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东晋的四大家族分别是哪四大家四大家族强大到了什么程度

以史为鉴 2023-07-04 13:50:27

东晋的四大家族分别是哪四大家四大家族强大到了什么程度

东晋的四大家族分别是哪四大家?四大家族强大到了什么程度?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红楼梦》中,“贾史王薛”的爱恨情仇、恩恩怨怨令读者印象深刻,而四个家族的命运在绵延几世后终究衰败。其实在东晋,还真有势力深厚的四大家族比“贾史王薛”还要厉害,他们人才辈出,护国安民,甚至可以说强到了直接影响了东晋的国运地步。乌衣巷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便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王、谢便指的是东晋四大家族的名士王导和谢安,另外两家则是桓、庾。

东晋一百余年的时间里,皇帝要么就是年龄小,要么就是不到几年就驾崩了,实权常年在这些家族势力的手上。最有实权的皇帝,当属晋孝武帝司马曜,他继位时正处于士族门阀人才断层的空档期,趁势恢复了司马一族的皇权,有中兴之势,可惜三十多岁就驾崩了,皇权再一次被权臣所揽。

一、 琅琊王氏

琅琊(山东临沂)王氏是古代历史上顶级的门阀士族,其势力相当强大。即使不是对这个家族很了解,也必然知道书圣王羲之,王羲之正是王导的侄子。《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了这么个故事:重臣郗鉴早听闻王氏家族的子弟都很有才华,考虑在他们之中选一个作为自己的女婿。于是他派门生拿着自己的信件去找王导,王导便请门生去东厢房挑选。门生归后,告诉郗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于是把女儿郗璿嫁给了他。这个故事正是典故“东床快婿”的由来。

东晋开国君主晋元帝司马睿,就是在王氏的堂兄弟王导、王敦的辅佐下,在江南门阀中站稳了脚跟。当年司马睿被封为琅琊王时,王导就跟随了他,为他出谋划策,笼络人心。而后,永嘉之乱西晋灭亡,司马睿只得逃亡江南,也是王导献计献策,让江南士族、门阀都来拥戴司马睿。司马睿登基大典那日,甚至三番五次请王导“升御床共坐”,王导则以“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推辞不就,司马睿方才作罢。

王导的堂兄王敦,武将奇才,四处征战,平定各地叛乱,为东晋初年的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由于权势逐渐增长,野心也暗地滋生,开始把持朝政,四处安插亲信为官。时人谚语“王与马,共天下”也传入了司马睿耳中,他开始逐渐冷落王氏兄弟二人。王导为人心地纯良,看清名利,也为了保全族人,不与皇帝相争;而王敦则愤愤不平,竟直接起兵叛乱,一路攻到了国都建康。司马睿迫不得已,甚至向王敦表示“公若不忘本朝,则天下尚可共安;如其不然,朕当归琅琊以避贤路”。而王敦却没有起杀心,时机也不够成熟,便率军归还武昌。皇帝也赶忙为王敦加官进爵,拜为丞相以及各种将军封号,王敦自此权倾一时,皇帝也成了傀儡,病重郁郁而终。

新帝晋明帝司马绍登基后短短三个月,王敦就愈发觉得身体不行了,便加紧了篡位的步伐,再次起兵攻晋。大事还未成,王敦却病死在卧榻中,他的儿子接手后耽于玩乐,将领们没有才能,最终王敦之乱被司马绍平定。

王敦作乱时,多亏了王导对晋室的忠臣,一心帮助朝廷御敌,以及琳琅王氏一族对晋朝的拥立之功,皇帝对于王敦的叛乱,没有过多地迁怒于王氏其他成员,琳琅王氏在晋朝还是有着显赫的地位。

琅琊王氏的名士,前可以追溯到西汉宣帝年间博士谏大夫王吉,后可以直至晚清,期间出了92位宰相和600多位文人名仕,是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名门望族。

二、 陈郡谢氏

陈郡(今河南太康)谢氏也是顶级门阀,和琅琊王氏并称为“王谢”,相较于王氏,谢氏更多的是以文学著称。唐代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谢公”指的便是谢灵运,他于东晋末年入仕,担任军中要职。后来,刘宋取代了东晋,谢灵运继续为官,一直做到了中书侍郎、黄门侍郎等官职。相比于谢灵运官场上的政绩,更为后人所钦佩的是他的文学素养。作为山水诗的鼻祖,他流传了许多佳作,而且还通晓史书,擅长书法,是一位文学水平极其高超之人。

