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隶变指的是什么它在时代上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众妙之门 2023-06-13 02:18:06

隶变指的是什么它在时代上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隶变。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在中国书法史上,由篆书到隶书,称为“隶变”,它不仅仅是书体的改变而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意义就在书法之美从模拟象形到不受任何物象构架束缚的独立自由的品格。它可以凭借从篆书中继承来的纯形式质素和自身形式的合规律性,辉煌地走向富有创造性的新的历史阶段。从此由古文字时代走向今文字时代。

因此,隶书对篆书来说,是一次彻底的变革,它是非篆书的今文系统的真正开端,也可以说,它才真正是楷、行、草的抽象形式之祖。隶书的这种抽象形式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的典型。从艺术形式的个讲,隶书是一种一书简化。

“简化对整个艺术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没有简化,艺术不可能存在,因为艺术家创造的是有意味的形式,而只有简化才能把有意味的东西从大量无意味的东西中提取出来”(克莱夫·贝尔)

“简化并不仅仅是去掉细节,还要把剩下的再现形式加以改造,使它具有意味”。

联系中国的文字、书法来思考,从隶书开始的今文书法,其“简化”保留和改造了什么样的有意味的形式呢?对于书体的流变过程,人们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逆流而上来考察,那么,就可追溯到这类抽象形式的具象本源。郑杓在《衍极·书要篇》中就作过这种历史还原性的论述:

“草本隶,隶本篆,篆出于籀,籀始于古文,皆体于自然,效法天地。”

在这一书体演变的倒行序列中,人们又可窥测和想见抽象形式中所积淀的“体于自然,效法天地”的具象意味。这种“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的积淀,正是“有意味的形式”之所以特具魅力的奥秘。当然,这种“隐隐然其实有形”,只是一脉相承的内在的精神质素,而从形式上看,肥笔已变为瘦笔,圆转已变为方折,“画成其物”的线条已变为波磔等程式化的笔画了。对于隶变以来书体中积淀着象形造型因子的奥秘,刘熙载《艺概·书概》一针见血指出:

“凡隶书中皆暗包篆体。”

这是有独见之明的。而本书反复强调篆书的地位和作用,其主要目的之一,也正是为“有意味的形式”概念的提出作较为翔实的铺垫。今文书法的“有意味的形式”对于篆书的“象形一造型”精神,既有潜在形态的保留,更有根本性质的改造。

纵观历史,在书法美流程的中下游,今文系统已占绝对优势,象形造型美已沉淀于河底,上面是由上游源头倾泻而来的生命洋溢的洪流,其中象形造型因子虽然有时浮现、泛起,或在篆书、篆刻的领域里形成支流,但从总体上说,它们对这一阶段的书法美的整体系统性质,是没有决定意义的。

隶变,使得诸种书体的点画“连贯起来”典型的是行书和草书,均已泯却了一切具象的外观痕迹,而发展为抽象线条。这种抽象的线条更具书写性的,更易于情感的发挥,书写者的心灵体验付诸于书法艺术,是情感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汉魏时期的钟繇已经发出这种感慨,《笔法》)曰: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蔡邕《笔论》亦提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汉代隶书极盛,章草出,汉末草书登上书坛,从章草到小草继而大草,书体在较大或极大程度上超越了篆书的象形造型质。书法美的寓情质逐渐升华,“情”、“性”、“怀抱”在书法创作中占据了先导作用。

到了唐代,各种书体、各种书派争妍斗艳,书学理论也进入鼎盛阶段,而寓情说已作为重要的美学观点被大力鼓吹,其中孙过庭的“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涉乐方笑,言哀已叹”云云,把书法寓情说强调到了绝对化的程度,其实,书法对“情”的表现也有其限制,它特善于表现“般的情意”,却难于表现喜怒哀乐一类“特殊的情意”,孙过庭所说的“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其实是文学和音乐的功能。当然,书法也能“表情”能“达其情性”,这种宽泛的提法还是可以的。但是为了避免偏颇,本书不采用美学、文艺学中流行的“表情”这个术语,而代之以“寓情”,以示书法是很难“形其哀乐”的,它只能寓含一般的情性。再说自唐以降,寓情说也还是历代不衰。直至清末,刘熙载还把“因寄所托”,“取诸怀抱”作为“书旨”,这是他“书为心学”这一美学命题的论据。

隶书的发展史

隶书发展史

隶书者,篆之捷也。

这是西晋·卫恒《四体书势》对隶书本体及其产生背景的经典叙述。

事实上,篆之捷是指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篆书字体体系中发生结构和书写性变化(隶变),并经漫长的“隶变”过程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字体。

