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西夏有何不平凡之处为何能脱离北宋自立政权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4 06:50:18

西夏有何不平凡之处为何能脱离北宋自立政权

西夏有何不平凡之处?为何能脱离北宋自立政权?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西夏,中国西北部党项族建立的一个政权,这个政权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在尔虞我诈,互相征伐的乱世,党项族作为一个地方部落不仅没有被吞并,反而能与宋辽金互相周旋,可见其不平凡之处。可惜如此有趣儿的王朝在中国古代史中并没有给予过多的笔墨,导致许多人对于西夏的印象苍白而模糊。其实说起来党项族原本是臣服于北宋王朝的,奈何因为北宋自身的内外因素导致党项族脱离北宋自立,那么到底是哪些原因使得党项族自立的呢?西夏的建立对北宋又造成了哪些深远的影响呢?

建立西夏的这支党项族在唐朝之前并不出名,他们发迹于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当时党项族的首领拓跋思恭因平黄巢起义有功被李唐皇室赐姓李,功封夏州节度使,赐号夏国公。有了皇帝的背书,李思恭及其后代以夏州节度使所拥有的州县为根据地开始发展势力,这是党项族兴盛的开始。

自从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成为唐朝尾大不掉的难题,最终唐朝这个强盛的帝国被藩镇割据摧毁,而在唐朝被摧毁的同时,夏国公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他所拥有的范围也扩充至银州(陕西米脂县)、夏州(陕西横山县)、绥州(陕西绥德县)、宥州(陕西靖边县)与静州(陕西米脂县西)等五州之地,可以说在西北被赐姓的李氏家族俨然成为一霸,牢牢掌控着当地的政权。

也许在当地人眼中,李氏高不可攀,可在李氏内部掌权者却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知道一个不小心,几十年的谋划就会毁于一旦,因此在中原王朝不断更替的五代十国时期,不管中原是何人当政,李氏皆“俯首称臣”,李氏的示弱换来了中原王朝的承认和赏赐。

时间来到了北宋初年,纷乱的割据势力被北宋一统,李氏作为边疆割据势力也如之前那般俯首称臣,对此宋太祖赵匡胤虽然有削夺藩镇兵权的决心,但对这些主动示好的边疆割据势力,宋太祖知道需要相互妥协,是以在边疆少数民族问题上,宋太祖采取宽宥之策,“许之世袭”。

不过这一切随着夏州节度使李继捧的上台而发生变化,李继捧的哥哥李继筠继承节度使之位没两年便突然病逝,年轻的李继捧成为新的节度使,问题随之而来,他的叔伯欺负他年轻,不服从他的命令,家族矛盾越闹越大,以至于后来无法收场的地步。为了解决困局,在公元982年,李继捧主动率领族人到东京开封府朝觐,自愿献出银、夏、绥、宥四州八县地方,放弃世袭割据,得知消息,宋太宗大喜,除了表彰之外还大肆封赏,史书载:继捧立,以太平兴国七年率族人入朝。自上世以来,未尝亲觐者,继捧至,太宗甚嘉之,赐白金千两、帛千匹、钱百万。

李继捧的朝觐引的李继捧的族弟名李继迁的不满,他不愿就此入京,而是选择了抗宋自立。刚开始实力弱小,李继迁就打着先祖之名来团结一些可以依附的豪族,之后随着年长,李继迁开始以联姻的方式整合党项内部的各大势力。

李继迁实力的急剧扩大引起了宋朝的担忧,对此宋朝对李继迁采取打击和拉拢的策略,奈何主动权不在宋朝手里,李继迁的时臣服时叛乱让宋太宗很无奈,更让宋太宗憋屈的是对辽的两次作战高粱河之战、雍熙北伐均以失败告终,两线作战两线失利,宋太宗怀着遗憾之心离开人世。

宋真宗当政后,李继迁在继续之前的无赖政策之上又开始向辽朝“请降”,辽朝为了牵制北宋,接受了他的“请降”,封其为夏国王。之后随着宋辽两国战争的白热化,李继迁及其后人根据形势或选择臣服辽朝或选择臣服宋朝,这样带来的好处是李继迁及其后人不但没被消灭反而在逐渐壮大,当然李氏也很聪明在知道北宋和辽朝领土不易获取后,开始向西北的吐蕃和回鹘进攻,经过连番征战李氏势力范围涵盖整个河西走廊。

