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张仪为何回到魏国呢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张仪是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是诸子百家中"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关于他的事迹,可以说许多都家喻户晓。他凭借如簧的巧舌和过人的胆识,开创了与苏秦"合纵"理念相对应的"连横"学说,主张"以横破纵"。张仪主张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瓦解苏秦所建立的六国抗秦联盟。
根据《史记》等史料的记载,张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四处游说,并为秦国争取到了许多的利益,于是地位尊崇,被封为"武信君"。但秦惠王死后,秦武王继位,张仪失去了国君的支持,无奈之下只得远走魏国,并担任了魏国相国,不久去世。那么,《史记》对张仪这样一个人生经历非常丰富的人有何评价呢?
张仪本是魏国人,"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年轻时,他和苏秦一起在鬼谷先生那里学习辩论、游说的学问,而苏秦则认为自己比不上张仪。学成之后,二人分头前往各国施展自己的才学。
张仪先是到了楚国,"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张仪和楚国的相国饮酒时,相国丢失了一块玉璧,他门下的人都说,张仪又贫穷又品行低劣,一定是他偷了玉璧。于是人们将张仪抓起来,打了数百大板,但张仪一直不承认,众人只好将其释放。
回到家,张仪的妻子责怪他说:"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意即,要是张仪当年不去学习辩论游说,怎么会受到这种屈辱。但张仪不以为然,反而开玩笑地问妻子:"视吾舌尚在不?"妻子给出肯定的答复后,张仪云淡风轻地回答道:"足矣。"
张仪出师不利,苏秦则虽然一开始不顺利,但渐渐得到了燕文公的赏识,奉命出使赵国。但苏秦害怕秦国会趁着他商谈合纵大事时贸然出兵,坏了好事,便想到让张仪前往秦国,稳住秦君。于是苏秦派人引诱张仪前往赵国见自己,又故意闭门不见,激怒张仪。
苏秦的计策果然成功,张仪被激怒后,想要找到一个能够痛击赵国的国家投奔,秦国作为西边的"虎狼之国",成为了张仪的首选。苏秦见张仪去往秦国,对手下说道:"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
于是在苏秦派去的人一路隐藏身份护送和帮助之下,张仪得以面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张仪安顿好后,苏秦派去的人向他辞别,这才说出是苏秦"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张仪在秦国做了相后,便写了一道檄文给当年羞辱他的楚相道:"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这番气势汹汹的豪言,可谓张仪向曾经结下仇怨的楚相的一次正式宣战,不久,张仪便得到了机会。
秦国想要征讨齐国,但齐国和楚国联盟,双方合力的话秦国占不到便宜,于是秦王派出张仪面见楚王。见到楚王后,张仪说道:"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於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王贪图小利,听说和齐绝交就能换来六百里土地,便欣然接受,并将楚国相印赏赐给张仪。为了向秦国表示自己与齐国断交的决心,楚王甚至派人前去辱骂齐王。
