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李鸿章买武器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19世纪,在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开始,使得各种枪炮武器武器,轮船战舰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当时一名英国人叫海勒姆-马克沁,他就发明了一种威力很大的枪,这种枪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做马克沁枪,也就是最早的机关枪。小编为什么会提到这把枪呢?因为它与中国大清和李鸿章还有过一段渊源呢。小编不卖关子,接下来就说说有何渊源。
这件事情主要是发生在李鸿章身上的。当时中国的综合实力到了清朝中后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西方国家已经开始工业革命,各种生产用的机器设备还有军事武器都已经制造出来了,而中国依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闭关锁国状态中洋洋得意。
直到英国人拿着自己的各种武器装备来大清炫耀了一番之后,这是大清才见识到了洋人的火炮是如此的厉害。李鸿章这个洋务运动的先行者看到后自然也是心潮澎湃,立志也要把清朝的军备改良一下,慈禧听英使者说英国正在举办军事武器展览会,就决定派人去考察一下。李鸿章与洋人最为熟悉,是最佳的人选,于是立刻下令让李鸿章去实地考察一番,李鸿章就踏上了跨洋之旅。
在展会上,李鸿章看到这么多的武器火炮就像打开了新天地一样,很快他就被威力巨大的马克沁枪吸引住了。只见这武器有两个灵活转动的轮子,上面架着跟大炮一样的火器。马克沁见有人看中了他的枪,自然要自卖自夸一顿,在李鸿章面前展示了一下这把枪的威力。只听一阵密集的枪声震耳欲聋,瞬间就将远处的一颗大树给扫射断了。李鸿章看到后顿时就惊呆了,居然这么厉害,啥也顾不上了,连忙跑过去看树,还拍了照片留作纪念。
马克沁见状,知道李鸿章非常感兴趣,就问他要不要买。李鸿章就问了一下:“刚刚这杆枪打出了多少发子弹?”,马克沁回答说:“大约有三百发子弹。”李鸿章听了,当下就回复:“不用了,打的太快了。”也不再多看一眼枪,转身就走了。马克沁有点不知所然,这是为啥?连同李鸿章一起来的官员也很迷惑,马克沁枪这么厉害,射程远,威力大,子弹发的也快,那不是更好吗?为什么不买呢?李鸿章这样解释了原因,他说:“这个枪打起来太快,子弹消耗的就快,那我们要买多少子弹啊!对我们来说这么多子弹太贵了,大清朝已经消耗不起了。”李鸿章的眼光要比其他的官员看的长远多了,也最清楚大清朝现在的状况,单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李鸿章的不一般。
虽然这款机枪真的很棒,威力很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争,德国人就是用的这种机枪,但是清朝目前的状况已经挥霍不起了。李鸿章当时的一番话也会实属无奈,字字戳心,这么好的武器他当然想要带回国,来武装自己的新军,来增强中国的实力。但是清朝末期的割地、赔款,还要供养慈禧泰太后极尽奢华的生活,政府已经亏空,根本拿不出钱来购买武器,也没有钱去之称任何一场战争了。
如此恶性循环,清朝越是没有好的枪炮武器来抵御外敌,就越是战败、割地、赔款,中国也就越来越贫穷,虽然换得了一时的太平,等到侵略者再来时,又是如此。《六国论》中就有这样一段话: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古人尚且都知道“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李鸿章深知这事情的道理,但是他一人之力是无法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的。落后就要挨打,这时自古以来就有的道理,只有不断的武装自己,增强自身实力才能站稳脚跟。一味地忍让迁就,安逸享乐,换来的终将是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贪婪和掠夺,清朝灭亡就是如此的道理。
