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同是汉臣张廷玉配享太庙,曾国藩为什么不配

众妙之门 2023-07-04 07:38:02

同是汉臣张廷玉配享太庙,曾国藩为什么不配

同是汉臣张廷玉配享太庙,曾国藩为什么不配?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古代臣子如果能够到配享太庙的地步,可以说是非常厉害了,而清朝时期,大部分大臣都是满清人,原本汉人臣子就不多,然而在这些汉人臣子当中,还是有唯一一位汉臣张廷玉,能够做到配享太庙。不过在后人看来,曾国藩的功劳其实比张廷玉更大,为什么曾国藩就不能配享太庙,而只有张廷玉可以呢?

中国古代的太庙,是皇家的专门祭祀场所。最早的太庙,里面供奉的只有历代皇帝及其先祖,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

纵观历朝历代,死后配享太庙一直是人臣的最高追求,而能够获此殊荣的官员,无一例外都对王朝立下过不世功勋,比如唐朝的长孙无忌、房玄龄,明朝的徐达、常遇春等。

而到了清朝,配享太庙的资格审核更加严苛,终清一朝,历经12帝,配享太庙的宗亲和功臣加在一起共计才26人,其中25人都是满蒙贵族,只有张廷玉是汉人。

张廷玉,字衡臣,号砚斋, 安徽桐城人,清朝官员,政治家,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最高官职做到了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可谓是位极人臣,权倾一时。

张廷玉历经康雍乾三朝,但其人生巅峰是在雍正朝,他的配享太庙殊荣也是雍正皇帝临终留下的遗命,由此可见雍正对张廷玉的器重和喜爱之甚。乾隆继位后,虽然一度剥夺了张廷玉的配享太庙资格,但最终还是遵照父命将张廷玉的牌位供奉在了太庙之中。

同为满清汉臣,曾国藩的毕生最大愿望就是能像张廷玉一样死后配享太庙,但是,终究未能如愿。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长沙府人,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更难能可贵的是,曾国藩不仅是文臣,也是武将,他一手创立了庞大的湘军集团,并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为大清王朝续命50年。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曾国藩虽为汉臣,却凭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对于满清政权来说,曾国藩实在是功高至伟,无异于救世恩主。

对比张廷玉,曾国藩的功绩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作为纯粹的文人,张廷玉的主要成就都在学术方面,他监管翰林院多年,先后编修了《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省方盛典》、《圣祖实录》、《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玉牒》等重要史料。

而相形之下,曾国藩则是遍地开花,“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他不仅著书立言,而且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也都有巨大成就,论战功,莫说张廷玉无法与之媲美,纵观清朝的专业武将,也鲜有望其项背者。

那么,到底为什么张廷玉可以配享太庙,而曾国藩却没资格呢?

作为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自然有其过人之处,他虽然不能像曾国藩一样上阵杀敌,却是雍正毕生最倚仗的“笔杆子”。

雍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他在位期间需要起草的文件也最多。所以,雍正登基后,急需一位贤臣帮忙处理公务,共同治理国家,而张廷玉就是那个被雍正选中的人。

张廷玉果然不负所望,他既忠心又有能力,雍正简直一天也离不开他。张廷玉回乡探亲,没多久雍正就写信给他,其中有这样的肺腑之言:“朕即位十一年来,朝廷之上近亲大臣中,只和你一天也没有分离过。我和你义固君臣,情同密友。如今相隔月余,未免每每思念。”一次,张廷玉生病,雍正又嚷着说胳膊疼,左右不解其意,雍正解释道:“张廷玉病了,就如我的手臂生病,能不疼吗?”

雍正器重张廷玉,信任张廷玉,把他当做自己的密友和手足,所以临终特地交代乾隆,日后给予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待遇。

曾国藩则不同,论对清朝的功绩,他自然是在张廷玉之上,但是,他并未与任何一位皇帝建立如此深厚的个人感情,所以也无人愿意为他打破祖制将汉人请进太庙。

乾隆之后,汉人不能配享太庙几乎已经是不成文的规定,要不是父命难违,张廷玉也早被踢出了太庙。曾国藩功高盖世却未能配享太庙,主要原因就是他的汉人身份。晚清名将僧格林沁之所以能配享太庙,并非他的战功胜过曾国藩,而是因为他是蒙古贵族,血统比曾国藩“纯正”。

不过,曾国藩死后虽然没有获得张廷玉一样配享太庙的资格,但他的谥号是“文正”,乃是文人的顶级荣誉,等级比张廷玉的“文和”要高得多。那是因为,张廷玉受雍正宠幸,却死在了乾隆朝,谥号是不待见他的乾隆皇帝赐予的。如果张廷玉死在雍正朝,想必也会得一个至高无上的“文正”谥号。