然而,楚国与齐国绝交后,秦国马上就和齐国组成了联盟,楚国则被孤立。楚王派出使者索要土地时,张仪则装傻道:"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原本的六百里变成了六里,楚王当然是勃然大怒,发兵攻打秦国,但没了齐国作为盟友,楚军被秦军痛击而大败。
这之后,张仪又四处奔走,将各国的合纵破坏,改为各自和秦国交好的连横。然而,在张仪成功游说诸国,准备回到秦国的途中,秦惠王去世了,新登基的秦武王听从大臣们对张仪"无信,左右卖国以取容。秦必复用之,恐为天下笑。"的评论,不愿重用他。
张仪害怕重蹈商鞅的覆辙,只好回到祖国魏国,并于一年后去世。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张仪:"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他认为张仪所作所为超过苏秦,实在称得上是阴险狡诈。
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张仪连横为秦国铺平道路,从某个层面讲,是张仪继承并光大了商鞅的事业,所以与商鞅一样,也是秦国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臣。 这两人虽然一个是法家,一个是纵横家,但还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如:两人都是魏国人;都背叛魏国服务于魏国最大的敌人秦国;并且都因赤胆忠心的为秦国服务而得罪了自己的母国——魏国。 所以他二人在秦国的时候,魏人是恨不能食其肉而寝其皮的,然而奇怪的是,秦国新君继位后,两人都遇到危险,这时候又都想到自己的母国,逃到魏国避难。 那么,魏国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不得不说,对这两个曾经的叛徒,魏国的态度是截然不同,天差地别的。 商鞅的大体情况是这样的 商鞅 公元前337年,秦孝公薨,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一死,商鞅便失去倚仗,这时候当年变法得罪的旧贵族公子虔、甘龙等乘机发难,诬告商鞅谋反,秦惠文王为了平息旧贵族的怒气,便发下海捕文书,准备缉拿商鞅归案。 商鞅得到消息后连夜逃亡,这一跑哪里都没去,直接奔向自己的母国——魏国人落难之后想回家,这也无可厚非,然而呢,很有讽刺意味的一幕发生了: 魏人怨其欺公子昂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 ”商君,秦之贼。秦彊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 商鞅跑到魏国边境,魏国人却因他对自己母国下手太狠而心怀怨恨,从而坚决不允许他入境,魏国不要,商鞅才打算逃到别的地方去,然而魏国人说: 「 ”商鞅是秦国的犯人,如果放他逃跑,秦国一定会怨恨我们,不如抓起来交给秦国人得了。”就这样,直接把商鞅又送到秦国,最后商鞅被秦惠文王车裂,落了个悲惨的结局。 商鞅逃亡的那一幕,简直惶惶然如丧家之犬,道不尽的凄惶苦楚,好容易到了母国,魏国人又雪上加霜,将商鞅送上绝路,这就是魏国对商鞅的态度。而继承他事业的张仪呢 张仪 在秦国的命运与商鞅基本相同,张仪在秦惠文王手里自然是顺风顺水的,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崩,秦武王继位,大家都知道,秦武王是个光明磊落的武夫,在太子任上就很不喜欢玩弄阴谋诡计的张仪,而张仪呢,一个魏国人在秦国做到国相,那还不引起许多老秦人的嫉妒,于是,秦武王刚继位,老贵族的谗言就来了,想着法子诋毁张仪,想置张仪于死地。 张仪能怎么办?