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李陵有多惨看他怎样在内心的煎熬中生存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4 14:32:02

李陵有多惨看他怎样在内心的煎熬中生存

很多人都不了解汉朝李陵,纠结而又悲惨的一生,看他怎样在内心的煎熬中生存李陵这个人的人生太纠结:国和家之间,军人和文人之间,背叛和守节之间。他倾尽一生来在这场国家和个人的选择中,想要做出艰难的选择。而他的命运也神奇的连接了许多重要的人物:汉武帝,李广,卫青,霍去病,司马迁,苏武。每个人都是重量级。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命令李广带领三万人从酒泉走,去讨伐匈奴。这时的李陵正在酒泉带领丹阳,和楚地的人五千兵马练习射箭之术,用来抵抗匈奴。

战争开始后,李陵要求要带领自己的五千步兵,往北深入进到单于王庭。一个月后,李陵所带领的部队就和匈奴相遇了。匈奴八万铁骑,李陵用了五千人就敢人家当面较量,可见勇猛,本来计划是李陵带着军队落入陷阱最后一网打尽,可是援军没到,李陵也无力回天

李陵只能抬头叹息道:“我们的攻坚再多一点就好了、可敌人没给他翻盘的机会。”等到半夜,李陵带着十几名士兵突围可惜被匈奴发现,数千名兵士联合追击,紧急关头李陵大呼:“我没有脸再见陛下。”然后投入匈奴的怀抱。

李陵能以五千对八万还可以抵抗那么久的时间,可以称之为奇迹也不为过,可谓尽心尽力,然而 李陵最后却投降了匈奴,没有完成“吾不死,非壮士也”的豪言壮志的诺言。浚稽山一战尽显了李陵的大仗才能。可最后他的决定却让他背上了汉奸的名头。

知道李陵战败后投降了,汉武帝非常生气,大臣们都说李陵有罪,就只有 司马迁站出来为李陵说话:“李陵为人孝顺,带兵有方。”之所以投降是因为想要找个机会再报答汉室。“汉武帝正在气头上根本听不进去,就将司马迁打入大牢,之后处以腐刑”书上称为“李陵事件”

汉武帝这么生气也是有原因的,在他眼中=李陵身上是有罪的,而这个绝就看来自他的祖父李广。

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时期经历过吴楚七国之乱的,立管那是单人骁骑都尉,奉命跟着太尉周亚夫出兵平叛。李广在战争中表现突出为了嘉奖他,梁王刘武就授予了李广将军的头衔。李光是个武将政治嗅觉不敏感,认为梁王和汉武帝是亲兄弟就高兴地接受了,可是李广没想到这一接受却为自己招来了大祸

从那以后汉武帝就对李广心里就有了裂痕,公园一九九年,卫青和霍去病一起出征匈奴,战争打得不顺利,卫青就把责任推给了李广,李广自刎而死。从此李广的儿子、李陵的叔叔李敢因为击伤了卫青被霍去病杀死。

汉初时期,汉帝对于功臣很不好。李家战功显赫,却输给了外戚的花言巧语,所以李陵心中都有光复李家的念头。汉武帝却对李陵这种想法很不看好,想给他点教训看看。于是在这场战役中,汉武帝的连用四招,一步一步将李陵走入绝路。

第一招激将法,汉武帝安排了和李陵关系一样的外戚李广利做手下,李玲心中当然不服,就自动请战,汉武帝说我不会给你骑兵,李陵说我不不用骑兵也能胜利。面对李陵这样的想法,熟知兵法的汉武帝没有拒绝,反而对路博德说李陵拒绝了我派给他骑兵。汉武帝这样做就等于把那五千骑兵都让给单于屠杀。

第二招,不援。前面也说了没有援兵帮忙,这就是汉武帝的计谋。如果有援兵那么将大获全胜。最后援兵没有出现结果就凉凉了。按常理来说援兵最后没有出现主将就会被杀头,结果事情过去,主将一点事都没有,还受到了重用。汉武帝自己曾经说过路博德没有救援是因为他奸诈,现在看来就是皇帝奸诈,让路博德背锅。

第三招,陷害。汉武帝虽然派人去接李陵了,但他派去的人可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派去的全是李陵的死敌要不就是李陵死敌的手下,这样的队伍去接李陵哪能接回来吗?果然最后李陵没有回来:“还被诬陷在哪里传授兵法,无法回来。”

