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刘禅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蜀后主刘禅,这是历史上被批评甚至笑话不少的一个帝王。他父亲是人称刘皇叔的刘备,从卖草鞋起家,直到身边人才济济,以西蜀之地和魏吴对抗多年,可以说是比较优秀的帝王了。刘禅的母亲是沛国甘氏,人称甘夫人。
甘夫人其实是刘备的妾,由于刘备早期的几个正妻都是意外病故。所以刘备不想把她扶为正妻,就让其以妾的身份服侍着刘备。而甘氏其实一直代理家事,在刘备早期辅佐作用也很大。
后人冠以刘禅“扶不起的阿斗”和“乐不思蜀”的骂名
刘禅虽然后来成为皇帝,但是他这一生可不能算是太平。先是早期刘备家境不好,自己跟着颠沛流离。而他出生第二年,刘备被曹操大败于长坂坡,扔下甘夫人和刘禅就跑,幸亏赵云护他周全。
刘备入蜀的时候,孙权接妹妹孙夫人回东吴。本来她是要带着刘禅一起走的,好在被张飞和赵云截下救回刘禅。
在刘备去世后,幸得诸葛亮辅政十几年再加上蒋琬辅佐多年,直到被魏灭国还能安稳地在魏国终老。用后人的话说“刘禅有如此江山而降于人,岂非庸才?”加上刘禅的小名叫阿斗,所以后人形容刘禅多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他的昏庸无能。
从后世的角度,看刘禅作为亡国之君当然是无能的。而且他被魏国俘虏之后,因为忠厚老实的性格闹了不少笑话。一次司马昭设宴款待蜀汉旧臣,奏起蜀汉曲子。大臣们都痛哭,唯独刘禅面无表情。司马昭问他可否思念故国,刘禅干脆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从此他的“乐不思蜀”就成了人们的笑谈。
其实刘禅并不是后人所说的“扶不起的阿斗”,虽然刘禅是亡国之君,但是他执政时间长达42年,历史上也算是能排上号的。换句话说,他在诸葛亮死后还能在位31年(包括邓艾大军入蜀,他依然稳坐皇位。刘禅223年继位,265年投降退位,诸葛亮234年逝世)
能在位时间这么长,而国内又不出什么大乱子,阿斗还是有他的治国方针的。这期间当然不排除有一些能臣辅佐的原因,加上他本人自知材质平庸也知道从善如流,才不会在早期犯下大错。
如果刘禅真的资质平庸,甚至昏庸无能的话,早就被人取而代之了。这点我们从同时期魏国的曹芳、曹奂等傀儡皇帝就能看出来了。除了后期信任黄皓等奸臣做出了不少错误的判断以外,真的很难说刘禅哪里算得上是昏君。
说到刘禅将刘备、诸葛亮等人好不容易打下来的蜀汉江山让给了魏国,也并不是他一人之过。诸葛亮治世之能臣,多年和魏国抗衡,也没能进取中原,以至于两国实力相差悬殊。当时魏国能人聚集,而蜀汉能人越来越少,也是最后灭亡的重要因素。所以把蜀汉的灭亡归咎于是刘禅的无能,也是不客观的。
那么问题来了,刘禅既然不是“扶不起的阿斗”,他凭什么能在诸葛亮死后依然在位31年?原因很简单。
一、诸葛亮忠心辅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禅在其死后能亲政揽权
虽然刘备在立遗嘱时说过彼可取而代之,但是诸葛亮心里从来没有独揽朝政的想法。他真的只是为大汉的复兴想尽自己绵薄之力,想当年三顾茅庐才把自己请出来,可见诸葛亮不是多么爱慕权力之人。
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大小政事都一心操劳,为刘禅培养内政和军事人才。而且诸葛亮没有对刘禅形成专权,而刘禅也不是傀儡。这可以从诸葛亮在北伐时被刘禅召回,而他也只能乖乖回去可以看出,他们君臣是有着层级关系的。
另外,在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不仅可以亲政揽权,而且也有与之可以商议国策的能人。和司马家那几个人相比,诸葛亮的忠臣是显而易见的。
