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吴三桂为何会打开山海关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明末清初这段时期,有许多历史上存在争议的话题,比如说崇祯皇帝为何冤杀袁崇焕,再比如说多尔衮是不是努尔哈赤的指定继承人。乱世出英雄,世间的英雄人物总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人物,李自成、张献忠、郑芝龙、洪承畴等等,这些名人身上都存在许多谜题,到如今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不过这倒丰富了人们闲扯的谈资。明末清初这台戏粉墨登场的人物中,小编对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最感兴趣。
吴三桂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的人生轨迹不仅出现在明亡清兴这段历史中,还延续到大清康熙年间,轰轰烈烈的三藩之乱吴三桂便是头号主角。吴三桂反清并不是一个独立事件,它跟当年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引清兵入中原有着莫大的联系,吴三桂开山海关坐实了他降清叛明的罪名,吴三桂制造三藩之乱,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是在为自己洗白,毕竟他先为明将,后为清王,死后却不想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
关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这事,历史上争议不断。很多人认为吴三桂此举无异于叛国,但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吗?吴三桂真的想被判明朝吗?这事小编无法做一个全面的解答,但至少我们能从吴三桂写给祖大寿的信中,一窥吴三桂内心真实的想法。祖大寿原是袁崇焕的部下,兵败宁锦城下后,祖大寿投降了清朝。由于祖大寿跟吴三桂的关系不一般,满清便让祖大寿做了劝降吴三桂的说客,祖大寿一连好几封信劝降吴三桂。吴三桂是怎么回的呢?
先说一下祖大寿和吴三桂的关系,祖大寿出生年月不详,估摸着比吴三桂大个二十来岁吧,祖大寿跟吴三桂关系非同一般,俩人是甥舅关系。舅舅祖大寿降清对吴三桂的触动很大,理论上讲应该动摇了吴三桂对明朝的忠心。可是祖大寿接连几封劝降信,吴三桂在回信却说了一句很重的话:儿世承国恩,誓灭女真以报”,还说“老舅若说背中国之臣主而来,与叛东土之民、东土之主何异。不事二主。人各有志,请舅亦为儿思虑”。
这话说的很重了,祖大寿应该也能明白吴三桂的态度了,可见吴三桂对大明朝还是很忠心的。可是后来他还是打开了山海关,这倒不是吴三桂不忠心,实在是迫于无奈。当时李自成已经入主北京,崇祯皇帝也在景山自缢了,大明朝在名义上已经亡了。吴三桂此时无主可忠,再加上李自成才是推到大明的罪首,而且李自成跟吴三桂的关系闹得很僵,两人势同水火。吴三桂孤悬山海关,外无援兵,内无粮草,不管是北京的李自成,还是关外的满清,他都打不过。此刻的他无论坚守只会是死路一条,他只能投降一方。李自成推翻了明朝,他作为明臣投降李自成,怎么对得起列祖列宗呢,吴三桂想活命唯一的出路便是投降清军,这种情况下,怎么能说吴三桂是明朝叛将呢。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可以说是明亡清兴中的转折点性大事件。如果没有吴三桂的引清兵入关,李自成未必不能在山海关挡住清军。那么,之后中国历史的走向将完全不同了。那么,吴三桂为什么要引清兵入关呢?难道真是如一些文艺作品里所说,是为了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吗?
很多人都知道,在崇祯朝,吴三桂是辽东总兵。但明末的辽东地区,吴三桂一开始只是诸多总兵中的其中一个,只不过到了1644年他已经是仅剩下的一个,同时也是官阶最高的总兵。而总兵之职,只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因为辽东总兵只是个地区总兵,地区总兵的上司既有官阶上同正二品的巡抚,也有一品的总督。所以在他还没有被封“平西伯”前,吴三桂他也有2个上司,而这2个上司都是有调兵权的。他们分别是:1.蓟辽总督兼兵部尚书王永吉。2.辽东巡抚兼都察院右佥都御使黎玉田。
