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李璘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长安,马球场。
一位年少英俊的贵族公子正在赛场上纵横驰骋,他手中的马球杆左挥右挡,不一会就打出一个漂亮的进球。
一旁的侍从们顿时彩声雷动,可这位贵族公子却只是关心的看着他的爱驹,对四周的嘈杂之声毫不理会。
"永王殿下",随着侍从的呼唤,一心伺候马匹的贵族公子方才转过身来,原来这位贵族公子便是唐玄宗的第十六子永王李璘。
一,大权在握
《资治通鉴》上面记载:"永王璘,幼失母,为上所鞠养,常抱之以眠",永王李璘虽然生在帝王家,可他家庭生活却并不美满。严厉的父皇忙于工作,慈爱的母妃又早早离世,幸好皇兄李亨抚养照顾着他,李璘才能平安的长大成人。
深宫的岁月将李璘与人间世事彻底隔绝,可命运就像一位高明的编剧,它即将通过一场战乱,把李璘推向烽火连天的人世间。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唐玄宗带着贵妃仓皇西遁,途中唐玄宗突然觉得还是用自己的儿子来平叛最为可靠。
于是,唐玄宗分封诸子为节度使,其中李璘被任命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外加江陵郡大都督。
于是李璘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前往江陵,或许是官军一路上声势太过浩大,就连大诗人李白都闻讯赶来投奔这支王师了。
二,起兵造反
李璘到了江陵后,本应该为朝廷修筑江淮防线,防止安史之乱的战火向江南蔓延。
然而,江南无尽的繁华动摇了李璘的心志,李璘突然觉得,现在天下大乱,我又手握重兵,若能割据江南,也不失为另一个东晋呀。
或许是这个想法太过危险,就连《资治通鉴》上也留下了这样的记录:"以为今天下大乱,惟南方完富,璘握四道兵,封疆数千里,宜据金陵,保有江表,如东晋故事"
当李璘产生这个想法时,李白是毫不知情的。
此时的诗仙还想象着自己辅助贤王,弹笑间便平定了这场叛乱,越想越兴奋的李白甚至开心的写道:"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李白的诗作写好后不久,李璘就擅自出兵大举东进,兵锋直指广陵,正式扯起了反叛的大旗。
但天真的李白却以为李璘是要去和叛军交战,于是李白本着他幕僚的职责写下了《永王东巡歌》组诗,准备以笔为戈为李璘打好舆论战。
可惜,才华过人的大诗人李白,这次失手了。
因为,这些赞扬李璘的诗中,有一首是这样的:"祖龙巡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这首诗的本意是吹捧李璘大军勇武非凡,必然旗开得胜,然而,诗中却把李璘比作汉武帝和唐太宗。
如果结合李璘本来就是造反的行为看,这首诗就成了一首反诗。
李白就这么无意间成了逆党,但他吹捧的李璘却远远不具备造反的实力。
攻打广陵时,李璘杀丹徒太守阎敬之,一时间震动江淮。唐玄宗急忙下诏将李璘废为庶人,李亨也立刻派兵前来围剿李璘。
公元757年,李亨派来的李成式等人到达广陵。
李成式抵达后立刻派裴戎带三千士卒死守瓜步洲伊娄埭,并且在城墙上插满旗帜,举行了一场大阅兵。
李璘隔江看到对岸人头攒动,旗帜遮天,以为朝廷派了大军来,一时间便有些慌了手脚。
等到当天晚上,唐军又点起了无数火把,火光倒映在江上,星星点点一片璀璨。
恰好此时李璘派人去打探情况。探子看到对岸的火把发出无数星光,一时竟没发现是水中的倒影,结果回报了李璘一个双倍的敌人人数。