公元1038年,原本臣服于中原王朝的党项族在其首领李元昊的宣告下,西夏国建立。李元昊的称帝引起北宋和辽朝的强烈反对,此后数年北宋与西夏先后发生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可惜皆以北宋失败告终。北宋失利的同时辽朝也同样未取胜,在西夏与辽的河曲之战中,辽兴宗亲率10万精锐大败而归。大败宋辽后,没有选择与辽或北宋硬刚到底,而是继续之前的连横合纵之策,三国鼎立形成。

西夏的独立对宋朝的影响远不止丢失一些领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作战力量的缺失。原本中原王朝获取马匹有两个地方,一个是燕云十六州,一个是河西走廊的连接之地西域诸部。燕云十六州因石敬瑭而丢失,北宋建国后虽想极力夺回,奈何实力不济,只能眼睁睁看着被辽朝霸占。西夏控制河西走廊后,北宋仅剩的马匹来源地也丢失。

养马场没了,北宋优秀的骑兵自然也大大减少,这导致的后果是北宋与敌交战时只能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在先天优势不足的情况下,北宋的国防政策也发生着改变,兵变登基为帝的赵匡胤为了防止武将黄袍加身,采用文人当国,重文轻武,结果导致北宋在对外征战中常常处于劣势。

西夏能脱离北宋独立总得来说一是因为北宋政策问题;二是党项族内部出现了有野心之人,并且为了这个野心不懈努力;三则是辽宋之间的战争给了党项族可乘之机,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情况下,西夏想不独立都难。

北宋为什么不平定西夏?

北宋坐定天下之后,就是想玩儿。它谁也不想吞没,谁也吞没不了,实在要吞没,那它只能吞没自己。

军事起家的赵宋,深知军事之厉害,故尔特别恐惧军事。对内,对军事家们一律不大喜欢,或削权,或弱化。生怕在自己这里出现一个“陈桥兵变”对外,能妥协就妥协,要的是一个安宁的日子。

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宗赵光义削藩镇的兵权,把西夏的李氏亲族全部押到京城,准备彻底剪除这一西北的虎狼窝。这本来应是上策,弄到京城,或同化,或赐坛毒酒啥地将他“喝”没有,作为封建王朝政治,都是正常,正如他哥赵匡胤所强调指出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然而,弟弟毕竟不是哥哥,虽为一母所生,竟大有不同。

李家有个后生李继迁,脑子好用,认为此去东京不但没好果子吃,怕是连好酒也不会有。于是,在途中找个理由比如上卫生间方便之类,逃进了茫茫大草原。这其实,问题就很大了,但赵光义等人认为这事不大,他们认为小鱼翻不起大浪。没在乎。其实当时宜将剩勇追穷冠,就没有让西夏耗得死去活来的悲剧后来。

北宋忙于统一中原后的享乐,西夏则于一直精励图治。

李继迁实在是个人物,逃走之后,在短短几年内,连娶数位当地豪强的女儿作为妻妾,一下子与地方首领成了亲戚,他迅速崛起了。有钱有兵马,称雄一方。

三年后,雍熙二年(985),李继迁率部诱杀宋将曹光实,进而占据银州,攻破会州(甘肃靖远),等于向北宋宣战了。至道二年(996)3月,李继迁截夺宋军粮草四十万,又出大军包围灵武城。赵光义这时想起来生气了,并且大怒,他派五路大部队进攻夏,结果,全部大败。

连气带箭伤,一年后,宋太宗崩了,儿子真宗赵恒即位。这也是一个没什么刚性的人,著名的句子“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即是出自他之口,足见他的精神世界与理想追求。他虽有亲征辽的大动作,但却不过是作样子,每在胜券在握的形势下,签订丧权辱国条约,如“澶渊之盟”这次对西夏也一样,他割让夏、绥、银、宥(陕西靖边)、静(陕西米脂)给李继迁,看上去是大度,其实是胆小,他等于承认了西夏的独立地位。那李继迁当然也就没什么客气的了。