像商鞅一样逃跑?不,他用了一个连环计,主意高明着呢。 秦武王一即位,张仪就知道自己有可能掉脑袋,所以主动找到秦武王,给他出了个高明的主意。张仪说:「 ”臣有一条计策,虽然并不高明,还望大王裁决。” 秦武王问他:「 ”有何计策?” 张仪说:「 ”为国家社稷利害考虑,上策莫如山东诸国发生变乱,大王乘势攻城掠地,扩充疆土。如今齐王对臣恨之入骨,无论臣走到哪里,他都会不顾一切发兵攻打。所以臣愿意捐弃不肖之身前往魏国,从而挑动齐王出兵攻魏。当齐、魏兵马在大梁城下打得不可开交之时,大王可乘机侵入韩国三川之地,使秦兵东出函谷畅通无阻,麾兵直逼两周地界,索取天子祭器,然后挟天子,按图籍,君临天下,这可是万世不移的帝王基业啊!” 你看看,把逃跑说的这么理直气壮,光明正大,都到了愿意为秦国利益牺牲自己生命的地步,我估计这时候,秦武王一定是感动的眼泪都流了下来,那么,为了秦国的利益,当然答应张仪的要求,还派出30辆兵车,把张仪送到魏国。 张仪就这样顺顺利利的离开秦国,至于想害他的那些旧贵族,我估计张仪走的时候,心里一定会得意的说:「 ”就守着你那一亩三分地去死吧,爷不伺候了。” 秦惠文王为了秦国利益车裂商鞅;秦武王为了秦国利益以张仪为牺牲,这爷俩有多相像,君王就是这么无情,商鞅危急关头才想着逃跑,张仪呢,却早都未雨绸缪。 事实证明,张仪,可不是什么君王能算计的,反过来,倒是他算计了君王,以后就更精彩了。 君王 张仪到了魏国,齐王听说,果然发兵攻打魏国,于是魏王恐慌,就对张仪有了点意见,张仪说:「 ”多大点事儿,我有办法让齐国退兵。” 魏王自然要他全权负责,于是张仪派出门客,到楚国请楚国派使者到齐国,到齐国干什么,为自己说合?没有,张仪没这么傻 ,他只干了一件事,即: 借楚国使者的嘴巴,向齐王泄露了张仪到魏国的缘由以及与秦武王商定的计划。 齐王一听,原来这么回事,我能让秦国乘机挟天子以令诸侯吗,于是就很利索的撤兵了。一场天大的危机就这么消于无形。 魏王对张仪简直佩服到了极点,连忙拜张仪为国相,就这样,张仪在魏国踏踏实实的过了一年,于第二年寿终正寝,落了个福寿双全的结局。 同样是服务于敌国的张仪,魏国却拜为国相,这是魏国对张仪的态度。 一个嫌弃的闭门不纳,并将之送上绝路;一个却拜为国相,让他福寿双全;同样是经天纬地之才,商鞅、张仪结局为何就这样天差地远呢。 这其中的道理,恐怕也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了。
一.人物介绍及分析
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与苏秦是师兄弟,共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
张仪是雄辩之士,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可抵百万之军。他最开始投靠在楚国令尹门下,后因为和氏璧被偷而被楚国令尹冤枉,差点打死,便离楚入秦。
张仪入秦之后,得到秦惠王重用,主张连横政策以便攻破苏秦的合纵伐秦之术。同时张仪主张远交近攻,伐交伐攻并存。
张仪与秦惠王算是君臣良配,在相秦期间,先后帮秦惠王谋魏、弱楚,破合纵而成连横之计。与秦而言,可谓居功至伟,为秦国后世奠定了战国七雄,秦国独大的局面。
张仪此人,看似贪图小利,巧舌善变,实则内心刚毅,有雄心壮志!张仪相秦,欺骗楚怀王,虽落得奸诈之徒的坏名声,于秦而言却是大功!
二.历史介绍
若说战国时期,谁可以只凭一张嘴便可以夺地略城,想来非张仪莫属。《史记》中关于张仪的记载,绝大部分是连横相关的故事,以及张仪连横之时的言论。
想来太史公也是对连横之术情有独钟,才不惜花大量笔墨来描述连横之术。
(一)张仪离楚
张仪出师不久,便投靠在楚相门下,因为张仪很穷,再加上能言善辩,估计很不招人待见。
在一次楚相得到和氏璧给众人观赏之时,和氏璧竟然不翼而飞。 大家就都怀疑是张仪偷走了和氏璧,至于原因,大家觉得的是因为张仪家贫,最有可能偷东西。