二、诸葛亮擅长内政,替刘禅铲除李严、魏延等有异心之人,从而替刘禅去除后期威胁
虽然诸葛亮是朝中最大的权力,但是蜀汉并非没有一些怀有异心之人。诸葛亮在朝堂中赏罚分明,既培养出了一些正直的能臣,也让那些奸佞小人无所遁形。
比如奸臣李严,他和诸葛亮同为刘备托孤之人,忠诚度和诸葛亮没法相比。曾经伪造皇帝旨意令诸葛亮撤军,结果被识破贬为平民。而魏延则是在诸葛亮死后打算叛变,结果被诸葛亮提前预判到,才没让他有机会叛变。
也就是诸葛亮在内政上下足功夫,并替刘禅铲除了李严、魏延等少数几个有异心之人后。让刘禅在后期执政的过程中少去了臣子的威胁,从而他就能把权力牢牢拽在自己的手中。
三、蜀汉内部没有稳固的派系,形不成威胁气候
蜀汉在诸葛亮去世以后没有权倾朝野的重臣,即使是前朝功勋张飞、关羽、赵云等人的后代也没有被安排重要职位,大部分职位都是任贤而居。既没有重臣,也就没有攀附的势力,也形不成派系,所以刘禅能稳坐皇位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可以威胁到他的强大势力。
即使是后期刘禅信任黄皓,一心想要做大的姜维请求将他杀死。刘禅也只是轻描淡写把他看作是小人,可见刘禅心里是有政治平衡这根弦的。没有这个本事,他是坐不了那么久龙椅的。
四、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废除丞相之职,将职权降解让大臣相互制约
前面说到刘禅知道让大臣之间互相制约,虽然诸葛亮鞠躬尽瘁,但是刘禅还是感受到一丝被约束的。所以丞相去世以后,刘禅废除了这个职位、此后不管是诸葛亮委任的蒋琬还是费祎,或者是姜维等人,他们都只能掌管一部分权力,互相之间就形成了制约作用。
这既让这些人无法形成一家独大,威胁皇权,也让他们联合一心共同为蜀汉进退,还让刘禅自己得以大权在握。刘禅后期之所以重用黄皓,也是想借他去制约姜维等人的权力。所以刘禅的“帝王之术”其实是应该得到认可的,而他这一点酷似后世的李世民、乾隆之辈。
五、司马氏忙于夺取曹魏政权,无暇顾及对其而言毫无威胁的蜀汉
在曹魏看来,相对于蜀汉来说,东吴可能是更大的威胁。所以曹魏没有把进攻蜀汉当成大的谋略,只是前期由于诸葛亮掌权又多次主动发起北伐,因此曹魏方面不得不重视。而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在缺乏领导能力的刘禅的统治之下,并没有像前期那样对曹魏形成威胁。
诸葛亮死后,曹魏的实力更是远高于蜀、吴。按理说,曹魏这时候可以趁机讨伐蜀、吴,进而统一全国。然而,曹魏却没把重心放在统一上,而是把更多精力都放在争夺朝堂权力上了。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有当皇上的野心,却从来没有主动对蜀汉发动过进攻。这也让刘禅有机会在朝堂施展他的权力安排,稳坐西南地区。
总评:
刘禅虽然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但也绝不是后人眼中所谓的十足的昏君,也不是什么“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之所以能在诸葛亮死后依然在位31年,其实跟诸葛亮前期所铺的平坦之路很有关系。
加上刘禅也是一个懂点“帝王之术”以及能够爱民如子的皇帝,所以他可以仍然在位31年。而蜀国灭亡之后,他说的“乐不思蜀”,其实就是为了明哲保身,否则天天把“我要复国、推翻曹魏政权”的话挂在嘴边,他就能独善其身?
另外,我们也可以发现,诸葛亮就是一个赤诚的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的忠臣,值得我们后人尊重和缅怀。那么,你还会认为刘禅是一个什么能力也没有的昏君吗?