北宋依然享乐,真宗练书法,仁宗搞土地兼并,“庆历新政”与真宗亲征一样,就是个样子。西夏仍在追求进步。西夏在宋夏战争与辽夏战争中大致获胜,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政治上实行民族大联合,西夏政治是蕃汉联合政治,党项族为主要统治民族,并且联合汉族、吐蕃族、回鹘族共同统治。更厉害的是,夏毅宗继位后实行一次改革,对内整治军队使地方军政分立,文武官员互相牵制,提倡汉文化与技术,废行蕃礼,改用汉仪。对外方面,与宋重新划定边界,恢复榷场,贸易正常化。

北宋的妥协没有换来和平,此后战争仍然不断,双方互有胜负。北宋元丰四年(1081)永乐城之战,宋军惨败。北宋绍圣五年(1098)平夏城之战,西夏惨败,小梁太后差点被活捉。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二年(1099)在辽道宗的周旋下,宋夏再度和谈,西夏向宋朝请罪,而北宋居然与之握手言和。说得好听一点是热爱和平,但和平不是爱出来的。说得难听一点,是再次放虎归山,以图自己一时之乐。西夏此后至有127年的时间,盘踞于西北,并作为一般势力始终威胁北宋。

北宋为什么不平西夏?小西夏大祸患

幸亏同期有辽、金、蒙古在那里牵制西夏,并最后由成吉思汗灭了他。不然,北宋不但不能吞了西夏,很可能被西夏吞没了。

一个重文轻武苟且偷安的王朝,在那个龙争虎斗的时代,不能吞没谁,只能被谁吞没。纵观北宋一朝,再加上南宋一朝,归结一句东北土语“活得憋屈”。

实力有多强,为什么西夏一直都没有被北宋除掉?

西夏王朝是我国北宋时期,在西北建立的一个由党项人为主的多民族王朝。虽然7下的国土面积并不广大,但他的实力不容小觑。在西夏王朝存在的几百年里,他和周边的所有国家都发生过战争,不仅没有到被击败,反而多有胜绩。直到蒙古军队横空出世,并以绝对优势的力量进攻西夏,才让西夏彻底亡国灭种。

那么作为一个从各个方面都能认定为小国的西夏,为何在北宋长达100多年的时间当中都没有将其灭亡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北宋王朝的军事实力不堪一击吗?从历史上诸多宋朝和西夏的战争来看,事情显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西夏的军事实力确实不错!

在北宋诸多军队当中,只有直面西夏的北宋西军战斗力最强。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上解释了,为什么西夏能以五州之地,和周边所有的国家发生冲突而没有被灭亡。西夏国人口虽然较少,但是西夏一直执行在别国掠夺人口的国策,一方面解决自身劳动力较少的问题,一方面解决自身兵源不足的问题。所以西夏的可战之兵,数量并不是太少。

而且西夏王室直接掌握一支西夏的王牌部队-铁鹞子。这支部队在多次重大战役当中,给北宋和辽国造成了较大的损失。而这支部队在战场之上,也并非北宋步兵可以直接挑战的存在。所以从纯军事角度而言,北宋是没有办法灭掉西夏的。

西夏国民尚武,民风彪悍,北宋反之!

西夏是由多个党项部落一起合力组建,依靠曾经的一州之地最终壮大的!可以说西夏的国土,是党项人一刀一枪用命打下来的。所以对于党项人的生存法则而言,拳头最大的那个人才有话语权。所以西夏民风彪悍,国民尚武,习惯以武力去解决问题。哪怕是辽国皇帝御驾亲征,也被西夏打得仅剩数十骑兵逃了回去。

而北宋的国策是以文御武,文重武轻。北宋民间以东华门外唱名为荣,杀场军功是不值一提之事。一线的士兵被高傲的文人称为贼配军,不管是骂人的还是挨骂的都心安理得。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情况,是为了防止武人造反的过激行为。但正是这一国策,让北宋军队的上层缺乏血性和胆量,在战略层面欠考虑,下面的士兵再能打也是无济于事。

结语:这样的民风差异,让北宋军队内部,缺乏了战斗意志。还有军事实力不相上下,让北宋没有那么好的胃口吃下西夏。虽然在宋神宗年间北宋集结大量优势兵力进攻西夏。几乎打断了西夏的腰板。但是战略层面的问题和指挥失误,让这次大好局面功亏一篑。所以,北宋真的是灭不了西夏,刀山血海中成长的蒙古才可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22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