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唐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公元907年,也就是大唐天祐四年,想必对于每一位历史爱好者都不陌生。因为,正是在这一年,历史上存在了289年时间的唐王朝,最终彻底地走向了败亡。而也就是这一年,成为了“五代十国”大乱局的一个开端。可见,积重难返的唐朝在灭亡后,天下的局势反而更加混乱了起来。
其实,当我们回顾唐王朝败亡的这段历史时,便能发现,唐朝的灭亡实际上早在朱温逼唐哀帝禅让之前,就已经完全注定。这么说是因为,历史上唐末失败的“黄巢起义”,虽然没能彻底地摧毁唐王朝,但也给予了唐王朝以沉重的打击。一来,“黄巢起义”彻底地摧毁了唐王朝在各地的统治基础,再者,“黄巢起义”也捎带着将唐王朝控制的武装力量也全部付之一炬。以至于,《新唐书》对起义平定后唐昭宗继位的历史时期,有这样描述“其祸乱之来有渐积,及其大势已去”由此可见,唐王朝在平定“黄巢起义”后,灭亡的趋势已经完全不可扭转。
但是,“黄巢起义”在公元884年被平定后,唐王朝却还延续了二十余年的时间。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是晚唐历史上最为让人诧异的一幕。这么说是因为,在“黄巢起义”过程中,唐朝皇帝唯一能够掌握的军队的神策军,近乎完全被消灭,这意味着唐王朝已经失去了制衡群雄的能力。并且,各地藩镇在“黄巢起义”后,也大多脱离了唐王朝的直接控制,而仅是名义上遵从唐王朝。这个时候的唐王朝,完全可以用日薄西山来形容。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唐王朝却依然延续了二十多年的时间。那么,“黄巢起义”后日落西山的唐朝,为何能在夹缝中延续二十多年?
首先,唐王朝所以没有在“黄巢起义”被平定后迅速灭亡,同唐朝皇帝在“黄巢起义”后大封王爵,另各地藩镇互相掣肘有很大的关系。“黄巢起义”后,虽然整个大唐王朝形同一盘散沙。但绝大多数的地方节度使,还是希望能够在唐王朝的框架下,维系自身的利益。而唐朝皇帝,为了能够保证局势,往往也选择大封藩镇节度使以稳定局势。两者可以说是一拍即合,以至于,在唐朝快要灭亡的时候,地方节度使已经到了被封王的地步。
并且,为了讨要王爵,甚至一度衍生出了变乱。当时,公元895年,索要越王爵位不成的董昌甚至一度称帝来回应唐王朝,后多亏被钱镠浙江局势才得以稳定。由此可见,唐朝在“黄巢起义”结束后,实际上已经到了只能依靠大封王爵,来维系自己统治的地步。而这个举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暂时缓解了国内的诸多矛盾。
除了广封诸侯外,唐朝所以能在各方藩镇势力的夹缝中延续二十年的时间。很大程度上同中原地区,完全是群雄逐鹿的情况有很大的关系。当时,河东的李克用、凤翔的李茂贞、淮南的杨行密以及占据中原的朱温,在当时都有严重的利害冲突,贸然废唐必然会招致其他藩镇的反弹,而后来朱温选择废唐自立也可以说是走了一步险棋。并且,在“黄巢起义”被平定后的这二十年时间里,唐昭宗对各方藩镇势力也采取了较为灵活的策略方针。这对于唐王朝的延续来说,都有着极其现实的历史意义。
历史就是这样,“黄巢起义”虽然最终被平定,但唐王朝的历史也就此走到了尽头。而“黄巢起义”被平定到朱温篡唐的这二十多年历史,同时也可以说是唐王朝最为惨痛的一段历史。因为,在这二十年里,唐朝皇帝完全成为了藩镇争抢的对象。以至于,唐朝皇帝最后想在夹缝中生存也成为了不可能。
安史之乱没有乱到可以将唐朝灭亡的地步,不过经此战争之后唐朝只能苟延残喘,因为南方未受战乱影响为唐朝提供钱财和粮食,有神策军震慑住周边藩镇,更重要的是人们坚信唐朝才是正统,唐朝后期的君主比较英明才让唐朝可以延续一百多年。
当时唐朝内地多年没有经历过战争,许多地方官员还没有抵抗就纷纷投降,直到洛阳、潼关失守,李隆基大惊失色与后宫的妃子和皇子逃到马嵬坡,还发生了兵变,后来杨国忠和杨贵妃被害,后来李隆基逃亡到蜀地。其实从一开始李隆基只要运兵得当可以打败安禄山,但因为失误让安史之乱长达七年多的时间。
但唐朝并没有从此灭亡,唐朝在经历这么大的创作之后,却依然可以延续150多年,当中还经历了唐宪宗等英明君主让唐朝中兴,要知道历朝历代在经历过这样的战乱最后的结局就是灭亡,为什么唐朝却可以不同于其它朝代?
