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德宗真的是唐朝活得最窝囊的皇帝吗

众妙之门 2023-07-04 10:03:01

唐德宗真的是唐朝活得最窝囊的皇帝吗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唐德宗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01早夭的胜利

众所周知,藩镇割据与宦官专权的两大政治问题,贯穿了几乎整个唐王朝安史之乱后的历史。而如果细究将会发现,唐德宗朝,这两个问题都是比较严重的。德宗经历过被安史叛军追逐的黯淡时刻,自知藩镇问题不可姑息,于是在初政时便向割据河朔的藩镇集团开战。

战事一开始颇为顺利,后来便陷入僵局,因为原先忠于唐廷、镇压藩镇叛乱的节度使,竟然同被镇压者携起手来,共同反击前线的唐中央军。

面对急转直下的形势,德宗大惊失色。他连忙调西北泾原的驻军去增援,没曾想,增援的部队路过长安时,因抱怨朝廷赏赐微薄,一怒之下竟干脆杀进长安城,逼得德宗落荒而逃,数十位皇室成员惨死乱兵刀下,德宗活得真是窝囊屈辱极了。

另外,宦官专权的问题,也在德宗朝愈演愈烈。为了制衡徘徊于忠叛之间的武将,他把驻扎都城附近的精锐部队神策军交予窦文场、霍仙鸣两个宦官统帅,从此,宦官有了兵权,干涉朝政自然更有恃无恐。由此来看,德宗不仅活得窝囊,还净给后世添乱,真的是一个十足的负面人物了。

02重整旗鼓,分化藩镇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从后来人的角度来看,这些看法,其实未免有些事后诸葛亮了。试想,经历了地方武将的连环反叛,朝臣又手无缚鸡之力,德宗不去利用“家奴”集权,又能指望谁呢?我们总不能要求德宗要预测一百年后会发生什么吧?评价历史人物,从来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的。因此,我们今天就来谈谈德宗的另一面,杰出的一面。

经历了藩镇叛乱的冲击后,德宗知道,仓促组织二次征讨,无疑会给本不景气的中央财政雪上加霜。而且另外一方面,忠于朝廷的主力尚集结于西部地区,以监视随时有可能入侵中原的吐蕃和南诏。如果轻易将其调离去镇压东北的藩镇,难免得不偿失。所以,德宗决定韬光养晦,先和河朔藩镇和解。

这种和解,不仅仅是要求河朔的节度使要在形式上效忠唐王朝,德宗还有另一个打算,那就是尽可能分化瓦解对手。河朔藩镇由魏博、成德、卢龙三地区组成。其中成德的实力最雄厚,骄兵悍将不少。因此,在叛乱始作俑者李惟岳死后,他随即把成德一分为三,即把成德统辖的一部分地区,另外分成横海、义武两份。

横海、义武的节度使,都由唐廷认可的原安史集团将领担任。他们的存在,既可与成德等藩镇相制衡,也无形中削弱了成德藩镇的实力。到了宪宗时候,成德又想叛乱,结果因河朔其他节度使不配合,而被唐军很快扫平。追根溯源,德宗的计策功不可没。

03为中兴打好经济基础

其次,打仗打得就是个后勤,而后勤,说白了就是钱。宪宗朝为击破淮西与河朔叛军,消耗钱粮甚巨。宪宗元和年初政便如此大手大脚,他的这些钱是从哪来的?

