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唐德宗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公元779年,对于唐王朝来说,注定是一个极其不平常的年份。因为,这一年里曾平定了“安史之乱”的唐代宗李豫离开了人世。而也就是在这一年,唐德宗李适继位。正是这个皇位交替历史瞬间,对于此后中晚唐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因为,唐德宗所接手的唐王朝,显然是一个烂摊子。在“安史之乱”过程中,唐朝为了能够应对安史叛军,便在内地广建节度使。并且,在唐代宗时期因为边患问题的加剧,李豫更是对安史叛军占据的“河朔三镇”采取了招降的办法。这所有的一切,对于刚刚继位的唐德宗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困局,历史上的唐德宗在继位之初可以说俨然一代中兴之主的模样。在其继位之后,先是罢免了四方朝贡,使得朝堂俨然一幅新朝气象。并且,对内唐德宗更是选择亲信朝臣,从而疏远宦官。同时,对此后王朝赋税制度缠身深远影响的“两税法”,在德宗一朝也得到了实施。
但是史书对于唐德宗的评价,更倾向于将其归类于昏君的行列。其中《新唐书》的描述,更为露骨一些,评价其“猜忌刻薄,强明自任,耻见屈于正论”。当然,这只是对唐德宗评价的一部分而已,史料大体都更倾向于将这位君主列入昏君的行列。那么,历史上在位27年,本可成为中兴之主的唐德宗,为何成为了昏君?
首先,唐德宗的人生履历同唐玄宗有很大的相似点,这个相似点便是前明后暗。正如刚才提到的一样,唐德宗继位的初期,可以说是一派新朝气象。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唐德宗却没能将自身的美好形象一直维持下去。以至于,在其执政的中后期,犯下了诸多的错误。而这些错误,对于唐王朝此后的历史来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唐德宗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同“奉天之难”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继位之初唐德宗便致力于打击藩镇势力。但是,结果却事以愿违,面对藩镇势力的激烈反弹,无奈之下的唐德宗只得离开长安出逃奉天,这便是中晚唐历史上的“奉天之难”。而也就是在这次变乱过后,唐德宗则完全失去了往日匡扶李唐江山的雄心。并且,诸多错误的政令在这段时期也鱼贯而出,以至于这一切最终夯实了唐德宗的昏君的头衔。
先从削藩的角度上来看,唐德宗执政后期的国策同其前期国策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不同于继位之初的强力削藩政策,在“奉天之难”后,唐德宗对于藩镇则采取了姑息的策略。这样的情况下,使得本已经受到一定打击的各地藩镇势力死灰复燃。这是因为,唐王朝国策的转变,使得此前削藩的成果近乎被付之一炬。尤其是“河朔三镇”,在德宗之后,完全成为了铁板一块。
如果说削藩政策的改变,完全是迫于无奈的话。那么,接下来的这些举动则完全是唐德宗自身的问题。在“奉天之难”过后,唐德宗一改此前励精图治的模样,完全成为了一个视财如命的存在。这个时期的德宗,恢复了四方的来贡,并且常常向地方州县索要贡品。而唐朝的地方官吏,往往也以此为借口欺压百姓。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能发现,在经历了德宗一朝前期的战事过后,到了德宗执政后期,民生非但没有得到有效的恢复发展,反而陷入了凋敝的境地。
其次,唐德宗在执政后期的用人方面也有着巨大的失误。因为,在“奉天之难”过程中,唐德宗落魄之时仅有宦官跟随,使得德宗皇帝在变乱结束后,更加的亲信宦官以及善于谄媚的佞臣。自认为宦官比朝臣可靠的唐德宗李适,将神策军交到了宦官的手中。这样的举动,在以往中国历史上是完全没有的。而也就是这个决定,使得此后唐朝的宦官能够以兵权挟持皇帝。历史上德宗之后的皇帝,近乎都是由宦官废立,甚至杀害的。这点可以说是唐德宗在执政晚期,最大的一个失误。
历史上在位27年的唐德宗,可以说是一个处在历史拐点的皇帝。因为,在他之后的唐朝虽然有过中兴的景象出现,但最终也没能解决德宗一朝遗留下的问题。尤其是宦官乱政的情况,直到唐昭宗时期才得以被根治。但到了那个时候,唐王朝也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是导致唐朝衰落的重要原因,由于藩镇自雄,中央政权变得虚弱无力,几次企图削弱藩镇的努力,不仅没有达到目的,还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致使国家再没有能力与藩镇较量。
安史之乱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是一场严重的社会动乱,这场动乱几乎摧毁了李唐政权,给社会、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安史之乱成为唐代历史的转折点,乱前是唐朝的鼎盛时期,乱后的唐朝则进入了衰落阶段,并最终走向了灭亡。安史之乱中“安”、“史”指的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他们都是少数民族将领,又都是唐朝的节度使 ?
