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刘伯温为何只被封为伯爵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中国民间留传一句话,“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说起这个刘伯温,相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吧。此人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之外,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封李善长为韩国公,却只封刘伯温为诚意伯,足足差了两个等级。李善长的年俸为4000石,而刘伯温年俸只有240 石,相差十分悬殊。
为什么李善长能封韩国公,而神机妙算,战功赫赫的刘伯温只是一个小小的诚意伯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他不是淮西集团成员。明朝有两大集团,一个是淮西集团,还一个是浙东集团。其实这两个集团根本不是同个级别的,淮西集团实力上远胜浙东集团。明太祖朱元璋本人也是淮西集团的。他第一次离开濠州郭子兴,准备单干的时候,只带走了身边的二十四个人。这二十四人分别为徐达、汤和、 吴良、吴桢、花云、陈德、顾时 、费聚 、耿再成、耿君用、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郑遇霖、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德兴。这些人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被称为淮西二十四将。李善长也是淮西人,自然是淮西集团的成员,而且还是个首领。朱元璋是一个同乡观念很重的人,这帮老乡从一开始就跟着他南征北战,抛头颅洒热血,你说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能不厚厚封赏了这些人吗?我们知道徐达是公爵,其他人也基本上都是侯爵。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首领,虽然是个文官,这些年没有南征北战,但是在幕后确实做了不少工作,而且从不抢风头,让朱元璋很放心的,所以封了李善长为韩国公。
第二,刘伯温资格不如李善长。其实公爵和侯爵除了一个李善长,其他都是出生入死的武将,一刀一枪拼出来的,跟文官没有什么关系。朱元璋刚起义的时候,率军攻打滁州,李善长就自动来投,当时朱元璋手下并没有其他谋士。后来刘伯温在朱元璋打浙江的时候,和宋濂等人主动去南京投靠朱元璋的,那个时候朱元璋手下已经有很多谋士了。从时间上来看,刘伯温晚了许多。若是给刘伯温封公爵,淮西集团那些出生入死的老资格肯定不肯。可以这样说,朱老板刚刚自主创业的时候,你若是个人才,主动投靠的话,朱老板自然会分一些股份给你。可是朱元璋的企业已经上了规模,各地人才奋勇而至,你再主动投靠的话,朱元璋也不愿意分股份了,最多高薪聘请。
第三,朱元璋不喜欢别人比自己聪明。朱元璋是个军事天才,刘伯温也是,而且很有可能还略胜朱元璋一筹。无论是先打陈友谅再打张士诚的战略部署上,还是在龙湾战役上,两人都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更可怕的是,在安丰被围,朱元璋接到小明王的求救信,准备率军救援的时候,刘伯温力劝朱元璋不能救援。因为一旦救援,那么张士诚必然会趁虚而入,到时候腹背受敌,十分被动。可是,朱元璋没有听从刘伯温的劝住,执意出兵安丰,后面局势的变化可以说是跟刘伯温预料的一模一样。
如果你是皇帝的话,身边有个大臣能力高过你,试问你能安心入眠吗?难道真的不担心有一天这人不把聪明才智用在治国安邦上,而是用在阴谋政变上吗?再说了刘伯温劝阻朱元璋不要出兵安丰的一个理由就是让他借张士诚的手,除掉小明王。你说朱元璋夜晚想起此事的话,还会睡的着吗?
总而言之,刘伯温虽然功劳甚大,但是由于他太过聪明,不是淮西集团,资格也不如李善长等原因,最后只能封个伯爵。
1、因为刘伯温功高盖主,而且刘伯温当时得罪了不少大臣,于是朱元璋借胡惟庸之手,用药使刘伯温慢性中毒身亡。
2、人物简介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朱元璋在建立大明后,论功行赏,对一干功臣进行了分封,公爵者以徐达为首共二十五人,侯爵者有唐胜宗、陆仲亨等共七十九人,伯爵者有刘伯温、汪广洋等十二人。其中李善长为韩国公,而刘伯温只混了一个伯爵,也就是诚意伯。按说,李善长和刘伯温都是谋臣,可为什么两者之间的差距这么大的呢?
