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景寿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后,进逼北京。由天津大沽退守通州的清军在僧格林沁的率领下,在八里桥不敌英法联军,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被突破。
咸丰十年九月底,咸丰帝携后妃及户部尚书肃顺等八大臣仓皇出逃热河,对外宣称“木兰秋狝”,就是去木兰围场打猎去了。而京城的乱摊子,咸丰帝则交给了他的六弟恭亲王奕訢收拾。
咸丰帝本来就体弱多病,到热河后更纵情声色,不到半年身子骨就垮了。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病重的咸丰帝在寝宫烟波致爽殿立下遗诏,对后事作出安排:
立皇长子载淳为太子,并派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领侍卫内大臣景寿、户部尚书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人为辅政大臣,“赞襄一切政务”。
在这八位顾命大臣中,载垣是第一代怡亲王胤祥的五世孙,袭爵;端华和其弟肃顺是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后人。所以这三人是皇室宗亲的代表,而景寿是外戚,其余四人则为军机大臣。可以说,咸丰帝挑选的八大臣顾及了各方的利益。
七月十七日,咸丰帝为防顾命大臣专权,又将“御赏”、“同道堂”两枚印章分别交与慈安与慈禧保管,顾命大臣的拟旨必须同时盖有这两章才能生效。
咸丰帝的初衷是很好,顾命大臣的权力很大,但有两宫皇太后的制约,不致擅权;两宫皇太后在实力强大的顾命大臣面前,也不能专权。
但是,由于咸丰帝忌惮恭亲王奕訢的能力,将其排斥在顾命大臣之外。而敦亲王奕誴、醇郡王奕譞等咸丰帝的亲兄弟均被排斥在权力中心之外。
所以,在咸丰帝死后,以慈禧为首的帝后派与以奕訢为首的宗室势力联手,在留京的大学士桂良、周祖培及军机大臣文祥的支持下,发动辛酉政变,将护送两宫皇太后和嗣皇帝载淳先行回京的载垣、端华等人削爵革职,交宗人府处理。
而负责护送咸丰皇帝梓宫的肃顺在行至密云时,也被睿亲王仁寿和醇郡王奕譞深夜缉拿,连夜押解回京,交由宗人府议罪。
至此,顾命八大臣悉数被解职,八大臣之中的核心人物载垣、端华、肃顺被削夺爵位,投入狱中。咸丰皇帝临终前设计的辅政制度功亏一篑,政局完全由慈禧与恭亲王奕訢掌控。
恭亲王奕訢在京联络反顾命大臣势力,为慈禧夺权立下了头功。
政变后,作为对奕訢的回报,奕訢得到了领班军机的权力,并加授议政王。
在议政王奕訢的主持下,咸丰十一年十月初,朝廷各部等会同宗人府对顾命八大臣做出处置:
载垣、端华和肃顺是八大臣中的首脑人物,其三人拟凌迟处死;
景寿、穆荫等五人系“从犯”,拟革职,流放新疆。
这个处置意见上报给两宫皇太后后,两宫皇太后本着“议亲议贵”的制度,即皇亲国戚、三品以上和一品爵位的大员可依法减轻处罚的制度,又“加恩”于载垣、端华、肃顺三人,对三人减轻处罚:
赐载垣、端华于狱中自尽,由肃亲王华丰、刑部尚书绵森传旨;
肃顺因“悖逆狂谬”,令斩立决,由睿亲王仁寿、刑部右侍郎载龄监刑。
其余五位顾命大臣处罚分别为:
御前大臣景寿虽被革职,但保留了爵位和额驸品级,也没有被流放;
穆荫被解除兵部尚书职,流放军台;
匡源去职吏部左侍郎,免其流放;
杜翰解职礼部右侍郎,免其流放;
焦佑瀛去职太仆寺卿,免其流放。
顾命八大臣中,载垣、端华、肃顺丢了脑袋,其余四人要么被革职,要么被革职流放。唯独御前大臣景寿,虽被革职,但依然保留了爵位,是八大臣之中,处罚最轻的一个,这又是为何呢?