谢氏还有一位才女谢道韫,《世说新语》中记载,谢安和子侄们讨论用何物比喻飞雪,谢安侄子谢朗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而谢道韫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闻哈哈大笑,以为绝妙。后来,“咏絮之才”便用来比喻有才华的女子。而谢安,绝对是一位大人物,如果从谢氏选一位政事、军事颇具才能的人作为代表,他便是绝佳人选之一。

公元383年,北方政权前秦宣昭帝苻坚,拜苻融为征东大将军,率二十五万大军号称百万,进攻东晋。东晋则拜谢安为征讨大都督,率军八万,在淝水抵抗秦军。谢安在后方指挥,谢氏子孙在前方御敌,最终击败了前秦,“淝水之战”也成了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经此一战,整个谢氏家族的声望,在东晋及后面的南北朝达到了鼎盛,也正是此战,保住了东晋的国运。

三、 龙亢桓氏

龙亢(今河南永城市)桓氏是齐桓公的后裔,早期名人可以最熟到东汉初期的名儒、大臣桓荣,深得光武帝刘秀赏识。晋朝名臣桓彝是桓荣的后代,江左八达之一。桓彝在西晋时开始为官,永嘉之乱后,桓彝继续效命东晋。在王敦之乱时,桓彝被晋明帝擢升为散骑常侍,开始参与朝廷的军机大事,王敦之乱平定后,由于桓彝屡次立功,再次加官进爵。

东晋时期,桓氏最出名的人物,当属桓彝的儿子桓温和孙子桓玄。桓温长相雄伟,气度不凡,娶了晋明帝司马绍将嫡长女司马兴男。成了驸马,桓温的仕途也逐步上升,出镇荆州时,逐渐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当时在蜀地,有一个分割一方的政权——成汉,由巴氐族领袖李特所建。如今皇位传至李势,其荒淫无道,成汉一步步走向衰亡。桓温看准了这个建功立业的机会,率军讨伐成汉。公元347年,桓温兵至成都,李势投降,成汉灭亡。桓温攻灭成汉一战,使得桓温一战成名,不容小觑。桓温治下有八州之地,能够自行招兵买马,渐生不臣之心,为朝廷所忌惮。

公元350年,苻健建立前秦,桓温打算率军北伐。第一次北伐,战绩平平,而第二次,一举收复了洛阳,使得桓温在朝廷中的声望再一次拔高,足以左右朝廷的决定。但是第三次北伐,大败而归,威望大减,但还是在朝廷中有着绝对的地位。桓温的权势一步步加重,甚至可以废立皇帝,他当初的北伐,也可能是为了日后的篡位做好准备。桓温后来病重,又不敢遗臭万年,始终不敢下定篡位的决心。他想要加九锡,却一直受制于王坦之和谢安的势力,至死不能如愿。

桓温侄子桓玄接替了桓温的职位,并进一步集权,总揽朝纲。公元403年,桓玄封楚王,加九锡,不久后便逼晋帝禅位给他,改国号为“楚”。不久,以刘裕为首的数名将领,起兵勤王,讨伐桓楚。桓玄大败而逃,不久战死,桓楚政权在桓氏手中苟延残喘,终在公元410年,桓石绥被杀,桓楚政权灭亡。

四、 颍川庾氏

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庾氏,相比于其他三个家族影响要稍微弱点,主要活跃在东晋时期,在南北朝后便迅速衰败。庾氏最早起势于魏晋时期,但是没有像其他三个家族那样有赫赫有名的人物。东晋时期,庾氏最有名的人物当属权臣庾亮。

司马睿还为琅琊王时,庾亮便被司马睿召为西曹掾,颇受器重。后来,王敦之乱,庾亮站在皇室这边,被拜为左卫将军,和诸将一起抵御王敦的部将钱凤。王敦之乱平定后,论功行赏时,庾亮为人清正,对于所赐官爵皆不受,被司马睿欣赏。由于司马睿要制衡琅琊王氏的势力,便逐渐提拔一些其他的势力,庾亮也成为被重用的对象,但还不是朝廷中的核心骨。让他变成权臣的,是得力于他的妹妹庾文君。晋元帝司马睿听闻庾文君贤良淑德,便选她为长子司马绍的太子妃。王敦掌控朝政时,司马睿形同傀儡,郁郁而终,司马绍继位,庾文君被册封为皇后。司马绍年少有为,平定了王敦之乱,但英年早逝,年仅五岁的晋成帝司马衍被推上皇位,皇太后庾文君临朝听政,王导作为肱骨之臣,选为辅政大臣理所应当,而庾亮也能选为辅政大臣,多半是靠他的皇太后妹妹。