楚相估计也这么认为,于是便让手下用鞭子抽打张仪,严刑逼问与他。张仪没偷,便默默忍受刑法,楚相一看张仪打死都不招供,便放了张仪,当然也顺便把张仪赶走了。
张仪好歹都是一位谋士,虽然文弱,但是骨气还在,自然把此事当做奇耻大辱,怀恨楚相,嫉恨楚国。
此时,正好赶上苏秦说服赵文候答应合纵,苏秦害怕秦国攻赵,破坏合纵大业,便派人去找张仪,希望张仪入秦劝说秦惠王不要出兵攻赵。
而此时在楚国的张仪贫穷潦倒,当听说昔日的同窗苏秦发达了之后,便决定离楚投奔苏秦。
(二)张仪入秦
张仪到了赵国之后,苏秦不但不让下人通报转达,还特意让下人笼络住张仪不让他离赵。在凉了张仪一段时间之后,苏秦召见了张仪。
苏秦见了张仪之后,故意表现的高高在上,给张仪吃下人的饭菜,还言语羞辱与他。这让张仪很是不爽,便离赵入秦。
苏秦因为知道张仪贫困,便暗地里派人与张仪结伴而行,助他入秦。张仪入秦之后,秦惠王觉得张仪是个人才,便任命他为客卿,与他共谋如何攻伐山东六国。
而此时,与张仪结伴而来的苏秦手下,才把苏秦暗地助他的事告诉了他。张仪一听,一来感谢苏秦,二来自愧不如苏秦,便没有劝告秦王伐赵。
(三)张仪相魏
秦魏两国国土相邻,秦国东出势必攻魏,再加上秦魏两国本就是世仇。
秦孝公之前魏强秦弱,魏国便不停的攻打秦国,夺了秦国河西之地。商鞅变法之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便不停的拿魏国练兵,不但夺回了河西之地,还在不停的蚕食魏国土地。
魏国国君知道秦魏不可能真正和好,所以魏国的抗秦,拒秦之声很大,与魏国连横实在是一件异常艰难之事。
不过魏国抗秦也惧秦,而惧秦便是魏国的弱点,于是张仪采用抵戏之法来让魏国连横。 虽然张仪善辩,但是他还是花费了很长的时间来说服魏王,甚至等到魏襄王死了之后,才成功。
首先,不停的攻打魏国,让魏国害怕,让魏国意识秦国若有心伐魏,合纵根本救不了魏国 。见原文:
其次,给些小恩小惠 ,也就是平时我们若说的“打一巴掌给个枣”,让魏国心里留有秦国对我还算好的想法。
最后,与魏谈判,告知连横与否给魏国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毕竟在前两步的铺垫之下,魏国已经有了与秦谈判的心思。
第一,魏国地理位置很差,没有大山大川,可以说四面都有被攻击的可能,合纵不是长久之计,只要魏国一有战事,便有被人偷袭的可能。
如果连横秦国,秦国强大,在强秦的庇佑之下,其他国家根本不敢攻魏。如果不与秦结盟,不好意思,秦国会天天打你,其他国家总不能天天救你吧。
第二,秦国的目的是弱楚,不是攻魏!你想啊,楚国那么强大,已经对秦构成了威胁,秦国肯定要先收拾它了。
魏国跟秦国合作的话,一点坏处没有,还有好处。楚国被削弱魏国就少了个劲敌,并且秦魏合作伐楚,楚国必败,魏国还可以分一杯羹,何乐而不为呢?
魏哀王一听,觉得也有些道理,便答应了下来。
(四)张仪弄楚
秦惠王时期的楚国异常的强大,有足够的国力和军力与秦国争夺天下, 可惜楚怀王贪婪,再加上目光短浅,不分忠奸。
张仪在楚国待过一段时间,自然知道情况,便采用飞嵌之术来配合楚怀王的贪婪,用小利来引诱他,进而达到于秦谋利的目的。
张仪有三次弄楚, 第一次是以商於六百里骗楚国与齐断交。
秦国打算伐齐,但是听说齐楚要联姻,便很着急,赶紧派张仪入楚。
张仪到了楚国之后,便许诺楚怀王愿意拿秦国的商於之地六百里,来换取齐楚交恶。楚怀王一听开心坏了,赶忙答应了,并且立即与齐国断交,就算陈轸劝阻都没用。
等到张仪归秦,听说楚国与齐彻底决裂,便反口说答应楚国的是商於六里而不是六百里地。这让楚怀王非常生气,便起兵伐秦,结果秦齐合谋攻楚,楚国大败。见原文:
经此一战,楚国势弱,已经没有了单独胜秦的本钱。
第二次是以己之身换黔中之地。
秦国非常想得到黔中之地,便想着与楚国换地,楚怀王因为怨恨张仪,竟然答应秦国,只要交出张仪与楚国,便自愿奉送黔中之地。
张仪一听,赶紧劝秦惠王答应此事。等到张仪入楚之后,便笼络郑袖和靳尚,让他们给楚怀王吹耳旁风。果不其然,楚怀王不但没有处置张仪,还厚待了他。