1644年三月四日(阴历),崇祯下诏升吴三桂为平西伯,唐通为定西伯,左良玉为宁南伯,黄得功为靖南伯。命令他们尽快进京勤王。其中唐通一路军队投降了李自成,左良玉与黄得功等关内军队在之前的作战失利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与大顺军既交过战,大顺军攻占北京城之后也没有前往救援。到了三月六日,崇祯接到奏报:太原、宁武关、雁门关等地都被攻破,山西已经“沦陷”。到了此时崇祯才明白,再不调关外军队勤王,北京城就保不住了。所以当天就下手诏:王永吉总督关外军队与吴三桂一起弃守宁远,迁徒边民,进京勤王。
二十日,王永吉率领的辽东军先头部队来到了丰润县(今唐山市丰润新区),离北京城还有数百里之遥。而就在一天前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已经攻陷了北京城。二十三日,王永吉在蓟镇盘山听到北京的剧变后,开始返回。二十四日,已经抵达永平的吴三桂也得到了北京城陷落的消息,于是一面派人回京打探详细情况,一面继续前行接应王永吉的部队。二十九日,吴三桂的家将傅海山冒死从北京城逃出赶到了玉田向吴三桂回报了北京城中发生的一切。至此吴三桂和王永吉终于确信了崇祯皇帝已经殉国,百官纷纷投靠李自成,并且大顺军还在北京城内进行拷掠追赃。甚至吴襄也遭到了拷打,还抢了吴家的五千两白银这让吴三桂大为震怒。因为刚被封为平西伯的他居然已经是亡国之臣,封他为平西伯的崇祯居然也成了亡国之君。所以他当场就发誓:“君父之仇,必以死报”。
四月初一黎玉田收到了清军进驻了已被放弃的宁远,并有南下的迹象,所以派人通知了王永吉与吴三桂。王永吉、吴三桂于初五这天的早上抵达。一到山海关就与黎玉田、高第等人商议今后的去向,下午商议结束以后,王永吉决定联络史可法,让其北上和辽东军一起收复北京。但在当天晚上,李自成的招降使者:唐通与左懋泰、张若麒也赶到了山海关。
面对李自成突如其来的招降,众人又商议了一番,决定拒降,要做 “忠臣”,所以王永吉按原计划南下联络史可法,等其北上后,吴三桂再率辽东军西进,一起夹击李自成,从而收复北京,但为了拖延时间所以派黎玉田为使者前去北京假意与李自成谈判。要其保证不侵犯此时在山海关的所有人的利益。只是王永吉与吴三桂没料到,黎玉田居然在北京城里投降了李自成。
黎玉田为什么要投降?因为原本官位最大的就是蓟辽总督王永吉、其次是辽东巡抚黎玉田、然后是辽东总兵吴三桂。但是,1643年九月的最后一次宁远大捷后,原本只是宁远总兵的吴三桂不仅官至“辽东总兵”,更是把辽东军变成了“吴府兵”军 ,只是在名义上还受2位文官的节制。
原本王永吉是“老大”,黎玉田是“老二”,吴三桂是“老三”。但是这之后,吴三桂一个武人居然一跃超过了2 位文官成了“老大”。王永吉和黎玉田都成了吴三桂的“幕僚” ,但是“幕僚”按照官位来说,王永吉是首席,黎玉田是次席。而李自成的招降使团来了以后,同为“伯”且是吴三桂旧识的唐通,不仅给他送去了4万两白银,还带去了家信。都是山东籍的张若麒与左懋泰也同时与曾是山东巡抚的王永吉是旧识。但却唯独忽略了黎玉田。而黎玉田直到,一旦日后被李自成知道自己是假意谈判,肯定是死路一条。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身为陕西人的黎玉田借着去北京城谈判的机会投降了大顺,并为他带去了此时的众多情报,最终也间接促使了李自成发兵山海关。
再说吴三桂与王永吉两人为什么拒降?如前文所说,他们知道了北京城中发生的“追赃”行为。最重要的是还触怒了山海关的当地官绅,要知道明王朝从开朝以来就在山海关当地囤积了大量的物资。如果此时投降大顺军,那这些物资就等于白白送给了大顺军,这是山海关当地官绅所不能接受的。而辽东地区囤积多年的物资此时也归了吴三桂,他本人当然也不愿意就这么白白送给大顺军。
但是这样一来就意味着会彻底激怒李自成,他的大顺军从陕西一路攻到北京城,大半个北中国都抵挡不住。如果真率大军前来,那区区一座山海关能在南方的援军赶到前挡住大顺军吗?
所以就在这一天,原属辽东军“监纪同知”的童达行向吴三桂提出了向清军“借兵为崇祯复仇,事成割让黄河以北之地作为酬谢,并立太子于南京,存续国脉,与清朝南北分治”这个献议,但是事关重大,借兵剿贼虽可成“申包胥,郭子仪”但是万一成了“石敬瑭”这个责任谁来负?
