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藤甲为何在古代战争中没有普及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藤甲是在古代战争中出现的一种铠甲,它发展于中国南方。制作方法是把藤用水浸泡半月,然后拿出晾晒三日,然后用油浸泡一周后,再取出来晒干,最后涂以桐油编制而成。这样制作出的藤甲不仅轻便,而且坚硬无比,可以抵挡刀剑。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南征孟获期间,孟获曾搬出兀突骨的藤甲兵对抗蜀军,由于身穿藤甲的南蛮士兵刀枪不入,使得蜀军吃尽苦头。
近年来,在一期电视节目中,为了验证藤甲是否真的是刀枪不入,节目组让一名村民穿上藤甲,然后用石头砸向该村民的胸部,村民纹丝不动。随后,节目组又用刀在藤甲上乱砍,该村民依旧毫发无损,藤甲上也未留下刀痕。最后,节目组又用连弩向藤甲射击,结果藤甲抵挡住了弩箭。事实证明,藤甲真的能够刀枪不入。
话说这么一副刀枪不入的藤甲,为什么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没有得到普及呢?
首先,藤甲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制作方法在文章开头已有介绍,一套藤甲制作下来需要两年的时间,这在生产力有限的古代,是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的。其次,藤甲由于用油浸泡过,其最大的缺点就是怕火,一旦遇火,身穿藤甲的士兵基本上是毫无生还可能,所以,面对南蛮的藤甲兵,诸葛亮最后选择一把火将其烧光。
看过三国的人应该都知道,蜀汉丞相曾亲自带领军队去平定南方的叛乱。然而平叛并不是很顺利。在遇到南方的藤甲兵之后,也是吃了不少的苦头。话说这种部队刀枪不入,一般的杀伤力对他们来说都是无效的。为了击败敌军,他可谓是想尽了一切的办法。后来诸葛亮想到了火攻的办法,这才击退了藤甲兵。
这次评判中,藤甲兵给诸葛亮留下的印象是非常之深刻的。本以为诸葛亮会为自己的军队组建一支这样的队伍,然而他并没有。因为藤甲的制作步骤很是繁琐,在制作的最初,首先需要采摘一些藤蔓,在晾晒风干之后。还要再使用大量的铜油来浸泡,浸泡的时间也是很重要的,需要两到三天的时间。这样才能使其有韧性,增强防御能力。
据史料记载,这种藤甲只有深山山涧之中才可以采摘的到,将这种藤蔓制作成铠甲,士兵穿上这样的铠甲之后,据说可以刀枪不入,无人能敌。但是据说一套藤甲需要用两年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这样的铠甲步骤繁琐且耗时太久,所以不可能去大量制造。而且两年的时间也太久了吧,天知道两年之中会发生什么呢?
其实在三国中,真正的藤甲兵不过几百人而已。铠甲兵被人们传得神乎其神。其实藤甲和真正的金属铁器相比,其坚韧和防御能力还是相差甚远。他的出现,完全是因为当时南方的一些地区,缺乏冶炼金属的基础,然而士兵们都需要盔甲。由此,才衍生出了这种天然的铠甲,但是由于它的制作过程耗时过长,并不能满足所有士兵的需求。看到这里你应该知道,诸葛亮为什么没有把藤甲军引入自己的部队了吧?
我敢说,世界上最令人讨厌,并且最不愿意穿上的衣服,便是古代的——盔甲。因为一旦穿上盔甲就意味着战争来临,自己即将经历一场生死存亡的考验。
中国历史上盔甲又称铠甲,最早出现在夏商周时期 。那是一次在对东夷的战争失败后,人们发现败下阵来的士兵,多数是因为遭到了东夷人弓箭的射杀。于是,一个叫杼的夏国人,利用兽皮缝制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件盔甲。
最初制作这些盔甲的材料,仅限于动物的皮毛。据考古资料显示,在我国湖南、湖北、河南等省的春秋战国古墓中,发现了许多当时的皮甲,其中在湖北随县的曾侯乙墓中发现最为丰富。经过整理复原后,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的 皮甲是由甲身、甲裙和甲袖3部分组成,并配有一顶由皮甲片编缀成的胄 (即头盔)。如下图所示:
后来随着纺织品的出现,又应运而生了各种丝、麻、棉等织物盔甲。考古学家曾在秦朝时期的墓葬中,发现过一块厚达14层亚麻布碎片,经推测这些碎片便是那时织物盔甲的残片。
织物盔甲和早期的皮甲,它们质地柔软,穿戴轻便。我们在描写古代战争的书中,常读到的“战袍”一词,即指的是这种轻装甲胄。
战国后期,由于青铜器和铁器逐渐用于战争,敌我双方使用的武器越来越锋利,普通的甲胄失去了对人体的有效保护。这时候逐渐出现了金属盔甲,但开始也仅仅是在皮甲的基础上镶缀在一些金属铸件。
直到汉朝,真正的铁甲才出现,与轻装甲胄一起成为将士的主要防护用具。河北满城曾出土一件 西汉时期的“鱼鳞甲”可称是铁甲的代表之作,此件铁甲使用铁片2859片,重16.85千克,有护胸、护背、披膊和保护腰胯的“垂缘”组成。