因为当时南方地区支撑着唐朝军队的钱粮,并江淮一带有重兵镇守,让整个运河得以流通,否则运河阻塞唐朝就会亡国。幸运的是唐朝有厉害的守将张巡数次带兵抵抗住叛军,保障了南方的钱粮可以不断送往前线,为唐朝的兴起贡献了力量,也为唐朝后期提供了一百多年的财力。
可以说当时藩镇与唐朝政府之间是相互平衡的,唐朝周边小藩镇抵制住三镇,政府也利用南方所收的赋税来支撑自己的军力,因此在这种平衡的状态下让唐朝可以继续一百多年。直到黄巢起义让唐朝的威信降低,许多地方节度使叛变,最后朱温举兵造反才让唐朝进入灭亡。
可以说这支军队是唐朝唯一可以靠的住的军队,可是随着军队内部腐化严重,再加上没有战争导致战斗力降低,所以在之后的作战中溃不成军。
唐朝之所以在经历过战乱之后因为有神策军的支持、小藩镇与河北三镇的相互制约、再加上英明君主为唐朝续命让唐朝可以存活一百多年。即使唐朝经历了战乱已经芨芨可危,但人们的心中依然非常认可唐朝,这为之后的唐朝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也印证了一句“得民心者得天下”。
黄巢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起义,正是在黄巢的带领下,辉煌的大唐帝国最终陷落。取而代之的后梁王朝,其开国之君正是黄巢的部下朱温。
公元873年,他在山东带着几千人起兵反唐,此后他一路突进,攻入河南,不到十天攻破八个县,东都洛阳那些朝廷权贵都吓得半死。因朝廷向义军领袖王仙芝招安,王仙芝和黄巢关系破裂,两人分道扬镳。878年,王仙芝被杀,部下全部归顺黄巢。黄巢遂有兵马十余万。
此后,他攻下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在广东时,黄巢本想接受朝廷招安,但是双方的条件谈不拢。黄巢再次出兵,从湖南长沙攻入洛阳,最终兵不血刃取得长安。
黄巢为何能在短短数年间横扫天下,几乎无人可以阻挡?
黄巢本是个落地举子,颇通文墨。我们的课本上有他少年时期诗作。诗作写得霸气十足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小小年纪的黄巢,就已经发誓要改天换地,闯出自己的一片世界。
也就是说,他可不是一个毫无知识的泥腿子。黄巢应当看过兵书,了解兵法,对唐朝军队的常规战术有着相当的了解。不过,我们能否就此认定黄巢是一个军事天才?或者说其将略就高过同时代的那些唐朝将领呢?
绝非如此!
