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听闻萧望之自杀,汉元帝这才知道,自己的决定“玩”死了老师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老师不好当,被顽劣学生气的事,不仅当下有,古代也有。但无论古今,老师被自己的学生活活“玩”死的,却是少之又少。不过,少不等于没有,西汉名臣萧望之就是被自己的乖学生汉元帝给活活玩死的。
萧望之是山东兰陵人,博学多才,精通儒学,很有名望。当时,霍光秉政,因此丙吉便向霍光推荐了萧望之。萧望之也由此开启了官宦生涯。
萧望之为官能坚持儒家思想原则,对权臣霍光飞扬跋扈的做法颇为不满,甚至还曾当面批评霍光无“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所以不受霍光重用。跟霍光混了三年,与他同期被推荐的王仲翁都已当了光禄大夫、给事中,而萧望之仍然只是一个看守小苑东门的看门人,不得升迁。
霍光死后,萧望之的官运这才得以亨通。地节三年一年间,萧望之“累迁谏大夫,丞相司直,岁中三迁,官至二千石”,霍氏谋反伏诛,萧望之更得汉宣帝重用,多次被当作重点考察对象,派往地方历练。神爵三年,萧望之当上御史大夫,位居三公,可谓位高权重。
按正常逻辑和西汉任命官员的惯例,当了御史大夫之后,萧望之下一步就希望担任丞相了。但遗憾的是,就在这时,萧望之却干了两件蠢事,彻底把自己的上升道路给断了。
其一、大司农耿寿昌上奏书提议设常平仓,得到汉宣帝的赞同,“善之”,而萧望之却提出了反对意见;
其二、丞相丙吉年老,汉宣帝十分敬重他,而萧望之却上书批评丙吉才不堪任、尸位素餐,说:“百姓或乏困,盗贼未止,二千石多才下不任职。三公非其人,则三光为之不明,今首岁日月少光,咎在臣等。”
关于该不该设常平仓的问题,皇帝赞同,萧望之反对, 说明他与皇帝的政见不合。这种情况下,除非汉宣帝脑子进水了,否则他怎么可能任命一个与自己政见不合的人来当丞相?
而萧望之批评丙吉这事,办得既缺乏政治眼光也不够厚道。丙吉虽老,但德高望重,是汉宣帝树立起来的一方面旗帜,汉宣帝让丙吉当丞相,看重得不是才能而是名望。而萧望之却以缺乏才能去批评丙吉,这就缺乏政治眼光了;再者,当初萧望之能够进入官场,还是丙吉推荐的,现在萧望之反过来批评丙吉,也有失厚道。
总之,萧望之干了这两件事,惹得汉宣帝很不高兴,所以被免去御史大夫之职,被任命为太子太傅,成为太子刘奭的老师。在太子老师的任上,萧望之一当就当了好几年,直到汉宣帝去世。
公元前49年,汉宣帝病重,任命外戚史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萧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周堪为光禄大夫,受遗诏辅政。之后,汉宣帝驾崩,太子刘奭即位,是为汉元帝。
因为萧望之和周堪是汉元帝的老师,所以很受尊重,屡次在闲暇时入见天子,讨论治国方略。此外,萧望之还推荐宗室成员刘更生为给事中,同侍中金敞一起,辅助汉元帝处理政务。于是,萧望之、周堪、刘更生、金敞四人便在汉元帝周围形成了一个政治小团体,左右着,甚至是操控着汉元帝。
、
这样问题就来了,史高也是顾命大臣,萧望之等这么搞,岂不是把史高排挤在权力中心之外?史高肯定很生气、很不高兴,于是便与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勾搭上了。
弘恭、石显是宦官,汉元帝即位后,天真地认为他们“久典枢机,明习文法”,而且是太监,没有外党,可放心让他们参与政治。
于是,在汉元帝身边就形成了两个政治集团,一个是以萧望之为首的士大夫集团,一个是以石显、史高为首的宦官与外戚集团。这两个集团彼此争权夺利,水火不容,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在所难免。
公元前47年,萧望之等首先发难,上书汉元帝请求剥夺石显、弘恭等宦官染指国家机要中书之权,但汉元帝却犹豫不决。
石显等挨了一记闷棍,便联名控告萧望之等结党营私,离间汉元帝与外戚许家、史家的关系,欲专擅权势,把持朝政。石显与弘恭最后说:萧望之等“为臣不忠,诬上不道,请谒者召致廷尉。”