被誉为“东方俾斯麦”的李鸿章,有一次在到德国访问的时候,德国人当面给李鸿章展示了马克沁重机枪的威力,就看到一课一抱粗的大树几下就被拦腰打断。面对如此凶狠的火力,李中堂的心思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想震撼肯定是有的。
自从鸦片战争时,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清军是一败涂地。所以当时大清就认识到了洋人的武器是真的好。大刀长矛还真不能对付洋枪洋炮,所以清朝早就想尝试改变,太平运动的爆发正好也是清军正式改变的机会。
当曾国藩创建湘军的时候,李鸿章作为徒弟可是看到一清二楚,湘军的武器虽然相比太平军和同时期的清军先进,但是不论他的兵员还是兵制,和西方列强比较还是有很大差距,所以李鸿章就抓住机会自己组建了一直军队那就是淮军。
作为一个很有眼光的人,李鸿章认识到先进武器对于军队的重要意义。所以他不遗余力地为淮军购买新式枪炮。到了19世纪70年代,一个淮军的营至少装备了新式洋枪三四百只,火力比同时期的湘军多两倍以上。
不仅买枪,火炮也是李鸿章的最爱,特别是德国的克虏伯大炮,那更是李鸿章的最爱,堪称中国最早的德粉。当时德国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他急需开辟市场,所以看到中国这个大客户,双方那是一拍即合,等到了1884年,淮军就装备了370门先进的大炮。
但是李鸿章费尽心力的引进先进的武器效果如何?可以说早期淮军对付太平军这些拿着大刀片子的人,那效果非常有效,淮军几万人面对几十万的太平军还能连战连捷;但是真正的试金石还是甲午战争,当时在朝鲜的清军的装备可以说和日军相当,甚至更为先进,人数还比日军多。但是结果主帅叶志超那是一溃千里,士兵更是朝天放两枪就逃跑,结果可想而知。
最主要的是,李鸿章知道先进武器的威力,但是他不知道人家为何能造这么好的武器,更不明白如何能让这些武器发挥武力,一头猪拿着再好的武器也不是聪明的人的对手,购买先进的武器只能带来一时的安宁,却永远没法让国家长治久安。小伙伴们有啥看法,欢迎留下评论哦!
生命收割机——浅谈马克沁机枪
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1840年2月5日生于美国缅因州桑格斯维尔。小时候因为家境贫寒读不起书,所以在14岁时成为一个马车制造商的学徒,并研制了许多新电器。由于受到排挤,马克沁离开美国到伦敦去开辟新电器市场,并在那里定居。当时正值欧洲大陆战火纷飞,敏感的马克沁很快意识到制造武器是一个极好的赚钱机会(另一种说法是马克沁听了身边人的建议,而且他是一个电气工程师),于是他转变了自己的钻研方向,投向速射武器领域。
1882年,马克沁发现士兵在射击时经常因老式步枪的后坐力肩膀被枪托撞得青一块紫一块的,这说明枪的后坐具有相当的能量,这种能量来自于枪弹发射时产生的火药气体。马克沁从人们习以为常的后坐现象中,为武器的自动连续射击找到了理想的动力。一开始马克沁设计了多种自动步枪和自动手枪,但都没有进行过商业性生产,也没有产生过任何经济效益。同年,马克沁在一支老式的温切斯特步枪上进行改装试验。
利用射击时子弹喷发的火药气体使枪完成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实现了单管枪的自动连续射击,并减轻了枪的后坐力。这次实验是世界上首次采用火药燃气能量进行自动循环,使武器实现全自动射击,在步枪使用上取得了成功。
1883年,马克沁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连续射击重机枪,次年也就是1884年申请了专利,这就是所谓的马克沁机枪,射速达每分钟600发。马克沁重机枪发明后,很快在战争中得到了应用。1891年,英国殖民军在非洲南部的罗得西亚与祖鲁人发生战斗。
一支仅50人英军小分队,用4挺马克沁重机枪击退5000名祖鲁人进攻,使3000名祖鲁人丧命,充分显示了重机枪的威力。50人vs5000人,放在以前这是种事想都不敢想,生命的流逝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了这种自动发射的重型机枪的巨大威力。