第一,两人追随朱元璋的时间不同
朱元璋平定滁州时,李善长前往迎接拜见。朱元璋知道他是当地年高有德之人,并对他以礼相待,并将他留下掌管文史书籍。此后,李善长成为朱元璋的参谋,给朱元璋出谋划策,并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而那个时候,郭子兴还在呢。至于刘伯温,他是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的时候,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谋臣。从时间上看,李善长跟随朱元璋的时间更加久。
第二,两人和朱元璋的关系不同
李善长和朱元璋是老乡,都是安徽人,而朱元璋的身边老乡还不少。久而久之,他们成为了一个团体,也就是淮西集团,他们与朱元璋的关系更加紧密。相比之下,刘伯温就不同了,他是浙江人,与朱元璋的关系一般。
第三,两人对朱元璋的贡献不同
李善长在加入起义军后,出力很多。他不仅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在后勤保障上,对朱元璋的帮助也很大,这就是为什么朱元璋一直将他比作汉朝的萧何。而且,李善长给朱元璋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可以说,李善长在朱元璋建立大明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很大,功劳也很大。其实严格说,李善长并非一个谋士,他更像萧何和诸葛亮那样的人物,做的工作很多。可是,刘伯温更像是一个谋臣,虽然他也出了力,功劳也很大,但相比之下,他绝对没有李善长对朱元璋的贡献更大。
刘伯温能封个伯爵都算朱元璋开恩了,抛开刘伯温之死的阴谋论,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封赏算是合情合理,另有照顾的成分。因为封赏的背景是大业初成,国家框架已经建立,朱元璋需要进行统一战线,善治者、善征者才是这个阶段的主角,刘伯温属于善谋者。而且封赏都是有理有据的,功劳的大小、资历的深浅、阵亡将领的子嗣安抚都在考虑范围内。所以刘伯温作为一个元朝旧僚,非淮西嫡系,功大掩盖不了资浅,健存无需安抚,给个伯爵,又任过最高监察长官的实职,“名分”上无可挑剔。
洪武分封的规则定律
“以师直取元顺帝,扩廓帖木儿失势,可不战而降。”——《明太祖实录》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的背景是远征西北,当时北元的扩廓帖木儿率军攻打兰州,朱元璋便问将军们这仗该如何打,众将一致认为直捣黄龙就能解决兰州问题。所以当年正月初三,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邓愈为左副副将军,汤和为右副副将军往征大漠。这场仗打到六月份结束,众将凯旋后才开始的对号封赏。
这次封赏只有公、侯、伯三档,子、男二档不置,一共封了六公、二十八侯、二伯。六公之中除了文臣之首李善长,其余分别是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也就是说远征漠北的几位大将里,汤和未封公爵,常茂受父亲常遇春的恩荫得了开国公爵。常遇春的战功恩荫到子弟不足为奇吧?他于前一年北伐中原时暴毙军中,怎么说也算个“工伤”,既然只封六个公爵,总有一个牺牲品,那就是汤和,前边几个他也挤不掉啊!朱元璋找个理由说他“与朕同里闬,结发相从,屡建功劳,然嗜酒妄杀,不由法度。”所以给了个侯爵之首。
开国二十八侯: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耿炳文、 郭兴、王志、郑遇春、费聚、赵庸、吴良、吴祯、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铎(康茂才子)、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 臣、梅思祖、陆聚。
两个伯爵是刘伯温与汪广洋,公伯八人其实还体现不出分封法则,二十八候才能体现朱元璋的分封思路。按照朱元璋自己的话说“凡今爵次第,皆朕所自定,至公而无私。”那么朱元璋是怎么至公无私的呢?在谈及明朝的开国功臣时,少不了淮西二十四将的概念,即元至正十四年(1354)正月初一,朱元璋离开濠州独自奔赴定远发展时,带走的二十四人。
《明史·刘基列传》记载: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
刘伯温在后世的知名度很高,传说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通。还有人说他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几乎无所不知。这些当然都是谣传。