“请谒者召致廷尉”是要把萧望之等打入牢狱的意思,但可笑的是,汉元帝居然不知道,他以为,“请谒者召致廷尉”只是让萧望之等人去廷尉府喝喝茶,顺便接受一下调查就没事了。
于是,汉元帝答应了石显等人的要求,将萧望之一干人“召致廷尉”。不久,汉元帝想要召见周堪、刘更生,这才知道萧望之、周堪、刘更生都已被自己打入牢狱,大惊曰:“非但廷尉问邪!”赶紧准备叫人把他们都放出来。
这时,史高给汉元帝出主意:“上新即位,未以德化闻于天下,而先验师傅。即下九卿、大夫狱,宜因决免。”不知所措而又六神无主的汉元帝听从了史高的意见,把周堪、刘更生免为平民,萧望之虽然被无罪释放,却也失去了前将军、光禄勋的印信。
也就是说,这一回合,由于汉元帝的无知,萧望之等输得很惨。不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萧望之等相信,虽然之前 “吐血数升”,但只要自己不死,就还有扳回来的希望。
果然,汉元帝不久后便复征周堪、刘更生,欲以为谏大夫;赐萧望之爵关内侯,准备任命他为丞相。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萧望之的儿子却上书汉元帝,替父亲在之前无辜蒙受牢狱之灾申冤。
这真是正想睡觉就有人送来了枕头,找都没办法找到这么好的机会。石显等马上指使相关审理部门给汉元帝上书说:萧望之的案子罪证确凿,没有诬告之事,如今萧望之竟然自称无辜,教唆儿子重新提起申诉,有失大臣体统,对陛下很不恭敬,请允许逮捕他。
弘恭、石显等也从旁怂恿汉元帝应该批准逮捕萧望之,说:“望之前为将军辅政,欲排退许、史,专权擅朝。幸得不坐,复赐爵邑,与闻政事,不悔过服罪,深怀怨望,教子上书,归非于上,自以托师傅,怀终不坐。非颇诎望之于牢狱,塞其怏怏心,则圣朝亡以施恩厚。”
石显等人之所以一心怂恿汉元帝应该逮捕萧望之,是因为他们清楚,萧望之有名望,有气节,很清高,肯定无法承受被逮捕的屈辱。然而,无知的汉元帝竟然无法了解当了自己多年老师的秉性,再次落入石显等人的圈套,批准逮捕萧望之。
萧望之收到自己学生亲手签署的逮捕令,不禁仰天叹曰:“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于是饮鸩自杀。
听闻萧望之自杀,汉元帝这才知道,自己的决定“玩”死了老师,悲痛欲绝,嚎啕痛哭。不可思议的是,汉元帝哭过之后,对石显等只是谴责了一番,竟没有任何惩罚的举动。
常言道“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但历史的作用可能真的不是让我们遇见未来这么简单,读到深处的人一定明白,读史只不过让我们有更大的自由和能动性去创造未来。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在高晓松的歌词里,我们除了体验了一把文艺情结,更重要的是追求内心的自由与情怀。诗歌为我们缔造了一个精神的乌托邦,而史哲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现实,我们不仅要活在现在,更要活在未来。跟着这些经典,遵循着历史的足迹,一点点掀开面纱,还原真实的场景,感受时光的流逝,追逐着哲人的思想,一点点探究人类的精神世界,一天天遇到更智慧的自己。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出现过很多多才多艺的皇帝,但是作为皇帝来说,多才多艺似乎并没有多大的作用,有时候反而是要命的催命符。
汉元帝刘]就多才多艺,班固在《汉书》里狠狠地夸了一顿,夸他读了很多书,精通音律,会很多乐器,尊崇儒术,重用儒生,性格特别好相处,吧啦吧啦。可话说回来,这个皇帝真心不怎么样,比起他老爸汉宣帝来说实在是弱爆了。
当年许平君嫁给并不显贵的刘询,夫妻俩恩爱非常,刘询一朝登基为帝,上演了一出故剑情深的戏码,硬是抗住了权臣霍光的压力,把许平君封为皇后。可是,霍光之妻霍显想将小女儿霍成君送上后位,便收买医女淳于衍,毒害了许平君。
汉元帝是汉宣帝和皇后许平君的长子,出于对发妻的深情和思念,就算精明如汉宣帝,明知道汉元帝不是当皇帝的料子,也依然没有废掉他和许平君唯一的儿子的太子之位,而是把国家交到了他的手里。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他提前知道这个儿子会断送大汉的天下,他还会这样做吗?