很简单,他的钱,都是前任给他积攒下来的。早在唐肃宗时候,唐廷为积累财富,就采取了盐铁官营等措施,生活必需品的大幅度抬价给民众造成不小的困扰,但也大大提升了唐王朝的经济实力。

到后来,刘晏兴办官营商业、疏浚漕河以提升江南财富转运关中效率等举措,又给朝廷带来了不小的收益。德宗当政后,继续延续前任的经济政策,另又开展两税法的改革。自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的国家经济体系,很快在德宗朝完成了全面的升级。《资治通鉴》里记载德宗即位初年,国家的收益便翻了一倍,足可见其中的效果。

当对抗河朔藩镇的战争遭遇挫折后,德宗顶住各方压力,继续贯彻之前的经济改革政策。当然了,他晚年增加税目的举措,是饱受争议的,可是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德宗的敛财,才给宪宗后来缔造中兴之业,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

04争取有利的外部环境

镇压藩镇的战争失败后,唐德宗看到,军事实力的提升也是至为重要的。古代战争中,骑兵军团历来是决胜千里之外的不二法宝。因此,为了有朝一日报仇雪恨,德宗开始大力发展骑兵部队。

要装备骑兵,就得有马匹。元和年间,唐将李愬之所以能雪夜奔袭淮西叛军的老巢蔡州,并将其一网打尽,靠的就是大量精锐的骑兵部队。无疑,这些战争的本钱,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在位时间较长的德宗时期(德宗与宪宗中间的顺宗朝不到一年,非常短暂)。那么德宗时候的优质军马又是从哪里来呢?

在买马问题上,德宗想到了自己西北的邻居——回纥(后更名回鹘)。早在安史之乱之时,回纥就曾多次应唐廷邀请,发兵内地助唐军平叛。而此时此刻,为了能获得来自中亚草原的优质军马,德宗更是向回纥频频抛出橄榄枝。经过商议,德宗可以用唐绢大量换取军马。

需要说明的是,在军马贸易中,回纥多少也有些“奸商”的嘴脸,例如以劣质马充好马,虚报马数给唐廷官员等,唐朝在与回纥贸易中受到了一定的损失。不过,唐廷的骑兵力量,还是相比之前大有增长,他们摩拳擦掌,以在未来的战争中一雪前耻。

除去购买军马外,为了显示双方关系之紧密,德宗还把自己的女儿咸安公主嫁给了回纥可汗。通过这一举措,唐廷跟回纥就不仅是军事盟友,还有姻亲关系了。当然了,德宗与回纥的联合,还有更进一步的考虑,那就是回纥可以协助西北唐军,去监视盘踞在青藏高原上的强敌吐蕃。

吐蕃在唐中期,正属于实力上升时期,十分觊觎唐的土地与财富,并曾多次入侵唐王朝腹地,给唐王朝的政治精英们造成巨大的困扰。不过,当得知唐廷与回纥关系的日趋紧密后,吐蕃在进攻唐朝的军事行动上,的确相比以往谨慎了许多,西北边境的局势暂时和缓了下来。唐王朝借此机会,得以韬光养晦,并专心对付闹分裂的藩镇,元和中兴呼之而出。而德宗的这一对外政策,也充分证明了他在政治上的眼光之长远。

德宗窝囊吗?纵观其一生,德宗的政绩的确乏善可陈,但这绝不代表他一无是处。这个世界上,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情不胜枚举。而德宗,正是默默无闻的“前人”中的一分子。

唐朝最后一位皇帝李柷活得有多窝囊?

唐中宗李显是个悲情的皇帝,在他人生的前半段,几乎都活在母亲武则天的阴影下。作为唐高宗的第三子,李显在调露二年(680年)被册立为太子,并在3年后接替驾崩的父亲,继位为皇帝。然而李显虽是皇帝,但实权却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而他为了夺回权力,便准备提拔岳父韦玄贞为宰相,结果触怒武则天,在位仅55天便被废,时在嗣圣元年(684年)。



唐中宗下台后被流放到房陵,14年后才重新被武则天召回洛阳,不久又恢复储君之位。此后7年间,李显再不敢违逆母亲,凡事都采取隐忍低调的态度,由此才摆脱武则天对他的再次迫害。神龙五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五位重臣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将皇位传给李显,后者由此复辟成功,并恢复唐朝的国号。

