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家张仪是个大骗子?化解六国合纵联盟的张仪有多损?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何为纵?南北为纵。何为横?东西为横。
起初,纵横代表的只是方位,但在战国时代纵横却代表了一个特有的群体,他们也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流派,名曰:纵横家。
纵横家相传是鬼谷子创立的,他们主要从事的是政治外交,战国时期诸侯并起、各自为政的舞台,让这群人有了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混乱的诸侯国局势,正是他们纵横捭阖的基础。
但,其兴也快,其亡也速。
因为纵横家的智谋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特有的产物,秦朝之后,华夏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这种“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几乎再没有意义可言,尤其是汉朝之后,纵横家们已经很难有施展的空间了,虽然偶尔还会出现类似人物,但已无翻江倒海之能。
说起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不少人会想到张仪、苏秦。
这倒也无可争议,毕竟此二人是纵横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张仪为横,苏秦为纵,一个是让山东诸侯连横亲秦,一个是使山东诸侯合纵抗秦,不少史书(《史记》、《资治通鉴》等)也把此二人描述成无可争议的对手。
然后,根据马王堆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却表明苏秦的辈分要比张仪晚了近一个时代,这里暂不论,我们本篇也抛开苏秦,单论张仪。
纵横家张仪只是一个大骗子?不止,他还是经常背后说人坏话的小人。
化解六国合纵联盟的张仪有多损?为秦国效力的大才,他排挤了3位,此事我们还得从公孙衍说起。
张仪挤走公孙衍。
商鞅被秦惠文王车裂之后,接替秦国大良造的是公孙衍,此人可以说是一位不世出的大才,统兵打仗他在行,纵横谋略他出众,可谓是文武全才,秦惠文王也十分重用他,他为秦国大业积极奔走,凭借口舌之利,硬生生地让魏国割让了阴晋之地。
这块地方,对秦国来说意义重大,因为此地是秦国东进路上的一颗钉子,而公孙衍不费刀枪却帮助秦国给拔出了,秦王大喜过望,还把此地的名字改为了宁秦,意思是让秦国能够安稳得地方。
此后,公孙衍又把目光瞄向了当初被吴起率领魏武卒攻取的河西之地,于是带兵伐魏,魏国不能敌,就割让了河西之地给秦国以求和平共处,此外魏王还派人重金行贿公孙衍,让其退兵,公孙衍收下这笔不菲的金银珠宝,就建议秦王放下魏国,进攻别的国家。
但此时张仪去了秦国,立即对秦王阐述了公孙衍的私心,回过神来的秦王立即疏远了公孙衍,公孙衍感觉不妙,不得不离开秦国,去了魏国做了将军,此后公孙衍首倡山东诸侯的合纵攻秦,着实让秦国畏惧了一把,幸好张仪嘴皮子也够硬,硬生生地化解了这次危机。
张仪中伤陈轸。
公孙衍被挤走之后,另一个叫陈轸的纵横家又在秦国冒头了,同为谋士,又为一个主子做事,自然免不了争夺秦王的宠爱,看着秦王经常询问陈轸的意见,这让张仪很是不爽,既然不爽,那就要想办法治一治陈轸。
于是张仪在背地里对秦王说,陈轸有离开秦国,转去投靠楚国的打算,他积极奔走于楚国也是为自己谋划,大王要小心为妙啊。
秦王听到张仪的言论,很是生气,于是叫来陈轸询问此事是否为真,陈轸听到秦王询问,就知道是张仪在背后捣鬼,于是就对秦王大大方方的自己确实要投靠楚国。
秦王被陈轸的话说的一愣一愣的,就问为何要这么做,陈轸就对秦王讲了伍子胥的故事,说天下的君主都想得到忠臣,自己正是因为忠于秦国,楚国才会想重用自己,这让秦王恍然大悟,但秦王最终还是让张仪做了宰相,陈轸自知在秦国的日子不会好过,真去投靠了楚国。
张仪暗害樗里疾。
排挤了两位来秦务工的外来户,张仪在秦国如日中天,但又出现了一个人,让张仪很看不惯,此人却不同于公孙衍和陈轸,因为他是正儿八经秦国王族之人,秦惠文王的弟弟,嬴疾,又称樗里疾。
此人也是一个相当厉害的主,江湖人送外号“智囊”,搞外交十分有手段,并且领兵打仗也有一手,可以说是秦国王室中的佼佼者,但就是这样一个背景深厚的人,张仪也敢暗害,因为此人威胁了张仪的地位。
