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后有没有殉国的人,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古人讲究尽忠取义,必要时捐生殉国,为国家利益而献出生命。殉国历来有之,危难之际常常发生,尤其是在国家将灭亡的时候表现的最为明显。国家将亡,臣子守君臣大义,严守不做两朝人臣的底线,于是各种自杀殉国的现象也就接连上演。
宋亡之际,上到百官之首的宰相,下到平民百姓都为这个王朝尽忠尽力,甚至死难殉国。崖山海战后,陆秀夫背负少帝投海自尽,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更是跳海殉国,誓死不屈外辱。
元亡之际,很多上层文人士大夫选择效忠蒙古朝廷。据统计,元末进士名单中,为元朝守节殉国的近乎三分之二,也有一部分选择归隐。文人殉国之举,比之宋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灭之际,崇祯皇帝以死殉国。崇祯死后,朝廷官员自杀的达十五六七,全家自杀的也不再少数。一时间,因明亡而殉国的有上万人之多。
国家灭亡时,面对敌人威逼利诱,不屈而死的,体现了一定的气节,也让人心生敬畏。相对于以上几个朝代,清亡之际以身殉国的则要少得多。主要有以下几例:
福州独立时,革命党人劝闽浙总督松寿交出政权,但松寿不为所动。后来,松寿组织了旗兵拼死抵抗。溃败后,松寿吞金自杀。
西安独立时,义军攻破满城后与西安将军文瑞发生巷战。文瑞不抵,旗兵死伤两千多人。有人劝他逃走,文瑞道“吾为统兵大员,有职守不能戡乱,重负君恩,惟有死耳!”口授遗疏后,文瑞便投井而死。
武昌起义爆发后,同样赴死的还有江西巡抚冯汝骙。冯汝骙被遣送离开南昌后,于九江服毒自尽,成为汉人官僚中为清朝殉节的第一人。
除了地方巡抚总督外,爱新觉罗氏中,如载穆、德祜等也有为大清殉国的官方记载。
总体来看,相对于其他朝代,为大清殉国的则比较少见,以至于给人们无人殉国的印象。清朝灭亡后的第七个年头,梁漱溟之父梁济就曾说“中国每个朝代灭亡都有人或许多人为之殉,清亡无一人殉,这在历史上是可耻的,既然如此,我来做这件事。”不久,他便在北京积水潭投水自尽。梁济之死,你可以看作为清殉国,也可以理解为他“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以自杀来谴责民国辜负了清廷禅让的美意。
作为一个朝代,清朝存续的时间并不短(享国二百七十六年),为什么少有人为清殉国呢?原因不难理解,历来改朝皇帝,莫不是流血牺牲,以强权来强力推进。而清朝则不同,辛亥革命时,时局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民主政治已经为很多人所知晓。在权力交接上,并没有过分强调武力夺取,甚至有点和平演变的味道。清亡后,王室依旧存在,而且还有特殊的礼遇。这在其他朝代并不多见。如此,人们无需尽忠取义,更无以身殉国的必要。
松寿,字鹤龄,满洲正白旗人。以荫生官工部笔帖式,累迁郎中。出为陕西督粮道。光绪二十一年,晋山东按察使。明年,调江西,晋江宁布政使。二十四年,擢江西巡抚。越三载,移抚江苏,历河南,加尚书衔,所莅皆称职。二十八年,召为工部右侍郎,兼正蓝旗蒙古副都统,寻授热河都统。疏陈续修矿章四条,允行。复以地控蒙部,号难治,条上吏治、军政、兴学、理财方略甚悉。又召还,拜兵部尚书。明年,调工部。又明年,出为察哈尔都统。三十三年,授闽浙总督。
居官垂二十年,不务赫赫名,然律己以廉,临下以宽,为时论所美。宣统三年秋,鄂、湘、江、浙新军踵变,闽军乘之,将举事,使人要松寿,令缴驻防营军械,斥之,遂决战,初获胜,继乃大挫,愤甚,饮金以殉。事闻,赠太子少保,予二等轻车都尉世职,谥忠节。
冯汝骙,字星岩,河南祥符人。光绪九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户部主事,充军机章京,累迁郎中。出知四川顺庆府,遭母忧去。服阕,起山东青州知府,调直隶大名。三十一年,迁湖北盐法道。明年,调安徽徽宁池太道,迁甘肃按察使。未几,晋陕西布政使,擢浙江巡抚。三十四年,移抚江西,整税务,省不急,官称治办。朝议方厉行新政,乃复察民情,量财力,从容施设,士民安之。宣统元年,御史江春霖上其溺职徇私状,事下安徽巡抚朱家宝覈覆,得白。坐疏忽干吏议,夺俸三月。
三年,武昌变起,下游皆震。南昌军相应和,胁汝骙为都督,号独立,峻拒之。赣人故感其贤,导之出。至九江,乃仰药以殉。诏旨轸惜,谥忠愍。
在历史中,明朝崇祯皇帝和清朝皇帝溥仪,两个人同为皇帝却有着各自不同的命运。溥仪皇帝在自己的国家灭亡后不仅没有死,而且还存活了下来。;但崇祯皇帝在自己国家灭亡后却被迫在煤山上自尽而死了。那么,为什么溥仪皇帝不选择和崇祯皇帝一样殉国呢?