答案我们已经无法知晓了,但是我们却可以看看刘]到底是怎么断送大汉江山的,认识到某些人性的弱点,例如耳根子软。
汉宣帝在临终前做了最后一番部署,他尽可能地为大汉的将来考虑,以弥补儿子在政治能力上的不足,让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一起辅佐刘]。可刘]耳根子软,加上他素来亲近儒生,所以特别亲近萧望之,令史高心生嫉妒,与萧望之争夺权力。
史高联合宦官,只用了两个回合就消灭了萧望之,得知老师饮鸩自杀的消息,汉元帝非常生气,但是他又不忍心杀掉陪伴自己多年的弘恭、石显等人,只是口头上责怪了他们几句,这件事就这么结束了!这件事过后,他依然宠信这些人,丝毫不记得他们曾害死了他的恩师。单单从这件事上看,刘]就不适合当皇帝,他连自己的老师都保护不了,又哪里来的能力保护万千子民。
弘恭病死后,汉元帝专宠石显,甚至将皇权拱手让给了石显,给石显全权处理朝廷政事的特权。在封建帝制的时代,皇权旁落是大忌,汉元帝尤不自知,简直是自取灭亡!石显有了特权以后,权倾朝野,他拉帮结派拉的还不止宫里的太监,更有朝堂上呼风唤雨的外戚,地位固若金汤。
后来发生了王昭君和亲匈奴的事,汉元帝才感觉到汉朝的政治原来已经这么腐败了呀,但是他却丝毫没有认识到这一切都是他纵容石显等人的结果。王昭君是后宫众多佳丽中的一位,仅仅因为没有贿赂画师,画师便故意将她画得很丑,断绝她得到圣宠的机会,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如果汉元帝懂得以小见大,他就足以想象到,在更重大的事情上,还有无数被掩盖的丑恶。
无奈,汉元帝天性如此,他真的是太好糊弄了,所以才会被石显等人玩弄于鼓掌,好好的儿子他也能养废了。性格懦弱,没有主见的汉元帝啊,该拿他怎么办呢?
西汉朝政混乱不堪,当了16年的皇帝以后,汉元帝终于解放了,病逝于未央宫,享年42岁。
汉昭帝刘弗陵的妃嫔不多,虽然他继位很早,但是他真正掌权的时间却并不多,所以他的终身大事也不是他一个人就能够决定的。看过《云中歌》的小伙伴可能会知道,刘弗陵的皇后是上官小妹,但是他们一生都没有孩子,上官小妹还总是夹在外祖父和祖父两人中间,难做人。
历史上,汉昭帝的皇后只说是上官氏,并没有留下名字,所以我们暂且称她为上官皇后吧。由于父亲和祖父的运作,上官皇后6岁就进宫了,她被封为了仅次于皇后的婕妤,没过多久就被升为皇后。
这是一场政治婚姻,双方都还是小孩子呢,就已经成为了夫妻。
汉昭帝继位的时候年龄很小,只有8岁,汉武帝临终前封霍光为辅政大臣,同时封车骑将军金日、左将军上官桀为副手,这样一来,几位大臣互相牵制,汉昭帝的地位才能稳固。上官桀不满足副手的位置,他想独占辅政大权,所以和儿子上官安一起讨好鄂邑长公主。
鄂邑长公主是汉昭帝唯一在世的皇姐,而且汉昭帝一继位,这位长公主就进宫陪伴皇帝去了,所以他们姐弟的感情很好。上官安娶了霍光的女儿,生的女儿就是后来的上官皇后。为了讨好鄂邑长公主,上官桀将主意打到了公主的情人丁外人身上。
汉朝有规定,公主只能嫁给侯爵,于是上官桀就请求封丁外人一个侯爵之位。当时霍光把持朝政,几乎所有命令都取决于霍光。霍光当即就否定了这个提议,言语之中的意思就是丁外人没有功劳,不能封侯,让鄂邑长公主很没有面子,于是鄂邑长公主开始处处针对霍光。
上官桀为了牢牢靠在鄂邑长公主这条船上,当然还有后招,那就是直接拿钱贿赂丁外人。丁外人没有得到侯爵之位,所以常常说霍光的坏话,加上他又收了上官桀这么多好处,自然更加卖力的怂恿鄂邑长公主对付霍光了。
之所以会想到把上官皇后送进宫,也是出于政治考量,上官氏的人认为上官皇后进宫以后,汉昭帝就会更加亲近上官氏而不是霍光。
可惜,汉昭帝对霍光的信任简直是无可撼动,所以就算上官桀等人联合起来诬陷霍光谋反,汉昭帝也没有相信。上官桀等人又预谋杀害霍光,事发后被灭族,上官皇后才9岁,又常年待在宫里,所以并未在受罚之列。
其实,应该是霍光保下了上官皇后,毕竟是他的外孙女,又没做错什么,还什么都不懂呢!上官皇后依然是皇后,如果没有霍光,你觉得她还可能继续做皇后吗?