冷兵器时代,两军对阵通常穿铁甲者为先锋,手持长兵器发起进攻,一旦冲入敌阵,再由紧随身后的轻装甲胄兵展开近距离的绞杀战。这是因为铁甲虽然保护严密,但太过笨重,在贴身搏斗时无法施展拳脚。
为了适应战争的变化,到三国时,盔甲的种类也变得五花八门。在曹植的《先帝赐臣铠表》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 黑光、明光各一领,两当铠一领,赤炼铠一领,马铠一领,今世已平,兵革无事,乞悉以付铠曹自理 。这里面就列有黑光铠、明光铠、两当铠、赤炼铠和马铠五种。而且,在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时,吕布不但身穿西川红棉百花战袍,还体挂兽面吞头连环甲。
这个时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七擒孟获,大战乌弋国“藤甲军”时,乌弋国军队使用的藤甲。彼时的藤甲已非昔日可比,不但用料精细,经油浸日晒十几遍,制作还十分精良,穿在身上刀箭不入,而且遇水不湿,渡江不沉。 藤甲利用了“以柔克刚”的力学原理,相比笨重的铁甲不利于士兵的行动,藤甲在这方面更胜一筹。
以重量而言,宋代的盔甲可在重量上排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宋仁宗时期,为了对抗夏辽骑兵,北宋军队采用重装步兵,密集阵容的战法。 《武经总要》记载,当时宋军步兵的负荷,包括兵器在内,达到了40公斤左右。
人类对盔甲的依赖一直持续到16世纪末,在这期间盔甲虽然在历朝历代都有所改动,但在形制、款形和用料上都没有较大的变化。16世纪以后,火器的出现,宣告热兵器时代的来临,老式的盔甲因无法抵御子弹的打击,开始衰落,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这个问题是有些疑问的,不能看那个访问王均什么的人怎么说的,他这是在误导群众。
盔甲这东西特别牢固的,有,一般的铁弹枪打不穿的都有,那是朝鲜地区的铁木做的,那是最硬的,至于藤甲,我们先放一放,看下几中盔甲的类型,最常见的有鱼鳞甲,甲片一层叠一层,是中国古代最常见的,也只有在国力较强的时候有,如唐朝,明朝,宋时期国家的财政军事实力大大折扣,将士穿的都是皮甲,电视剧水浒传里面的那些是真实的,没钱造铁的,只能用皮的和布的,所以那时候出件铁的盔甲,如金枪手徐宁的唐貎甲,真要当宝贝的,明朝的时候国力强盛,也用的铁甲,到后来国力不行了,只好用布的来充数。
铁甲的威力在哪呢?袁崇焕那时候抗清,史书记载是袁崇焕身上中的箭如刺猬一般,但他一点事情都没,原因就是穿了重的铁甲,八旗军穿的是布,皮甲,本来袁崇焕军队善战,再加上盔甲上的优势,所以八旗军十分惧怕。
铁片鱼鳞甲在防御刀砍的时候效果非常好,甲片叠一起能缓去加上来的刀的冲量,但在防御长枪的时候由于不是紧密缝合的,很容易被枪尖戳伤,所以在西方为了防御骑士长矛,出现了锁子甲,古代中国也应该有,锁链套锁链,枪头刺过来,锁圈就正好卡住枪头起到保护的作用,它的缺点在于空隙要是小了,锁链做细,容易会断,做粗了,孔大了,无法对弓箭进行有效的防御,箭支会穿洞造成致命的伤害。
那么藤甲呢?不能够否认的云南地区有些野生藤本植物韧性,强度很大,但是大家可以发现一个细节,既然是很韧很牢,那么有点生物常识的应该知道这种植物的韧皮部密度小,木质部更应该没有空隙,这么一种结构,植物体内的水分散发不出去,所以用火烧是点不着的,农村的朋友肯定对这点深有体会,越是结实的树你拿来生火做饭越是点不着,可见罗贯中给大家开了个多么大的玩笑,有人会说用油浸了怎么点不着呢?注意,这油不是液态的了,渗进去,把剩下的空隙堵了,虫子是钻不进了,桐油有毒,浸了主要防虫的,隔绝了空气还是点不着的。
那么藤甲的致命弱点在哪呢?三个字:空隙大,越是有韧性的藤越是粗大,电视里的那种藤甲藤条太细了,有用?不见得吧,你说一捆老粗的藤能把人包的严严实实么?不可能,要么象蚕丝,织了布就可以裹住全身,藤条只能粗粗地把人包下,露出很大的空,弓箭手就可以趁机发威了。
所以到后来藤甲就没有记载了,宋朝时期的大理国普遍用大象皮来造盔甲甲,刀枪不入,没有看到过藤甲,至于有人说史书记载诸葛亮七擒孟获,那么当时历史上应该有大炮和自动运兵车了,当时平南方叛乱,就三个月时间,书上记那么多地方来得及跑?没有现代的摩托化步兵装备是根本来不及的,就一小股叛乱武装,很快就平定了,至于孟获也没被诸葛亮抓住,自己归顺的,我们研究三国,一般都以三国志的记载做为标准的,而不是三国演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27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郭圣通是怎么当上皇后的她过的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