而此时楚怀王已经释放一个信号,楚国惧秦,不敢与秦国战 ,显然张仪得到了这个信号。
第三次弄楚是与楚连横 。张仪本来打算归秦,当听说苏秦死了之后,赶紧变换策略连横楚国。
张仪对楚怀王说,楚国和秦国都是强国,应该强强联合才对,楚国没有秦国的威胁,可以趁机欺负弱小而扩大领土。
反之,如果楚国拒绝连横,秦国便会伐楚,甚至会联合魏韩一快伐楚。楚国前面也与秦国交过手,一场都没打赢,想来也知道秦国的厉害之处,所以楚国于秦连横是最佳的选择。
再说了, 楚王你要是答应的话,秦国会把黔中之地还给你,并且秦国会派秦国太子质楚。
楚怀王一听,连横还可以得黔中之地,两眼冒光赶紧答应了。见原文:
(五)张仪说韩王
张仪离开楚国,马不停蹄的去了韩国。因为韩国弱小,兵力国力都是最弱,所以张仪谁韩王比较容易, 只需要让韩国意识到自己没有拒秦之力,只有连横秦国才有出路。
张仪首先描述了一下韩国的国情,当然是捡韩国的弱点说的。见原文:
张仪接着说道,韩国弱小如此,就不要穷兵黩武了,韩国离秦很近,就算与六国合纵也没便宜可占,秦国出关第一个遭殃的便是韩国。
然后,张仪便给韩王吃了一颗定心丸,说道,秦国当前的目标是弱楚,并不是你们韩国,你大可放心。
韩国与秦国连横的话,楚国自然会被打的很惨,楚国一旦变得弱小了,秦国就不会继续打你们韩国了,这叫做祸水南引。再说了,韩国与秦国连横伐楚,是必胜之局,韩国可以参与瓜分楚地,这么好的事情,你怎么能不同意呢?
韩王一听,觉得张仪说的很有道理,便答应了秦国的连横之策。
张仪搞定了韩国以后,便回到了秦国,秦惠王自然是大大的封赏与他。见原文:
(六)张仪说齐潜王
张仪入秦不久,便又入齐,张仪入齐实则为图谋赵国。齐国乃是赵国的臂膀之国,齐国如果连横秦国,赵国便被孤立。
张仪知道齐国乃是强国,齐潜王也算贤明,至于合纵还是连横其实对齐来说都可得利,于是便用捭阖之术来游说齐潜王。
首先, 驳斥“齐国强大离秦很远,秦国是无论如何成不了齐国大敌的”这一合纵观 点,让齐王有所顾忌。张仪用两点来说此事,第一点,秦赵两国相争,赵国虽胜但是国力大损,再想抗秦已经没那么容易。第二点,秦国已经与楚国交好,韩魏也是,将来也会劝说赵国交好,如此一来齐国就有了灭国之祸。
其次,告知齐潜王连横之利,秦齐连横之后,秦国不会想方设法对付齐国,甚至还会与齐合谋对付赵国。 如此一来,齐国可以乘机做大,扩张赵国的土地。
齐潜王听完之后,衡量了一下,觉得张仪说的很有道理,便答应了下来。
(七)张仪说赵王
紧接着,张仪马不停蹄去了赵国。张仪深知赵国是合纵的受益国和发起国,想要连横有些难度。但是当下却今非昔比 ,六国已有四国连横,只剩赵燕两国,与赵国很不利,于是便单刀直入,威胁赵国。
首先,打击赵王的自信心,让赵王意识到赵国并非真正的强大,只是还算可以,与秦国还是有些差距的。
其次,明确告知赵王,秦王对赵王的所作所为已经非常愤怒,见原文:
当然,秦王也不是单单说说自己非常生气就完了,他已经陈兵渑池,准备好攻打赵国了,我不过是过来给你支会你一声,见原文:
最后,张仪比较当前赵国与秦国的现状,主要从外交和军力进行比较。
外交上,秦国联合两大强国齐楚,两个弱国魏韩。军力上,秦国打算出一支军队与齐国联合从东面进攻,一支军队与魏韩联合从南面进攻,一支秦军从渑池进攻赵国西边。
如此以来,赵国势必会四分五裂,不过赵国也不是没救了,只要赵国愿意盟秦,割地给秦国,秦国自然就不攻打赵国了。
赵王听完之后,吓出一身冷汗,不过听到转机之后,赶紧盟秦献地,见原文:
(八)张仪说燕昭王
等到张仪入燕,张仪知道燕赵姻亲之国,再加上远离秦国没有秦国兵患,不过燕国弱小有惧赵之心。
张仪用抵戏之法,让燕王更加害怕赵国,如此以来燕赵离心,秦国便可下手。
首先,张仪讲了一个很久远的故事,赵襄子与燕争斗,刺杀了他的姐夫燕代王的故事。以此来刺激燕昭王,让他知道赵国不但不可信,还很危险。
接着,张仪提到赵国的强大简直就是燕国的噩梦,只要赵国愿意,便随时可以攻燕、灭燕。现在就连强大的燕国都连横秦国了,燕国还在等什么呢?
