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元璋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明太祖朱元璋是平民出身,他在征讨元朝的过程中就已经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不过,在征伐期间和大明初建之时,不具备举行全国大规模统一考试的条件,因此,荐举和征求成为选拔人才的的重要手段。
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汗马功劳者中,有多位是通过荐举选拔上来的。如儒士范祖幹、叶仪、许元、叶瓒玉、胡翰等人,号称“浙东四贤”的青田刘基、龙泉章溢、丽水叶琛、金华宋濂,以及重要典章制定者、国史修纂者杨士奇等。
然而,科举自隋代创立以来,唐、五代、宋与元都将其作为文官选拔制度,已经在中国历史上沿用了七百余年。采用科举制已成为历代统治者的习惯思维,朱元璋也不例外。他在采用荐举的同时,也开始谋划采用科举制,但这个过程却并不顺利。
吴元年(1367年)三月,朱元璋计划采取科举,设文武二科取士。他希望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超群的文学水平,而且必须具备处理政务的能力,这一思想成为明初朱元璋选士方略反复的主要出发点。
正因为这样,朱元璋并没有急于将开科取士付诸实施,他要求在充分发展教育的基础上,再实行科举。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国子监,又下令品官子弟及平民“俊秀通文义者”充国子监生。次年,朱元璋又诏令全国的州县都设立官学,作为天下士子的求学之所。
可以说,采行科举制是从吴元年开始酝酿和准备的。不过,在朱元璋看来,唐宋科举的弊端在于过分强调考生的文学水平,而忽视了道德与才能的考察。对于元代科举,朱元璋则认为是被权贵垄断,让有真才实学者无法获得进身之途,只能隐逸山林。
因此,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诏开科,次年又采取特别措施来强化科举取士。他对科举取士是充满希望的,认为科举可以完全解决官员选拔问题,也能选拔出他所期望的有实际行政能力的、道德文艺俱佳的人才。
然而,在经过三年取士的实践之后,朱元璋发现科举选拔的人才与自己之前的期望值有相当大的差距。因为进士及第者多为缺乏行政经验的后生少年。这与他设科以选拔执掌一方官吏的初衷有很大的差距,对此他非常困惑,说:“今有司所取多后生少年,观其文词,若可与有为,及试用之,能以所学措诸行事者甚寡。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联,非朕责实求贤之意也。”
正是由于对科举取士效果的失望,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停用科举取士制度,重新用举荐取士。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在决定发布诏令的时候,只是宣布暂时停罢科举,他希望通过恢复荐举制度,改变士风,不会重蹈覆唐、宋科举专重文词的覆辙。当然,他也没有将科举取士的大门关死,为以后重开科举留有余地。
尽管荐举选拔人才的作用不能否定,但是荐举缺乏衡量士子表现的客观标准,容易出现任人唯亲、假公济私的情况,无法保证人才选拔的质量,导致被举荐的人既多且滥。加上荐举是过分强调考察士子的德行,所选拔的人才依旧不能达到朱元璋所需要的实用人才的目的。
于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宣布再次采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恢复科举后,朱元璋又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颁布了“科举程式”,确立了科举的基本规制,为明朝科举正常运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明初短短的十五年间,经历了荐举——科举——荐举——科举的反复,朱元璋最终意识到科举制度仍然是选拔官员的最佳选择,这充分说明科举制度不仅有其存在的合理空间,而且还有强大的生命力。
不好意思,你的问题有误。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
说起高考,都知道那是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想要未来生活好,就要努力读书,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然后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貌似这就是每个人心中的理想人生!那么在古时候是通过什么手段来选拔人才呢?
那就是科举制度,说白了就是古时候的高考。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然后唐朝继承了这种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从此,科举制成为各地读书人实现“学而优则仕”梦想的最佳途径,读书――中举――当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光宗耀祖,荣华富贵,而状元及第更是成为几乎所有学子日夜苦读的终极目标。由此奠定了中国官本位文化的基础。
那么古代高考都考些什么东西呢?科举制度由隋朝而生,隋文帝时期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到了唐朝科目就更多了,包括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然而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形式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了明朝就只剩下经义一门了。
本来,为了网罗人才,稳定天下人心,洪武十七年正式颁布的科举制度与之前的并无两样。在大家看来,科举考试比较公平,寒门学子也可以通过读书入朝为官,但是明太祖朱元璋竟却做出惊人之举:以“地区”取士,不以成绩取士!
但是有一次,黄榜一开,引起哗然,上榜大的人竟然全部是南方人,北方没有一人上榜!
这马上就引发了南北对抗的政治运动,朱元璋立即下令对考卷进行复审。没想到的是,复审的结果是,南方卷子确实答得比北方卷子好,绝无偏袒。朱元璋大怒,当即指责考官互相包庇,将其本人以及一干人等全部处死。而他自己亲自复审,结果,他新选的61名贡士全部是北方人,南方人一个都没有!
看到这里,大家想必就要问了,朱元璋能以乞丐的身份坐上皇位,绝非武断之人,那么此次“南北榜”事件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难道仅仅是因为朱元璋的残暴专断?
非也非也,原来,当时经济、政治中心都在南方,尤其是经济,南方更是大大超越了北方,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这就造成了南北读书之人的素质差异很大。如果在科举考试中,单纯以成绩来评判,无疑是南方人取胜。但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得南北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加剧,不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
更重要的是,明代北方一直有强敌蒙古虎视眈眈,北方的地位不容忽视,明初政局未稳,如果北方士人迟迟没有承认明朝的地位,徘徊观望,肯定对国家不利。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朱元璋最后才不以成绩取士,而是大大照顾了北方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32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李敢是怎么死的霍去病为什么要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