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巴蜀和韩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前316年,巴国和蜀国之间爆发矛盾,但谁也干不过谁,只好都跑来找秦国评评理。秦惠文王对于送上门来的战争理由,自然不可能不心动。他想将蜀地纳入自己的地盘,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但是秦惠文王却在这件事上犯了难,一方面他是真的想借着这个机会伐蜀,但伐蜀困难重重,首先秦国到蜀地距离比较远,“道险狭难至”。当然,这还不是主要的原因,当时已经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成为主旋律,各个诸侯国之间只要找到机会就互相攻打,而韩国又来攻打秦国。
这让秦惠文王很为难,如果先去攻打韩国,到时候再去解决蜀地恐怕会陷入被动局面,但是如果先攻打蜀地,那么韩国很可能会利用这样的机会搞偷袭,这不是秦惠文王想看到的结果,所以他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拿不定主意的秦惠文王就召开了一个会议,希望底下那一班臣子能给点好的建议。结果司马错和张仪又争论起来了,张仪的意思是先解决韩国,而司马错的意思和张仪正好相反,他是想攻打蜀地。
我们知道,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动动嘴皮子就能引起列国间的战争,他认为秦国应该先攻打韩国,攻打韩国确实重要。原先晋国就是秦国东进的最大障碍,三家分晋之后,韩国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秦国东进的最大障碍,如果能够攻下三川,就基本到了洛阳的郊外,那么周王室很可能就害怕地献出九鼎,这正是秦国梦寐以求的,这不正是秦国的王业吗?
而反观蜀地,“西僻之国而戎翟之伦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即便是攻下来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飞地,于秦国没有什么益处。张仪说的不是没有道理,秦国自商鞅变法开始就已经有了得天下的野心,现在韩国要攻打秦国,这不正是秦国稳定魏国和楚国,解决韩国进而逼近周王室的最佳机会吗?
但是张仪只想到了攻打韩国的好处,却没有想过韩国能不能攻下来,要知道,韩国虽然在战国七雄中的实力属于比较弱的,但是这不等于韩国就是好惹的,要不也不会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而且唇亡齿寒,秦国一旦攻打韩国,攻下了三川逼近周王室,其他的诸侯国不会坐视不理,他们不会允许秦国就这样东进。
在这件事情上,司马错看的就比较远,他认为先平蜀地对秦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首先平蜀地是非常容易的,他们本身就是戎狄的地盘,又正好有动乱,秦国出动强兵平蜀地就如同豺狼驱逐狼群,那简直太容易了。
得到蜀地就能扩大秦国的地盘,得到蜀地的财富就可以富民缮兵,不伤己就能让他们屈服,这对秦国来说不正是好事吗?而且攻打蜀地不仅不会被诸侯们讨伐,甚至还能为秦国赢得平定动乱的好名声,这是一箭好几雕的事情,对秦国来说,利远远大于弊。
但是如果贸然攻打韩国,即便是攻下了三川,逼得周天子考虑献出九鼎,这对秦国来说并不是好事,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可能激起韩国和周王室的激烈反抗,甚至诸侯国们之间会结盟,联合起来对付秦国,到那时候,秦国就会被置于很危险的境地。
秦惠文王听司马错这么一说就豁然开朗了,决定就按照司马错的建议先去平蜀地。让司马错、张仪等人领兵攻打蜀地。
这一年的十月,蜀地就成为了秦国的地盘,这件事在列国之间并没有引起任何的浪花,毕竟蜀地本来就是戎狄的地盘,而秦国又离得远,所以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蜀地对秦国的用处,等到他们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晚了。
后来蜀地就成为秦国的大粮仓,为秦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而且,经由蜀地,秦国开辟了攻打楚国的第二次道路。三十多年后的公元前280年,“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司马错领兵从蜀地进攻楚国的黔中郡,逼着楚国让出了汉北和上庸之地。
平蜀地的这一步走的是真好,而有意思的是,秦惠文王去世之后,其子秦武王继位,驱逐了张仪,但秦武王的野心不小他,他下令“伐宜阳,定三川”,顺利进入洛阳。到了洛阳的秦武王,非要去看九鼎,见到了九鼎,非要和身边的大力士举行举鼎比赛,结果绝膑而死,秦武王到底是太着急了一些。
巴蜀之地在历史上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了,历史上战国时期秦国和三国时期蜀国,都是以巴蜀之地作为粮仓,然而两个国家的命运却并不相同,秦国最终战胜其他国家,统一了全国,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而蜀国却并没有能够做到秦国那样,最终不仅没有统一天下,反而还灭了国,成了三国时期第一个被灭掉的国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为何蜀国没能够像秦国那样完成统一呢?