唐中宗复位后,天下臣民对他翘首期盼,迫切希望这位中兴之主能够改弦更张,在消除武周末年各种乱象的基础上,恢复唐朝的德政,重塑帝国的声望。然而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却很残酷,刚刚摆脱母亲控制的唐中宗,迅速地陷入另三位女人的“合围”之中,沦为昏庸之主,令天下失望至极。

第一个利用唐中宗的女人,是曾与他生死与共的韦皇后。原来在幽禁房陵的14年时间里,唐中宗因为畏惧母亲的迫害,数次产生自杀的念头,幸亏韦皇后的劝阻才作罢,并在她的鼓励下获得继续活下去的勇气。正因如此,唐中宗与韦皇后相约,一旦自己复辟成功,便会与她共享天下,对其所作所为不会加以干涉。



所以等到唐中宗复位后,韦皇后便在皇帝的默许下,公然插手朝堂事务,并与女儿安乐公主一起卖官鬻爵,把当时的官场搞得乌烟瘴气。不仅如此,韦皇后还与昔日的仇敌武三思私*通,并与他一起抱团作恶,在朝中大搞党同伐异、清除异己的活动,行为甚是嚣张。

第二个利用中宗的女人,是他的爱女安乐公主。作为中宗的幼女,安乐公主不仅美丽聪慧,而且极能在父母跟前撒娇卖萌,由是深得他们的溺爱。等到唐中宗复位后,安乐公主依仗着其父的溺爱胡作非为,曾经自做诏书,蒙住前面的内容,只让中宗在末尾画押,而后者每次都欣然听命(“尝作诏,箝其前,请帝署可,帝笑从之。”见《新唐书·卷八十三》)。

不仅如此,公主还屡次请求中宗立她做皇太女,后者虽然没有同意,但却恩准她设置府署,自行征辟属官。安乐公主滥用选官特权,将大量的官职公开“兜售”,由于这些官员属于非正式任命,任命状按规定需要斜封,所以被时人称之为“斜封官”。在当时,“斜封官”的数量极多,仅被吏部员外郎李朝隐否决的便有1400多名,情形之泛滥可见一斑。

第三位把唐中宗耍得团团转的女人,是新晋宠妃上官婉儿。作为武则天的心腹秘书,上官婉儿在武周时期便负责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权势很盛。等到被唐中宗纳为昭容后,上官婉儿凭借着皇帝的宠幸继续参决朝政,并与韦皇后、武三思等人互为表里,疯狂地诬陷、迫害张柬之等五位中兴元勋,令天下极为愤慨。



除此之外,上官婉儿又背着唐中宗跟武三思私*通,并在起草的诏令中,经常推崇武氏而排抑皇室(“中宗即位,又令专掌制命,深被信任,寻拜为昭容……婉儿既与武三思淫*乱,每下制敕,多因事推尊武后而排抑皇家。”见《旧唐书·卷五十一》),致使太子李重俊气愤不已,并最终发动叛乱。

对于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的抱团作恶,唐中宗虽然心知肚明,但却不作任何理会,甘心被她们耍得团团转,由此让天下臣民失望至极。可尽管唐中宗无条件地容忍身边的三位女人,可她们却依然不依不饶,为了更高的“理想追求”,最终竟然动了毒杀他的念头。

原来,随着权势的提升,韦皇后野心日渐膨胀,准备效仿婆母,也过一把女皇瘾,而安乐公主也一门心思要当皇太女,以便将来接班母亲做女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已无法满足她们愿望的唐中宗,便成为韦皇后母女需要铲除的对象。而早已投靠韦皇后的上官婉儿,对母女俩的阴谋不仅没有阻止,反而积极参与其中。

于是在景龙四年(710年)六月,韦皇后母女合谋,在中宗食用的汤饼中投毒,将后者活活毒死(“时安乐公主志欲皇后临朝称制,而求立为皇太女,自是与后合谋进鸩。六月壬午,帝遇毒,崩于神龙殿,年五十五。”见《旧唐书·卷七》)。李显前半生受母亲控制,复辟后又被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耍得团团转,最终落得个惨死的下场,堪称史上最窝囊的中兴之主。

你认为史上最窝囊的皇帝是谁?