张仪害人那是一个不动声色,他先提高樗里疾在秦国的地位,然后再让秦王派樗里疾出使楚国,并且暗中请楚王向秦王请求让樗里疾担任楚国丞相。
不明就里的楚王,鉴于秦国强大的实力,还真这样做了,于是张仪趁机对秦王说,万万不可答应楚王的要求,不然樗里疾就会把秦国出卖给楚国了,这让秦王十分生气,结果樗里疾只能从楚国逃跑了,后来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即位,把张仪给逼走了,樗里疾再次登上秦国舞台发光发亮,为秦国强大立下汗马功劳。
纵横家张仪只是一个大骗子?不止,他还是经常背后说人坏话的小人(具体张仪有哪些骗子的表现,可以参见张仪欺楚,这里暂不论),张仪凭借着秦惠文王的宠信,只要有人威胁到了他的地位,就会想方设法排挤,解决掉对自己权势地位有威胁的任何人,不得不说,张仪实非君子也。
化解六国合纵联盟的张仪有多损?为秦国效力的大才,他排挤了3位,公孙衍、陈轸、樗里疾此三人都是难得的人才,可能不少人对陈轸比较陌生,但此人曾凭口舌之利,为齐国击退楚国大军,秦王谋划大事,也经常询问陈轸意见,足见此人能力之不凡。
从张仪的生平事迹,我们会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纵横家的谋划多从主观政治出发,也就是满脑子想的都是利用混乱的国际局势,谋求自己的私利,朝秦暮楚,反复无常俨然是纵横家们的常态,这也是纵横家历来得到评价都很低的根源所在。
但也不能不承认,这些纵横家们确实有本事,他们的谋划虽然是为自己,但却能准确地把握君主的心理,让这些君主觉得他们的谋划确实是为了自己好,为了国家好,不得不说,纵横家们的嘴皮子,当真胜过千军万马。
张仪之死其实没有过多的解读,就是正常死亡。秦惠文王因为张仪功劳卓著,就封他做了“武信君”,并赐封给他五座城邑。张仪的连横之术成为后来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本战略。
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对于张仪这样的谋士来说,最让他伤心,对他打击最大的就是别人不采纳他的意见吧,在齐国对他无视之后,张仪好像得了一块心病,到魏国之后一年就死了,这也是这类谋士的最终结局。
张仪功绩:
凭三寸之舌戏弄天下诸侯,变六国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为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打下基础战国时代群雄逐鹿,纵横家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四处游说,可谓“一口倾国”,这其中最显要的人物当属主张“连横”的张仪。
据记载,张仪年纪轻轻便掌握了纵横家的看家本领,几经辗转后,他来到秦国,得到了秦惠王的赏识,被封为相,后来张仪出使各国,凭三寸之舌戏弄天下诸侯,首先破除了秦国和齐国两个大国的联盟,后来又先后到齐国、赵国、燕国,说服各国诸侯“连横”亲秦。这样,最后六国“合纵”联盟终于被张仪拆散。
张仪剧照
关于张仪连横的事件起因,要从孙膑大破魏军说起。自魏国战败后,国力日渐衰弱,而与此同时,秦国却逐渐壮大,对其余六国渐渐形成威胁之势。六国君王惴惴不安间,有政客主张六国形成军事同盟,联合对抗秦国,于是乎,合纵抗秦的战略联盟形成。秦国虽强,却一时也奈何不得。
在这非常时刻,身为秦惠王谋士的张仪提出了自己的连横谋略,即六国之间虽有共同抗秦的意愿,然而他们彼此之间亦有不少矛盾和猜忌,不肯齐心协力。因此,欲瓦解六国联盟,则必须充分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破坏彼此的信任,拆散他们的合作关系,待他们势单力孤,则可个个击破。秦惠王采纳了张仪的建议,便把这项工作交予他来执行。
于是,张仪即可开始了自己的外交策略,利用出访各国的机会,充分施展自己巧石如簧的雄辩口才,先迷惑楚怀王,成功达到了使楚国与齐国断交的政治目的,而后又施计令其余诸侯国纷纷倒向秦国,如此一来,六国合纵的局面终于被张仪成功打破。
公元前221年,秦朝大军一举消灭了六国仅余的抵抗力量,长达数百年的诸侯割据时代正式结束。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君主制朝代秦朝得以建立,中国历史也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张仪剧照
