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袁崇焕是因为什么事情而被杀,他的死为何自己有个一部分责任呢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4 09:43:36

袁崇焕是因为什么事情而被杀,他的死为何自己有个一部分责任呢

袁崇焕因为什么事情被杀,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袁崇焕是抗清名将,民族英雄,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或许在一位明君的统治下,他或许不会落下凌迟处死、背负骂名的结局。但值得说明的是,这种情况只是“或许”,并不是说换一个明君他就一定有好下场。一定程度来讲,袁崇焕的悲惨结局他自己也得负一部分责任,如果要细化的话,最少是40%。

崇祯继位的前一年,正值盛年的皇太极也登上了汗位,他的目标十分明确,那就是要攻下大明朝入主中原,成为天下的主宰。但这一切崇祯似乎没有意识到,尽管在十几年的对抗中,双方互有胜负,但后金的铁骑还是给崇祯带来了极大的恐惧。

因此,辽东问题就成了崇祯初年最紧迫的问题。而当时,袁崇焕还是一个戴罪之身,在此前立下首功的袁崇焕因与魏忠贤不合被革职回籍闲住。崇祯继位后,在辽东问题上作出最明智的决定便是重新启用袁崇焕。

实际上,崇祯对袁崇焕并不熟悉更缺乏相应的了解,只不过在宁远一战中,袁崇焕名声鹊起,成为了大明朝唯一能抵挡八旗劲旅的人。当时,大明朝的所有官员和百姓都一致认为,只要袁崇焕坐镇辽东,后金就难以越过长城,对大明形成威胁。因而,崇祯元年(1628年),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登州、天津军务。而且在任命上崇祯还加了一条“便宜行事”。

将袁崇焕置于如此高的地位,说明崇祯确实有一种只要把辽东大事全部托付给袁崇焕就可以高枕无忧的幻想。这种幻想出自于舆论中袁崇焕专能克后金的神话,事实证明,这样的神话并靠不住。

在袁崇焕上任的前一天,崇祯召见了他,同时参加召见的还有内阁大学士以及其他大臣。此次召见,崇祯是想从袁崇焕口中获得一定的承诺,其次是想看他有什么具体办法。在这次召对中,袁崇焕就犯下了一个极为严重的错误。

袁崇焕说:“臣特受陛下眷宠,希望能允许臣‘便宜行事’,那样用五年的时间,便可恢复辽东地区。”意思是说,只要皇上信任他给予权力,那么他将用五年的时间消灭后金恢复失地。别说是身处其境的崇祯,就算是对明末清初历史稍有常识的人也知道,五年时间收复失地那绝对是个天大的谎言,这样的海口袁崇焕都能说出来,证明他过于自负或是过于自信。

但崇祯却相信了袁崇焕吹下的这个牛,还当即表示:“只要能恢复辽东,朕是不吝惜封候之赏的。卿务必努力解除天下的苦难,也可以为自己的子孙造福。”

崇祯如此迷信袁崇焕,但也有明白人,其中兵科给事中许誉卿在中间休息的时候就询问袁崇焕:“所谓的五年收复辽东是怎么推算出来的,都有那些具体部署?”袁崇焕是这样回答的:“看到圣上为辽事焦心劳神,说五年收复辽东只是为了让他安心罢了。”不过这话说出之后,袁崇焕也觉得刚才的回话有欠考虑,不过为时已晚,他必须作出一些补救。

因此,袁崇焕又向崇祯提出一些要求,希望户部、兵部、工部在军饷、器械方面能尽力满足辽东大局。崇祯一一照准,并赐给他可以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

袁崇焕在召对中犯下的这个错误,说的大一点可以视为欺君,就凭这一点,杀他也不能说是冤枉。可是,崇祯赐给袁崇焕的这把尚方宝剑竟然出鞘了,而且袁崇焕又铸下了大错。

袁崇焕到任后,在辽东进行了一番整顿,这一段时间明军未曾和后金军发生战事。第二年的六月,行事常用奇招的袁崇焕干了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他用尚方宝剑将东江镇总兵毛文龙给杀了。

