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名将司马错有多厉害稳固后方,功劳不比白起低!

以史为鉴 2023-07-04 10:11:49

名将司马错有多厉害稳固后方,功劳不比白起低!

名将司马错有多厉害?稳固后方,功劳不比白起低!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春秋,礼崩乐坏而又诸侯并起。

战国,精彩纷呈而又众说纷纭。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频繁的战乱,除了让百姓饱受摧残外,还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以及社会的进步,华夏大地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也在战争的表象下不断催化孕育着。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对于一个诸侯国来说亦是如此,统一华夏的重任,在强大诸侯国中不算翻转,最终花落秦国,而秦国为了能完成此项任务,整整经历了七八代君主的励精图治。

秦国的强大离不开商鞅变法,但这只是一个基础,并不是全部,真正让秦国具备横扫六国之势的是强大的综合国力,决定战争成败的也绝不单单只是军事实力。

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彻底失去和秦国抗衡的资本,而秦国惨胜伤亡亦不小,但是在短短数年,就能迅速恢复,何也?

其实是得益于稳定大后方源源不断提供的支撑。

说起秦国稳定的后方,那就绕不开资源丰富的巴蜀两地,而让巴蜀并入秦国版图的是司马错。

那么名气不高的司马错对秦有何贡献?让秦无后顾之忧,功劳不比白起低。

名将司马错究竟有多厉害?伐魏攻楚灭亡蜀国,历经3任秦王一直被重用,位高权重而得善终,关于司马错的故事,我们还要从秦惠文王说起。

族灭商鞅,不废其法。

秦孝公继位之初,山东诸侯想要合而瓜分秦国,但最终因为利益分割不均等问题而被搁浅,这是秦国历史的一段耻辱,发愤图强的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让秦国一跃成为西部强国,虽然仍被山东诸侯冠以蛮夷,但实力却让它们恐惧。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触动了秦国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也就失去了支柱,再加上嬴驷对于此人也不感冒,于是对秦有大功的商鞅,最终也只能落得被车裂的下场。

纵观山东六国的变法,我们会发现,只要主张变法者死,那么变法就会夭折,楚国的吴起变法是如此,韩国的申不害变法亦是如此,但秦国的变法却没有跟随商鞅的死而结束。

因为秦惠文王知道商鞅的变法确实能强大秦国,所以即使族灭了商鞅,但商法仍被有条不紊的贯彻着,足见秦惠文王的雄才大略,此外,这位秦王身边还笼络了一大批人才,文有张仪连横六国,武有公孙衍、樗里子、司马错。

伐蜀灭韩?争论不休。

秦国强大之后,自然免不了要对外扩张,这是诸侯生存的法则,秦惠文王就对这事比较发愁,但既然想不到门路,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采众人之谋。

秦惠文王也正是这样做的,于是叫来了张仪和司马错,纵横大家张仪一直把山东六国作为纵横捭阖的棋盘,他的建议是直接伐韩,毕竟巴蜀两地从来就没在张仪的脑海中存在过,而司马错听了张仪的建议直接大摇起头,认为张仪的策略有重大失误。

司马错认为想使国家富有,必须扩充土地,想使军力强大,必须让人们富有,想要建立王业,必须要广施德政,现在秦国虽然强大了一点,毕竟不具备一国对多国的实力,去攻打韩国容易,却极其容易引起山东诸侯的群起而攻之。

如果秦国去攻伐巴蜀,这样既不会引起山东诸侯的警觉,又能扩充秦国的土地,并且为将来攻灭楚国打好基础,正所谓得蜀既得楚,秦惠文王听到司马错的分析,认为相当有道理,就让司马错率兵攻蜀,司马错不负众望,不到一年就攻克了蜀国,平定了蜀地。

