坤日夜磨。”众人听了,无不拍案叫绝。
另一显贵见解缙身穿绿袄,便讽他:“井里蛤蟆穿绿袄”;解缙见那人身穿红袄,脱口而出:“锅中螃蟹着红袍”。那显贵听了暗想:这小子好厉害,我把他比作活蛤蟆,他却把我比作死螃蟹。于是灰溜溜的坐在角落一言不发。
酒过三巡,尚书欲展现自己的威武,手指天空说:“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解缙听罢,用脚在地上一顿,说:“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能弹!”对仗的完美霸气。
这时,解缙举着杯说:“难得今日群才雅集,我愿题赠一联助兴”。尚书赶忙叫人拿来文房四宝,解缙挥毫舞墨,然后掷笔大笑而去。众人看过对联以后,都瞠目结舌说不出话来,这就是流传500年的旷世绝对;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解缙不仅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而且为人耿直,刚正不阿。有人说,这位大明永乐年间的第一大才子智商爆表,情商却是负数。他屡次上疏,针泛弊政,弹劝奸佞小人,由此导致他一生坎坷,最后陷入皇位之争,被人迫害致死。
或许是年轻气盛,解缙当时的言行得罪了许多朝中大臣。明太祖也觉得应该磨砺一下解缙的秉性,否则会成为众臣攻击的对象。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让解缙随父回归吉水。解缙在老家8年,他闭门著述,校改《元史》,补写《宋书》,删定《礼记》。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太祖病逝,缙进京吊丧。时惠帝临朝,袁泰乘机进诲言,攻击解缙“诏旨,且母丧未葬,父年90,不当舍以行。”惠帝听信谗言,贬解缙为河州(今甘肃兰州附近〉卫吏。后在礼部侍郎董伦的推荐下,解缙才在建文四年被召回京师复职,任翰林待诏。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成祖朱棣登基,摧解缙为翰林待读,不久,又迁为翰林侍读学士,奉命总裁《太祖实录》、《列女传》。明成祖朱棣曾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这段时间,可以说是解缙仕途上最为辉煌的时刻。
可是,解缙对伴君如伴虎的千古警讯置若盲文,这给他的一生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灾难。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朱棣召解缙磋商立太子之事。成祖本想立次子高煦为太子,但解缙仍直言说:“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最终,在解缙的建议下,明成祖朱棣立太子为皇帝。
从此,高煦深恨解缙。
朱高煦常有夺嫡之心。解缙向皇帝上书反映此事,但朱棣认为这是离间他们的父子关系,对缙很有意见。解缙作为主考官,连续两年选江西籍秀才为状元,被反对他的大臣诬为“试阅卷不公”,于是皇帝贬他为广西布政司参议。
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解缙入京奏事,此时正好成祖北征未归,于是只好觐谒太子朱高炽。于是朱高煦乘机进诲言说:“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成祖大为震怒,准备革职查办解缙。其实按照程序,这原本无可厚非,朱棣不在,他应该向太子报告。但是,解缙没有意识到自己真是因为参与了皇帝的家事而失宠,这个时候,偏偏给自己引火上身,犯了皇帝的忌讳。当时解缙起身去广州赴任,一路上,他看到赣江两岸旱情严重,便上疏请凿赣江通南北,引水灌田。成祖看到解缙的奏折后更加气愤,诏令锦衣卫逮捕解缙入狱,大理寺寺丞汤宗、宗人府经历高得?、中允李贯、赞善王汝玉、翰林院编修朱?、检讨蒋骥、潘畿等人连坐入狱。其中高得?、王汝玉、李贯、朱?、萧引高病死于狱中。
解缙的仕途走到了尽头!
自从解缙入狱以后,成祖好像把这件事忘记的一干二净。一直到永乐十三年,有天,朱棣要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把监狱的囚犯名单给他看看,一下看到“解缙”二字,说了句:“缙犹在耶?”这无异于死刑判决书。纪纲怕成祖赦免和启用解缙,便赶回狱中,假意置酒祝贺,将缙灌醉,扒光衣裳,扔到雪地里,活活冻死了。
解缙一生事迹颇多,在他死了以后,民间流传着一个小故事。解缙死后,朱棣非常伤心,前往看望。想起往昔君臣之事,不觉潸然泪下。他看见解缙的右手紧紧握拳,朱棣心生好奇就亲手掰开了他的右手,念出了解缙写的字“解缙死在诏狱里,埋在紫金山。”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朱棣也不好改口,就只好将之厚葬。
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才子,解缙一生有很多贡献,但是,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他亲自主持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
1403年,朱棣正式任命解缙为总编纂,太子少师姚广孝、礼部尚书郑赐等协同解缙为监修官,又征召二千多人参加编专毒、较订、录写、绘图、圈点等工作。全书共有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装订成11095册,共3亿7千万字左右(“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成祖《永乐大典》序言)。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百科文献,规模远远超过历代所有的类书。在世界文化史上,《永乐大典》被誉为编纂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广的百科全书。我们可以想象,作为这部书的总编纂,解缙一定才学渊博,他被成为永乐年间的第一大才子,绝不是浪得虚名。
作者:王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3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