也就是说,隶书是通过“隶变”从篆书字体中脱胎产生的。

隶变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书法文化事件。

发生隶变的内在动因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对文字应用的要求。

“隶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字形结构的变化,既是对正体篆书字形结构的改造,这种改造的主要方向是简化;二是书写方式的变化,既是改变原有正体篆书的书写方式,这种改变的主要目的是简捷流便”。

字形结构的简化和书写方式的简捷流便构成了隶变过程的核心内容。

在这里,字形结构的简化和书写方式的简捷流便,不光为了书写速度的提高,同时因其蕴涵着内在的书写运动态势更加符合人的生理运动轨迹,才使隶书在秦汉之交随着政治的更替最终彻底代替篆书而获得普遍应用的。

就书法而言,隶变完成了以下篆隶转换:

1、摆脱篆书字型结构的凝固化束搏而走向隶书线条时空运动的抽象化表现;

2、线条由篆书委婉的弧笔变为险峻的直笔,曲折处由篆书的联绵圆转变为转折的方笔。

隶变标志着汉字相形性的破坏和抽象符号的确立,使汉字由古文字体系向今文字体系转换;同时也标志着隶书的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的最终形成。

另一方面,作为人的规范意识,又必须对这种新的字体和书体加以规范。

于是,就有了汉末高度规范的八分书出现。

所以我们说,所谓的隶变过程,就是篆之捷所产生的新的书体继而对这种新的书体加以规范建构的过程。

而作为书法,隶书的美就存在于这历时四百多年的隶变过程中。

解读隶书的美学内涵和产生背景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有助于我们对隶书本体的深层认知。

通常,我们是从现存的汉碑和简牍两种载体来认识隶书的。

但是,通过汉碑和简牍两种载体来认识隶书还远远不够。

因为这样还无法认识隶书美学内涵的形成渊源。

因此,我们要将四百多年的隶变过程置放在秦汉文化背景中去解读,探求出隶书美形成的文化和思想渊源。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算了解了一些隶书的传统。

在两汉,隶书不但通过隶变过程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同时还有着向草率和规范两极方向发展的整体趋势。

一方面,隶书在过分强调书写便利的极端中逐步脱离了隶书的原本实用立场,进而在持续草化过程中因书写的运动态势不同最终形成了我们所说的章草和今草;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对隶书原本书写形态的规范建构,而且这种规范建构是以形式秩序确立为前提的。

因为文字的形式秩序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民族文化交流的畅通和社会进步。

这是历来被官方重视的重要环节。

因此,随着西、东汉王权的相继确立,对现实生活中广泛流通的隶书进行规范整理也就成为必然。

八分书以规范为手段,有效的克服了篆之捷隶书的随意性书写倾向,使形式秩序趋向于稳固的位置选择和有序的结构图式。

加上汉代官方文人审美观念的不断容入,最终形成了八分书规范、和谐、静穆、左撇右挑的风格特征。

两汉刻石存在的从西汉的质朴率真向东汉工稳规范化发展的整体趋势,也从一方面印证了官方对篆之捷隶书进行规范建构的历史进程。

然而,当今学界和书法界普遍把两汉刻石方面的逐步工稳规范的发展趋势认定为隶书走向成熟的标志了。

这样做不但牵强,也为隶书的本体理论阐释带来困难。

这是因为:一、八分书对隶书的改造是以美术规范化和线条装饰化为前提的。

不但不具备书写的随意性与合理性,反而增加书写的难度,失去了隶书书写简捷流便的原本实用立场;二、从八分书的书写主体来看,已经由隶书的原本社会公众立场上移到了文人和官方了。

我们从、《乙瑛碑》、《礼器碑》《华山碑》、《曹全碑》、《张迁碑》等刻石文本可以看到八分书已经开始具有雅化、规范化和文人化的艺术特征。

这些书法文本有着一个大致相同的特征,那就是波蹀。

其实这种波蹀是对篆之捷原本隶书书写的美化。

飞动的线条和波蹀已经使刻石隶书脱离了隶书原本的简单和质朴,而开始具有雅化、和文人化的艺术特征,是汉代文人那种浪漫、潇洒的艺术审美精神的体现。

而正是这种雅化、规范化和文人化的艺术特征,却失去了隶书在社会广泛流通的内在条件和社会基础,因而也就不应该属于原本意义上的隶书。

事实上,隶书表现在刻石方面的逐步工稳规范的发展趋势,它的实质是八分书对篆之捷原本隶书实施规范和审美改造的双重结果。

《熹平石经》以其高度规范的形式秩序、以及构造的共同原则和形体的共同特点,体现出八分书最大程度的稳定性品格。

如果从文字学角度讲,八分书应该成为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字体的。

所以我们说,隶书从西汉的质朴率真向东汉工稳规范化发展的整体趋势并不完全是隶书走向成熟的标志,它更多的是孕育着一种新的字体的产生。

八分书由于自身的本质特性和使用立场,脱离篆之捷原本隶书书写主流向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也就成为必然。