平定叛乱,伐魏攻楚。

平定了蜀地之后,蜀王被降为蜀侯,成为了秦国的附庸,秦王自然要派人去管理,选来选去选了一个叫陈庄的就做蜀国丞相,陈庄虽为臣子,但蜀侯都要听他的,毕竟他是秦国指定的实际管理人。

但是陈庄此人日益膨胀,秦惠文王死后,陈庄觉得自己要做实实在在的蜀王,就立即宣布独立,刚继位的秦武王那叫一个生气,于是命令司马错协助甘茂去平定陈庄的叛乱,两人通力合作,甘茂诛杀了陈庄,蜀地再次回归秦国怀抱。

但秦武王是个短命的主,秦武王去世没几年,秦昭襄王也刚站稳脚跟,蜀地郡守再次反叛秦国,司马错又一次被派去平定叛乱,此次司马错诛杀叛臣二十余人,彻底稳定了蜀地。

秦昭襄王统治时期,平定蜀乱的司马错一直被重用,向东攻打魏国,与白起一起夺取魏国城池60余座,向南从巴蜀进攻楚国,夺取楚国黔中郡,迫使楚国割让出汉水以北和上庸,可以说司马错几乎把秦国地盘扩大了一倍之多。

名气不高的司马错对秦有何贡献?让秦无后顾之忧,功劳不比白起低,可以说,白起动不动挥师数万人去攻城略地,其实都少不了稳定后方提供的粮草支持,当我们赞叹白起统兵作战的能力时,往往都忽略了司马错立下的功劳。

名将司马错有多厉害?历经3任秦王一直被重用,位高权重而得善终,纵观战国时期秦国的历史,能打仗的将军有很多,但能得善终的却不多,后面的王翦算一个,但司马错可是经历了三位秦王,如果从此点分析,王翦不如。

说完了司马错,我们接着分析巴蜀两地对于秦国的意义,巴蜀两次由于常年远离中原战乱,百姓本身就比较富裕,地广人稀的巴蜀之地,大量肥田都不被开垦,秦国占领了巴蜀也就意味着多了一个粮仓,意义重大。

在中国历史上,巴蜀之地,汉中之地,关中之地是中国封建王朝更替时的必争之地,占据了这三地,也就意味着掌握了决定战争胜负因素中的经济因素,由此可见司马错平定蜀地对秦国统一华夏的深远意义。

历史上司马错怎么死的 为何说司马错才是秦朝第一名将

  司马错怎么死的?在秦国历史上有很多的能人名将,而司马错秦国的第一名将,那么很多人都会怀疑,为何说起秦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大家想到的都是白起,张仪,王翦等人,而不是司马错呢?司马错一生中只打了两场战役,可是却为秦国史上立下了不可估量的功劳,所以,在秦国史上才会称司马错为第一名将?那么为何最后司马错会被赐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事情的真相。

  在历史上对司马错的记载并不是很多,司马错和张仪都是秦国的重要人物,张仪是一位纵横家,因为连横之术让秦王对他很是信任,张仪到处游走在各个国家,推崇他的连横之术,受到很多人的赏识,都知道张仪是一位能够靠一张巧嘴征服天下的人。

  司马错是一位在战略上有着独到眼光的人,能够受到秦王的赏识,完全是因为他目光深远能够看出战场上的厉害关系。他在别人都在为秦国统一天下做准备的时候,他却坚守蜀国,在后来将蜀国攻占之后,秦国实力大增,只是当时的秦惠王喜欢张仪的连横之术,对于司马错在军事上的主张并不关心,所以导致司马错没有得到重用。

  其实,司马错是一位非常有眼光和实力的军事天才,他的才能不在任何军事家之下,甚至是很多人都不能和他比肩的,只是他没有遇到一位赏识他的伯乐,所以致使他的才华被掩埋,在历史上他的功劳也没有白起他们多,司马错成为了一颗被掩埋的金子,最后郁郁而终。

战略家司马错:西进灭蜀、伐魏攻楚,为秦国逐鹿中原奠定基础,知道他吗?