  据说,史上死得最窝囊的,是东晋孝武帝司马矅。
  这位老哥跟大多数皇帝一样,沉迷于声色,成天搂着嫔妃喝酒。一次喝醉了,跟宠妃张贵人吵架,注意,是吵架,不是皇帝训斥妃子,而是皇帝和妃子你一句我一句对骂的吵架。最后司马皇帝给惹急了,甩出一句赌气的话:“俺不理你了!俺那么多妃子,俺找别人去!”说完,倒头呼呼大睡了。
  还在那儿清醒着的张贵人开始琢磨了,老家伙要不理我了?找别人去,那哪儿能行?!现在我这么年轻美貌,你就不理我了,那将来等我老了,还有好日子过啊?!越想越气,越想越不妙,最后,张女士一咬牙,一狠心,招来几个宫女,搬了几床大被子,三下五除二,把还在香甜睡梦中的司马给活活捂死了。
  可怜纯真的司马同学,为了小两口拌嘴的这么一句气话,丢了几辈子才修来的一条皇帝命。

  据说,史上死得最离奇的,是春秋时晋国的国君晋景公姬。
  这老哥是真正掌握生杀大权的一代国君,上了年纪,多少有点老年病。晋国的一位算命先生,大概是活腻味了,跟国君说,您老咧,活不过今年吃新麦子的时候了,姬老先生一听当然不痛快了,到了当年新麦子下来的时候,把算命的招来,捧着饭碗说:你看,你说朕活不到吃新麦子,朕这就吃给你看!不过,你得先给朕去死,谁叫你算得不准!说罢叫人把算命的推出去砍了。
  姬老头子端起饭碗,刚要吃,突然觉得肚子不舒服,跟左右说,不成,朕得先去上趟茅房,说着放下碗出去了。左右侍从左等右等,饭都凉了,还不见国君回来,咋回事呢?私下分头去找,宫里哪儿都找不到,最后,在茅房发现了姬老先生,原来掉进了粪坑里,已然薨了……
  后来有人赞扬说,姬老先生是第一个殉难于厕所的帝王……可怜这个算命先生,算对了哦。还是挂了。
  一向以文笔简洁有力著称的《左传》,仅用了一句话描写这一事件:“将食,涨,如厕,陷而卒”。

  以下两位可以竞争死得最傻缺的皇帝……
  一位是秦国的君王泰武王赢荡(这名字取得不太好,将就用吧!)。其实这位国君多好的前途啊,17岁即位,年轻有为,秦国也国势鼎盛,诸侯皆惧。哪儿哪儿都好,就是有点傻缺,喜欢跟人家比力气,见什么都不服不吝,尤其看不得大玩意。23岁那年外出,看见人家洛阳的大鼎,较上劲了,听说姓孟的大力士能举起来,非说自己也能举起来,结果还真举起来了,可是没抗住,掉下来砸断了大腿,搁着当时医疗条件也差点,没过两天就死在洛阳了。

  另一位最傻缺奖的候选人,不是帝王,但是怎么说也是金枝玉叶呀,汉武帝的儿子,名头够响的吧,广陵王刘胥。这位刘同学也是好胚子,天生的身强体壮,勇力过人。可是您再能耐,也不能喜欢这么变态的活动吧。刘同学不爱金银美女,就喜欢跟狗熊打架。据说他在自己的封地里有一个很大的熊苑,里面豢养着棕熊,灰熊,黑熊,马来熊,白熊……总之,刘同学成天啥也不干,就琢磨着怎么跟熊掐架,还为此请了老师。隔三差五的,进熊苑去揪出一只熊来一顿胖揍,真是英雄啊!不过呢,英雄也有失手的时候,终于有一天,刘同学遇着厉害熊了,打着打着,被狗熊给挠死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26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