庾亮上位后,自然和王导之间有些明争暗斗,加上妹妹的支持,颍川庾氏的势力略占上风。由于坚持征召平乱有功的苏峻入朝,导致了苏峻之乱,但成帝并没有因此怪罪于他。庾亮引咎决定退出权势中心,出镇芜湖。庾亮多次平定叛乱有功,被朝廷嘉奖,而长江等地的重镇,皆为庾亮所控制。后赵皇帝石勒去世后,庾亮不顾朝廷经历了王敦、苏峻之乱,应当休养生息,强行北伐,最终导致失败,第二年郁郁而终。庾亮的两个弟弟庾冰和庾翼接替了庾亮的职位,庾氏的实力也开始达到最顶峰。庾翼也以北伐为己任,但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庾氏北伐的计划彻底告终。由于庾氏家族后继没有很有才能的人,随着庾冰和庾翼相继去世后,颍川庾氏的家族势力也逐渐衰弱。

东晋有关世家的详细历史

东汉著名的宗族,特点是“世”和“大”,即世代承籍和聚族而居。他们在地方有实力,不论是居官或不居官,社会影响都比较强大。但是,居官者即令是累世公卿,在朝廷也不一定有很大的实权。而魏晋士族,其特点是世居显位。士者仕也。[6]①只要他们权势在手,濡染玄风,而又慎择交游,取得名士[7]地位,就算士族。反过来说,士族身分又可以巩固权位。当然,士族权位的轻重也因时而异,在魏和西晋,士族还得依附于皇权,而东晋居高位的士族,其权势甚至得以平行或超越于皇权之上。
世家大族和士族,我们以汉魏之际作为分界线。世家大族的发展处在一个相对和平安静时期,他们崇尚儒学,沿着察举、徵辟道路入仕,罢官则回籍教授。至于士族,则或以乱世经营而得上升,或预易代政争而趋隆盛。他们一般以玄风标榜,沿着九品官人之法出仕。当然,这也只是大体言之,并非每个宗族的发迹都如此整齐划一。
就魏晋士族而言,他们在两晋之际,在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之中和以后,又出现了一次大分化。他们有的死守北方旧居,有的播迁江左。大体说来,真正根深抵固、族大宗强的士族,特别是旧族门户,往往不肯轻易南行,例如范阳卢氏、博陵崔氏、弘农杨氏等等。甚至于与司马睿关系甚深的河东裴氏,都宁愿留在北方,甘冒风险。也有少数例外,如颍川荀氏,荀藩、荀组兄弟于洛阳陷后先后以西晋行台居密。荀组见逼于石勒,不得不自许昌东行过江。同时还可以看到,决心过江的士族,就其多数而言,都是八王之乱后期东海王越与成都王颖对峙时属于东海王越阵营的名士。可以说越府聚集的名士,构成了以后江左门阀士族的基础。这些名士,深知江左的琅邪王睿与中朝的东海王越有着极为密切的渊源关系,他们估计过江后在建康朝廷立足是有保障的。而东海王越由于王国地境所在和活动范围所及的原因,所团聚的士族名士大抵为黄河以南诸州人,而且多为新出的门户子弟,所以江左用事臣僚也多籍隶青、徐、兖、豫诸州。史家认为永嘉以来籍隶黄河以南的诸士族以路近而多南奔,籍隶黄河以北的诸士族则否。这是一个合理的解释。但是南奔者一般都是在倥偬之际,自洛阳而非自本籍启程,而许多河北士族居官洛阳,南来亦非不可,但他们宁愿北归故里而不南行。所以只以士族本贯与建康道里远近一端来解释士族是否南行,而不考虑他们在历史上与司马越、司马睿的政治关系,似乎还是未达一间。
永嘉乱后留在北方(主要在黄河以北)的士族旧门,历十六国和北朝,与南迁士族相比,维持着比较保守的门风。《颜氏家训》所载北方士族鄙侧出,尚节俭,妇女持门户,重女红(分见《后娶》篇、《治家》篇)等,都是证明。他们也较多地保持着东汉世家大族的特点,一般地以儒学传家而不重玄学,聚族而居而不轻易举家迁徙。他们既是子孙相袭,历仕胡族政权,又与胡族政权保持着或隐或显的民族的和文化的隔阂。他们扬名显世或者不如南渡士族,但历数百年不离根本之地,其基础越来越巩固,与移植江外的士族难于固本者大为不同。所以他们的宗族大抵不因胡族政权频繁易手而骤衰,一直到隋唐时期还保存着固有的势力。不过,际遇不同,人物有别,也有些留在北方的士族,在此期间从历史上消失了。