战国末期,王室衰微,神州大地烽烟四起,各个诸侯国都在想方设法壮大自己的实力,于是在从分裂到大一统的历程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良臣名将,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将那个时代点缀得绚烂多彩。

在秦国逐渐崛起的道路上,战略家司马错就是一块坚实的铺路石,灭亡蜀国、伐魏攻楚,无论是文韬还是武略,他均有所建树。

纵横捭阖

早年的司马错,拜在纵横家门下学习,培养出了不俗的辩论功力。在历史上,他与当时的秦国丞相、著名的纵横家张仪有过一场精彩的辩论。

秦惠文王时期,秦国的国力并不如后来那样强大,西有蛮夷侵扰,东有列强虎视眈眈,可谓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秦国西南部有巴国、蜀国、楚国三个国家,形成了三国鼎立、互相牵制的局面。

原本这三国之间的明争暗斗与秦国无关,只是有一年,巴蜀两国交战,巴国败退,蜀国又借机想要灭掉一个名为国的小国。

苴侯无奈逃往巴国,巴国国君不得已向秦惠文王求助,而蜀国国君此时却也派人向秦国求助,想要一举吞并巴国。

巴蜀之地,对于当时的秦、楚两国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若楚国得到了它,秦国就会陷入楚国的包围之中,再难挥师东进,逐鹿中原;相反,若秦国得到巴蜀,楚国的都城郢都就完全暴露在秦国的势力范围中。

秦惠文王做梦都想得到这块地方,无奈蜀道过于艰险。千年之后李太白有诗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唐代仍如此,更何况更为落后的战国时代。

但不巧,秦国的老对头韩国此时也来寻仇,秦惠文王一下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边是梦寐以求的战略要地,另一边又涉及国家的尊严,实在难以抉择。

朝堂之上,大臣们也争论不休,两方相持不下,秦惠文王干脆让主张攻韩的丞相张仪与主张攻打巴蜀的司马错在朝堂上展开了一场辩论,以便尽快作出决定。

张仪认为,此次若先与楚、魏两国交好,再攻打韩国,就能出其不意逼近周王室的都城,到时就能够逼迫周王交出传国的天子九鼎,进而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从此成就一番霸业。

巴蜀两国只不过是尚未开化的蛮夷小国,即使攻下也不能彰显秦国兵力,不足以兴师动众。

而司马错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贸然进攻韩国会引起中原各国的不满,更会引起周王室的反感。

倘若周王先一步与齐、楚、赵、魏等国交好,割让土地,交出九鼎,那么秦国不会得到任何好处,还会落下不仁不义的恶名。

相反,出兵巴蜀不需要过多的兵力就能轻松拿下,不仅不会引人注目,招来恶名,还可以利用巴蜀之地的富庶增强秦国的实力,为以后的壮大做铺垫,可谓是一举多得。

聪敏的秦惠文王立刻明白,攻打巴蜀才是自己的上佳选择。同年十月,司马错奉命出征,率军消灭了蜀国,巴、两国还未来得及庆祝,也被司马错一并消灭。

此后,巴蜀两次叛乱,都被司马错平定,秦国的领土扩大了将近一半,人口、赋税同样增加不少,国力更加强大,有了更加雄厚的实力能够支持将来的进一步崛起。

承前启后

提起秦昭襄王时期的名将,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有“杀神”之称的白起,但很少有人知道,如果没有司马错的积累,也许秦国的实力并不足以支撑白起那样一往无前、不顾一切的精进。

作为司马迁的八世祖,司马错在《史记》中却没能拥有自己的列传,但尽管如此,从有限的笔墨中也能让我们看到这位老将超人的风范。

公元前295年,司马错担任秦国国尉,率军攻取魏国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

公元前291年,司马错担任左更,率军攻占了魏国邑(今河南济原南)和韩国邓城(今河南孟县西)。

公元前280年,司马错率军由陇西南下,经过蜀地东进,攻取楚国黔中郡(郡治不详)。

秦国的军队,向来有“虎狼之师”的称谓,但在上下一片杀伐之气中,司马错却显得沉稳自如,他没有后来的白起、王翦、王贲那样的冲劲,而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演绎出了战争的艺术。