在当时王李自成所带领的军队成功打下北京城之后,即使博弈皇帝自己不自杀,然而李自成也不会让他存活下来的。因为,无论是李自成以还是他所带领的军队一直和崇祯皇帝都是死敌的关系。之前也是因为李自成这伙人被明朝当局逼迫的无路可走了,才使官逼民反。如果被李自成抓住,后果一定会更惨,与其这样还不如自杀更体面。
到后期,溥仪皇帝和崇祯皇帝面临的局势所区别。虽然说清朝皇帝溥仪所统治的国家气数早已尽了,但是没有谁想真正攻打京城,其实清朝皇帝博弈也是身在内忧外患之中,才宣布退位的。到了后期,自己还带领着一些人离开了皇宫,虽然都是迫于无奈,但是并没有谁想真正要溥仪的性命。
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使崇贞皇帝想活下去,他活下来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因为两者所面临着不同的时代。即明朝灭亡以后,还是封建王朝,而清朝灭亡后又面临了一个新的时代,不是封建王朝,溥仪也比崇贞有很多选择。如果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正是因为溥仪的经验,我们才对清末皇帝有了如此多的了解。
第一、腐儒自古如此
殉国是别人的事,自己怎么能殉国呢?宋元明清灭亡时都有大批文人以遗民自居,然后让自己的后代参加科举为新朝服务。既留了好名声又捞了实际上的好处。南宋灭亡时,有个叫王炎午的士大夫召集众人呼吁文天祥殉国,说的那真是大义凛然:?天亡大宋,为子民之势不能生,文丞相是宋室重臣,更当以死殉国,为天地间留正气。?
王炎午将民族大义说的有理有据,希望文天祥能够早日自尽。但又担心文丞相贪生怕死不肯殉国。于是,他写了一篇长达近两千字的《生祭文丞相文》,其中文中写道:
?呜呼,大丞相可死矣!文章邹鲁,科第郊祁,斯文不朽,可死。丧父受公卿,祖奠之荣;奉母极东西,迎养之乐,为子孝,可死。二十而巍科,四十而将相,功名事业,可死。仗义勤王,使用权命,不辱不负所学,可死。华元踉蹡,子胥脱走,可死。丞相自叙死者数矣,诚有不幸,则国事未定,臣节未明。今鞠躬尽瘁,则诸葛矣;保捍闽广,则田单即墨矣;倡义勇出,则颜平原、申包胥矣;虽举事率无所成,而大节亦已无愧,所欠一死耳。?
在文天祥被押解路过赣州时,王炎午是早就做好了准备。赣江码头贴了多份这篇?祭文?,又设立了祭坛,众人更是跪地烧纸,以?祭拜?文天祥。后来文天祥殉国了。可王炎午呢?在宋亡之后又活了二十多年,美其名曰?宋之遗民,隐居不仕?。要脸不?
第二、满清民心尽失
孔子说: 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一个如此腐朽堕落的满清帝国,不值得为它殉国,推翻满清统治恢复中华正统才是历史必然更是众望所归,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老百姓带路来看,就知道满清政府不得民心。
历史上不少人在朝代灭亡之际不愿意侍奉新的政权而选择自杀殉国。尤其在中原王朝被游牧文明灭亡之际。例如,南宋末年蒙古军队以摧枯拉朽之势灭亡了南宋。然而南宋最后一个皇帝宋怀宗赵?m尚且年幼,国家大事皆由大臣处理。蒙古军队不断的向前推进直到到了现在的广东崖山,爆发了著名的崖山之战,南宋的军队最后战败,左丞相陆秀夫带着年幼的皇帝投海自尽,从而被后人认为民族英雄。
明朝末年,更是有史可法死守扬州。清军攻打扬州之时,史可法拒降遇害,当时正值夏天,尸体腐烂较快,史可法的遗骸无法辨认,其义子史德威与扬州民众随后便以史可法的衣冠代人,埋葬在城外的梅花岭。史可法殉国之后南明封“忠靖”。清乾隆帝追谥为“忠正”。“忠正”就是对古代文官最高的评价。
然而到了清朝末年,武昌起义之后,清朝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内就投降退位,可以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最快的一次。并且在各地起义之后各地更是没有因为死守城池而殉国的官员。在朝廷内部,很多王公大臣们表面为了大清苟延残喘而劝谏皇帝和太后,实际上却没有人拿出实际行动来抵抗各地起义军。基本上没有大臣舍己卫国,不过是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
同样都是受着儒家忠义文化的熏陶,在朝代灭亡之际,相差如此之大,不得不让人唏嘘。这也印证了为什么鸦片战争以来的清廷会如此的腐朽不堪,试图洋务运动还无法自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27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后人为什么把刘庄比成汉朝的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