黄巢之所以能够横扫天下,和当时藩镇割据,大唐朝廷权力微弱密切相关。
黄巢大军在经过湖北时,遭到唐朝大将刘巨容重创。部下劝说刘巨容乘胜追击,扩大战果,被刘拒绝。刘巨容说:国家喜负人,有急则抚。事宁则或弃之或更得罪。不若留敌以为富贵之资。
刘巨容的话,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当时大唐帝国存在的问题。
唐玄宗之后的那些帝王,或者短命,或者才能平庸。在安史之乱平定后,都无法收拢兵权。结果,藩镇割据的局面愈发严重。逐渐出现了皇帝号令难以出关,甚至不出都城的尴尬局面。各地节度使一旦去世,朝廷无法任命新节度使,大都由其子侄或者部将接任。
朝廷不但丧失了地方的人事权,也基本上丧失了地方的财税权。
天下只有东南的藩镇按时缴纳赋税,比例大约占四分之一。河北的几个藩镇一毛钱也不上交朝廷的,比例也大约占四分之一。剩下的四分子二的藩镇,想交就交,交多少随意。于是,唐朝中央日渐窘迫。
这也是刘巨容所说朝廷为何经常辜负地方官员的重要原因,因为它已经无权、无钱。一旦朝廷只能够用谎言来欺骗官员百姓,那就离崩溃不远了。
也就是说,黄巢的成功,更多的不是因为他本人的优秀,而是因为大唐垂垂老矣,内部的弊端尤其是制度的问题实在太多。
唐朝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当时唐玄宗已经不管朝政了,玄宗怠政,朝政腐败等等等......那在安史之乱后,最最最最困惑的一点,既然唐朝在天宝年间,唐朝的政治那么灰暗,腐败等。唐军为何还能够在此组织起来,击败安禄山的军队,既然地方上节度使都是藩镇割据,怎么还会组织的起来,难道他们还一心向唐?既然节度使都是以自己利益为重,名则为唐臣,实则早已不在受中央集权控制。难道没有理想抱负大,目光长远的军事政治人物来一统乱局?(我个人认为各地节度使中应该有几个吧?),为什么啊?唐朝都这样不堪了,还能够再次组织的起来?
答:一言以蔽之,其时各方势力相互制衡,唐室与各路诸侯都没有压倒性的实力,谁都不敢轻举妄动以招致群起围攻。
1、唐室的实力,来自于一百多年来的传承,是天下士民的天命所归。
通俗点说,天下还是在唐王朝的利益架构下吃饭的人占大多数,而并非只有皇族成员;因为一旦改朝换代,天下利益就得再分配,而那些本居高位或者能与成功者竞争的人,就会失去他本已不差的利益甚至是身家性命。所以,没有绝对的实力,是很难实现改朝换代的,特别是那些传承已久的朝代。
比如,周室在春秋之后就孱弱无比,汉献帝虽自家难保却还能拥有巨大的政治影响力。
要改朝换代,既要有野心,又要有实力。安禄山就是这种人物,他不仅有野心,还是三镇节度使,实力超群,而且还出其不意,但除非他能实现“斩首计划”,能一下子将皇族来个斩草除根,否则是难以成功的。
当年东晋就是皇族成员在江南建立起来的,按理说江南是东吴故地,晋朝统一没几年,江南实力派为何不自立门户?因为东吴皇族已不复存在,其它大族没有绝对实力,谁都不服谁,所以唯有立晋朝皇族成员——这就是天命所归的含义。
后来北宋灭亡后,赵构能迅速组建起新的朝廷,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然,即使安禄山“斩首计划”成功,天下也未必是他的,各地诸侯群起混战是难免的。这主要还不是其它节度使也有不俗的实力(当时唐朝对节度使的控制还是挺严的,安禄山是很特殊很另类),关键之处他是个胡人,让众汉人节度使承认他是天下共主,当时还没有这个可能。安禄山就好比东汉时从凉州来的董卓,实在是另类,所以再出现一个“十八路诸侯联盟”来对抗安禄山的可能是非常大。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唐玄宗逃去四川,太子即位,在朝廷还稳定的情况下,其它的一些节度使如郭子仪、李光弼,即使原来跟安禄山相比的实力很有限,也能在朝廷大义的旗帜下壮大起来。唐室在此不仅拥有道义的力量,还是组织动员的力量。
但由于各地节度使的实力得以充实,安史之乱后的唐室,也无力对各地节度使进行裁削,藩镇割据的局面便形成了。
2、在地方上割据的节度使,没有哪个有超强的实力。