李璘听后,以为朝廷大军已经渡江而来,吓得连夜逃跑了。
三,兵败身死
第二天一早,朝廷大军发现李璘逃跑,众将立刻一起追了上去。
此时,还有一人也在苦苦寻找李璘的身影,那就是想跟着李璘建功立业的大诗人李白。
从始至终,李璘都没把李白当成过心腹,可怜李白还怀揣着辅助贤王平定叛乱的美好梦想,结果一觉睡醒发现自己被无情抛弃的残酷事实。
可惜,李白没有找到坑了自己的李璘,却遇到了朝廷的大军。
凭借那首著名的《永王东巡歌》诗,李白被认定为附逆,险些处死,后来经朋友求情改判为发配夜郎。
与此同时,李璘也被朝廷的大军追上了。他坚决不降,与江西采访使皇甫侁大战于大庾岭,结果不幸被皇甫侁所杀。
其实江南虽好,终非李璘之物,可惜李璘不信,偏要用他单薄的实力,去支撑他膨胀的野心,却不幸将自己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李白参与永王之乱后的结局是被判流放,李白从参与安史之乱开始,就一步一步终陷入了毁灭。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在庐山避难。在唐代的内乱中,李白没有什么问题,就是因为他太优秀了才有了后来的事情。唐玄宗在马尾坡遇到叛变,被迫杀害杨国忠和杨贵妃。唐玄宗先是遇到安禄山造反,然后又被迫在马尾坡杀了他的妾,他很沮丧,心想认了。但他儿子不这么想。玄宗十六子李璘在靖难的旗帜下,征兵买马,向东挥师。事实上,他借机扩张领土,想在动乱时期成为皇帝。
唐玄宗在前往西蜀的途中,颁布了一项诏书,将军权下放给诸侯和地方军政领导人,使他们能够征兵买马,并扩大军队以镇压叛军。然而,李璘太子并没有遵守唐玄宗的诏书。永王李璘的军队往东走时,他得知李白隐居在庐山,然后几次邀请了李白。经过几次犹豫,李白终于决定去他的家中。在这期间,李白创作了11首永王东巡歌。李璘很快被打败,李白因此被捕入狱。李白出狱后,曾在一首诗中说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意思是被永王胁迫。
永王战败后,右派崔涣宣慰问江南,招募人才。李白去诗歌寻求帮助。驻守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狱里救出来。崔涣为李璘事件中的涉案人员开脱,但得罪了他的同事和下属。他被免去了右相的职务,降为太守。接替崔涣处理永旺事件的官员李峘推翻了结案,重新逮捕了获释人员。宋若思先让李白躲了起来。不久后,藏在潜山县的李白被逮捕,判处流放。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李太白的“迷弟”杜甫,对他的评价。李白一生恣意洒脱,往往醉酒成诗,因此被人称之为“诗仙”。他的作品占据了语文课本中古诗的半壁江山,无论是黄口小儿还是垂钓老者无不为他所折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留下了诸如《蜀道难》《早发白帝城》《将进酒》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而其本人的姓名由来、家世纷说以及去往哪里,古往今来一直没有令所有人信服的定论。
一、 诗仙大名,由来传说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关于他的名号,不论何人都能略通一二。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与杜甫合称为“李杜”。而他为何起名叫白,在这其中是何种含义?又包含了家人对他怎样的期许?