马克沁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其机枪的原型口径为12毫米,枪重23公斤,采用水冷枪管,容弹量为333发,理论射速每分钟600发,可以单、连发射击,也可以通过射速调节器调整为慢射速每分钟100发。
马克沁机枪结构复杂,采用水冷枪管较为笨重,顺带一提,弹链也是马克沁发明的,只不过当时的帆布弹带受潮后可靠性会变差,士兵携带极为不便,不过这已经是当时最先进的自动武器了,所以在近代战争中曾被普遍使用。
马克沁机枪之前,所有的枪都是非自动的包括加特林,马克沁机枪的出现使士兵装弹的时间大大减少,只不过连续射击不可避免的会有浪费的问题,所以使用它成本还是挺高的,因此一战之前的马克沁机枪销量其实一般。李鸿章当年也曾经想过购买马克沁机枪,在看完这款枪的射击表现和价格后李鸿章就说了两句话,一句“好快”一句“好贵”。
因为价格问题各国包括中国都开始了仿制马克沁机枪,包括马克沁自己也对机枪做出了改进,所以后来在各种战场能见到各种版本的马克沁机枪,形成了一个系列。再顺带提一嘴,消音器也是马克沁发明的。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真正认识到机枪重要性的只有德国,德国陆军装备的马克沁机枪超过1.3万挺。在1916年7月的索姆河战役中,德国人以平均每百米一挺马克沁机枪的火力密度,向40公里进攻正面上的14个英国师疯狂扫射。1916年7月1日,英军在炮击了德军一周后发动了潮水般的进攻,这时隐藏在防御工事后面的德军架起了马克沁机枪,我以前看过一部纪录片,叫什么我忘了,其中一句话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德军几乎闭着眼睛就把英军一扫而光。”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当时的情况可想而知,对于架着机枪的防守者来说,拿着步枪冲锋的大片士兵跟待宰的大片羔羊没什么区别。仅冲锋的第一天这个战场的英国人就伤亡了6万多人。
机枪的杀伤力和血腥气在这一天达到了顶点!以至于一战结束后《凡尔赛合约》都不允许德军再造水冷式重机枪,可见马克沁机枪给英法联军造成多大的心理阴影。只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德国后来造出更可怕的MG-42通用机枪,
马克沁机枪是世界上第一挺以火药燃气为能源完成自动循环的自动武器,也是最早的水冷式机枪,它的问世是世界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一些武器不太发达的地方依旧在使用马克沁机枪。它的发明者马克沁还发明过其他自动武器,1916年11月,索姆河战役结束,同时马克沁去世享年78岁。
都知道,清朝是我国封建历史中最后一个王朝,纵观历史的发展进程,清朝也是有着诸多令人不解的地方,在晚清之际,因为中西方国力、科学技术的差距,使得晚清政府,积极的开展洋务运动,进而是希望提升晚清政府的国力,不至于遭受西方列强更多的侵略与压迫。
根据相应的历史资料有着明显的发现,1884年之际马克沁机枪顺利的问世,要知道,这可是一战、二战战场之上的大杀器,然而在洋务运动的后期,马克沁机枪问世之后,仅仅过了四年,1888年之际晚清的金陵机器制造局,便能顺利的仿造出马克沁机枪,既然是有着这样技术的存在,后续在面对八国联军侵华事件之中,为何清政府没有给军队大量的配备马克沁机枪呢?
其次在晚清之际,李鸿章第一次见到马克沁机枪的火力试射过程中,李鸿章的直观感受就是“太贵了!”而他所说的这种贵,并不是马克沁机枪的售价贵,而是机枪射速过快,相应消耗的弹药,以晚清政府的国库不足以支撑,为此李鸿章才是说马克沁机枪太贵了。
并且马克沁机枪在晚清政府的那个时代,可以说是时代超前的武器,因为思想短浅使得李鸿章没有看清楚马克沁在作战中的潜力,毕竟是在1884年问世之后,马克沁真正在战场上运用达到巅峰的则是一战时期,对于李鸿章而言,这已经是三十年之后的事情了,也正是因为这一众原因的促使之下,使得晚清政府虽然能在1888年的时候,仿制出马克沁机枪,却是并没有大量的制造运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21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吕后死后,吕家为什么会被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