《熹平石经》的书体特征和内容也佐证了八分书作为东汉规范字体的使用局限性。

所以我们说,隶书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的形成,不是东汉的高度规范和成熟,而是存在于四百多年的隶变过程中。

在这四百多年的隶变过程中,有着实在太多的书法文本需要我们加以解读和认知。

《张迁碑》的质朴奔放、浑厚博大,《曹全碑》典雅华美、俊秀温润,使我们看到了不同风格、不同结体和不同审美取向的东汉经典刻石文本书法。

这是东汉正大的文化气象和文人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自信的书写流露。

特别是《石门颂》潇洒自如的波挑,体现着文人回归大自然书写的开放情怀,加上民间工匠的契刻,又为《石门颂》置入了民间的质朴意味,铸就了《石门颂》既有原本隶书的质朴随意,又有人文情怀流露的独特艺术魅力,显示出《石门颂》不拘一格的奔放品格、以及阔大的自然气象,成为历代书家关注和借鉴的经典范本。

然而,东汉刻石所表现出的典雅、华美、庄重、整饬只是一种完整的、华丽的美。

如果没有原始隶书的质朴和简淡元素灌注其中,那么这种美又是虚伪的、造作的、没有感情的。

如果东汉刻石典雅、华美、庄重、整饬的基础上置入隶书原本的奔放、流畅、阔大的审美气象,那么书法就会有一种大自然的淳朴和广阔气象。

而这种美才是更接近生命本真的美。

因为隶变过程中的很多随意性书写看似很朴拙、很简淡、很平凡,而实际上却蕴涵着无穷的美学价值,是人的生命系统中的真实流露。

认识是继承的前提。

所以,发掘两汉隶书的美学实质及其背后所含盖的文化与精神内涵是我们持续关心的内容。

同时,它也应该是我们完成隶书的时代性突破和发展的前提和理论支点。

我们没必要谈所谓的创新,深入的认识隶书传统更有现实意义。

只要我们认识并理解了一些隶书的传统,并完成隶书的传统和现代的纽带式连接,那么我们才有可能创造出既古典又现代的隶书作品。

在这里所谓的古典就是隶书的发展延续形态,所谓的现代,就是隶书的现代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

古典——现代具有全息重演的内容,但还不完全是周俊杰先生所倡导的新古典主义。

因此,我所说的古典和现代,具有把古典放在新的时空匡架进行梳理归类和时代诠释的意识。

它可能是反传统的,因为我们是站在时代立场审视传统。

它也可能是继承传统的,因为传统在影响着我们。

变体隶书,又叫隶变体。

是当代书法流行的隶书风格,是针对传统隶书而言的书写注重变化,注重个性的书写方式。

笔画不重规范,强调即兴创作。

但隶书大家范笑歌认为变体隶书要变得美才是目的,而不是越变越丑。

如果大家都追求写变体隶书,那变体隶书也会出现程式化。

他认为有的变体隶书只追求大感觉和大效果,在单个字和单个笔画上无法经得起推敲。

往往是用大气势掩盖基本功的不足。

除了发展之外,隶书曾对魏碑楷书产生过影响,此以《张猛龙碑》为例,字上还有一些隶书精神。

唐欧阳询亦受影响。

颜真卿《多宝塔》也有隶书精神并逐渐被人继承。

隶书的意义

分类: 文化/艺术 >> 书画美术
解析:

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名称

过去一般相信隶书之由来为“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但近来指出“隶”字亦有“附属”的含意,可能意旨其为篆字之衍生。

隶书的起源——秦隶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正的发展》)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隶书的繁盛——汉隶

西汉初期仍然沿用秦隶的风格,到新莽时期开始产生重大的变化,产生了点画的波尾的写法。到东汉时期,隶书产生了众多风格,并留下大量石刻。《张迁碑》、《曹全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隶书的第二次高峰

魏晋以后的书法,草书、行书、楷书迅速形成和发展,隶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

到了清代,在碑学复兴浪潮中隶书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郑燮、金农等著名书法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隶书的演变——隶变

隶书的演变过程称为“隶变”,隶变承前启后,对草书和楷书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隶书的名词

古隶

今隶

秦隶

汉隶

佐书

八分

草隶

魏隶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 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 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 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 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 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zhe)之美。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 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写长横时,起笔逆 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这样,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 笔势飞动,姿态优美。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 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 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正笔画断连。 省减笔画结构等等。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然状态两面点最为重要。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藏 露等各种变化。还有字距宽。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点。

汉隶表现在帛画、漆器、画像、铀镜中精美绝伦。而在碑刻中更显其宽博的气势和独特的韵味。汉隶主要有两大存在形式:石刻与简牍。魏晋南北朝隶书大多杂以楷书笔法;唐朝隶书不乏徐浩等书家。宋元明三朝的隶书也难振汉隶雄风。直至清朝。汉隶才得以复苏。有余农、邓石如、何绍基等,别有建树。

关于隶变(文字学问题)

什么叫“隶变”?