他知名度有那么大,是因为有人说了一句话,史书记载:
赵天泽应该是个评论家,很有影响力,他在评论人物时,首推刘伯温,说他是诸葛亮似的人物。
这句话出来以后,刘伯温的名声便大的不得了。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他本人的确很厉害,精通经史子集,无书不看,尤其精通天文地理、占卜之学。
他考中进士的时候,是在元朝至顺年间,当过元朝的高安丞,后来又做过江浙儒学的副提举。当官的时候非常廉洁。但是他并没有做多久,因为当时的元朝非常腐败,并不适合他这种正直而且有报复的人生存。
回到家之后,刘伯温过起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他在家种田期间,著有《郁离子》一书,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如果不是遇到朱元璋,他很可能蹉跎岁月一生。
当时的朱元璋已经占领了金陵,有了根基,已经没有了初创时期的穷酸样。朱元璋打下金华之后,开始招揽读书人为他效命。
当时江南地区的才子,以刘基、宋濂,最为有名,所以朱元璋就去请两位出山。
朱元璋请刘伯温出山,整个过程挺耐人寻味的。因为他没有像刘备那样,三顾茅庐。
朱元璋请刘伯温的时候,其实很简单,或者说有些无礼。他仅仅是派人送了些钱财。其实从这一点,我们都能想象的到,朱元璋这个人根本就不尊重读书人,他建国以后,用八股文难为读书人,我感觉像是一种讽刺,是一种尖酸刻薄的做法。
这可能和他没读过书有关,也有可能是童年的阴影,还有可能是他觉得读书无用。
像刘伯温这种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肯定要装一装的,不能一请就去,而且只是用了钱财,朱元璋本人都没来。但是朱元璋并没有诚心去请他,他只是命令刘伯温的父母官孙炎,一定要把刘伯温请来。
孙炎给刘伯温写信,刘伯温才出来。我觉得,像刘伯温这样的名士,孙炎肯定是认识的,所以孙炎写信,有老朋友给点面子的感觉。
朱元璋的这种态度也能反应出,他为什么仅仅给刘伯温一个伯爵,因为他从心里就不重视读书人这个群体。
刘伯温在朱元璋集团的贡献并不是很多,他是文臣,只负责出谋划策,因此他并没有像将军那样的战功,也没有像李善长那样负责后勤事务的功劳。所以他一个顾问,并没有多少功劳可言,这也是他爵位不高,功劳不大的原因。
刘伯温刚见到朱元璋的时候,给朱元璋提了18条建议,朱元璋很高兴。
接着,他又为朱元璋制定了战略计划,其实我觉得这个计划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当时的问题是,先打陈友谅还是先打张士诚。就俩选择,估计没有刘伯温,朱元璋也选不错。
不过,刘伯温救过朱元璋一次,可能刘伯温真的会算。史书这样记载:
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交战,朱元璋坐在胡床上督战,刘伯温就站在他旁边。刘伯温掐指一算,突然大叫不好,催促朱元璋赶紧走。
朱元璋仓促之间就上了别的船,还没坐下呢,就见刚才的船被大炮击碎。
朱元璋是个薄情的人,如果他要重感情,就凭这救命之恩,怎么也能封个侯爵。
明朝建国之后,刘伯温的表现就乏善可陈了,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也没有表现的机会。
由于他才华出众,清廉正直,所以和李善长、胡惟庸等人都玩不到一块去。本来各玩各的也没啥,但是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总能有事掺和到一块去。这就导致了刘伯温悲惨的下场。
朱元璋给刘伯温封的是‘诚意伯’,这个封号很有讲究,他只说明了刘伯温的‘诚实’,没有提刘伯温任何的功劳,也没有任何的才华,这是一个很尴尬的称号,好像是说,我给你封个伯爵,是因为你的人品好。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刘伯温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并不高,他的谦虚都是装出来的,内心深处并不尊重。
泣血创作,路过的同学 加个关注 ,您的关注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
,专注 历史 领域知识分享。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22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