两晋之际南渡的士族,即江左的侨姓士族,他们南来前夕多数在北方还没有发展到根深抵固枝繁叶茂的地步,可赖以雄据一方的宗族势力还不强大,可溯的世系还不长久。南来以后,他们才得以乘时应世,逐渐尊显起来。他们南渡,一般说来所偕者止于父母兄弟辈近亲。间有群体较大者,疏宗乡党,佃客部曲,络绎于途。这种较强大的群体构成一个个流民群,向南移动,往往为司马睿所忌,被阻止于江淮以北,不得至于建康。侨姓士族既然没有北方士族那样的强大宗族和土著根基,更得直接凭借权要地位求田问舍,企图尽快地重建家园,以维系其家族地位于不坠,所以江左草创伊始,侨姓士族就陆续进行占山护泽的竞逐。如果时运不济,无所树立,只有过贫穷的生活了。侨姓士族的门户地位既然不是特别稳定,所以一旦政局变化,他们就可能受到大的影响,就会有些士族升起,有些士族沉沦。侯景之难,如颜之推《观我生赋》自注所说:“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谱》(《百家谱》)。至是,在都者覆灭略尽”云。周师入江陵,侨居江陵的士族又悉数驱迫北行。江左入隋,政局又一大变,昔日繁华竞逐的江左侨姓士族,几乎全部寂然无闻,只留下耸立的石头城和建康残迹,供后世的文士们千古凭高,谩嗟荣辱。
以上所称的侨姓士族,是就东晋高层的当权士族,亦即本书所谓门阀士族而言。门阀政治,就是指由这些士族所运转的东晋政治。但是,南来的侨姓士族并非都能居于高层的当权地位,并非都是门阀士族。侨姓士族之南来者,有些由于时势的原因而以武干显名,有些由于父祖事胡、本人渡江晚而不为时所重,有些由于缺乏可观的人物而在士族阵营中本来时誉不高,有些则由于缺乏历史关系和新的机缘而沉屈里巷。他们一般都不得居于建康。这些人在江左,地位大大低于门阀士族。陈寅烙先生称侨姓北府将为次等士族,近人亦或称之为低等士族。本书采取这一观点,并认为次等士族的范围还应放宽,除包括北府武将以外,还应包括一些旧族门户之晚渡者如杨佺期、卢循等,包括所有无缘入仕东晋的士族其他人物。形形色色的次等士族人物在江左门阀政治中不受尊重,所以在一定条件下投入门阀士族的对立营垒以求出路。杨佺期、刘牢之、刘裕以及孙泰、孙恩、卢循,所走的道路各不相同;以刘牢之、刘裕为一方,孙恩、卢循为另一方,更是战场上势不两立的仇敌。但是就他们本人所处的社会层次说来,就他们为求得一种新的统治秩序以代替东晋门阀政治的这种要求说来,他们又有着彼此一致的地位。
不过,对于东晋末年出现于历史上的这些次等士族,还须补作一点说明。土族的形成,文化特征本是必要的条件之一。非玄非儒而纯以武干居官的家族,罕有被视作士族者[8]。到东晋时,士族早已定型,他们一般是通过仕宦婚姻等途径,保持自己的士族地位于不衰。但是由于战乱流迁和其它缘故,南来士族,其门户地位有的上升,有的下降。士族门户下降者无从选择婚宦,不一定都能维持门户的文化特征;而有些不学无文的非士族的武将,却由于婚宦机缘得附于士族,居于其中的次等地位。杨佺期、卢循等属于前一类型,而刘牢之、刘裕则属于后一类型。两种类型的次等士族,在东晋政治地位大体一致,但是家族背景却本不相同。本书就是在这一理解的基础上采用次等士族一词。其实,本来是习武少文的齐、梁皇族得以纳入王、谢、袁、萧四姓士族之中,也是这个道理。由于前人对于次等士族或低等士族的界限并未作具体阐述,本书理解与之是否符合,那就很难说了。

历史帝在吗,四大家族是哪四家

历史上有多个四大家族。
民国四大家族,指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指20世纪上半叶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的四个家族,即蒋中正家族、宋子文家族、孔祥熙家族和陈果夫、陈立夫家族。有道是:蒋家的天下陈家的党,宋家的姐妹孔家的财。
儒家四大家族,儒家学派一直有“颜、曾、孔、孟”四大家族之说,指的是孔子、曾子、孟子、颜回这四位对儒家学说做出特殊贡献的先哲,历代帝王均对这四位进行分封,并由其后人世袭领爵。其中孔子的孙子子思,与颜回、曾子、孟子并称“四配”。
东晋四大家族,王、谢、桓、庾四家,在曹魏西晋时,王谢袁萧四大家族的地位并不高于其他士族,有的甚至尚未进入士族行列。但由于王、谢官位的上升,才被列为门阀;晋明帝的世子妃庾文君因晋成帝只有四岁临朝听政,庾氏家族开始以外戚身份崛起。之后庾家没落,让出来的空位,经过几番权力斗争,最后的赢家桓温,得到了荆州刺史的位置。

琅琊王氏领衔的东晋四大家族到底有多强,实力怎么样?