这从侧面证明,夺取巴蜀之地对秦国的强大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点在秦惠文王时代准备攻打蜀国时可以得到体现:
今王地小民贫,故臣原先从事於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史记·张仪列传》
地小民贫是秦国彼时面临的现状,那么拿下巴蜀之地以后呢?
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彊,富厚,轻诸侯——《史记·张仪列传》
同样以巴蜀为粮仓,为何秦国变得富强,而蜀国却越来越弱小呢?
夺取巴蜀之后,秦国不仅扩大了自己的疆域,而且还得到巴蜀之地的大量人口,肥沃的土地,秦国实力大增,甚至产生轻视诸侯的心理,由此可见巴蜀之地对于推动秦国发展的重要作用。
回到刚才的问题,那么为何秦国可以借助巴蜀之地壮大自己,刘备的蜀国为何就不行了呢?
两方面原因:政治和地理;
秦国延伸到东边的疆域一直到崤山为之,以崤山为界,西边都是秦国的领土,东边则是六国,以崤山为界,所以把东面的六国称之为山东六国,它附近有一座著名的关隘就是函谷关,是秦国设立在东边最大的一座关隘。
苏秦合纵六国,让秦国十五年不敢兵出函谷关,染指中原,就是以这条界限为依据。从下图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以崤山和秦时函谷关为界限,这条分界线把长安和洛阳一分为二,而长安所在的位置就是关中腹地,也就是说秦国基本上控制了整个关中平原。
坐拥两个天府之国,而且都具备易守难攻的天然地理优势,所以当初苏秦去游说秦惠文王的时候,怎么说的呢?
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史记·苏秦列传》
正因为坐拥两大粮仓,这让秦国拥有了不断出兵东方,和山东六国争夺领土的资本。所以我们看战国这段历史,秦国不断的挑衅山东六国,年年发兵攻打山东六国,秦国哪里来的这么多物资?答案就在这里,就是因为秦国坐拥巴蜀和关中的缘故。
但之前一个关中显然还不足以支撑秦国年年穷兵黜武,直到秦惠文王时代派遣司马错夺取巴蜀之地以后,秦国的实力大增,除了供应本国粮食需求以外,还能支援战场开支。而反观蜀国呢?却并不具备这样的地理优势。
虽然蜀国同样占领着易守难攻,且沃野千里的巴蜀,但是蜀国并不具备秦国的另一个优势,那就是关中。关中之于秦国的作用就像一把剑对着山东六国,只要秦国实力允许,它随时可以兵出函谷关攻打山东六国,打赢了继续前进,而东面几乎无险可据,打输了可以退回函谷关,据险而守。
蜀国的短板就在于这里,因为蜀国的东面被一道秦岭给阻绝了,魏国只要守好东面的关隘,蜀国就拿魏国一点办法都没有。蜀国的尴尬处境就在于这里,只能守,却不能进,所以不管是诸葛亮还是姜维发动的北伐,无不以失败告终。
这是在地理位置严重吃亏导致的结果,因此不管是从地理优势还是国家资源来说,蜀国的处境都是远远不能和秦国相提并论的。秦国坐拥两大粮仓,可以说占尽地利,想不富强都难,反观蜀国只有一个巴蜀之地,虽然能够维持政权的生存。
但是想要图谋发展显然是极为困难的,加上诸葛亮为了打开蜀国战略发展的口子,不断发动北伐试图冲破魏国以秦岭为依托对蜀国的封锁,年年的军事行动也耗尽了蜀国的实力。但这也从侧面证明,正因为坐拥巴蜀,诸葛亮才有源源不断的资源发动北伐,这些显然都是富庶的巴蜀带来的红利。
综上所述,正因为秦国拥有关中,不至于像蜀国那样被封锁在巴蜀之地,秦国能够把关中作为战略突破口东进染指中原,而蜀国却不能,横亘在蜀国东面的秦岭几乎断绝了蜀国任何的发展可能。对于蜀国来说,巴蜀是生存之本,对于秦国来说,巴蜀不过是大后方的一个粮仓。
这固然也是蜀国失去荆州这个桥头堡以后面临的困境,倘若蜀国没有失去荆州,依然还是大有作为。
