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清朝地主为何叫员外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员外是古代的一种官职。
早在三国时期,魏国就设置了“员外散骑常侍”,是在散骑常侍之外设置的一种职务。虽然只是一种闲职,没有多少实权,但能够担任这种职务的人,不是宗室子弟,就是达官贵族,因此在朝廷里面非常威风。
到隋朝时,隋文帝在二十四司各设置一名员外郎,“以司其曹之籍帐,侍郎阙则摄其曹事。”相当于各司的副官。此后,唐朝、宋朝、辽朝、金朝、元朝、明朝、清朝都沿袭了这一制度,将员外郎或郎中作为各部门的副职。员外郎简称为“员外”。
那时候,官员虽然号称“员外”,实际上已经是编制内人员,级别还不低(明朝和清朝都是从五品),不是今天的临时工可以相提并论。
可是,清朝时期,许多地主也被称为“员外”。
清朝小说《三侠五义》第54回《通天窟南侠逢郭老,芦花荡北岸获胡奇》中就有这样的场景:
展爷(展昭)到了此时,只好置若罔闻,一言不发。又听有个庄丁说:“咱们员外同客饮酒,正入醉乡。此时天有三鼓,暂且不必回禀,且把他押在通天窟内收起来。我先去找着何头儿,将这宝剑交明,然后再去回话。”
这里壮丁所说的“员外”,并非朝廷官员,而是当地的一个恶霸地主。
清朝公案小说《施公案》第313回《贺人杰有心盗员外,李公然无意救公差》里也有类似的场景:
那丫环也不敢看,急急的跑至前面,告诉陶老儿的大儿子道:“老爷!老员外不知哪里去了。后边夹弄内,还听见有人在那里叹气。大爷赶去望望罢!不要有了强盗了!”
丫环嘴里的“老员外”即陶家庄庄主陶老儿,也是一个有钱的地主,不是朝廷官员。
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古代之所以设置“员外”,是考虑到科举考试进人的速度大于官员淘汰的速度,而官员编制是一定的,因此有必要设立候补官员制度,安排那些通过科举考试但又没有正式位置可安排的候补官员。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和官制改革,员外逐渐成为了一种可有可无的闲职。清朝时,朝廷将员外等闲职拿出来,提供给捐纳的有钱人。这时候,只要舍得拿钱出来,地主和商人都可以捐一个员外官职来做,从而免去十年寒窗苦读。
清朝中期的名臣李卫,由于不是读书的材料,就花了一笔数量不菲的银子,买了一个兵部员外郎的官做。不过,李卫读书不行,当官还有两把刷子,只用了10年时间,就从一名从五品的兵部员外郎,升迁为从一品的浙江总督(闽浙总督前身)。
当然,对于更多的地主和富商来说,他们买一个员外的官职,只是想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并不是真的想去补缺任职。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员外只是一个头衔,没有什么实质性权力和好处。
可是,这些地主和富商周边的老百姓不清楚这一点,他们也分不清员外和地主的区别,久而久之,就把所有的地主都尊称为“员外”——这也给了大家一种有钱人就是“员外”的错觉。
【参考资料:《清史稿》《三侠五义》《通典》等】
地主本是外来词(近代才引进地主的称呼),中国古代就多称员外,即那些在一方有田产、有经济实力的人。现在地主一词有多重含义:1、指农村阶级成分(基本是员外的含义);2、住在本地的人(跟外地来的客人相对,如常言道--尽地主之谊);3、泛指具备相对多的土地作为资本的人,就是以房地产为主要资本存在形式的人。
富贾==好似是指商人/卖买的人
"大爷"就一定是北方人多叫的...
清时南方人叫"有钱人"是什麼呢...?
广东人在清朝叫"有钱人"是:
1)老板(指"拍板成事"的人)
2)大拿柜(管$数的人)
3)黑老粗则叫"坐棺/堂"(是指"红花会"叫的"拿陀人")
员外郎,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在清朝,此官职配置于朝廷或地方之辅助部门,品等为从五品。该官职一般为闲职,明朝以降常有商贾仕绅捐钱获得此官职。至此,员外成为富有地主的另一种称呼。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29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张骞的妻子是谁她是什么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