雍正上位为何三大功臣配享太庙三大功臣遭遇横祸

康熙的生育能力强,他以35子、20女(写上宗谱的有24子11女)的骄人成绩,成为了帝王体系中名副其实的翘楚。

他的儿子们,为了他那把龙椅和那坨玉印,结成了大爷党、 *** 、三爷党、四爷党和八爷党。著名的“九子夺嫡”就是康熙的儿子们留给历史的惨痛典故。

最后,胤G靠制度上位,接过了康熙爷留下的烂摊子,成为了刚柔并济、累死累活的雍正帝。在胤G制胜兄弟们的战列中,十三阿哥胤祥、张廷玉、隆科多、年羹尧、马齐、戴铎、鄂尔泰、田文镜和李卫,九大功臣,功不可没。

而此九人,本应在雍正在任时,更好地为主子效命。但问题来了,九人有着三种不同的归宿。

胤祥、张廷玉、鄂尔泰配享太庙

胤祥虽与雍正是同父异母,但比一奶同胞的兄弟要亲(雍正与十四阿哥胤_同母生,却是政敌,胤_投靠了老八)。在康熙帝去世的第二天,入承皇位的雍正便任命胤祥为四位总理事务大臣之一,同日晋升为和硕怡亲王,处理重要政务,后来受命总理户部掌管全国财政。雍正初政,胤祥迅速成为台柱,对雍正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成为清朝第九位铁帽子王。雍正八年五月初四,积劳成疾地胤祥病故,令享太庙。雍正下旨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这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

张廷玉是康熙朝重臣,后追随雍正,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是《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病危,临终前命张廷玉与大学士鄂尔泰等同为顾命大臣,遗诏他日以张廷玉配享太庙。张廷玉晚年辞官归里,因故两度触怒乾隆,但乾隆二十年,张廷玉病故,乾隆仍遵遗诏,命配享太庙,使之成为有清一代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鄂尔泰原是内务府员外郎,与田文镜、李卫并为胤G心腹。鄂尔泰官运的转机是在雍正继位之时。雍正三年被迁广西巡抚,四年调任云贵总督,兼辖广西。雍正十三年,鄂尔泰与张廷玉等同受遗命辅政,担任总理事务大臣,历任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等。乾隆十年,鄂尔泰病逝,配享太庙。

隆科多、年羹尧、戴铎遭遇横祸

隆科多是雍正养母、康熙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弟弟,故雍正称其为舅舅。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临终,王大臣受顾命者,惟隆科多一人。他参预胤G夺权。世宗之立,外得力于年羹尧,内得力于隆科多。雍正即位,以拥戴殊勋,命隆科多与大学士马齐总理事务,袭一等公,授吏部尚书。隆科多备极宠任,呼为舅而不名。铨选官吏,不经奏请,任意为之,号为“佟选”。雍正元年,与川陕总督年羹尧同加太保。后因结党营私、私藏玉牒被查,雍正六年,死于禁所。

年羹尧为康熙年间进士出身,雍正初年被封总督、大将军不说,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于一身。雍正元年五月,雍正发出上谕:“若有调遣军兵、动用粮饷之处,著边防办饷大臣及川陕、云南督抚提镇等,俱照年羹尧办理。”这样,年羹尧遂总揽西部一切事务,实际上成为雍正在西陲前线的亲信代理人,权势地位实际上在抚远大将军延信和其他总督之上。雍正还告诫云、贵、川的地方官员要秉命于年羹尧。但,年羹尧日益骄横,命统制总督跪送,让王公大臣跪迎,在雍正面前也“无人臣礼”。风云骤变,雍正三年,他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于第二年赐自尽。

戴铎是雍正在府邸时期的一个重要策士,给胤G制订了夺嫡方针策略,出了很多点子教雍亲王如何谦恭为皇。雍正即位后,戴铎并没有捞到什么好处,先被发到年羹尧处当差,还被雍正指为贪官,最后被雍正处死。

此外,马齐、田文镜、李卫恪尽职守,官运亨通,都算是圆满了政治人生。大学士兼军机大臣马齐去世后,乾隆赏银治丧,给谥文穆,数年后又令入祀贤良祠。兵部尚书、直隶总督李卫于乾隆三年病逝,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

