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朱棣的五次漠北讨伐,最后结果如何

众妙之门 2023-07-04 14:23:05

朱棣的五次漠北讨伐,最后结果如何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朱棣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靖难之役,让朱棣将皇位从自己侄子的手中成功夺取过来,但是,这一篡位夺权之举,非但没有被后世人所指责,反倒赢得了人们的赞赏,并送给了朱棣“永乐大帝”的美称。

之所以对于朱棣大加赞赏,主要是因为朱棣的诸多功绩,如:将首都搬迁到北京、编写修筑《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收复安南、五征漠北。其中,五次亲征漠北,特别受到了后世的赞扬。因为,从古到今,帝王亲自带兵征战的基本上没有几个,朱棣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一直亲征到长城以北的皇帝。这使得他在历史上的名声大振,声望更高。

元朝政府在朱元璋的打击下垮台以后,蒙古方面的残余势力却还没有被完全清除掉,这些人逃到了塞外,建立了“北元”政权。但是,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没有力气再去发动新的战争将这些势力彻底铲除,因为,之前的多年征战已经让朱元璋的兵力消耗大半,也使得民生凋零无力再战。所以,朱元璋选择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恢复劳动生产休养生息上,以促使民生发展。

面对北元政权,朱元璋则采用了比较折中的办法,那就是:诏安。即便是这样,大明和北元两个政权的军队防御系统,还是处于一个对立的状态。

兀良哈部在“靖难之役”的时候“从战有功”,最开始,朱棣对于蒙古还是持有怀柔态度的,但是,到了一四零九年,这个思想有所转变。东蒙古的首领本雅失里汗先是将明朝的使臣郭骥给斩杀了,随后,有在胪朐河之战中,将明朝的十万大军系数歼灭,使得明朝损失惨重。朱棣当时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非常生气,亲自带领着五十万大军前去讨伐。

就此揭开了长达十四年的北伐之战,与蒙古展开了殊死较量。那么,明成祖这十四年的仗打得到底怎么样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永乐八年,朱棣开始了第一次征讨。这次的战果实际上有点尴尬,因为,明成祖二月份发兵征讨,但是,在前三个月里,大明军队几乎是看不到本雅失里汗的大部队的,朱棣带着这五十万的大军,浩浩荡荡的,却犹如围场狩猎,打不到几个蒙古兵。直到五月份,明军才小有收获,打了胡人几个兵,缴了几匹马羊,车辆。

直到他们抵达斡难河畔和贝尔湖东,明军才跟此次的战略目标本雅失里“相遇”,开始了真正的激战。此次战斗,明军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蒙古兵,但是,却没能将本雅失里汗杀死,还让他向着西边逃跑了。由于,明军的粮草经过数月的兼程已经消耗殆尽,使得很多明朝将士都饿死了,没办法,只能将这场维持了五个月的北伐之战草草结束。

永乐十二年,二次征战漠北地区。这个时候,蒙古的瓦剌部开始逐渐强大起来,对于明朝的边境有了骚扰和威胁,于是,朱棣又领着五十万的士兵开始了第二次御驾亲征。明朝军队在图拉河处,用大炮向瓦剌部队发起了进攻,使其伤亡惨重。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明军此次战役杀敌数百,这次,明成祖采用了乘胜追击的方式,炮轰之后,开始了近距离厮杀。

双方在激战过程中,死伤都很多,但是,瓦剌部损失更为惨重,后来,被当时在表面上臣服于明朝的鞑靼部阿鲁台吞并。阿鲁台后期势力逐渐强大,然后,便停止了进贡,后期,这支军队更是发展成了犯明大军。

永乐二十年,第三次北伐开始了。这次朱棣的主要攻击对象是鞑靼部的阿鲁台。阿鲁台由于实力的差距,不敢跟明朝正面冲突,所以,在朱棣的大部队还没到达蒙古的时候,阿鲁台就带着自己手下的一众将领逃跑了。

所以,明成祖和他的三十万大军,在到达蒙古之后,连敌方的影儿都没看到。本来朱棣还想追杀阿鲁台,但却在九月末的时候改变了主意,打道回府了。这次征讨的战果是杀敌首数十人。