汉昭帝经过这件事情以后,开始不喜欢上官皇后了,但是霍光又不能眼睁睁看着小孙女受苦,所以只能暗中插手汉昭帝的后宫之事。为了保证上官皇后的地位,霍光下令,让所有宫女都穿“穷绔”(有前后裆、系带很多的一种 *** ,不方便解开),就是怕汉昭帝宠幸宫女。
汉昭帝身体不好,有记载的后妃也不过两位而已,一个是上官皇后,另一个是周阳氏。这两位后妃都没有生下一儿半女,所以直到汉昭帝21岁死的那一年,他都没有孩子。
很多人都认为,霍光是权臣,而且时刻有逼汉昭帝退位的意思,因此他们认为汉昭帝和霍光的关系并不好。但是,如果他们的关系真的不好,那汉昭帝完全可以借助那次机会扳倒霍光,但他最后却帮了霍光,还无比信任他,这至少也说明了霍光对他没有那么大的威胁吧。或许霍光的权势真的很大,但是霍光却从不会有逼位的想法,所以汉昭帝就算不喜霍光,也不会站在霍光的对立面。
刘在历史上被称为南汉后主,和南唐后主李煜不同的是,同为亡国皇帝的刘无才更无德,连亡国也亡得非常戏剧性。
刘是南汉中宗刘晟的长子,原名叫刘继兴,他登基帝位时只有十七岁,国号为大宝。史书记载,刘长相俊俏,看起来很像一位明君,实际上却是一位荒淫无度的昏君。
刘非常宠爱一名波斯美女,他专门给她取了一个昵称,称作“媚猪”,天天都与她厮混,不问朝政,还自称“萧闲大夫”。皇帝不管事,他可以为所欲为,但是国家依然要运作,朝政大事都是谁在打理呢?
刘为了能放心的当自己的“萧闲大夫”,早就把朝政交给了他非常信任的几个人,他们分别是宦官龚澄枢、陈延寿、女侍中卢琼仙以及女巫樊胡子。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刘的心腹居然不是女人就是宦官,而没有一位元老级别的朝廷大臣。实际上,当时南汉的高官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太监,这都是因为刘的某一特殊癖好。
刘的疑心病很重,比起朝臣来说,他更信任宦官,南汉的大臣想要高官进爵,就必须自宫。许多没有真本事的人就会觉得,只要舍弃一样东西便能获得终身的荣华富贵,那还等什么,以致于南汉宦官一度高达二万人之多。南汉刘在位时期应该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宦官最多的朝代了。
宦官当政,皇帝无道,这样的南汉和赵匡胤统治的北宋对上,分分钟被被秒杀了。刘吓得一把火烧掉宫殿以后就带着妃嫔和金银财宝打算乘船逃走,谁知道刘无道,他所信任的那些宦官和南汉的士兵们根本不愿意再替他卖命,趁着刘不备,他们偷了船自己逃走了,把刘留在原地只能干瞪眼。
北宋大军追赶上来,刘能怎么办,还不是只能乖乖投降。南汉灭亡以后,刘被押往汴京,当宋太祖追究责任的时候,刘为了自保,立刻便将龚澄枢推了出去,最后宋太祖赦免了刘,杀掉了龚澄枢。
刘根本不像一个亡国皇帝,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后还伤春悲秋,刘却没有一点这样的感情,他受到宋太祖、宋太宗两任宋皇的厚待,也都是因为他“脸皮厚”。
归降北宋以后,刘依然过着富贵的生活,为了讨好宋太祖,他专门命人用珠子将马鞍结成戏龙的形状,并将它献给了宋太祖,令宋太祖龙颜大悦。宋太祖深有感触的说:“刘如果能把这份技艺用到国政上,南汉怎么会亡?”