东晋四大家族基本垄断了整个东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他们的实力强大,连中央朝廷都无法逃脱被钳制的局面。事实上,东晋王朝的实际权力是掌握在四大家族手中的,而当时的东晋皇室如同当今的英王室一样,只是一个代表国家统一的吉祥物而已。对于皇室而言,他们能接触到的能人贤士并不多,因为在那个靠中正官举荐人才的时代,人才大部分都被笼络到中正官所属的世家门下了。

东晋时期的门阀统治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巅峰了,有句话叫做?王与马,共天下?,形容的就是琅琊王氏的影响力。王氏对皇室的影响力从东晋建国之时就已经初露锋芒了,他们全力支持东晋的建立,皇帝司马睿在登基之时更拉着王导的手同升御床,一起接受朝臣们的庆贺。琅琊王氏从卧冰求鲤的孝子王祥开始,到王导、王敦兄弟,再到王羲之等风流名士,王氏子无一不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而在当时唯一能与琅琊王氏并肩的就只有陈留谢氏了,谢氏的鼎盛之际比较短暂,但发展却快,在王氏还如日中天之时,谢氏便已接近颓势,直到风流名士谢安退隐,谢氏才开始东山再起。而在谢氏一族之中,最有名的人物就是谢安与侄子谢玄了,谢安为相安邦,谢玄为将定国,这一文一武就奠定了谢氏一族鼎盛的强大基础。

另外两个家族便是龙亢桓氏和颍川庾氏了,这两个家族的影响力不如王谢,但实力也不可小觑,桓氏的重要人物桓温与儿子桓玄,桓温是皇帝家的驸马,他能征善战,又执掌政权多年,几度想要将司马氏取而代之,而桓玄则真正建立了桓楚政权;庾氏庾亮凭借国舅爷身份进入朝堂,同王导分庭抗礼,但其家族人才断层严重,这也是庾氏在各方面都要落后其他三大家族的原因。

“旧时王谢堂前燕”王谢家族指的是谁?在东晋到底有多显赫?

传承战国的特点,门阀制度在汉代已经根深蒂固。

到了东汉三国混乱时期,中央政府崩溃,地方实际都是门阀在管理。

即便曹操、刘备、孙权等人,也必须得到门阀家族的支持,才能稳定国家局势。

而到了晋朝,尤其是南逃到南方的东晋,随着中央政府的衰败,门阀家族更是如日中天,操纵了国家政权。

在西晋时期,南方的王谢袁萧四大家族就显赫一方,但并不算特殊。

王家

四大家族最强的是王家,也就是琅琊王氏。

王家的血统很吓人,是周桓王嫡传子孙,本来姬姓,后因驱逐赤狄有功,被赐姓王姓。

他们有名的祖先众多,比如秦国名将王翦。

王翦曾孙继承爷爷的世袭爵位,迁移到山东琅琊(今山东省胶南市琅琊台西北)居住。

这个家族很重视教育,文武双全,有过很多名人。

东晋时期,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也就是当时皇帝司马睿曾经是琅琊王,同琅琊王氏关系非常密切。

后来王导成为司马睿的重要助手,出钱出力出谋划策。

在王家的全力帮助下,司马睿才建立了东晋政权。

王导后来作为宰相,辅佐了元帝、明帝、成帝三任帝王,成为最大的权臣,掌握了军权。

同时,王家和皇帝通婚。东晋时,王氏家族曾先后出过8个皇后,与皇室公主联姻的有20多人。

王家由此势力遍布东晋朝廷,是毫无疑问的第一家族,做过1品大员的就有15人。

谢家

多说一句谢家。

谢家之所以牛逼,主要在于在淝水之战中打败前秦的谢安。

谢安的侄子谢玄则组建了北府兵,对东晋朝有着深远影响,是国家最重要的军事力量。

由于谢安是东晋的支柱,导致谢家崛起。

搞笑的是,最终北府兵的领袖刘裕推翻了东晋,建立了刘宋。

可以说,谢家是具有动摇东晋的实力,足可见多么强大了。

只是,谢家和王家还是有很大差距,谢家只有4个一品大员。

即便如此,王家谢家,也是其他家族无法企及的,是东晋最辉煌的家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31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