说到底,虽然此时身怀崇祯诏书的吴三桂与王永吉其实早在三月十九日以后就成了明王朝在整个北中国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但是吴三桂只是名义上的“平西伯”。缺乏政治经验的他对这等大事根本茫然无知,必定会询问他的“幕僚长”王永吉。而文人兼政客出身的王永吉与众人一边商讨一边等待了5天。在这5天期间,不断接到北京城内官绅被“追赃”以及清军将要倾举国之兵南下的消息。原本还只是想南北夹击李自成的吴三桂与王永吉,在四月十日得到清军南下的确切消息后,终于同意了童达行的献议,起草了一份以吴三桂的名义向清朝提出了借兵的“请兵书”,希望清军可以绕道长城西面三路夹击李自成,并在四月十一日发出。同时在北京以东至山海关一线发布昭文。其昭文内容大致为:“周命未改,汉德可思,试看赤县之归心,仍是朱家之正统”。
而且王永吉耍了个心眼,只以吴三桂的名义提出“请兵”。那如果成功的话那身为“幕僚长”的王永吉说不定也能封个“伯”甚至更高的爵位,从而能成为“申包胥,郭子仪”,但若失败那吴三桂就是“石敬瑭”。换句话来说,有功就是他王永吉的,有罪就是吴三桂的(此举再次看出王永吉的确是个官场老鸟)。更可恨的是居然迟至四月十七日,得知多尔衮改变了进兵路线以后,王永吉才以亲自去见史可法的名义去南方寻求援军,但事实上,却是将所有的烂摊子留给了吴三桂。就这样,吴三桂可以说是稀里糊涂的,将改写历史的机会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上,变成了大顺军与清军即将到来的决战中举足轻重的砝码,也成为了引清兵入关的“千古罪人”……
王霜州/文 长城防线与宁远之战 1644年,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活跃着三支不同的政治力量:没落的明朝、攻占北京的李自成农民军和关外正在崛起的清朝。对于这段历史,今天人们谈论的焦点大多是吴三桂献城,因为明朝末期唯一能抵抗清朝八旗兵锋的只有长城了。 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6300公里,由连续城墙、关隘、烽堠和各种障碍组成。历经千年烽火,长城防御北方骑兵骚扰的成效显著。明朝对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在明朝统治中原的270多年中,长城的修建从未停止过,长城防线在防御基础和战术上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 从结构上看,明长城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都有很大改进,墙体由砖砌、石砌和砖石合筑、泥土夯筑而成。在筑城上,明长城更加注重倚重地势,修筑者充分利用山险水障等天然障碍,城墙的高低薄厚都随山形地势而异。明长城的防御工程也较前朝大大加强。城墙顶部内设宇墙,外设雉堞,雉堞上有望孔和射击孔,便于守城士兵防御作战。为增强守备,明长城在关键地段加修多道城墙,有的地方大大小小的石墙竟多达28道。此外,还有劈山墙、山险墙、木柞墙和边壕等辅助防御设施。上百座雄关隘口和上万个墩台将明长城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比以往任何朝代的长城都更加坚固完善。 为了加强京畿北方的防御,明长城加大了这一地区的防御纵深,采用多道城墙、大纵深的防御,由外而内分别为外长城、内长城和内三关长城,逐层掩护,重叠设防。对于手持弓箭大刀,只善于野战奔突的八旗骑兵来说,想攻破如此坚固的长城防线,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实,明清在关外的战争中,曾经进行过城池攻坚战,最为典型的便是宁远之战。宁远(今辽宁兴城),是明朝在关外的最后堡垒。当时很多明将主张收缩防线,据守山海关,抗清名将袁崇焕却提出“保关内必守关外,保关外必守宁远”。为抵御清军(其时称后金),袁崇焕大修宁远城墙。不久后的战斗证实了袁崇焕此举的高明。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清太祖努尔哈赤趁辽东明军易帅撤军之际,率八旗精锐6万出沈阳,直逼宁远城。携辽沈之战余威的努尔哈赤并未把宁远放在眼里,随即挥师攻城。后金军推着车为前导,步骑兵蜂拥攻城。城下,弓箭手万箭齐发,一时间“城堞箭镞如雨注,悬牌似猬刺”。在如此猛烈的攻势下,宁远城一度危如累卵,却终因城池坚固、守城兵器配置完备而未被攻破。可怜数万精于骑射的八旗劲旅不得施展,反被明军的西洋大炮轰得伤亡惨重,努尔哈赤也中炮受伤,半年后疽发病卒。 入关之路有几重 如果吴三桂不献山海关,清军就永远无法踏上中原大地吗?其实,由山海关入关是清军最近的进攻路线,但并非是唯一的路线。事实上,清军在1644年的山海关之战前,已经先后5次经山海关西面的路线大举进入内地,进攻明朝。 第一次是在1629年,皇太极率大军亲征,经由热河进军,破长城的大安口和龙井关直入内地,占领遵化,攻陷蓟州,兵围北京。这次入关的最大成就,是皇太极成功施用反间计,使崇祯杀掉了名将袁崇焕,为清军剪除了最大的劲敌。 第二次是在1632年,皇太极率清军由蒙古草原进军,兵抵张家口北面,“列营四十里”,炫耀兵威,迫使明守将缔约讲和,然后收兵而还。 第三次是在1636年,皇太极命阿济格统率大军,破居庸关入长城,直捣河北,一路打得明军狼奔豕突,与明军作战56次,攻下12城,俘获人畜十几万,后经冷口关出长城北还。 第四次是在1638年,多尔衮由青山关入关,岳托由墙子岭入关,在华北大地上纵横扫荡。明朝督师卢象升率军在河北巨鹿迎击清军,兵败阵亡。与袁崇焕、熊廷弼齐名的抗清名将孙承宗率百姓坚守高阳,也城破阵亡。清军一共攻下一府三州五十七县,包括山东省府济南,掳男女五十余万和大量牲畜财物,然后出青山关而归。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27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阴丽华在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