在顾命八大臣之中,景寿可以说是身份最为尊贵的皇亲国戚。
景寿在道光二十五年,尚道光帝六女寿恩固伦公主,成为额附。
寿恩固伦公主的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孝静成皇后也是恭亲王奕訢的生母,还是咸丰皇帝的养母。
寿恩固伦公主年长咸丰皇帝一岁,年长奕訢三岁,所以景寿是咸丰皇帝和奕訢的姐夫。
景寿生性老实谨慎,所以很得咸丰皇帝的信任,把他列入顾命大臣之列。
景寿在八大臣之中并不是中坚力量,只是“从大流”,并末招致慈禧的忌恨。再者,景寿的身份特殊,属“议亲”加恩之列,所以被处罚得最轻。
由于景寿非常低调谨慎,易于被慈禧控制,景寿在被革职不到四个月之后,很快出任了蒙古都统。一个月之后又官复原职授御前大臣。
一年后,景寿再被重用出任领侍卫内大臣,并在同治十三年,掌管神机营事务。
值得一提的是,慈禧最喜爱的养女荣寿固伦公主,也就是恭亲王奕訢的长女,后来还被慈禧指婚嫁给了景寿的儿子志端。只不过,婚后五年,志端早逝,十七岁的荣寿公主从此成了寡妇。
景寿在被革职四个月之后,很快复出,并不断受到慈禧的重用。复出速度之快,也令人怀疑当初对景寿的处罚只不过是掩人耳目罢了。
所以,慈禧对有“污点”的景寿大为重用,也不禁令人生疑。有人甚至认为景寿早早充当了慈禧的内应。
富察·景寿(1829-1889年),满洲镶黄旗人。一等公、工部尚书博启图之子。清朝额驸,咸丰帝顾命八大臣之一。道光二十四年,赐头品顶戴,在上书房读书。次年,尚道光帝第六女寿恩固伦公主,袭封一等诚嘉毅勇公。咸丰五年,以为蒙古都统,授御前大臣,赐用紫缰,寻授领侍卫内大臣,与怡亲王载垣等为赞襄政务王大臣。祺祥政变后,削职仍留公爵及额驸品级。同治元年起复,仍赐紫缰,授领侍卫内大臣,管神机营事务。光绪十五年,去世,谥号端勤。
1、咸丰皇帝是因病重而逝的。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十六日,咸丰帝在烟波致爽殿寝宫,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
2、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1831.7.17—1861.8.22),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是清宣宗道光皇帝第四子,生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被立为储君。道光三十年(1850年)即位,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大手笔的对朝政改革。
3、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皇帝颇思除弊求治。他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同时,罢斥了道光朝军机大臣穆彰阿、耆英等。
4、但此时的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最后以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场。咸丰朝以后也因企图重新扭转对内交外困的局面而开启洋务运动。
5、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十六日,咸丰帝在烟波致爽殿寝宫,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
6、咸丰帝下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谕:“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以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
7、咸丰皇帝在位十一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享年三十一岁。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十六日,咸丰在烟波致爽殿寝宫,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佑瀛等。咸丰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谕:“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以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等请咸丰帝朱笔亲写,以昭郑重。而咸丰帝此时已经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写朱谕。咸丰在病逝前,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十七日清晨,咸丰帝病逝。
当时,朝廷的主要政治势力,可以分为三股:
第一,朝臣势力。其集中代表是顾命“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下面把他们做个分析:
载垣:载垣为康熙第十三子怡亲王允祥五世孙,袭亲王爵。道光时,任御前大臣,受顾命。咸丰继位,为宗人府宗正,领侍卫内大臣。扈从咸丰逃难到承德避暑山庄。同端华、肃顺相结,资深位重,权势日张。
端华:清开国奠基者舒尔哈齐之子、郑亲王济尔哈朗之后,道光年间袭郑亲王爵,授御前大臣。道光帝死,受顾命。咸丰继位后,为领侍卫内大臣。扈从咸丰逃难到承德避暑山庄。端华与弟肃顺同朝用事。
肃顺:为宗室,郑亲王之后,端华之弟。道光时为散秩大臣。咸丰继位后,由护军统领、授御前侍卫。又任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都统,后任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大学士、署领侍卫内大臣。肃顺同其兄郑亲王端华及怡亲王载垣互相依靠,排挤异己,掌握大权。