1. 千秋美名入梦来
范传正与李白有通家之好,在他去世后为其书写《唐左拾遗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以示纪念。而在这其中就提到了李白姓名的典故“斯之生矣,先尊只天枝以为姓,先堂梦长庚以示祥,名之与字,咸取所象”。
自此可见,李白的父亲自陇西成纪回到了四川江油之后。不再选择隐姓埋名,而是又用了自己的国姓“李”。而李白的母亲,在怀孕时梦见了太白金星,故而认为自己的儿子是天神转世,所以起名为“白”。而这正好可以说的通,李白为何字太白。
并且后人也多相信此种解释,《草堂集》“亡贵之蜀,再指李树后诞柏杨。靖江之袭,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取太白字之。”这部作品是李阳冰,在范传正的基础上,又不断的引经据典,到处走访;进行调整后所作。
2. 无心斗诗成名
关于李白姓名的由来,还存在着另外一种说法。李白只有在七岁以前,都只有小名,没有官名。而他的父母,都非常喜欢读书习文。所以非常热衷于,将他培养成一个德才兼备之人。因而,一直没有给他取名,就是希望他能够自己取。
某日,父母闲庭信步突发奇想,欲意在此时检验儿子平日里的学习成果。父亲张口就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而他的母亲也不甘示弱,“火烧叶林红霞落”。还有最后一句,便是给他们七岁的儿子留的。
小李白胸有成竹般,走到了树下吟诵道“李花怒放一树白”。父亲听后大喜,自己姓李,而白色又象征着高洁。况且,这还是儿子自己做出来的诗。当即决定,给儿子以白为名。意味,清白、高雅。
二、 此心安处是吾乡“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余光中先生对李白的评价。近些年兴起来许多名人故居或者名人家乡的争夺,因为能给当地带来旅游收入所以许多地方都乐此不疲。至于李白“低头思故乡”,思念的到底是何处,至今仍旧是众说纷纭,无有定论。
1.陇西皇室后裔
《新唐书》“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因为犯罪迁徙至西域,神龙初返还,客居陇西”。这里提到的皇帝,其实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西凉武昭王李暠。他是西凉国的建立者,同时还是李广的子孙。
李暠是李渊的世祖,也就是说李唐王朝和李暠的西凉是一脉相承的。而且李世民还将其封谥为“兴圣皇帝”。关于李白身世的记载,不止这一处指向西凉李暠。还有李冰阳在《草堂集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
这部书是基于范传正的《墓碑说》所作,而里边的记载是“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可见,李白的家乡确实是在陇西成纪无疑,但是因为家谱失传。所以,具体是不是西凉王之后代已然无从考证。
2.来自西域的太白
《旧唐书》“凉武昭王九世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在正史中的说法,认定了李白就是皇室后裔。但是因为隋朝末年,战乱纷繁,所以才不得不前往吉尔吉斯斯坦。
他们全家离开祖籍的原因,仍旧是众口难调。有人认为是“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也有人认为是躲避战乱;还有人觉得是因为经商才走。《资治通鉴》“贞观十八年,诏以隋末丧乱,边民多沿丝路西行;寻以没落之人,赐予粮田。”
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而那里正好是丝绸之路的沿线。所以他们一家,大抵是顺着这条路一直往西走,一直到了碎叶城。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南郊,郭沫若认为李白在此生活到六岁。
3. 蜀中一诗仙
“身既于蜀,则江山英秀”这句话出自范传正所著的《李翰林集序》。李白的父亲李客,应当是在他六岁的时候拖家带口的迁往了今天的四川江油青莲乡。当地认为,李白的“青莲居士”便是出自于此。李白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时期,于开元十五年离开了这里,开始了他漂泊的生活。