还有一次,宋太祖赐酒给刘,刘下意识的便觉得宋太祖这是要毒死自己,因为他曾经就经常赐毒酒给臣子,结果把宋太祖逗得哈哈大笑。
宋太宗在位时期,北宋和北汉即将开战,宋太宗就在长春殿宴请潘美等将领,当时参加宴会的除了刘,还有前吴越王钱m以及前清源节度使陈洪进,刘为了取悦宋太宗,就说:“我们朝廷这么厉害,今日四方投降的君主都在这里,等到平定太原以后,北汉刘继元也要来了。我是第一个归降朝廷的,到时候希望可以手持棍棒,成为投降君主中的老大。”宋太宗听完乐得不行。
刘就是这样一个皇帝,不爱朝政爱玩乐,为了活下去他也能对自己的灭国仇人笑脸相迎,他的结局就是平平淡淡的过完这辈子。
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秦王春秋司马相如卓文君韩信经典
萧望之,“汉初三杰”之一萧何的七世孙,汉宣帝“麒麟阁十一功臣”排在倒数第二,一生为宣帝、元帝两朝重臣,数次距丞相之位一步之遥,都擦肩而过。
既像是他本人时运不济,又像是汉宣帝识人不准,更像是被霍光压制了最盛年的时光,细细品来,也许从他第一次见到霍光时的表现,就已经注定了他一生的起起伏伏。
一、初遇霍光
虽然贵为萧何的七世孙,实际上萧望之的祖上早已不在朝为官了。只不过家底尚且丰厚,萧望之也从小就非常好学,早已名声在外。不过,萧望之要走入官场,已经三十开外的年华了,可即便如此,依然遭遇了波折。
萧望之的引荐人是大将军霍光的长史丙吉。可是非常不巧的是,在这之前,霍光遇到的一次险情让他变得过于谨慎。
汉昭帝的姐姐鄂邑盖长公主、燕王刘旦、上官桀、上官安父子等人因为不满霍光专权,曾联合在一起意图谋杀,虽然最后结果是霍光赢了,但是从那以后,再有人来见他,他都有一个要求,即脱光了接受卫兵的检查。
萧望之自然也不例外,可是,多年受儒家思想熏陶的萧望之也养成了一身傲骨,听到这个要求以后,当即转身就要走。可是他还没走出大将军府呢,就被卫兵拿下,带到了霍光面前了。
萧望之见了霍光,倒是毫不客气地给霍光上了一课,说一些“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您既然想成为周公,召天下有才之士,还要搞如此检查,太过了”之类的言语。霍光听完萧老师的课,二话不说就把萧望之放走了,只不过萧老师课讲得太好,大将军府容不下罢了,其他几个被引荐倒是都被留下了。
萧望之的第一次官场之旅就这样,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二、汉宣帝提拔
萧望之真正进入官场,是十多年后的汉宣帝地节三节(公元前67年),萧望之48岁这一年。
这年夏天,长安城突降暴雨伴冰雹。如此异相,萧望之一见,就知道自己机会来了。于是,他上书汉宣帝,解释天相之余,并将这异相全都归罪于霍氏掌权。
很明显,这一次萧望之赌对了。
就在前一年,霍光刚刚去世,此时的汉宣帝正在想着如何对付霍氏集团,而萧望之的这封上书无疑正对汉宣帝的心思,何况通过萧望之的文字,汉宣帝也看到了萧望之的才能。
于是,汉宣帝任命萧望之为谒者,一个负责传达、通报的小官。不过,萧望之表现非常不错,后来,汉宣帝甚至开始将一些奏章直接交给萧望之处理,萧望之依旧处理得非常得当。短短一年时间,萧望之竟连升三级,成为一个秩比二千石的高官。
三、基层锻炼
了解汉宣帝的人应该知道,他对郡太守是非常重视的,他起用的很多高官也都有过郡太守的经历。所以,在他打算进一步提拔萧望之之前,他也给了他一个新的职位——平原郡守。
可是,萧望之却并不理解汉宣帝的作法,对郡守职位非常不感冒,反而认为离汉宣帝太远,会丧失升官的机会。于是,他主动上书要求回京,汉宣帝倒是很好说话,直接将萧望之调回中央任少府。
可是,缺乏郡守经验的萧望之,汉宣帝还是很犹豫的。所以,他又一次给萧望之安排了京城三辅之一左冯翊的官职。可即便如此,萧望之还是对这个职位非常地拒绝,认为从少府到左冯翊是贬官,甚至耍小脾气,称病不去上任。汉宣帝又派成都侯金安上前去“哄”他,才算是把宣帝的良苦用心跟他说清了。
看得出来,萧望之虽然年纪不小,才能挺大,但是却并非大气的人,这也为他后来曲折的政坛经历埋下了伏笔。
四、傲慢被贬
有了三年的地方管理(左冯翊)经验以后,萧望之又一次走上了升迁的快车道,先后被升为大鸿胪、御史大夫,已然位列三公。
可是,飘飘然的萧望之却开始瞧不起人了,而他瞧不起的恰恰就是他当年的引荐人丙吉。可是,他却忘了,丙吉不是别人,正是汉宣帝落难时的救命恩人,他瞧不起丙吉,又岂能有好果子吃呢?