在安史之乱中发展起来的节度使,实力毕竟有限,即使野心再大,也还知道安史的前车之鉴;而且现在已经取得的地位,其实就是独立王国,也能传子传孙,如果唐室(或其它诸侯)不动他这个利益,他也乐得其成。现在还不是争夺天下的时候,但实力还是要继续增长的,将来天下大势变动时,自己或者后代也有机会。
因此,直到黄巢起义前,除了唐室要收权收钱造成的反叛,以及各诸侯间的争端之外,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还是相对平静的,春秋时期的那种争霸战争难以出现。
黄巢所代表的农民起义,打破了这种局面。他不是割据一方的诸侯,也只有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但他比安禄山好不了多少,虽然攻破了长安,但皇帝还是走了。其实,即使皇族被他来个斩草除根,他还要面对比安禄山时更强大的诸侯,鹿死谁手还是未知之数。不过,他的出现打破了之前的那种制衡局面,给那些有实力(或者是保存了实力)的诸侯创造了机会,这也包括了他原来的部下朱温。
至此,唐室的威望彻底衰落,天命所归逐渐被国祚将尽的意识所取代,因为此时谁都知道唐朝将要灭亡,不及早准备,不先下手为强,现在已得的地位与利益也会失去。
最终是朱温结束了唐朝,但这时天下未平,各路诸侯还非常强大。果然,他建立的梁朝很快就灭亡了,而他的对手李克用就是在恢复唐室的大义下实现,当然唐皇族已灭,他们也就顺理成章的取而代之。同样的,当时还是天下未平,直到宋朝才实现了不完全统一,而
宋朝之前的五代都是唐朝割据局面的延续。
唐朝算是我国历史朝代的一个传奇,可是即便是再鼎盛的朝代也难逃灭亡的命运。著名的安史之乱就是爆发在唐玄宗时期,这场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给了唐朝重大的一击。虽然之后又出现了中兴之治但是那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后来的黄巢起义是真正把唐朝打趴下的。那为什连安史之乱后都能恢复怎么败在了黄巢起义上呢?其实在安史之乱之后就打破了唐朝的平衡它的兵力,财力都大不如从前,而黄巢起义只是添了一把火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安史之乱爆发,埋下导火索
天宝年间,由于土地问题农民生活苦闷,而唐玄宗沉迷于杨贵妃的美色还听信丞相李林甫的奸臣之言。于是安禄山史思明组织起义成为安史之乱。马嵬坡一战后安史之乱达到顶峰。后来安禄山建立自己的政权,他患有眼疾脾气也越发暴躁最后被部下杀死。史思明叛变去投靠唐军成为燕王最后被反杀。自长达八年是安史之乱结束。但是他给唐朝带来了不小的创伤。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更加严重这也是唐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唐朝内忧外患,黄巢发动起义
安史之乱短暂的平静后又迎来了黄巢起义。它是一场农民起义,在安史之乱后唐朝经济由原来的关中地区转移至关中和东南地区。黄巢也是个聪明人他没有建立专门的根据地以游击战的方式对关中和东南地区进行打击。此时的唐朝早已不能自给自足完全是依靠东南地区的外族和藩镇来维持统治者又无能只能依靠藩镇的节度使来抵抗,这也使节度使的权利兵力大增,这时唐朝灭亡的关键。此时的唐还有一支可以抵抗的队伍就是神策军,但是由于他过早的和安史之乱和黄巢的起义军纠缠而且他的领军人是宦官在起义后宦官不在管那神策军就是名存实亡了。
藩镇节度使争霸,唐朝四分五裂名存实亡
中央空虚为了保国请来了外族李克来帮忙抵抗,他们既然出力了自然不是无条件的。这又加剧了各地节度使的争权各州纷纷崛起此时中央已经无法在控制了所以唐朝就已经是名存实亡了。黄巢起义虽然失败,但是使唐朝四分五裂,李克朱温崛起争霸,唐朝真正灭亡,由此出现了五代十国的景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31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邴吉,西汉最牛丞相
下一篇: 苏武19年后汉朝发生了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