我们甚至可以作出这样一个类比:

白起、王翦、王贲行军作战,一鼓作气,势如破竹,恰好是秦国国力在一代又一代的积累、沉淀之后的喷薄;而司马错稳健的风格,就是秦国积累、沉淀的过程中最好的体现。

就像秦国从荒野小国一步一步成长,最终才积蓄出吞灭六国的强大力量。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说的就是如此。

善始善终

对于这位智慧和勇气并存的名臣,史书的记载少之又少,几场大战结束,司马错就这样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我们甚至无法得知他确切的生卒年,更不知道他从何而来,又往何处去。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必然是得到了满意的归宿。《史记》中铺张笔墨描写的,往往是悲剧的结局,譬如白起、譬如李牧、蒙恬再到后来的项羽。

英雄的悲剧通常能激起读者无限的遐思和无穷的回味。

司马错没有轰轰烈烈的结局,那么我们可以推知,他必然有一个平安顺遂的晚年,和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圆满结局,得以善始善终。

千年后的刘禹锡,在登上少梁古城后,心绪涌动,为司马错提笔作诗:

将军将秦师,西南奠遐服……耕人得古器,宿雨多遗镞。楚塞郁重叠,蛮溪纷诘曲。留此数仞基,几人伤远目。

于历史,他也许只是帝王将相的附属,可是对于他自己,他就是独一无二的主角,一生戎马,出将入相,不负此生。

?司马错简介 秦惠王时期将领纵横家司马错生平

   ,秦惠王时期将领,司马迁的八世祖。学属纵横家。曾跟张仪有过争论,主张先伐蜀再伐韩。前316年从石牛道上纵横千里,灭掉蜀国。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秋, 率陇西兵二十万人南下东攻楚国,迫楚献出汉北及上庸地(今湖北西北部)。司马错之孙司马靳,为白起部将.司马错,生卒年不详,战国秦夏阳(今韩城)人,司马迁的八世祖,战国中后期秦国名将。>  仕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三世。司马错伐蜀是秦统一中国之前的一个重大的军事举措,在秦史上是不可或缺的。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社会、经济、政治基础,司马错伐蜀则为秦统一中国打下战略基础,二者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同等之功的。>  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巴蜀相攻,秦惠文王欲趁机灭蜀,却因韩侵秦而举棋不定。张仪主张先攻韩,司马错力排张仪之议,认为伐韩将导致诸侯合纵对秦,伐蜀则既可得其人力物力以充实军备,又可占据有利地势顺水而下攻楚。这议为秦王采纳。同年秋,即与张仪、都尉墨等率军从石牛道伐蜀(参见秦灭巴蜀之战),与蜀王之师战于葭萌(今四川广元昭化镇),蜀王败逃至武阴(今彭山东),冬,灭蜀。继而又灭巴、苴。秦惠文王十四年陈庄杀蜀侯,后归降。秦武王元年(前310年),因蜀相陈庄叛秦,司马错受命协助平定蜀乱,甘茂诛陈庄。秦昭王六年(前301年),蜀侯辉反,司马错平叛,并诛郎中令等27人,平定蜀中。昭王十六年,司马错担任客卿,受命攻魏,取轵(今河南济原南),攻韩,取邓(今孟县西)。十八年,司马错与白起等又攻取魏国六十一座城邑。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率陇西兵及巴蜀兵十万人,从蜀地沿江而下,攻楚黔中(今湖南西部及贵州东北部)(参见>黔中之战),迫楚献出汉北及上庸地(今湖北西北部)于秦,实践了他得蜀即得楚的部分预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27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