在政治上,秦国起初面临的是山东六国联合起来对抗自己的处境,所以在苏秦时代,秦国硬是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但这十五年对于秦国来说影响并不大,只能说这属于一个休战期,但坐拥巴蜀和关中的秦国没有战争消耗,反而囤积了不少粮食。
对于秦国来说,除了损失十五年的时间以外,基本上没有其它损失。随着张仪瓦解六国之约,山东六国形同一盘散沙,秦惠文王时代最大的成绩就是拿下了巴蜀,直到继任者秦昭襄王上台后,在范雎的帮助下,在政治上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
导致山东六国始终无法团结一起,充分利用山东六国之间的矛盾,秦国为自己染指中原找到了突破口,通过不断蚕食山东六国的领土,在秦始皇时代终于一统中国。就政治上来说,这是历代秦国君主不断努力的结果。
而蜀国方面,当时主要的敌人就是曹魏,实际上就政治上的复杂程度来说,蜀国面临的局势显然要单纯许多,毕竟秦国面对的可是六个国家。归根结底,蜀国最大的硬伤还是地理上的短板,几乎可以说,地理上的尴尬处境决定了刘禅时代蜀国的整个发展方向。
那就是突破这个发展瓶颈,甚至可以用一句调侃的话来说,后蜀国时代绞尽脑汁想的都是如何翻越秦岭和攻破曹魏的关隘,因为只有打破了地理和曹魏的军事封锁,蜀国才能进一步谈更长远的发展。可以说,这让蜀国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给浪费在这上面了。
相比之下,秦国显然具有无限广大的发展可能性,换句话来说,秦国已经在想着如何称霸中原,消灭六国了。蜀国还苦苦挣扎于无法走出秦岭这座大山对自己的地理封锁,无法打破这个封锁,蜀国所有的远大计划都是空谈,蜀国的士兵无法进入关中,收复中原就永远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如此一比较,也就不难怪为什么秦国变得越来越富强,走得越来越远,直至统一中国,而蜀国却会困死在巴蜀之地这个地方,直到被魏国的军队主动攻入巴蜀,进而灭亡,究其原因不是蜀国的政治出现问题,而是地理位置决定了蜀国和秦国会出现不同的走向。
当然就是秦国
秦惠文王致力于法治和耕战。他的举措对秦国法制的完善和法治传统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他任用名士张仪,确定以“连横”破“合纵”的外交方略,多次击败各国联军。秦惠文王采纳司马错的谋略,出兵伐蜀国和巴国,设置巴郡。又出兵攻楚国夺汉中,设置汉中郡。从此秦国占据关中、巴蜀两个“天府之国”,取得了战略优势。
秦惠文王与他的先辈及子孙一样,始终把建立帝业作为秦国的战略目标,并通过切实的步骤,一步一步向这个目标迈进。
秦灭巴蜀之战,于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国张仪、司马错等率军攻灭巴(今四川东部)、蜀(今四川西部)的战争。在春秋战国时期,巴国、蜀国位于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到了战国中期,巴国、蜀国兵戎相见,这给秦国攻占巴蜀之地提供了一个契机。对此,秦国名将司马错主张借机灭蜀,认为?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战国策?秦策?》);而且巴蜀可从水道通楚,?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华阳国志?蜀志》)。
于是,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在公元前316年消灭了巴国、蜀国,从而攻占了巴蜀之地,进而为秦灭六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秦国,楚国和巴国、蜀国也是非常邻近,二者都处在长江流域,可谓一衣带水。那么,问题来了,战国时期,占领巴蜀地区的为何是秦国,而不是楚国呢?也即楚国为何没有对巴国、蜀国动手呢?