三、 仗剑走天涯在《王者荣耀》中李白是一名剑客,而事实上他的剑法确实可以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新唐书》记载,他十五岁时师从剑术名家裴敏,学习剑法随身佩剑。他本人又是一个不受约束之人,所以喜欢四处游历。“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便是李白性格的最好写照。
1. 与少陵同游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终究是不适应朝堂生活,于是被“赐金放还”来到了洛阳。但他已然是声名鹊起。杜甫当时还是落榜的书生,二人一见如故。李白非常欣赏他的《望岳》,而杜甫则一直很敬仰这位文学巨擘。
二人白天四处游玩,晚上不醉不归。两位诗坛大家惺惺相惜,并且互赠诗词。“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两人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呢?用杜甫的话讲“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好到穿一条裤子,盖一床被子。
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时隔不久二人在山东济宁徂徕山再次相遇。他们都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而且都有很高的文学造诣。相逢之后,自然是无话不说。但毕竟人各有志,李白继续云游四海,而杜甫则须得到长安寻找自己的人生。
2. 离东鲁下江南
从山东走后,一路沿江而下。在扬州耽搁了些时日,便直奔会稽,凭吊贺知章。适逢元丹丘和孔巢父也在,三人便一同还游雨穴、兰亭等名胜古迹,泛舟镜湖,往来剡溪等处。然后又只身前往南京,与挚友崔成甫整日夜游秦淮河。
自此李白前往叔父李阳冰家中,但他的大名当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汪伦于是便写信请游“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喜好游山玩水,大醉酩酊的李白自然是欣然起行。而后便作了那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安陆是今天湖北省的一个地级市,而正因为李白曾经在此,所以当地也树立起了太白故居。为此,江油市和安陆市还打起了官司。最终以江油获胜,安陆在二零零九年停止使用李白故里。
四、 扑朔迷离的青莲居士李白姓名的由来,后人更偏向于是第一种说法。稍加分析,便可得出。因为古人,尤其是名人,都会杜撰自己的生辰,而且往往都会天降异象。比如汉高祖刘邦是大蛇与母亲所生,岳飞是金翅大鹏雕转世等等。所以李白,作为唐代的名人,给他的身世添加点神化色彩并不为过。
1.独在异乡为异客
而他的名字是七岁时,在蜀中所起。就可以推断,李白在六岁之前,就是在吉尔吉斯斯坦度过的。他的父亲是到了江油后,才恢复的姓氏。名为李客,客是客居的意思。显然,这并不是其真名。也就是说,李白的父亲是客居在四川的也是客居在碎叶城的。
那么既然是客,就能推断这两个地方都不是李白的老家。而是什么原因能够让他在中亚都改名换姓呢?肯定是因为有很重的罪,故而不想让人知道他。近代许多学者诸如罗香林、徐本立等都认为李白应为凉武昭王十二世孙、太祖李虎七世孙、高祖李渊五世孙、太子建成玄孙。
2.闭口不谈家世
如此看来便可以说的通,为何李白不提身世,为何父亲不敢用真名了。李白是李建成的后裔,那么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大量清洗太子党羽。他的家人也大都没有放过,而此时仍在老家的李白先祖趁乱沿着丝绸之路逃亡西域。
在唐初,碎叶城并不属于唐朝管辖。所以,逃往那里是相对安全和明智的选择。在那里李客改名换姓,以经商为生。所以李白的许多诗,都有炫富嫌疑。“金樽清酒斗十千”“五花马千金裘”而且他自己也说“往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 ”。在扬州,他一年就能花掉三十万两黄金。
3.醉死江畔
李白在党争中,站错了队。永王李璘落败,李白作为他的幕僚难免会吃瓜落。所以被流放至夜郎。在此途中他还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名句。随后又投奔叔父当涂县令李阳冰,醉致疾亡。而后范传正又将他从龙山迁葬到了青山,并作《唐左拾遗林学士李公新墓碑》。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唐朝是繁荣鼎盛的最强时期。历史上的唐王朝,有着强大的外交,飞速发展的经济,安定富裕的生活,就连文学艺术的发展也是空前绝后,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繁荣一时的盛大王朝,最终因为一场叛乱改变了原来的一切。