第二年,第四次征漠战斗开始。由于上一次没有打到阿鲁台,而且,其本身也是贼心不死,再次集结兵马卷土重来,迫使朱棣开始了第四次亲征。但是,这次阿鲁台依旧不肯与明军正面交锋,采用的迂回躲避的战术。

不过,在零星的交战过程中,明军也歼灭了阿鲁台大部分兵力,领其最后势力被削减甚多,以至于,最终被死灰复燃的蒙古瓦剌部落歼灭了。

又过了一年,到了永乐二十二年,第五次征战漠北开始了。这是朱棣第三次御驾亲征,也是最后一次出兵蒙古,但即使如此,这次依旧是空手而回。明军来到蒙古,当地的敌军就是拒不出战,而是开始了猫捉老鼠的游击战。

朱棣虽然派人对各个山谷、狭道进行了反复的搜查,想要找到敌军,但是,都没有看到敌军的一兵一卒。后来,有人提出建议,想要利用一个月的军粮做诱饵,诱敌深入,但是,朱棣却担心,由于自己离敌军的腹地太近会有遭遇什么不测,所以,就拒绝了这个提议,班师回朝了。

一四二四年的八月十二日,朱棣在回京途中病逝,明军加速还京,结束此次北征。

其在位期间,五次亲征漠北,且五战五捷,成为了朱棣的主要功绩,也是后世广为流传的丰功伟业。但是,与宣传并不相符的是,事实上,这五次胜利,并没有杀敌无数,也没有将明朝边塞的困扰彻底清除,反倒让明朝与蒙古的仇怨越结越深。

甚至,在短短的二十五年后,还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就连当时 的明英宗也让蒙古人给抓走了。

这五次漠北讨伐,明朝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胜利,而每次都带着数十万大军的朱棣,其征战之路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声势浩大,但是,结果却战果平平,基本上被敌军溜了个够,更采用了“敌近,我退”的战术,数十万明军也是没有办法。

而且明朝如此兴师动众,连续北伐,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与蒙古军相比,显然更加吃亏。这样一看,朱棣这动不动就亲征蒙古的行为,并不能给明朝带来太多好处。

那么,他为什么还是屡试不爽呢?

其中原因与朱棣本人的性格有直接关系,朱是一个个性刚毅,生性好战,好大喜功的人,乐于用各种丰功伟绩来标榜自己,包装自己。而他每次出征,都选择亲征,前呼后拥,更是好不热闹,这种没有结果的屡次征战,却被人们大加赞扬,想来也是阿谀之说大于客观评价。

这些,都让朱棣在亲征的醉梦中,难以自省。

当然,除了个性使然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朱棣之前是篡位夺权,多少有点心虚,所以,他急需一些前人没有过的功绩来巩固自己的政权,粉饰自己的能力。就如同唐太宗一般,当初的玄武门之变,手足相残,令人唏嘘,所以,他需要用“贞观之治”来掩饰自己之前的“凶残”,已经证明自己的能力可以驾驭帝王之位。

朱棣,从历史上看,的确是一位具有战略思维,雄才武略的军事家,但是,对于一个治国之军,对整个大明王朝来说,数次亲征,无功而返,留下的只有劳民伤财,而没有更多的实质性意义了。

朱棣5次亲征荡平漠北,为何短短25年后“土木堡之变”差点亡明呢?

朱元璋灭元主要进行8次北伐,对北元残余势力进行了打击,蒙古基本已经臣服于明朝。靖难之役后,朱棣把侄子赶跑,他当皇帝后,又对蒙元残余势力进行了5次北征,可以说,只要蒙古部落有露头的势力,已经全部打掉了。但朱棣最后一次北征过去了20多年,1449年时,明朝发生“土木堡之变”,蒙古的瓦剌部落居然打败了明军,俘虏的亲征皇帝明英宗。瓦剌部甚至威胁到京城安全。难道朱棣北征不彻底,留下瓦剌部这个隐患?