作品中描写了张仪从少年拜鬼谷子先生为师,学习游说,到后来穷困潦倒,长街受辱,又被挚友苏秦所逐,因缘际会成为秦国宰相而改变命运的一系列故事,不由得人感慨,人生的跌宕起伏,是那样充满传奇色彩。
严格意义上来说,张仪是一位周旋在六国之中的拆台高手,他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那就是逐步瓦解六国的政治军事实力,助秦国统一天下。
纵观天下大势,诸侯割据,秦惠王是无疑战国众诸侯国王中最具雄才大略的皇帝,对张仪有着知遇之恩。善于政治投资的张仪当然看得清跟着最具实力的君主才最有前途这一基本事实,因而他所做的一切与其说是为报秦王之恩,倒不如说是他有着清醒的站队意识,对七国争雄的结局有着正确的研判。
《张仪列传》中详尽描述了张仪辅佐秦惠王,继而掌握军政大权,利用出使各国的机会先后策反魏王,欺骗楚王,而后又使齐、赵、燕等三国连横亲秦,终使秦国独霸天下的过程,却对秦惠王逝世后,秦武王对张仪的厌恶猜忌之心描写得十分委婉,以至于最后张仪辞职去往魏国,两年后身故的具体经过,在笔者看来也如雾里看花,不甚详尽。
然而仔细想想,这经过又何必去深究,古往今来,终究没有几个贤明君主能容得下功高盖主的谋臣,在杀机四伏的政治舞台上,张仪的急流勇退,未尝不是明智之举。
楚怀王是楚国历史上最出名的一任国王。不过这个名是恶名――楚怀王以他的昏庸无能、头脑幼稚著称于世。
他干过两件最为人所熟知的事,一件是听信小人谗言而放逐屈原,另一件则是傻兮兮地一头钻进秦国人设的圈套,最终客死异乡。
不过,最能体现他智商额度还是擒纵张仪一事。
/d62a6059252dd42a0fe91463083b5bb5c8eab811?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1.事件经过
公元前313年,为了破坏齐楚联盟,秦惠王派丞相张仪出使楚国。
张仪声称,秦国推崇楚王,而最恨齐王,现在秦国打算攻打齐国,如果楚与齐断绝往来,解除盟约,他就能请秦王献出商於之地六百里,并让秦女嫁与楚王,双方永结为兄弟之国。
此时,秦在中原地区有两个重要的进攻基地,一是函谷关东北的曲沃,一是武关以东的商於之地。曲沃在今山西临汾,曾是晋国的首都,三家分晋后隶属于魏,公元前322年被秦所攻占。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商於之地,在今河南浙川、 内乡一带,为秦楚同道上的战略要地,本属楚国,后为秦所占。如果获得此地,则楚国便可将防线向前扩展,使秦失去进攻楚国的前沿基地。
所以,当闻听秦国打算献出商於之地时,怀王大喜过望,认为既能不费一兵一卒而获战略要地,又能坐观秦、齐大战,收渔人之利,何乐而不为?于是果断与齐国绝交。
岂料,当怀王派使者去秦国接受六百里献地时,张仪却回答说只有六里地。这是怀王第一次受骗于张仪。
两年后,即公元前311年,张仪再次前来游说楚怀王。怀王下令将其扣留,本想一刀杀掉张仪。但受惑于张仪的三寸不烂之舌,以及大臣靳尚、爱妃郑袖的从中说情,楚怀王竟然改变了主意,不仅赦免了张仪,还像过去那样厚待于他。
/c8ea15ce36d3d53999dd1a0b3187e950342ab011?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张仪于是完好无损地离开楚国。
不久,屈原出使回到楚国,听到此事,立刻上书,劝谏怀王杀掉张仪。怀王此时方才悔悟,赶紧派人去追,但那里还能追到,张仪早已溜之大吉了。这是怀王第二次上当受骗。
被同一个人骗了两次,楚怀王可以说是昏庸幼稚到了极点。
2.故事的疑点
故事里的楚怀王被张仪耍的团团转,让人读来不免感到好笑。但仔细揣摩整个故事,却会发现不少值得推敲的地方。
第一,张仪为什么会二次出使楚国?原来在这一年,秦惠王派遣使者告诉楚怀王,表示愿意用武关之外的土地交易楚国的黔中之地。楚怀王恼怒张仪,竟然说,只要把张仪交出来,不用换地,楚国也会将黔中之地献出来。于是,才有张仪接下来的出使。
但我们知道,秦国后来曾经约怀王到武关会盟,说要替楚国攻打韩魏,夺回曾经的失地。怀王听从幼子子兰的话前去赴约,结果一入武关,楚怀王就被秦军扣留下来。秦国以怀王为人质,要求楚割巫、黔中郡以赎。怀王大怒,宁死不从,最终客死秦国。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面对可能的杀身之祸,怀王宁死也不愿割取黔中之地,由此可见他的心志。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因为一个区区的张仪便说要割让黔中呢?