在唐玄宗统治末年,以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代表的唐朝将领发动了一场同唐王朝争夺政权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这场战争使得唐王朝由盛转衰,国家实力迅速锐减,大量平民百姓受到残害,无数的朝廷官员惨遭迫害,一段流传世世代代、为人哀叹吟唱的李杨悲剧爱情故事也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当时文坛上一批杰出的诗词作家们受到了空前的打击:他们或是遭逢排挤,或是失势入狱,或是无奈被俘,更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沦落到差点丢失性命的地步。像王维、杜甫、李白这样的大名人也依旧没有逃脱这样的命运,他们艰难为生,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战乱年代里苟且生存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人生,一起看看那个动乱不安的年代里那些著名诗人们不同的命运。
一、杜甫
在众多惨遭迫害的文人作家里,杜甫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个,他没有经历太大的波折,当然这也与他的身份地位相对等的。在他整个为官历程中,并没有担任过比较高的职位,因而平时的日子过得也是比较清贫,然而杜甫人穷志不穷,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他毅然投身太子李亨所在地灵武,希望能有所作为,报效朝廷。在投奔的路途当中不幸被叛军抓获,成了俘虏。这个时期的他不畏权威,写下了一篇篇慷慨激昂之作,为击败叛军出言献策。
或是由于杜甫人微言轻,在被俘时也不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很轻易地逃了出来,还受到了唐肃宗的褒奖,得到个"左拾遗"的官职。在位居此职时,他由于替房绾求情触怒了唐肃宗,被贬入狱,后来在他人求情下被释放出来,最后一生未能受用,于是在贫苦交加中度过了余生。
由此可见,杜甫也是一个被战乱所戕害的诗人,虽然他在被俘时并没有受到严重的打击,但究其根源,他潦倒一生的悲剧终是源自这场叛乱中的纷争。
二、王维
王维与杜甫一样,在安史之乱中皆为叛军所俘获,然而他没能轻易地得以逃离。当时的他身居给事中之位,算是一个比较高的官职,再加上他自身本就颇有名气,受到了安禄山的格外关注。他欣赏王维的才华,于是将其留在自己的朝廷内为己所用,对此王维肯定是不愿意甚至是反感的,但为了谋求生存,他只能听命于此,于是在叛军阵营里过起了艰难苦恨的日子。
在这段时间里,他时刻不忘自己大唐子民的身份,常常怀念百官朝觐之日,每日过得痛楚不堪,可出于当下形势所迫,他无法直言自己的痛苦与悲愤,
只能将自己现状的无奈与对唐王朝的忠贞寄托在了一首首无言的诗词创作之中,于是便有了《凝碧诗》这首千古绝作。
也正是因为如此,安史之乱平定以后,王维才没有受到很大的牵连,只是降了官职,被革去了名号。
三、李白
相较于杜甫的潦倒、王维的被困,李白的境遇则显得格外的凄凉。年少时的李白因诗歌的文采曾享受过无尽的尊荣,被唐玄宗亲自接待,供奉为翰林学子,时刻伴其左右,叫无数的天下英才为其深深感慨。然而,由于李白天生放荡不羁,不屑于朝堂的权贵,在无意中得罪了当时的宦官掌权者高力士,于是受到谗言的诬害,最终被革出了官职,逐出了宫门。此后的他,一直饮酒作乐,不问世事,倒也过得快活。
后来,在安史之乱下,唐玄宗逃亡,太子李亨自立为王,而永王李璘不甘于此,想要拥兵自立,独霸江南,两人的矛盾逐渐加深。此时的李白本是闲散逍遥之人,却偏偏受到了李璘的邀请,他的一番雄心壮志被瞬间激起,于是加入了李璘的阵营。然而,李璘的军队很快被李亨,也就是当时的唐肃宗所剿灭,李璘被杀,李白被捕入狱,被关在浔阳。
傲气凌然的李白又怎会甘于这般?狱中的他尝试拉拢他人,找寻出路,曾多次请求年少的好友高适出手相救,却遭到无情拒绝。这让他几近绝望,就在临近死期时意外被郭子仪所知,念在过去的情分上在皇上面前苦苦相求,才勉强免除了李白的死罪,改了个流放的罪名。或许,若是没有种种时机巧合与郭子仪的顾及旧情,李白真会落得个惨死的局面吧。