毛文龙手下的数万精兵一直是牵制后军的主要力量,只不过此人很难驾驭,但在当时的形势下来讲,这支军事力量的存在就是大明朝一把利刃,随时都可刺向后金腹地。皇太极之所以没有发起对明军的进攻,主要也是忌惮这支部队。

可是,毛文龙因为桀骜不驯就被袁崇焕给杀了,这件事在朝廷引起了轰动。崇祯帝内心是极不赞成的,他认为“便宜行事”总该有个尺度,这么大的事不经汇报请示,袁崇焕就擅自做主了。但在表面上,崇祯还是做出了一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姿态。

随着时间的流逝,辽东的战事并没有获得显著的进展,这让崇祯对袁从焕产生了怀疑。更何况,皇太极在此期间还率领10万八旗绕道山海关直逼京师,虽然袁从焕回兵驰援京师,但这也给崇祯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崇祯对袁崇焕的疑心越来越重,皇太极也适时出手,玩出了一个反间计将袁崇焕置于死地。不久,袁崇焕便被革职论罪,在牢里呆了一年多时间,最终以通敌叛国之罪被处以极刑。袁崇焕的被杀,虽说有冤枉的成分。但作为臣子,几次三番玩弄崇祯也并非人臣之举,崇祯的多疑和袁崇焕的操切最终碰撞出火花,袁崇焕之死其实在崇祯启用他的那一天便已注定了。

袁崇焕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常有人谓袁崇焕冤死,认为崇祯杀崇焕乃是自毁大明长城,然事实是否如此呢?我看不然!细数明朝末年那些事儿,忠臣的价值可堪咀嚼。

袁崇焕不得不说是个明朝末期难得的猛将,于宁远之战重创后金,使其威名远播边疆。对于这个人,要么拉拢,要么除掉,没有第三条路可走。继承努尔哈赤遗志的皇太极,认为拉拢此人代价太大,不如除之而后快。

史栽皇太极派?无间道?入京,崇祯愚钝受其蒙蔽误中反间之计,狠心将返京救驾的袁崇焕革职查办,最终给他按了个通虏谋反的罪名,并且不让他好死,以世间最为残酷的凌迟寸磔之极刑将其处死。法场之上,百姓如狼似虎,咒骂袁督师祖宗八辈,更是生啖其肉,怎一个惨字了得。

有许多人认为崇祯若不杀袁崇焕,满清便不能入关,明朝也不至于灭亡。其实这样来看待袁崇焕的话,真的是高看了这个人,他纵使能力再大,于当时局面也无法力挽狂澜,明朝的气数已尽,早晚都会灭亡,不是他袁崇焕一人能救的。因此,杀不杀此人,跟满清坐不坐中原没太大干系。袁崇焕是个自视极高,不屑随波逐流之人。他有个缺点,也是个大忌,那就是过于自负,性格有些孤傲,跟三国之中的关羽有一比。

而崇祯也是这么一个货色,自负、自信、自大的极点,除此之外还有一股子愤青之气,恨不得立即将这个已经摇摇欲坠的朝廷摆弄稳当。

崇祯最初是非常赏识袁崇焕的,这致使被压迫已久的袁崇焕颇感吐气扬眉,甚至有点乐极忘形。与崇祯初见之时,他即夸下海口,扬言五年之内收复辽东失地。豪言如山震,出口兴波涛,崇祯听罢欢喜雀跃,认为自己选对了人,买对了马,押对了宝。

然而,过度的期待往往是夹杂无穷后患的,说到做不到就是忽悠君王。袁崇焕迟迟不能收复失地,有朝臣问及可有平辽良策,袁崇焕答曰?聊慰上意?。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先把皇帝逗开心,而后另谋计策。这就等于画了个大饼给崇祯,崇祯看到画卷上的大饼充满饥饿感,却死活吃不到口。