诸葛武侯死后,刘禅依然能当近30年君王主要就是靠着刘备给他留下的基业。蜀汉政权建立在现在的四川地区,这个地方易守难攻,虽然诸葛亮和姜维多次北伐,都没有拿下中原这个地区,但是魏国和东吴也没有绝对的实力能够统一天下。三国这个平衡局面没有任何一方能够打破,蜀汉政权能够存在这么长时间,也是因为诸葛亮和刘备当时给刘禅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如果只凭着刘善的个人能力,那么说政权恐怕早就灭亡了,他真的应该感谢他自己的父亲刘备和他的亚父诸葛亮。
诸葛亮和姜维多次北伐进攻魏国的地盘儿。但是魏国都没有主动的去攻打蜀国,就是因为他们想发展壮大自己,等到自己的实力足够强大的时候,就可以一击取胜,直接拿下蜀国的所有地方,这也是他们制定的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目标和蜀国的战略目标是完全不一样的,魏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他们有的是时间等,但是蜀汉政权无论是人口还是土地资源方面都是三国中最少的。随着时间的增长,蜀汉的实力会越来越弱,魏国会越来越强大。
诸葛亮和姜维的多次北伐行动没有让蜀汉政权变得越来越强大,反而走向了没落之路。当时魏国内部有很大的矛盾,司马家族和曹氏政权在政治斗争已经愈演愈烈,最后是以司马懿的高平陵政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司马懿在发动政变之后,需要稳定魏国的内部发展。然后他才能放开手去收复蜀汉政权。可惜的是司马懿的有生之年没有看到这一天。
司马昭继承了司马懿的遗志。司马家族基本上已经稳定了内部,这个时候可以主动进攻蜀国了。
刘禅一生当中,影响最大的那个人,是诸葛亮。作为诸葛亮精心培育多年的学生,怎么会傻呢?刘禅不但不傻,并且精通帝王之术。蜀国灭亡后的种种丑态,不过是他掩饰自身,躲避灾祸的手段罢了。
刘禅在诸葛亮死后,为何能掌权三十多年,在位期间国家稳定,始终没有出现权臣?为何蜀国灭亡后又能安稳渡过余生?
许多答主都结合历史讲了许多精彩观点,今天我换个角度,从诸葛亮对刘禅的教育方式来谈谈这个问题。
刘备临终之际,将刘禅召到身边,告诉刘禅:“朕开始不过是拉肚子,病情不怎么严重。可后来病情严重,引发其他的病症,现在大概已经没有痊愈的可能了吧。不过古人就说,年过五十不算夭折,朕已经六十多了,没有什么遗憾了,只是不放心你们兄弟几个。之前,诸葛丞相曾经来信告诉朕,说太子很聪明,有器量,远远超过期盼。如果你真的能够如丞相所说,那朕也就没什么担忧的了。你要好好努力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只有如此,才能够让众人臣服,做一个好君王。”
之后,刘备提到了对刘禅的教育问题。先是说了自己的态度,“你父亲我福德薄,你不必效仿我。你寻常时可以读读《汉书》《礼记》,闲暇时可以看看诸子学说,以及《六韬》《商君书》,可以增加你的智慧。”然后提到了诸葛亮的教育观念,“听说丞相在百忙之中,亲手为你抄写了《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几种书,让人给你带过来,可惜半路上丢失了。你可以再求丞相给你一份。”之后,刘备又叫来其他几个儿子,交代他们,在自己死后,你们兄弟都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丞相,好好辅佐丞相。
对于诸葛亮开的这个书单,历代有不少学者有不同意见。在儒家学者看来,君主治理天下,自然应当以仁义为主,应该多看看《五经》之类的典籍。像刘备,就告诉刘禅,应该多读读《汉书》《礼记》。现在,我们常认为历代史册中,写得最好的是《史记》,其实,在古代正统学人看来,《汉书》的成就要大于《史记》,而其中最让人称道的则是对道德礼仪的尊崇。《史记》,则有着浓重的个人情感色彩。一些人批评《史记》为“谤书”,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礼记》则是《五经》之中介绍各种礼义最全面的著作,是古代帝王的必读书。
《六韬》相传是西周姜子牙所作,专门讲述排兵布阵,调兵遣将之道,《商君书》则是法家代表商鞅的作品,强调以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作为君王,身在乱世,一方面要讲求礼义,收揽人心;另一方面却也必须讲求兵事,在战场上取胜,而驾驭部下,管理天下,又需要推行法治。应该说,刘备给刘禅推荐的书目很全面,相对诸葛亮推荐的书目则有些“偏激”。
诸葛亮没有推荐《汉书》《礼记》,而添加了法家代表作《申子》《韩非子》《管子》的作品。《申子》看重外表与实际的区别,《韩非子》看重以法治国,以术御下,《管子》则宣扬权衡利弊,进取退让以维系权力的平衡。
一些学者对诸葛亮开的这个书单大加赞赏。宋代的学者唐庚就认为,历代君王拨乱反正,都要有很好的智谋权术。后主刘禅,乃是平庸软弱的君主,以仁义教导,只会加重刘禅的缺点。所以刘备也希望刘禅多看看讲究兵法军事的《六韬》讲究法治的《商君书》,只不过诸葛亮更切实际,针对刘禅的弱项,加重法家思想的教育,让刘禅多懂得一些权谋之术。对那些空谈仁义的腐儒,唐庚表示不屑一顾。
刘禅也能在诸葛亮去世之后,掌控蜀汉政权三十余年,诸葛亮教育的效果,也算不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27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张飞醉酒丢徐州,刘备说了一句话成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