隶书分秦隶和汉隶。

秦隶又称佐书、古隶,是篆书的简化俗体。《说文解字·叙》:“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就是说秦始皇在初定天下时,焚毁清理不符合自己统治需要的经书、典籍,同时大兴土木(修长城、阿房宫、寝陵等)、拓展疆土,因而大量征发劳工、兵卒服徭役和戍守边关,导致行政和狱讼事务急剧增加,对各种文书要求急迫。而小篆由于笔画繁多,且弯曲圆转,书写起来既慢且难,根本无法应付公务。所以那些具体经办文书的小吏们(衙役和狱役,也称隶卒)为求急就而采用隶书,取其简便易用的特点。这就是隶书最初的公开亮相。以后,隶书就成了秦时行用于官狱事务的文牍。同时,古文则由于秦王朝的“烧灭经书,涤除旧典”而从此消失。

秦隶相传为秦时程邈所创。程邈为下杜人(今陕西长安县西),因得罪被囚于云阳(今陕西淳化县西北)。在狱中,他对大篆进行删简省改,创制了新体。献于朝庭,秦始皇看了很欣赏,不仅赦了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将这种字体规定在官狱中应用。因为程邈是个徒隶,起初又专供隶役应用,所以把这一书体称之为隶书。秦隶也许因身份所致,所以秦时虽用之甚多却一直难登大雅之堂,始终处于小篆的“辅佐”地位,所以又称“佐书”。

秦隶对小篆的“改造”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形变。指文字的形体结构基本不变,只是将小篆弯曲圆转的线条改为平直方折的笔画,而导致文字的整体形象发生改变。一种是省变。指在形变的同时,将小篆的繁复字体进行简化。再一种是讹变。指在形变的同时,文字的形体结构也发生变化,偏离“六书”原理,文字的本义隐晦难明或不复体现。

秦隶以权(秤锤)、量(量器)铭文为代表。其特点:一是以点、横、掠、波磔等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彻底摈弃了汉字原有的象形特征,变“描绘”符号为“书写”符号;二是对整个汉字的构形进行了全面调整,使字体结构稳定,字形固定呈扁方。

汉字演化到秦隶,发生了质的变化,形体结构完全改观,古文字形体基本上被改变,字形的形象意味不复存在,以形体结构体现意义的特点几乎被安全抹平。由于其变化之大,所以史称“隶变”。隶变是汉字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隶变以后,汉字的形体再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所以后人称隶书至今(当时)的文字为“今文字”,相对的,隶变以前的文字称为“古文字”。

隶变的着眼点是使汉字便于书写,但却加大了汉字的认知难度,因为它使汉字形象表意的特征几乎完全消失,取而代之是趋向表意的符号化。

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而成为汉字的正式书写字体,所以后称“汉隶”,也叫今隶,而将秦隶称为“古隶”。秦隶唯求“约易”,撇捺钩点之类尚未最后形成,尤其波磔不明显,构形多带篆书意味。而汉隶则讲究波势、美观、工整,有棱有角。其主要特点是:(1)字体结构稳定,字形呈扁方形,匀称统一,成为初期的方块字;(2)笔画简易定型,平直方折,形成了点、横、竖、撇、捺、钩、折等基本点划,汉字书写完全实行笔画化,成为初期的笔画文字。

隶变名词解释


隶变的解释

指汉字从 篆书 演化为隶书而产生的变化。 唐 陈夷行 等《新加九经字样·开成二年八月 十二 日牒》:“古今体异,隶变 不同 。”

词语分解

隶的解释 隶 (隶) ì 附属,属于:隶属。配隶(从属)。直隶中央。 封建时代的衙役:隶卒。皂隶。徒隶。 旧 社会 中地位低被 奴役 的人: 奴隶 。隶仆。 汉字的一种书体:隶书。隶字。汉隶。 隶 (隶) à 古同“逮” 变的解释 变 (变) à 性质 状态 或情形和以前不同,更改:变调。变动。变法。变为。变革。变更。变通(把原定的办法略加改动以适应事实的需要)。变本加厉。变幻无常。 部首 :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2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