血气方刚的崇祯皇帝,将大明的未来寄托于袁崇焕身上。可袁崇焕的种种表现,让崇祯渐渐失去了耐心。袁崇焕有个非常不好的毛病,那就是喜欢先斩后奏,秉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套路。不管是擅自斩杀毛文龙也好,私自跟皇太极议和也罢,另外他还把粮饷擅自卖给了降后金的蒙古,这一切一切都没有经过皇帝的授权。而是他先把事情做实之后,再上奏禀报皇帝。

袁崇焕的做法不但令崇祯感到失望和愤懑,就连那些以往支持他的大臣都有了不满和疑心,奏折递到崇祯面前,崇祯长叹一声,依旧力保袁崇焕,并未阻拦其主张。

袁崇焕给崇祯空头支票一直得不到兑现,而他的种种做法让人不得不怀疑他的私心。擅杀毛文龙,无疑为皇太极打开一道屏障。几个月后,皇太极率满洲八旗精兵绕过袁崇焕部署在山海关的防线,顺蒙古南下直逼京师。

坚固的防线怎么说崩塌就崩塌了呢?防线的崩塌不仅令京师岌岌可危,也令崇祯和袁崇焕的主仆关系瞬间崩塌。

尽管袁崇焕回马急救京师,但他只追不击的战法,连同过往种种迹象,使得崇祯和那些朝中元老怀疑他早与后金串通,说不定皇太极就是他引入京师的。

当然,这种猜忌还真的有些冤枉袁崇焕。依照当时的战略部署来看,袁崇焕采用的是避免正面交锋的战略,他深知八旗兵人强马壮,与之在野外正面交锋,赢面不大。以守为攻的战略对明军更为有利。因此,袁崇焕一心要跟皇太极打京城保卫战。将战线拉长之后,远道而来的皇太极便因久攻不下而自行撤退。

战略是对的,这一点无懈可击。然而袁崇焕只着眼沙场,而忘了顾及身在京城的崇祯。这就好比一个公司的业务员只顾自己的业绩,而不顾老板有没有能力接单。

崇祯彻底失望了,空头支票没兑现不说,还不拿自己当BOSS,是可忍孰不可忍。然后此时的袁崇焕不知脑子那根弦儿搭错了,愣是触犯了古往今来手握兵权者的第一大忌,他亲率重兵从边防返京,消息传到京师,吓得崇祯和那些朝臣惶恐不安,他们将袁崇焕当成了第二个皇太极。

袁崇焕是怎么死的?他的死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清太宗皇太极施反间计,捕捉两名明宫太监,然后故意让两人以为听见满清将军之间的耳语,谓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皇太极再放其中一名太监回京。明思宗中计,以为袁崇焕谋反;

谈迁的史学巨著《国榷》卷九十一记载: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明思宗以“谋叛欺君,结奸蠹国。斩帅以践虏约,市米以资盗粮。既用束酋,阳导入犯,复散援师,明拟长驱,及戎马在效,顿兵观望,暗藏夷使,坚请入城,意欲何为?致庙社震惊,生灵涂炭,神人共忿,重辟何辞!”(崇祯三年八月癸亥崇祯圣旨)的罪名于三年八月磔(zhé)刑(分裂肢体)处死于西市,弃尸于市。

但是阎崇年等一些学者则倾向于认为明思宗杀袁崇焕是因为朝廷内阉党余孽的诬陷,皇太极的反间计只是袁崇焕落狱之因。

反过来看袁崇焕之死,崇祯和袁崇焕君臣都有责任,令现在人深思:
1、君臣之间的信任太重要了。
2、不得不与皇帝(领导)身边的人搞好关系。不一定要领导身边人说好话,但需防范说坏话。
3、慎重使用尚方宝剑。崇祯给了袁崇焕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袁崇焕杀了毛文龙、满桂,令朝野侧目相看,其属下也心有余悸。其实尚方宝剑不过是一种象征,多疑的崇祯会真的希望袁崇焕使用吗?
4、功高更应低调,免遭妒忌,也让皇帝(领导)放心。
5、袁崇焕不懂得揣摩皇帝的心思,只顾在前线打仗,也与同僚没搞好关系。袁崇焕被押回京后,就开始长达一年的审讯,毫无结果,最后判袁崇焕凌迟处死!期间朝中也没有什么人为他求情。

袁崇焕的死因是什么?