一
首先,在战国时期,巴国和蜀国虽然疆域辽阔,但是,其在整体实力上,无疑是弱于战国七雄的。因此,对于楚国来说,同样具有消灭巴国、蜀国的实力。不过,因为楚国的战略方向一直是向中原地区扩张,这让楚国错过了攻占巴蜀之地的机会。楚国(?-前223年)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一说即前1042年-1021年),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公元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对于春秋时期的楚国,不仅和晋国长期争霸,还消灭了诸多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比如申国、息国、蔡国、许国、陈国等。而到了战国时期,楚国同样在向富庶的中原之地扩张。
二
在战国时期,楚悼王任用吴起推行?吴起变法?。在吴起变法之后,楚国和魏国、韩国、齐国等中原之地的诸侯国交手。因此,在主要精力放在中原之地后,楚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旁边的巴国和蜀国。与此相对应的是,秦国自然也是在向中原之地扩张。不过,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魏相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对于向中原地区扩张的秦国,在公元前318年遭到了魏国、赵国、韩国、燕国、楚国的联合进攻。
虽然在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中,秦国取得了胜利。不过,这也意味着秦国的进攻势头,遭到了魏国、韩国、赵国的坚决遏制。于是,在公元前316年,秦国调整策略,先拿实力较弱的巴国、蜀国下手,无疑是一件让人理解的事情了。也即秦国适当放慢向中原之地的扩张步伐,显然可以化解山东六国的合纵联盟。
三
另一方面,楚威王一至十一年(公元前339年?公元前329年),楚国把兵锋指向巴国最后一道盐泉,很快攻占今重庆巫溪县、巫山、重庆奉节县一带,置为巫郡。至此,巴国三大盐泉已尽失于楚,巴国也失去主要的经济来源。在秦灭巴蜀之战前,楚国实际上已经在蚕食巴国的疆域。对于楚国来说,比较看重巴国的盐泉,这能为楚国带来直接的利益。
但是,对于巴蜀之地的其他地区,楚国则不是非常感兴趣。毕竟在战国时期,楚国长期是地域最为辽阔的诸侯国,也即楚国更加看重能带来直接利益的疆域。虽然大家都知道成都平原是天府之国,但是,这是因为秦国攻占巴蜀之地之后,修建都江堰等水利设施,这才逐渐让成都平原风调雨顺的。在秦国消灭巴国、蜀国之前,主要还是巴国的盐泉更加令楚国觊觎,所以楚威王这位君主曾经多次攻打巴国,却没有直接吞并巴国和蜀国的打算。
四
最后,在战国中期,相对于楚国,秦国的疆域则相对较小,主要包含了今甘肃肃、陕西省等地。因此,秦国对于攻占巴蜀之地的需求更加强烈,这成为秦惠文王在公元前316年发动秦灭巴蜀之战的重要原因。更为关键的是,在秦国出兵之前,苴国君主主动向秦国,而不是楚国求援,这给了秦国出兵干涉的理由。苴国,都城在吐费城(今四川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是东周战国时期开明氏蜀国的分封国,第一代君主是蜀王杜尚(开明氏九世)的王弟杜葭萌。所以也称葭萌国。苴国虽然是蜀国分出的诸侯国,却在战国时期和巴国关系亲近。到了战国中期,蜀国派兵攻打苴国,后者不仅和巴国联合,还顺便向秦国求援。于是,秦国得以名正言顺的派兵进入蜀地。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张若、司马错率队走石牛道(今剑阁金牛道/剑阁道)灭蜀吞苴,蜀王身死,苴侯被废,蜀太子逃到彭乡(今彭州)被捉。对于坐收渔翁之利的秦国,不仅消灭了苴国,蜀国,还顺便吞并了本就衰落的巴国。在此之前,楚国的多次进攻,一定程度了削弱了巴国的实力,促使秦国得以轻松消灭巴国。总的来说,在战国中期,秦国顺利攻占了巴蜀之地,从而完成了对楚国的战略包夹。如果楚国能在秦国之前捷足先登,先消灭巴国、蜀国的话,那么,这就是楚国包夹秦国了。换而言之,巴蜀之地的归属,直接关系到了秦国和楚国之间的攻守之势。
历史对秦惠文王的评价:
1.大批能臣造就了秦国在惠文王时代的辉煌,也反映了秦惠文王的识人驭人的本领。秦惠文王即位后的第一个对手就是大名鼎鼎的商鞅。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秦国的法治建设已基本成功,倒是独掌大权的商鞅的存在成了秦国改革成果的最大威胁。
2.秦国的法治建设是靠强力完成的,也就是商鞅所说的霸术。在法治建设完成后,秦国有两个人是双重性质的,秦惠文王和商鞅。
3.商鞅的悲剧根源就在这里。就算秦孝公没有暗示,秦惠文王也要除掉商鞅。象商鞅这种人,秦国不用,也必然是不会让别国来用的。秦惠文王在除掉商鞅后,以商鞅造反查无实证,公子虔和公孙贾纯属陷害为由,顺手除掉了二人及其大量党羽。秦孝公没有完成的收尾工作,由秦惠文王出色地完成了。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
1.一称秦惠王,嬴姓,赵氏,名驷,秦孝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
2.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并改元为更元元年,成为秦国第一王。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1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乾隆为什么会那么崇拜康熙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