元朝灭亡后,虽然北元势力被明朝彻底打垮,但蒙古有很多部落,没有了元朝后,一些部落就趁机作乱,当时朱棣北征的目的,就是打击那些实力不断强大的蒙古部落,重点是鞑靼部落。朱棣第一次北征的目标直指鞑靼汗阿鲁台,此次朱棣北伐很顺利,打败了阿鲁台,并迫使鞑靼部落投降明朝。朱棣也很大方,北征鞑靼后,他的怀柔手段也用上,直接封阿鲁台为和宁王。

当朱棣打击鞑靼部落时,此时瓦剌部落刚刚崛起。朱棣当然不想看到一个强大部落崛起,因此朱棣发动第二次北伐,此次目标就是崛起的瓦剌。瓦剌当然不是明朝的对手,战败后立即逃亡,明朝并没有彻底追击,这就给了瓦剌再次崛起的机会。

朱棣没想到他征伐瓦剌时,鞑靼的阿鲁台再次发生叛乱,他不仅不向明朝进贡,反而不断骚扰明朝边塞,朱棣决定再次征伐阿鲁台。但没想到阿鲁台也如瓦剌一样,没等朱棣的明军赶到就溜了。朱棣下令把阿鲁台大本营的物资全部烧毁,把他们的牲畜运回来。朱棣在返回的路又“搂草打兔子”收拾依附于鞑靼的兀良哈部落。

当朱棣率军第四次北伐时,瓦剌部落强大后,居然打败了鞑靼的阿鲁台。朱棣并未彻底征伐这两支部落。但阿鲁台一直是朱棣的心病,他决定第五次进行北伐,但明军并未找到阿鲁台下落,朱棣又把兀良哈痛打一顿,也算发泄了找不到阿鲁台郁闷。但朱棣在这次北伐途中不幸病逝。

朱棣五次北伐有得有失,但主要对象是鞑靼部落,因为鞑靼部落是蒙古诸部落中实力最强的一支,此支部落也属于蒙元势力中一支,而且此部落不好驯服。虽然北伐中也打了瓦剌,但并没有穷追猛打,因此导致瓦剌趁机崛起。

俗话说:“摁下葫芦浮起瓢”,无论瓦剌还是鞑靼,都是趁明军北征,而不断壮大势力。崛起后瓦剌开始拓展势力,于是瓦剌进攻鞑靼,最后打败鞑靼部落,杀死了阿鲁台,成为当时蒙古中一直强大的势力。不过朱棣已经看不到了。

瓦剌崛起后,刚开始并未对明朝形成威胁,因为瓦剌主要在蒙古部落中争斗,此部落与明军实力没法比。瓦剌为了生存,还向明朝称过臣。后来瓦剌势力拓展后,就拥戴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后裔脱脱不花为大汗。

瓦剌部落虽然有了大汗,但实权却由太师也先掌控。因为瓦剌在蒙古不断壮大实力时,也先的父亲脱欢是功臣。此时瓦剌内部统治实际上有两个首领。这种局面,瓦剌与也先都想明朝的“份赐”。明朝很不高兴,于是就停止向也先发放赏赐。此后也先对明朝就耿耿于怀,并不不断率军骚扰明朝边境。

明英宗当皇帝不久,决定效仿一下前辈朱棣,教训一下蒙古部落,于是他决定亲征也先,以此灭灭也先的锐气。

但明英宗根本没打过仗,连战场上状态都不懂。明英宗信赖的太监王振也没有打仗经验。败局已经很明显了。

从史料记载看,明英宗准备打也先时,也先的人马并不多,居然以少的兵力把强大的明军包围起来。王振不懂战术,竟然带着明英宗撤离到土木堡高地上。这种无知的打仗,与三国的马谡差不多。

明英宗躲避的土木堡,并不是好的位置。也先对明军进行断粮、断水,最后明军无力抵抗也先蒙古军。最终战败而造成“土木堡”之变。

明英宗被俘的来太巧,因为明军实力很强大,也先的军队人数少。两军还没有大规模战斗时,明英宗居然被俘了,这就造成了明军大乱。

也先还不满足,居然率领瓦剌军向北京进攻。明朝大臣于谦率领导军民死守。而此时明朝各大勤王的军队正在路上。可以说,以瓦剌的实力,明军打他们轻松。但也先抓住空档扩大了战果。