名将袁崇焕之死袁崇焕乃千古奇冤,冤死的.由于皇帝崇祯刚愎暴戾,而袁崇焕的性格是孤迂耿僻,再加上周围很多小人对他落井下石,又重中皇太极的”反间计”造成了袁崇焕之死.这么一个爱国人士却死在忠于自己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之手,明朝不灭才怪呢.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号自如。曾任兵部尚书,蓟辽督师。曾多次率兵阻止后金南下,取得宁远等大捷。可惜,生性多疑的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以“通敌叛国”之罪,判袁崇焕“磔刑”。袁崇焕是明朝最大的忠臣和功臣,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位大汗以及率领的几十万将士,都拿他没有办法,屡战屡败,就是打不过袁崇焕, 甚至可以说努尔哈赤就是被袁崇焕气死的,因为他打仗老打不过袁崇焕, 皇太极也是有一次被袁崇焕包围,差点没突围出去,就是这么一个誓死捍卫明朝的忠臣,却被清朝的一个汉族官员范文程使了个反间计, 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没有识破,把袁崇焕给凌迟处死了, 和岳飞一起被称为历史两大冤案! 清军缴获了明军的两个俘虏太监,因为明朝是任用太监做监军,监督将军打仗的,俘虏以后押解的路上,范文程故意安排两个领军,边走边在两个太监旁边好象随意的聊天,说袁崇焕私通大清,和皇太极交往密切,皇太极曾经好几次秘密前往袁崇焕的军营商谈,说好了袁崇焕造反以后,两人就分割江山^^^^ 等等这般, 聊完以后在路上找了个机会,故意让其中的一个太监逃跑,而且还假装追了半天没追上,这样这个太监跑回崇祯那里以后这么一说,崇祯皇帝大怒,因为本来封建社会皇帝和武将之间,就存在着严重的猜疑,这回崇祯更是证实了自己的猜疑,命人火速去接替袁崇焕的位置,并把他押解回京,押回京后,就开始长达一年的审讯,毫无结果,最后判袁崇焕凌迟处死!明朝律法中,有五种刑罚,分别为:笞,杖,监,流,死。其中,“死”又分为绞刑及斩首。后一种已经算是相当残忍了,因为对于中国古代人来说,身首异处是对死者的大不敬。而袁崇焕所遭受的,是五种刑罚中所不存在的“磔刑”,和凌迟差不多。凌迟处死,发明于元朝,那时规定的刀数是120刀,就是说第119刀的时候,犯人不能死,还得能说话,破口大骂,等第120刀时,才能断气,到了明太祖的时候,明太祖嫌太轻,改为120刀的30倍,3600刀,结果崇祯一问刽子手,回答说很难割3600刀才死,最多也就1000来刀,其中一个刽子手说他割过3357刀,崇祯就立刻命令割袁崇焕这个刀数,袁崇焕被押到菜市口,那时叫西市,围观的群众人山人海,纷纷去看这个明朝最大的汉奸受刑,因为群众不了解真情,以为他是个大汉奸,卖国贼,当刽子手开始割时,群众纷纷给刽子手投掷铜钱,买袁崇焕的肉生吃,对他恨之入骨,一代忠臣就这样看着自己的肉被一块块的割下,被人们分吃,他的心情可想而知. 作为皇帝的崇祯,连个反间计都识不破,也不懂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这个道理,他的这个代价是悲惨的,再没有一个向袁崇焕这样的能人替他守护明朝了,最后他被清军围于紫禁城后,下命传吴三桂速来解围,吴三桂是什么人?他是袁崇焕手下的第一大将,深知袁崇焕是何等的冤枉,也深知崇祯快完蛋了,他对袁崇焕的死是很有意见和不满的,接道命令后,下令士兵起程,但要慢慢的走,游山玩水的那样走,结果他还没有走到紫禁城,崇祯就上吊自杀了.一百多年后,乾隆皇帝批阅《明史》后,为袁崇焕正名。袁崇焕的另一悲在于,他身后无嗣,无人替他鸣冤。反倒是敌人的后裔为他平反。当年,正是乾隆的曾曾祖父,一手策划了反间计,导致了袁崇焕的悲剧。 袁崇焕曾说:“心苦后人知。” 在中国历史上,常常有能人遭受庸人嫉妒,廉者遭受贪者仇恨的例子。而这之中,被称为“旷世悲剧,空前绝后”,大概只有袁崇焕一人。