景寿:景寿先祖为一等诚嘉毅勇公明瑞,乾隆时进攻缅甸得胜而受封,世袭罔替。三传至景庆,死。弟景寿袭封。景寿为御前大臣、恭亲王奕同母妹固伦公主额驸。
穆荫:满洲正白旗人,军机大臣、兵部尚书、国子监祭酒(非进士特旨)。到天津议和,获巴夏礼送到北京,事情闹大,改派护驾热河。
匡源:道光进士,军机大臣。
杜翰:咸丰师傅杜受田之子。因咸丰感激师傅杜受田,授其子杜翰为军机大臣。翰力驳董元醇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之议,受到肃顺等赞赏。
焦佑瀛:为道光举人,军机章京、军机大臣,依附权臣肃顺,诏旨多出其手。
上述咸丰临终顾命、赞襄政务的八位大臣中,主要为两部分人:载垣、端华、肃顺、景寿四人为宗室贵族、军功贵族;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四人为军机大臣。当时军机大臣共有五人,其中文祥兼户部左侍郎(尚书为肃顺兼),因上言力阻“北狩”而被留在北京,是军机大臣中惟一被排除在赞襄政务大臣之外者。
第二,帝胤势力。咸丰死时,道光九个儿子中健在的还有五阿哥敦亲王奕、六阿哥恭亲王奕、七阿哥醇郡王奕、八阿哥钟郡王奕、九阿哥孚郡王奕等。在咸丰死时恭亲王奕30岁、醇郡王奕20岁,都年富力强。大敌当前,咸丰皇帝和军机大臣、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等,多逃到避暑山庄,几乎没有一个人身临前线。恭亲王奕、醇郡王奕都是空有爵位的闲散亲王、郡王,既不是大学士,也不是军机大臣,更不是御前大臣,却要挺身在第一线,处理那么一个乱摊子。奕等本来就对咸丰登上皇位心怀不满,且被免掉军机大臣、宗人府宗令、八旗都统,要往承德奔丧又遭到拒绝,特别是他作为咸丰皇帝的血亲而未列入“御赏”、“同道堂”章顾命大臣,于情于理,都不妥当。旧怨新恨,汇聚一起。况且,恭亲王奕不是孤立的一个人,他同诸位兄弟——没有官职的醇郡王奕等联合起来,同帝后势力联合起来,同朝中顾命大臣以外的势力联合起来,成为朝中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第三,帝后势力。就是6岁的同治皇帝和两宫太后——东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他们虽是孤儿寡母,在帝制时代却是皇权的核心。咸丰在临终之前,特制“御赏”、“同道堂”两颗印章,作为日后颁布诏谕的符信。就是说,奏折“经赞襄大臣拟旨缮进,俟皇太后、皇上阅后,上用‘御赏’下用‘同道堂’二印,以为凭信”。这两颗印章,“御赏”之章,为印起;“同道堂”之章,为印讫(结束)。将“御赏”章,交皇后钮祜禄氏收掌;而将“同道堂”章交皇太子载淳收掌,因载淳年幼,“同道堂”章实际上是由其生母懿贵妃掌管。咸丰的旨意是在他死后,由皇后钮祜禄氏、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与八大臣联合执政,避免出现八大臣专权的局面,也避免出现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专权的局面。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的实权在八大臣之上,因为她们均有对于八大臣所决策军政大事不予盖章的大公主(恭亲王长女)、大阿哥(同治帝)《荷亭晚钓图》否决权。显然,如果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不加盖“御赏”和“同道堂”这两颗起、讫之章,那么八位赞襄政务大臣是发不出“诏书”和“谕旨”的,赞襄政务八大臣之议决均不能生效。相反,由内臣拟旨而不经过顾命八大臣同意,加盖“御赏”与“同道堂”两章即能生效。因此,帝后势力是朝廷中最为重要的政治势力。在对待顾命大臣的态度上,帝后一方同帝胤一方的利益是共同的,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顾命八大臣。在朝臣、帝胤、帝后三个政治集团的政治力量对比上,显然帝胤势力与帝后势力占有优势。
赞襄政务八位大臣的共同特点是:满洲贵族(宗室贵族、军功贵族、八旗贵族)与军机大臣结合。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权力平衡的结构,其实不然。因为咸丰没有把帝胤贵族的势力纳入到“赞襄政务”的权力系统内。比如说,用恭亲王奕“摄政”、或“议政”、或“辅政”、或“赞襄”,后来情况会不一样。当时奕30岁、慈禧27岁,咸丰可能吸取了睿亲王多尔衮摄政引起叔嫂、叔侄矛盾的教训。从后来慈禧一度重用奕来看,这种结合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单从人数看,“赞襄政务”大臣八人;两宫太后+同治+帝胤贵族的奕、奕才五个人,且帝、后为孤儿寡母。然而,两宫太后+同治+帝胤贵族奕、奕、奕、奕、奕等,却代表两个强大政治集团、两股强大政治势力。因此,咸丰“赞襄政务”八大臣的安排,犯下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没有将朝廷三股政治势力加以平衡,特别是咸丰对慈禧与奕两人的政治潜能、对权力失衡形成的政治危局,认识不够,估计不足。其结果是:帝后势力同帝胤势力结合,发动宫廷政变即“辛酉政变”,摧毁了“赞襄政务”八大臣集团,代之以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联合主政,继而出现慈禧太后专权的局面。这是咸丰生前根本没有预料到的。赞襄政务八大臣在“辛酉政变”中,政治力量对比不占优势,其失败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咸丰皇帝临终前没能正确平衡主要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导致辛酉政变的发生,从而出现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局面,影响中国历史近50年!这就铸成了咸丰皇帝的第三个大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3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