第四招,断后。听到回来的人这样汇报,汉武帝心中窃喜,外表勃然大怒,在没有任何调查的前提下就将李陵全家满门抄斩,李家时代忠良之臣结果却落了个所有为官之人都以李家为耻。李陵家破人亡,一点机会都没有。

当时李陵如果没有活下来,会落一个忠良之臣的名号流传千古,走上汉奸之路活的也能很简单。可他却忍受着煎熬走上了一条曲折的不归路。、

李陵到了匈奴得到了礼遇,得到单于的重用,结果在追击汉军之时无功而返,凭借李陵的军事才能这是不可能的。后来李陵的故人来到匈奴接李陵回去,李陵款待了他们几天,就说我已经是个胡人了,不会再回去了。

最后苏武回国时李陵相送道出了他内心的矛盾。那里是不想回去而是那里已经没有我的家了。

李陵有了一个悲剧而矛盾的人生。成也一战,败也一战;忠良之后,却做了降将,想要恢复家族却全家被杀;在异域得到重视,却难逃心中谴责,最后病死。,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如何评价李陵的?

李陵,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汉飞将军李广之孙。“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加上他又是名将之后,久之自然就赢得汉武的青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不久,“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受制于无能而又狂傲自大的国戚,贰师将军李广利。事实上,李陵一生的悲剧从这一时刻开始,就已经正式上场了。

李广利乃嫉才妒贤而又心胸狭窄之人,自然不会让李陵出风头。“天汉二年,贰师将叁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於天山。”以李陵之才能,本当担任一方要职,冲锋陷阵;然而李广利却准备让他专管后勤辎重。报国心切却又不韵世故的李陵自然不愿意,乃向汉武“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并立下“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这样的豪言壮语。李贰师自然很不高兴。不过用兵心切的汉武却深嘉许之,并令弩都尉路博德率兵在半道迎接李陵之军,以作侧应。博德曾为伏波将军,不甘为陵之后距,就奏称“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臣愿留陵至春,俱将酒泉、张掖骑各五千人并击东西浚稽,可必擒也。”。汉武“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书”,大怒不许。李陵于是只有匆忙率领步卒五千,兵出居延。

旬月,陵军到达浚稽山,并与单于的三万骑兵相遇。匈奴兵见汉军少,蜂拥围攻之。“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馀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由于连续作战,陵军士卒多数负伤,但士气未敢稍懈。明日再战,又斩首叁千余级。孤军不利,而援军迟迟未至,李陵乃命且战且退。“南行至山下,单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

面对如此强劲而毫无畏惧的对手,匈奴军又不知陵军虚实,以为自己面对的乃是汉军精锐;而且此时李陵军已退至离开汉朝边塞不远,单于也担心自己是否会中敌引敌深入围而歼之之计,因此也已心生怯意,准备要撤。就在这时,陵军一个叫管敢的军侯汉奸,因曾被其校尉所辱,而投降匈奴,并告之以“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独将军麾下及成安侯校各八百人为前行”。单于闻之大喜,攻陵军益急。连战八日,汉军且战且退,“未至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士卒多死,不得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兵困马乏,弹尽粮绝。李陵知道已被算计,犹叹道:“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有军吏劝求道径还归,被李陵拒绝,称“吾不死,非壮士也。”并下令乘夜让兵士各自逃亡,那样或“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到了夜半,“击鼓起士,鼓不鸣。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馀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李陵之败,主要原因在于李广利的援军迟迟不至。然而李陵以五千军士力抗匈奴八万骁勇之敌,坚持近十日,不可谓非奇迹,不可谓不尽力。可惜李陵未能实践其“吾不死,非壮士也”之诺言,而如韩延年那样战死疆场,以完名节,其一生的大错,正始于此。或者这是因为他毕竟还年轻气盛,欲图来日争贰师援兵不至这口气?或者他想暗敛机锋,以待来日?固然,自古以来战无必胜之理,战败则就有被降的可能。然而不管怎样,武将贪生,战败降敌,在近代之美国人那里,或仍可以“光荣投降”而赢得谅解甚至喝彩;在时下流行的三两不韵世事的小毛娃子光着屁股又蹦又跳地在那里歇斯底里嚷嚷着的“汉奸万岁”的口号声中,或也能赢得惺惺相惜的相投臭味。然而在中国传统之“不成功便成仁”的伦理和道德框架里,却决不能容许之;在任何一个尊重人格尊严超过了生命、并渴望在人格的实现中实现个人的价值的社会里,大概也鲜能被容许。而况自古以来,被俘不降不屈就义的壮士多有,岳飞所谓“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者也。因此,李陵的投降行为无论如何都是不能辩解的。李陵之为后人所痛恨之处,也正在于此。