明英宗战略是对的,虽然他不懂军事,但皇帝亲征需要有个懂军事的将领带队才行。坏就坏在太监王振身上,明英宗让不懂军事的王振,指挥了一场必败的战斗,才造成突然被俘的情况。后来明朝采取分化策略,主动与脱脱不花来往,才阻止也先的进攻。

明英宗虽然创造了两次当皇帝的历史,也被瓦剌俘虏过。但这一事件改变了明朝历史,如果明英军不发动北征,或许历史是另一个模样;如果明英宗被杀,明朝历史也会改写。

明成祖朱棣五度征北:彻底打垮了北元残余势力

  自永乐元年(1403年)定北平为北京后,朱棣就打算迁都。于是,他派人修凿运河,治理洪水,使明朝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当时国库殷实,每年赋粮除输送京师数百万石外,各地府县还仓储很多。但此时,日本的倭寇气焰非常嚣张,他们经常劫掠沿海的商船和百姓。早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元朝就曾派遣十万人的远征队讨伐日本,可半途遭遇风暴全军覆没。明朝时,日本处于南北分裂的状态,南方的势力经常在明朝沿海地区为非作歹。朱元璋曾经警告过日本 *** ,可日本人置若罔闻。面对狂妄的倭寇,朱棣毫不手软,他先后派遣重兵剿灭倭寇,给予沉重的打击,使得中国沿海的治安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话说元顺帝逃往漠北后,于洪武五年(1370年)死于应昌。又过了几代,蒙古贵族便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三部中以鞑靼部最强。他们不时侵扰明朝边境。朱元璋一边同蒙古贵族通好,一边也采取积极的防御政策,从嘉峪关起,沿长城进入辽东至鸭绿江一线,建立起九年边防重镇,即「九边」。明成祖继位后,沿袭了朱元璋的刚柔相济政策,并在永乐七年(1409年)、永乐八年(1410年),先后派出十万、五十万大军北征鞑靼;八年的那次还是御驾亲征。两次远征,这才降服鞑靼,使它每年向明朝进贡马匹。当然,明朝也还以丰厚的赏赐,并封其首领阿鲁台为宁王。

  鞑靼称臣后,瓦剌部开始强盛起来,并屯兵北边,构成强大的威胁态势。于是,朱棣决定再次亲征,征服瓦剌部落。

  永乐十二年(1414年),明朝大军开赴边疆,于当年六月到达三峡口(今内蒙古多伦西北)。朱棣经过严密地勘查,得知敌人就在附近,于是下令全军严阵以待。当明军走到忽兰忽失温(今蒙古乌兰巴托东)时,朱棣忽然望见前方尘土飞扬,原来答里巴和玛哈木共乘一辆战车,指挥千军万马杀将过来。朱棣立即让明军兵分三路冲入敌阵,然后以火炮助攻。蒙古骑兵并非不堪一击,他们骁勇善战,没让明军占到一点儿便宜。朱棣见战势不太明朗,当即亲自带头杀进敌阵。皇帝一马当先,将士怎能袖手旁观?于是,明军犹如龙腾虎跃,顷刻间扭转了战争的局势。玛哈木一败涂地落荒而逃,朱棣带兵穷追猛打。最后在皇孙朱瞻基的劝阻下,朱棣才停止了追赶,下令回京。

  玛哈木遭受了重创,只得向明朝俯首称臣。但阿鲁台与玛哈木向来不和,二人经常在朱棣面前互相诋毁。朱棣想利用他们的矛盾,让两个部落相互牵制,所以对这些诽谤半答不理。不久,玛哈木病逝,他儿子脱欢继位后照样向明朝上贡。阿鲁台没有了对手,逐渐嚣张起来,他非但不按时进贡,而且还扣留明朝的使臣,带兵在明朝边境兴风作浪。