第二,公元前312年,楚怀王由于张仪的欺诈行为而感到颜面尽失,大怒之下发兵攻打秦国。前后历经两次战争,但两次全败,楚国由此损失惨重。这种情况下,楚国上下都恨不得能食其肉寝其皮。
然而,刚过一年,张仪竟然便再次上门游说楚王。面对楚国民众的滔天怒火,他怎么还敢孤身犯险?难道真的是为了秦国利益连命都可以不要?
第三,张仪来到楚国后,重赂大臣靳尚。靳尚向怀王宠妃郑袖说情,最终靠着郑袖的枕边风,张仪被赦免死罪。但如果楚怀王有心杀他,当他一踏入楚国国门时,就应该被抓捕入狱,并随即被处以极刑。怀王为什么还会允许他从容拜见并贿赂靳尚呢?
/902397dda144ad341b5f924fdba20cf430ad8511?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从以上三大疑点可以看出,怀王擒纵张仪之事其实大有文章。
3.故事背景
要理解楚怀王行事的真实目的,得先了解当时的政治局面。
公元前312年,楚怀王因为被秦国欺骗,所以大举发兵进攻秦国。秦、楚大战于丹阳,楚军大败,斩首八万。不久,秦国又攻占了楚国汉中六百里土地,设置了汉中郡。
秦国占据汉中后,使得巴蜀与汉中连成一片,更加便利了对楚本土的攻击形势,怀王愈加不能忍受,同年再次发大军攻秦。
楚军一度势如破竹,攻破武关,一路深入到蓝田。秦楚双方会战蓝田,在秦国的顽强防御下,楚军大败。与此同时,韩魏又侧面偷袭,一直打到邓邑。邓在武关以南,楚军于是腹部受敌,害怕被两面夹击,急忙撤军。
两次惨败,使得楚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秦强楚弱的形势自此奠定。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公元前311年,秦国派遣使者入楚,声称要与楚国讲和,希望用秦国武关外的商於之地与楚国的黔中相交换。
而怀王对此的回应则是,不愿换地,只愿得张仪便将土地拱手送出。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4.真实原因
黔中之地,本是楚国的后方。此时同巫郡一样成为楚国的前线地区。如果再丧失,秦军便可以从武关、蜀地、 黔中三面包围楚国。
一旦秦占领黔中,则可以从陆地夹击楚国,甚至可以切断楚国向滇国退守的通道。
秦国当然明白黔中对于楚国的重要性。秦惠王提出的这一交易请求,实质上是一种要挟――如果乖乖交换,一切都好。如果不然,就是你楚国不给我秦国面子,信不信我发兵打你!
然而,黔中之地,对楚干系太大,楚怀王是绝不可能把它拱手让出的。不过,怀王害怕直接拒绝秦国交易土地的请求,会给对方一个出兵的理由。而此时的楚国由于之前的惨败,势必无法抵抗秦国大规模的进攻。
怎么办?
/8718367adab44aedca80ab2cb81c8701a08bfb28?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怀王急中生智,提出要以黔中地换张仪之头。
在怀王看来,张仪不仅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而且还帮助秦国获取了三川、上郡、汉中等大片土地,面对这样的功臣,秦惠王怎么会牺牲张仪而获取黔中之地呢?
显然,这是在危难时刻回绝秦国阴谋的应急辞令。
不料,张仪真的敢再次入楚。这一下,怀王十分被动,骑虎难下。
但是在能否杀掉张仪的问题上,楚怀王心里清楚无比:一旦杀掉张仪,大军压境的秦国定将以此为藉口,硬行索要黔中之地。
楚国当然不可能就范,而楚军新败,丧失抵抗能力。战端一开,结局不难想象,这也正是张仪敢于入楚的根源所在。
张仪杀不得,但又不能不故作姿态,不然无法向愤怒的楚国民众交代。因此,在张仪入楚后,楚怀王故意给他留出时间,去拜访贿赂靳尚等人。
其后,怀王便将张仪囚禁起来,并声称要杀掉他。靳尚等人于是向怀王求情,怀王便接着台阶而下放了张仪,并厚待如初。张仪既然安然无恙,黔中之地自然无需交给秦国。
所以,怀王之所以放走张仪,并非由于受到他人的蛊惑欺骗,只是不能杀罢了。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27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