由此看来,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千千万万的文人才子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牵连,或轻或重,或流放或死刑,最终虽是大都免了残酷的刑罚,却的的确确地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无法磨灭的影响。
说起李白的晚年凄惨下场,就不得不提到永王李璘事件。永王李璘是唐玄宗的第十六个儿子,也是唐肃宗李亨的异母弟弟。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狼狈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却擅自北上灵武、并擅自称帝,唐玄宗为顾全大局,没有追究太子的错误,反而追认太子这种行为的合法性。
但是,唐玄宗这样做,并不意味着他完全放权。相反,他还希望通过巧妙的布局,继续维持自己主导帝国的地位。于是,在到达成都之后,唐玄宗让永王李璘坐镇到江陵,负责江南地区的军事。
这种做法,显然是用于节制太子李亨的。因为,在这种人事任命中,太子和永王的地位是对等的。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玄宗皇帝坐镇川蜀,太子李亨坐镇西北,永王李璘坐镇江南,三人相互制衡,玄宗还是很有可能继续维持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但是,当永王李璘开始坐镇江南后,他免不了也开始蠢蠢欲动。因为,但是永王李璘拥有着巨大的军事政治经济资源,在那种乱世中,他身边的人,难免会希望他复制晋元帝司马睿开创东晋帝国的成功。
因为,简单的看,当时的天下,与西晋末年非常相似。当时,帝国都城已经丢失,整个北方战火不断。唐肃宗坐镇西北,虽然有着皇帝的名号,但它东面有安禄山的叛军,西边有土蕃回纥的威胁,实在太像当年西晋时坐镇西北的晋愍帝,随时可能被清理出局。
与此同时,整个南方地区却继续保持着稳定,并且有着庞大而稳定的经济和军事资源,简单的看,永王只要趁势割据江南,就能复制晋元帝司马睿的成功,总而言之,建立起第二个东晋帝国。
在这种背景下,永王李璘在自己的亲信怂恿下开始试图割据江南,而当时李白恰好正在江南,因为李白的名气太大,所以永王试图割据江南时,就请李白给他当参谋。
以李白的人生经历,他自然知道永王李璘的这种行为,意味着什么?毫不客气的说,对于肃宗皇帝而言,永王李璘这就是要造反,是必须要不惜一切代价清剿的。当然,对于永王李璘来说,如果他能够成功,那就不叫造反,而是开国。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李白接到永王李璘的邀请后,他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选择。上策,就是接受永王的邀请,并全力支持永王割据江南。这样一来,如果永王成功,李白那就是开国元勋。但如果永王失败,李白自然就成了乱臣贼子。
中策,就是骑墙观望。总而言之,管他狼吃狈还是狈吃狼,我就在旁边当吃瓜群众。这种选择的好处就是没有风险,不管谁胜谁负,都不会追究到你头上来。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相当于一次有50%概率中超级大奖的机会送给你,结果你选择不要,以后每回忆起一定会后悔不已的。
下策,就是公开谴责永王李璘的行为,甚至跑到肃宗皇帝身边,全力支持肃宗皇帝平叛。如果肃宗皇帝能够平叛成功,你自然就是功臣,但如果失败,新皇帝继位后自然不会放过你。
所以,哪种选择正确呢?从大道理上,我们很难说哪种选择正确。当时的李白,一生政治落魄,突然身逢乱世,难免会想着搏一搏的;尤其是看到永王亲自派人请自己出山,自己紧跟永王,肯定会有不错的前途。而且简单的看,永王确实有机会实现东晋司马睿的成就。
在这种背景下,李白决定选择支持永王。与此同时,另一位大诗人高适,却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选择,面对永王李璘的邀请,高适果断拒绝,并跑到肃宗皇帝身边,帮着肃宗对付永王。
最后的结果,是永王失败,那些支持永王李的人,自然都会被定性为乱臣贼子,李白自然不能例外。这本来是族九族的死罪,但是因为李白早年对郭子仪有恩,所以在郭子仪的营救下,李白终于免除死罪,但被流放到夜郎。反观高适,则被肃宗提拔为淮南节度使,一生官运亨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19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