袁崇焕他当时做了什么,为何会落个凌迟的下场呢?

在史上发生过很多冤案,很多有贤能的人分明立了奇功,他们非但没有得封赏,反而被定了很大的罪过,其下场也被含冤处死。在这些被冤死之人中,有很多是我们所熟知的,他们有些是以文治国的贤臣,也有以武驱敌的勇将,今天要说的这位就是明未的大将袁崇焕。他在行军作战方面有很强的能力,也力破金兵解了京城之危,但下场居然是受了凌迟之刑。现在我们就看看他当时做了什么,为何会落得如此的下场呢?


我们在提到这个名字时,首先的印象肯定是不错的,认为他是个有才能的人也是个勇将。但有些人也认为那些不过是他的外表,在的内心还是别有算计的,很多史料对此人的评论也不一样,如此以来袁崇焕也算上很有争论性的人物了。

此人是靠自己的能力考得功名,最后主动要求到偏远的福建任职,袁崇焕就任当地知县的时候经常和一些退役的老兵讨论战争。所以他对边关的战事也特别了解,也掌握了一些战争的知识,这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铺下了很好的基础。过了二年袁崇焕的才干也被人发现了,有一个御史知道他有丰富的军事知识,就向皇帝举荐了他,同时也提议让袁崇焕到边关驻扎。当袁崇焕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马上收拾东西赶到了自己上任的地方,他经常独自一人到前沿观察。袁崇焕在面对皇帝的询问时,他信心满满地说:“只要给他充足的粮食和士兵,他可以保证边关的安全。

其他大臣们也觉得这个人肯定是个将才,把边关交给他驻扎完全没问题,后来发生的事也真的证明了这种说法,在经历了多次战斗后,袁崇焕都将敌军打跑了。但是他这个人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想控制整个军事权,对于毛文龙这个并不听话的人他感到很讨厌。于是他利用一些计谋将此人杀了。也就是这一年,金兵突然进攻了,袁崇焕率领兵士在城外打了好几次也没分出上下,最后他让派出手下五百人用炮击的方式进攻敌营。这几炮下来敌兵的统帅受伤,金兵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能撤退了,京城也从危机中解放出来。

可就在金兵被击退之后,他并没有被当成英雄,也没有受到应得的奖赏,反而被扣上罪名抓了起来。其罪名就是金兵攻击的位置并不是他本人的防区,他只是负责解围,也有很多人觉得金兵是他故意放进来的。此时金兵又散布一些流言,说袁崇焕早就被他们敢买了,他们之间有秘密的约定。这些话就更加证明袁将军出卖国家的罪名了,于是他就被处以凌迟的重刑,家人也被驱逐到千里之外的荒野,所有的财产也全部没收。据说行刑的当天,百姓们纷纷上来抢他割下的肉吃,因为他们也相信此人是个汉奸。

至于袁崇焕到底有没有私下通敌,这件事也没法求证了,他的种种作为只能留给后人来评论了。有人说他死得太冤,也有人说他别有用心,大家对于这个人有什么评定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26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