萧望之不但在公开场合表现出瞧不起丙吉,而且还在向汉宣帝的上书中,讽刺二千石高官能力低下,三公缺乏合适人选。此等行为不但让汉宣帝愤怒,也引来了朝中不少高官的弹劾之声,要不是爱惜他的才能,萧望之终生可能都无法东山再起了。
最后,萧望之不但没当上丞相,反而被贬为太子太傅,去教太子刘奭[shì]去了。
五、辅政大臣
汉宣帝虽然不想再启用萧望之了,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把萧望之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刘奭[shì]。于是,汉宣帝的死,也成为了萧望之命运的转折点。
公元前48年,汉宣帝刘询去世,身为太子太傅的萧望之被擢升为前将军、光禄勋,与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和光禄大夫周堪一起成为汉元帝刘奭的辅政大臣。
本以为是拨开云雾见青天,却不料萧望之却成功地把自己带入了又一个怪圈。他不但多次建议汉元帝改变武帝以来内朝由宦官担任的现状,又瞧不起史、许两家外戚,多次揭发他们的过失。原本的三个辅政大臣,本来并不怎么管事的外戚史高顺利地被萧望之推到了儒臣的对立面,与宦官势力联合到了一起。
此时,萧望之的悲剧结局便已经注定了。
六、被辱身死
最后,一个小人的出现,终于把萧望之推进了“鬼门关”。
此人名叫郑朋,他最初的想法是巴结萧望之的,不但一直在夸萧望之有多么优秀,还私下里不断给萧望之提供史、许两家外戚的“黑材料”。可是,时间长了,萧望之觉得郑朋这个人品行不端,便跟他不再来往了。
可是,有句俗话叫“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而郑朋就是这个小人。他这边刚被萧望之疏离,那边就一头扎进了史、许两家外戚的怀抱,开始反过来揭发萧望之。史、许两家的代表,加上宦官的代表弘恭、石显等人一起,在汉元帝面前说萧望之的坏话,而汉元帝又非常信念这些宦官,最终将萧望之和周堪两个辅政大臣一撸到底,贬为庶人。
不过,仅仅过了几个月,汉元帝就又想起了自己的老师萧望之,一声令下,封为关内侯,任给事中,位列将军,甚至还想升他为丞相。这下可把弘恭、石显等人惊到了,他们连忙又开始找萧望之的黑材料。
碰巧查到之前萧望之含冤之时,通过他儿子散骑中郎萧伋给汉元帝的一封无罪辩解的上书,既然有上书,理应重新再审一次。结果自然依旧是萧望之的锅,躲是躲不掉的。不过,这一次弘恭、石显等人不想再让萧望之“漏网”了。
他们不但进一步中伤萧望之,甚至还劝说汉元帝把萧望之关起来以示警戒。一生不愿受辱的萧望之最终因不甘牢狱之辱而饮毒酒自尽,终年68岁。
水言水语
单纯从工作能力上来讲,萧望之绝对算得上一位名臣,做丞相也不是不够格。
但是,他的傲骨却也让他一生走了不少弯路,如果不是碰到了汉宣帝,也许他一生也不会有什么出头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他在恃才傲物之余,对比自己职位高的人,又不止一次地贬低,也显出他人性中最大的弱点。不论是宣帝时期面对丙吉,还是元帝时期面对史高,他都表现出了同样的瞧不起的态度。“丞相”那个权力对于他来说,吸引力是足够大的,大到可以让他中伤丙吉、举报史高,这都是他为人所不堪的一面。
所以,在他为官的近二十年里,处处碰壁、四处树敌,未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30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周勃是怎么化解汉武帝的猜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