如果李陵战死或自尽而死,他必已是垂范千古的民族英雄;如果李陵就此甘心情愿地作人奴才,为人驱使如明末的洪承畴,那倒也简单。然而李陵却选择了另一条路,一条似乎是为了使自己从“心有不甘”中解脱出来的路。这条路对他而言是至为难行,每迈一步,都要备受民族大义良心的煎熬。

然而他确是被他那不甘之心所驱使,沿着那条路向前走去了。

(三)

中华民族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数百年战乱、和秦火及随之的七八年楚汉相争后,人丁凋零,民不聊生,众心思定。经过文景四五十年修生养息后,到武帝时,才渐渐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相对稳定的民族形体。相随于它而产生的,即所谓的“汉奸”。因此,汉奸实可谓与本民族如影随形,从一终始。

汉奸,顾名思义即背汉之奸人。于汉朝而言,任何的出卖了汉朝天下之利益者,都可以归入汉奸之列。在帝制时代,天下每每被简单等同于帝王家之天下,因此维护帝王正统之人就常常把背叛了帝王家利益之人,也简单的归为贼逆,乃至于汉奸。这当然是不正确的。诚如顾炎武所道,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天下。因此,所谓汉奸,首先是一个民族和民族所立根其上之文化的概念,而非与国家有必然关联之概念,虽然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为统一,但二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汉奸之界定,根本要看他之行为是否背叛、或者葬送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之根本利益,而不是看其是否效忠于某一家一室。是故,蒋氏败居台湾,柄守民族大义,不为汉奸;而李贼登辉之流的台独分子,以出卖中华民族之利益为己任,故天下华人同声共愤,人人得而诛之,此则汉奸之活例证也。所谓背叛,是把利益出卖于异族,如秦桧汪精卫者流;所谓葬送,如贪婪蛀食本民族之精血,虽不卖于人却也给本民族带来极大损伤,如历来之贪官污吏、尸居其位之无能蠢徒;此二者都应算入汉奸之列。

同时,对中华民族之根本利益的界定和诠释权,也决不操纵于任何强权,抑或无论是被虚幻化、或是被具象化的“人民”之手。强权统治者之利益向难与民族之利益相统一,固已被历史所反复证实;即便是所谓最广泛之“人民”,也必要受时代之局限,而难于看清本民族之利益,究在何处。因此,如果要对是否汉奸作一公正的评判,则拥有最后评判之权力者,只有时间,和绵延于时间之中的被真实书写之历史。是故,秦桧虽能以欺瞒天下于一时而善终其身,亦不免于长跪千载任人唾弃;袁崇焕虽被愚昧民众唾骂而活活生食,其忠魂碑骨终能历万代而永久,共三光而永光。

汉奸除了可按前述的背叛与葬送、即拿了民族利益去卖和拿了利益自己吞吃之间来分别外,还可据其行状、危害大小进行归类。

汉奸以危害而论,可分大汉奸、中汉奸和小汉奸。诸如汪精卫周作人者流一人附逆可使民族抗击外来侵略之锐气受剧挫者,是为大汉奸;以手无缚鸡之力鼓噪舌簧为敌效命惜无多大影响力但总能时不时得点赏钱如时下那般四处乱窜求洋人制裁中国来换点买米的钱者,是为中汉奸;头戴鸭舌帽给鬼子站岗放哨带路抓八路顺便到良民家偷点鸡抢点狗而心里总还惴惴不安者,是为小汉奸。

汉奸以行状论,则可分苦命汉奸、白痴汉奸和泼皮汉奸者。苦命者,是只知为敌效命作牛作马一肚子苦水也不敢倒,如洪承畴那样干的眼睛累瞎而没得大官作、如阮大铖那样跑的累死也没人埋者也;白痴者,是为敌效忠却被其玩弄于股掌之间、一旦油料被轧尽则被廉价兜卖甚至置之不管而自己还懑头不知一脸纯情相,如魏师傅者也;最后一种即所谓泼皮汉奸,是诸汉奸中时尚比较多见者,即在自己的脸上身上处处涂抹上“汉奸”字样,然后跣足光屁股披头散发沿街乱蹿见人就长哞一声“我是汉奸”,随后就现出一脸得意状、从别人惊讶猛醒后顿喝一声“打”之中获得无上之满足者也。

以上述之标准衡量之,则战败被俘并甘愿受降之汉将李陵,又该属于哪一类呢?