田文镜兼任北河总督,对河南水灾不报,还是得到了雍正的包容。雍正十年,他再次因病而上疏请求退休,雍正帝准许。不久田文镜逝世,雍正帝赐葬泰陵(清世宗雍正帝及其皇后的合葬陵墓)附近,命河南省城为其设专祠。乾隆五年,河南巡抚雅尔图上奏河南的民众因水灾都怨恨田文镜,不当将其供入河南贤良祠。乾隆帝下诏说:“鄂尔泰、田文镜、李卫都是先帝的重臣,其实田文镜不及李卫,李卫又不及鄂尔泰,而他们三人素来不曾谋合。所以不能翻出前案。”将田文镜撤出贤良祠的奏疏被退回。但,田氏最起码生前还算是得了善终。(原文来自以礼观书的头条号)

曾国藩“不配”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如果曾国藩今天还活着,出一本新书,腰上一定会印上两个字,壮志未酬。一个是毛泽东的“愚以近人”,一个是蒋介石的“曾巩是中国人民精神的楷模”。


这个曾经让毛江俯首称臣的千古男人,年轻的时候其实做了很多荒唐事。在《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一书中,除了魏和的形象外,作者还描绘了一个_丝版的青年曾国藩。


与日后的圣人相比,早年的曾国藩至少有四大问题。首先是学习差。曾国藩的老家是湖南湘乡县大界柏杨坪,封闭落伍,几百年来从未出过学者。到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连17次秀才考试都没考上。名声无望的父亲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曾国藩回忆说,“国家是愚蠢的。从我八岁开始,我就在我的家庭学校教书,早晚都在教。如果我达不到,我就再给它一封信,这样重复了三次。或者那些扛着所有的路,叫着所有的枕头,在停留的地方再敲一次,就通行了。”老子教他的傻儿子有多难。曾国藩从14岁开始参加县考,连考七科获得孙山称号。二十三岁终于中了秀才,全县倒数第二。后来,尽管他考上了举人和进士,他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说:“我很迟钝,别人看不到最后一行,直到我写完。”如果别人瞬间设置好了,他等不了几分钟。“可见上帝交给他的牌并不好。


二是浮躁,贪玩。在北京为官的前两年,曾国藩每天都要“四出逐鹿”,吃喝玩乐。本来制定了好好学习的计划,但是“一天一天的休息,没有意识到四十多天过去了。”在这个阶段的日记里,每天都有“见人就渴望尝试下围棋”“心浮气躁无法学习”“又浪费了一天,只是叹息”这样的话。就像后世的英雄胡适,曾经写日记“打牌”三天。


第三是脾气暴躁,傲慢自大。曾国藩在北京的头几年和朋友大吵过两次。第一次,老乡郑小山“辱骂、愤怒、鲁莽,几乎忘了自己的身体和亲人”。还有一次,他和老乡金早吵了一架,而且“辱骂无度”。但在平时的生活中,他时而骄横、自吹自擂、招摇,时而逢迎、言不由衷。


第四是沉湎于美。他在日记中记录,在朋友家看到一个家庭主妇,“看了好几遍”。在另一个房子里看到一个漂亮的妃子,就“多次眯起眼睛”。有一天,我早起学习,却一无所获。“下午刚开始,人就想火,控制不住”做了“不该做的事”。


这些所谓的“毛病”是普通年轻人的通病。难得的是曾国藩能够坚毅、自省、勤奋、保守。从30岁开始,他就“学而优则仕”。从此就像他朋友说的“专心做一件事,投入进去,安定下来,一定要再找一个人。”


如果他不够聪明,他会踏实勤奋,不求捷径。“一个迟钝的人不会觉得自己无聊。”最后他发现“天下最差也能打天下最好”,但是笨拙的功夫成就辉煌。他内心浮躁,所以在“恒心”上苦学。“一本书没看完,就不要看他的书”“一个字不认识,就不要看下一句;今天看不透,明天再看;今年不集中,明年再读”,“不持之以恒,终其一生一事无成”;他也一改傲慢的习气,以诚待人,谦让待人,因为他发现了大多数人失败的两大原因:“古今中外一切平庸之辈,皆败于一个闲字;天下有才之人,皆败于一句傲言”;至于好色,年轻时也深受其害的蒋介石,常常在日记中自省自己从“禽兽”到“圣人”。他自我救赎的工具


这样看来,梁启超的话应该印在他的书的腰封上:“曾文正的人不仅是近代的,历史上也有没见过一两个的成年人;然而,我们国家是唯一一个看不到整个世界的国家。然而,文并不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天才,他被称为是所有圣贤中最迟钝的。他所受的苦,一辈子都会被忽略。但那些贤惠、功德、直言的人是不朽的,那些在今天的生活中获得巨大成功的人,他们意志坚定,从世俗中自拔,知难而退,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历尽千难万险而不沮丧。不求近果,则为近果所诱,勤、坚、信、帅、诚、勇、勤、勤。就这样,就这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23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