最后,张仪跟燕昭王阐述了于秦连横的好处,燕国得到秦国庇佑,齐国、赵国自然不敢攻燕,燕国偏远可以坐享其成。
燕昭王听到此处,赶忙答应了下来,为表诚意,献城与秦,见原文:
至此,在张仪的努力之下,可以说六国都愿意盟秦连横,苏秦的合纵伐秦算是彻底失败。
读到此处,本读者一直在想,连横与秦国而言有何益处,战国七雄和平相处吗?
当然不是,连横于秦而言,大有裨益。首先,六国不再攻秦,秦国统一天下的步调便不会在被打乱了。其次,六国合纵被破,六国便会相互攻击,秦国便可以弱楚弱赵。最后,连横的过程中秦国乘机得了魏国,楚国,赵国,燕国的大片城池。
(九)张仪离秦
可惜天公不作美,张仪还没归秦,秦惠王便离世了,又因为张仪与秦武王不对付,六国连横便自动解除了。
张仪自度秦国已经不是自己的安身之国了,便离秦入魏,最后死于魏国。
三.灰子感悟
灰子曰:
仪者,捭阖之奇才,乱世之佳相。三寸之舌可乱战国之群雄,一张利嘴能得敌国之城池!
何也?得天时地利人和也!生于战国之乱世,可谓有天时之大势。入秦为相,可谓得强秦之地利。惠王赏识,可谓尽人和之利。有此三者,功业成也!
虽成秦国之大势,有盖事之功,然终究离秦戚戚然矣!何者?不信与武王矣!吾等后辈,当谨记此理!
分目录(七):《史记》之相篇
总目录:《史记》-灰子笔记
张仪是芈月的蓝颜知己,口才非常的好,?一口倾国?说的就是张仪。为什么芈月没有把张仪请回来,是因为张仪先是在秦国当宰相,后来又是魏国的大臣,并且在芈月的儿子当上君王的时候,张仪已经去世了,就算芈月想要张仪回来就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为什么张仪作为秦国的宰相会出走魏国呢,因为在秦惠文王时期,张仪深受君王的看重。但是秦惠文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后来就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说起张仪,就会想到合纵连横。张仪是战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他师从鬼谷子 。张仪年轻时就非常认真刻苦。当时张仪替别人抄书,遇到没有见过的好句子就写在掌中或腿上。抄完书之后,张仪晚上回到家中,就折竹刻写,久而久之,就集成册子。厚实的人就以?折竹?或?张仪折竹?来形容一个人勤奋刻苦学习。?
张仪在秦国做宰相的时候,一生的功绩可以说得上居功至伟:他凭借三寸之舌戏弄天下诸侯,变六国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为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史书记载,张仪年少时便掌握了纵横家的看家本领。几经辗转后,他来到秦国,得到了秦惠文王的赏识,被封为相,后来张仪出使各国,凭三寸之舌戏弄天下诸侯,首先破除了秦国和齐国两个大国的联盟,后来又先后到齐国、赵国、燕国,说服各国诸侯?连横?亲秦。这样,最后六国?合纵?联盟终于被张仪拆散。后来,秦惠文王因为张仪功劳卓着,就封他做了?武信君?,并赐封给他五座城邑。张仪的连横之术成为后来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本战略。
但是天妒英才,张仪没有的到秦武王的重视,最终在魏国逝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20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