  朱棣认为如果不趁早征服蒙古贵族,那么必将会留下后患,所以不顾大臣的反对,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九月,定明年正月迁都北京,改北京为京师,现京师为南京。此时北京宫殿的营建以及北京城的改造已经完成。然而,很多大臣考虑到迁都后北京附近的粮草不足以供养明朝的大军,所以兵部尚书方宾、刑部尚书吴中和户部尚书夏原吉纷纷进言,阻止朱棣迁都。朱棣当然不会听从他们的意见,而这几位大臣也自然逃不过牢狱之灾。随后,朱棣吩咐侍郎张本想尽一切办法,征集到足够的军粮。

  永乐二十年(1422年),朱棣再次亲征蒙古。这一次,明军仅运输粮草一项,就用驴子达三十四万匹,车十七万七千五百多辆,民夫二十三万五千多人,共运载粮食三十七万石,耗费了国家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当然,这同时也可见永乐朝国力的强大。这与朱棣连续派出远洋的船队扬威西洋是一致的。

  且说朱棣亲率明军到达鸡鸣山(今河北怀来北),听说阿噜台已经往北逃窜,于是众将士建议大军深入敌后,给予敌人以致命一击。朱棣深知阿鲁台诡计多端,所以下令军队从开平(在今内蒙古多伦县境)出发,经过应昌,出其不意,直捣敌人的总部。当年六月,明军抵达应昌,阿鲁台看见大军前来,又继续逃跑。朱棣老谋深算地说:「他逃走不假,但是为了避免他耍花招,我们应该烧毁他留下的军粮,然后转攻兀良哈三卫。」兀良哈三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三个自治区,分为朵颜卫、泰宁卫和福余卫。

  阿鲁台到达兀良哈三卫后,三卫的首领都表示愿意助他一臂之力。这时,朱棣分析战况说:「阿鲁台此时逃之夭夭,恰好孤立了兀良哈,我们趁机将他一举击破。」随即明军兵分五路合围兀良哈。兀良哈带领数万人马来到屈裂儿河(今洮儿河上游支流),结果不慎陷入了沼泽地,朱棣见势指挥骑兵杀去。兀良哈的部队乱了阵脚,顿时溃不成军。此时,早已埋伏在树林中的明军弩手也扣动了扳机,瞬间万箭齐发,只听得战场上马的嘶鸣和人的惨叫声此起彼伏。明军一鼓作气,一举捣毁了兀良哈的老巢,朱棣再次凯旋。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七月,朱棣听说阿鲁台又带兵前来,于是大笑道:「阿噜台以为我去年已经亲自出马,今年就不会亲征,他实在太小看我了。」说罢朱棣又兴师动众,开始了第三次亲征。明军走到半路,忽然遇到阿鲁台的部下前来投降,并得知阿鲁台已经被瓦剌部落打败,正四处溃逃。朱棣很高兴,命令大军继续前进,明军到达上庄堡时,鞑靼王子也先土于率众前来投降。朱棣大喜,当即封也先土于为忠勇王,赐名「金忠」,随后带军南归。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听说阿鲁台再次来犯,忠勇王金忠请成祖发兵,自愿为前锋拼死效力,于是朱棣于四月间开始了第四次亲征。这一次,朱棣费尽周折,跋山涉水、穷搜山谷就是找不到阿鲁台的踪迹,最后只好无奈地说:「大军出塞,人困马乏,而且粮草也有限,那就暂且退兵吧?」他六月班师,七月又再出漠北。在此次,也是第五次远征返回途中,朱棣忽然在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病倒,夜不安寐,偶一闭目,便看见无数冤魂野鬼前来向他索命。待到清醒,他知道自己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于是叫来英国公张辅,嘱咐后命,遗诏传位给太子朱高炽。不久,朱棣在病痛的折磨中停止了呼吸,终年六十五岁,尊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至嘉靖十七年,复改庙号为成祖),丧礼一如高皇帝遗制。朱棣死后,太子朱高炽在当年八月继位,改明年为洪熙元年,史称明仁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32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