关于李陵,他投降匈奴,为何有人认为他并非贪生怕死之辈呢?

李陵,字少卿,陇西成纪人,乃汉名将李广的孙子。少为侍中建章监。李陵不擅长射箭,为人仗义疏财,深受拥戴,加上又是将相之后,自然就深得汉武帝的青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后又被任命为骑都尉,率丹阳郡的楚兵五千名,在洒泉、张掖一带教练射术,以防匈奴。浚稽山之战后,李陵战败,受降于匈奴。元平元年因病去逝。

汉初建国时期,兵疲民倦,百废待兴。此时,以冒顿单于为首的北域异军突然发起进攻,纵横捭阖,更有“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和遗书高后之举,迫使刘汉在数十年的时间内,只有靠和亲送奉之举,委曲求全,以暂时缓解矛盾,消除边境压力。直到汉武帝时,靠着汉景帝四十年生聚之财,日益国富兵强,才有能力与匈奴相抗。这个时期是武将纵横驰骋、大展鸿图的时代,名将李陵幸运地出生在这样的朝代。不过,令人难以预料的是,李陵却不幸经历了一名军人所不能承受的最悲惨的磨难。
公元前99年,由于外交失败,汉朝与匈奴重开战端。李陵当时官居侍中,他一向以弓马娴熟厚爱兵卒而颇富威望,曾受命率八百骑兵,深入匈奴二千余地侦察地形,因此被汉武帝任命为骑都尉,命他保护师兵团的后勤,补给路线。此时汉军兵分两路向匈奴汗国进攻,一路是大将李广利,由酒泉出发,深入匈奴右贤王的根据地天山,大败军奴军,并格杀俘虏一万余人。可是在班师途中却遭到匈奴援军追击,死伤枕籍,最终被击溃。另一路由大将李陵率领五千名步兵从居延海(内蒙古额济纳旗),向北深入沙漠。行军三十日后在浚稽山(蒙古戈壁阿尔泰山)扎营。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匈奴单于亲自统率三万大军,将毫无准备的李陵团团包围。李陵毫不慌乱,立刻率军迎战,杀死上千人。

单于大为震惊,马上召集八万援军,李陵只有向后撤退。同匈奴艰难对抗数日后,兵力死伤惨重。李陵下令,让受伤三次以上的士兵坐车,受伤两次以上的改为驾车,受伤一次的继续战斗,又击杀了数千人。

再走四五日,李陵率军到达一片苇草茂盛的沼泽地带,匈奴兵团顺风纵火,但临危不惧的李陵却先行纵火自救,然后继续南下至丘陵地带。单于下令他的儿子率骑兵攻击,李陵兵团在树林中设下埋伏,双方
又在树林中展开了一番激战,汉军再次击杀匈奴三千人。单于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精锐的优势骑兵,同势力单薄的汉军苦战多日,竟然伤亡惨重,于是亲自指挥,可是十余日后仍无济于事。
李陵退至沙漠中,南行四五日,再次杀死匈奴两千人。这时单于发觉李陵所率的军队是一支孤军,于是加紧了攻击。匈奴两翼越过李陵,在李陵前方合围,而李陵继续指挥士兵同匈奴战斗,他命部下集中发箭,蔽天而下,一天之中,发尽五十万箭,遂抛弃辎重车辆,率领剩余三千人徒步前进,进入汗山(蒙古谱颜博格多山),匈奴兵团堵住谷口。李陵徘徊叹息:“我军已失败,看来是要死在这里了,如上天再赐于我们每人十支箭,就能支援到边界。”

黄昏时分,李陵命人击战鼓突围,然而鼓破不能发声。遂命士兵从四面八方冲出,一来分散敌军注意,二来希望有人能逃回报信。他与另一位将军韩延年上马,率领十余位壮士向南突围,匈奴兵团如潮水般追击,韩延年中箭而死。李陵被俘,自觉无颜面对皇上,随后归降。李陵军溃败的地方,距边塞仅一百余里。

大李陵战败之后,汉武帝囚禁其全家,然后又派军出塞作战,希望能再次打败匈奴,夺回李陵。这次武帝派了公孙敖,不过他依然是战败归来,一无所获,并对汉武帝说李陵正在训练匈奴士兵,武帝大怒,诛杀李陵全家,自后李陵再无归汉之心。
群臣皆言李陵有罪,只有司马迁盛言:“李陵爱护士兵,平时常以杀敌报国为大志,如今不幸战败,而那些没有战死杀场的大臣先生们,却挑剔他的过错,实在让人感到痛心。李陵以寥寥五千步兵,与八万骑兵对抗,转斗数百里,箭尽力竭,但仍奋力反攻,毫无离心。现在虽然被俘虏,但毕竟曾经也力挫强敌,相信他的投降之举绝非出于本意,他肯定打算待时机成熟,反攻报国。”不久,武帝派李广得出征匈奴,要李陵相助,但李陵单于关系很好,结果李广得功少而归。武帝因此迁怒于司马迁,将其腐刑下狱。

苏武与李陵同是汉朝的臣子,又是朋友,都有立功报国的雄心,志趣相投。苏武也曾出使匈奴,本来完成了任务,结果由于副手张胜的贪功(身为外交官,竟阴谋劫持单于之母),苏武因此被困于匈奴十九年。
李陵归降后,曾劝说苏武:“苏家兄弟皆因一点小小过失被迫自杀。母亲含恨去世,妻子改嫁,儿子不知下落,由此看来这位汉武帝又是怎样可怕的君主呢?”但苏武意志坚决,李陵劝说失败。苏武虽然不肯改变节操,但李陵却不忘旧情,他见苏武生活困苦,为了避嫌就让自己的妻子(匈奴公主)送给苏武牛羊数十头。后来李陵复至北海上,向苏武传达汉武帝病亡的消息。
汉昭帝即位后,朝廷掀起平反冤案的浪潮,汉朝以和亲缓解边境之争,并派遣使者要求送还苏武。通过“鸿雁传书”的计策,匈奴不得不将苏武交还。同时,派遣李陵的旧交霍光、上官桀任等担任使者前往匈奴。这两人过去都是李陵的好友,因此趁此机会便说服李陵回归,但李陵说道:“大丈夫不能再受辱。”
李陵看得明白,但苏武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回到汉朝的第二年苏武的儿子因参与谋反被杀掉,苏武因力保节操十九年不失的功绩免于一死。罢免回乡后,不久后因穷困死去。

李陵之败,主要原因在于李广利的援军迟迟未到。然而李陵以五千军士力抗匈奴八万骁勇之敌,坚持近十日,不可谓不是奇迹,不可谓不尽力。可惜李陵未能实践其“吾不死,非壮士也”之诺言,而如韩延年那样战死疆场,以完名节,其一生的大错,正始于此。或者这是因为他毕竟还年轻气盛,欲图来日争两师援兵而保全性命?或者他想暗敛机锋,以待来日?固然,自古以来战无必胜之理,战败则就有被降的可能。然而不管怎样,武将贪生,战败降敌,在近代之美国人那里,或许可以“光荣投降”而赢得谅解甚至喝彩;在时下不谙世事的小毛孩“汉奸万岁”的口号声中,或许能赢得惺惺相惜的理解。然而在中国传统之“不成功便成仁”的伦理和道德框架里,却决不能容许之;在任何一个尊重人格尊严超过了生命、并渴望在人格的实现中实现个人的价值的社会里,大概也不能被容许。何况自古以来,被俘不降不屈就义的壮士能被谅解的。李陵之为后人所痛恨之处,也正在于此。
如果李陵战死或自尽而死,他必是垂范千古的民族英雄;然而李陵却选择了另一条路,一条似乎是为了使自己从“心有不甘”中解脱出来的路。这条路对他而言是至为难行,每迈一步,都要备受民族大义良心的煎熬。

关于李陵的评价,在其生前即颇存争议,却并无人能多言,因为他的案例是被汉武帝钦定而且是被族灭的唯一替他说话的司马迁,也受了腐刑,这样一来,谁还敢为他说话?汉武晚年虽也有所悔悟,却也终未付诸行动。对李陵的相对客观的评价,还有待汉武去世之后。这才有了前述的任立政出使匈奴一事但对李陵评价之争议,却远非就此而止,而是绵延千年而不绝。尤其每到特殊的历史时期,他就会被一些人翻出来,重新贬谪或者同情一番。其目的的则大都不过是借古人之行迹,浇心头之块垒,各抒其怀罢了。

李陵以其特殊的经历使其成为历史上颇有争论的人物。有人以李陵投降匈奴而不耻于他,也有人认为他敢以“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并非贪生怕死之辈。“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也许只有司马迁的那一番言论,才是历史对李陵的公正评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32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