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这是因为参与平叛的各位将领,几乎都被唐朝政府授以节度使之名,并在内地广泛建立大军区,使节度使制度得以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实行,这就为藩镇割据创造了条件。
宦官秉政
在宦官与官僚士大夫的斗争中,士大夫们不畏艰险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他们的力量与宦官的实力相比,相差甚远,因此他们力图打击阉宦、恢复皇权的努力都归于失败。更严重的是,这种斗争极大地消耗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力量,国家正常的政治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地方割据势力更加有恃无恐,唐朝政权的统治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
门阀党争
朋党之争,是继南衙北司之争后的另一场统治阶级内耗的争斗,而且旷日持久,朝野震惊,破坏了正常的议政、施政程序,扰乱了皇帝大政方针的制定。加之,各党为了自己的利益,内连阉宦,外结藩镇,使三股势力都深入在唐朝的政治生活中,大臣们只知互相倾轧,置国家的前途于不顾,这样的国家岂能不亡 。
扩展资料:
农民起义
这次农民战争,给垂死挣扎的唐王朝以致命的一击,唐朝的统治瓦解了。叛变投降的朱温,成为左右唐末政局的人物。天复三年(903年),朱温将内侍省数百名宦官全部杀掉,出使在外的宦官也就地正法,宦官专权局面结束。天佑四年(907年),朱温废唐哀帝而自立,改国号梁,定都开封。唐朝灭亡了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朝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从三首诗看唐朝的衰亡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盛世悲歌:唐朝覆亡真相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盛世悲歌:唐朝覆亡真相
因为唐王朝病了,出现了一个难以解决的痼疾—藩镇割据。我们不妨用一个比喻简单解释一下何为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前的大唐就好比一具健康的躯体,健康便意味着手、臂、脚这些肢体都能够听从大脑指挥,指东向东,指西向西。但慢慢地,身体病了,部分肢体有了自主意识,不愿意再顺从大脑的统领。
此时的大唐正是如此,作为大脑的朝廷已经无法约束那些节度使。他们渐渐脱离朝廷的掌控,肆意妄为。藩镇可以说是安史之乱的遗留。
安禄山死了,史思明死了,安史之乱貌似被平定了,但他们麾下的那些将领呢?将领们明里归顺朝廷,暗中却依旧占据着旧日的领地,形成一个个独立王国。
其中,以河北、淮西两地的藩镇势力最为强横。
他们兵强马壮,修筑城堡,设文武官吏征收赋税,不再服从朝廷调遣。这些藩镇目无朝廷的情形,我们可以从泾原之变中窥出端倪。
泾原之变,发生在公元783年。
那时,唐德宗在位,他不愿再忍受藩镇的跋扈,有心逐一平定。
公元782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唐。第二年九月,唐德宗调发泾原士卒前去平定叛乱。谁料,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领五千士卒路过京师时,因为赏赐菲薄而引发了一系列叛乱。
九月,正逢阴雨连绵,寒风剪剪。泾原士卒跟随姚令言冒雨离开驻地。这些士卒携带着很多家中子弟,满心欢喜地希冀获得朝廷丰厚的赏赐,毕竟,他们要为朝廷出力。然而,他们的希冀破灭了,朝廷的赏赐并不丰厚。
当时,唐德宗下诏,让京兆尹王翃犒赏军队。
京兆尹王翃并不重视这些士卒,只是赏赐了他们一些粗茶淡饭。
对此,士卒们十分愤怒,他们掀翻盘碗,扬言说:“我们离开父母、妻子、儿女,将要征战沙场,这些粗茶淡饭,怎么能食饱,我们又怎么能对抗敌军白刃呢。听说国家的琼林、大盈两座仓库,宝货堆积无数,不若我们将其取出。”
就这样,泾原士卒哗变。
他们击鼓呐喊要攻破京城。姚令言得知此事,大惊,立即前往安抚:“待到立下功劳,朝廷自然会有厚赏,你们不要鲁莽行事。”然而,士卒们不听,他们拥裹着姚令言,继续前行。
朝廷赶紧取出二十车金帛赏赐给士卒们。然而这已经无法阻止士卒们的脚步。他们喧哗着、吵闹着,继续向京城进发。
唐德宗得知兵变,立即召集禁兵前去抵御,结果竟然无一名禁军前往。无可奈何之下,他只得狼狈逃离京城,奔往奉天。
泾原士卒闯入朝堂,见唐德宗已经逃离,便高喊:“天子已逃,我们自己去求富贵。”说毕,他们便开始肆无忌惮地抢掠,欢呼着从府库中往外搬运金帛。京城中的庶民乘乱前来盗取财物,一趟又一趟。
抢掠完财物,又该如何收拾这乱场。
这时,泾原士卒决定拥立曾任泾原节度使的朱泚为帝。朱泚登位之后,野心滋生,竟然立即率军围攻奉天,意图杀死唐德宗,改换一片天地。
唐德宗被围困于奉天,危在旦夕。幸而,邠宁节度使李怀光率兵抗击朱泚,逼迫朱泚退回长安,唐德宗才算暂时安稳。
这便是泾原之变。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后不久,李怀光对唐德宗也产生不满,竟然联合朱泚围攻唐德宗。唐德宗只得再次狼狈地南逃梁州,这之后,依靠李晟和浑瑊等将领,才击败朱泚和李怀光。
公元784年,饱经风尘的唐德宗得以返回长安。历时两年,这场混乱才宣告结束。
从这场混乱中,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呢。
士卒的骄横,藩镇的跋扈。
五千士卒便可以无惧灭族之罪,侵扰京城。藩镇则更加骄横,心存不满,便愤然叛乱。他们早已丧失了对君王的敬畏之心。
此后,朝廷虽然在讨伐藩镇中取得一些胜利,但终归无法完全消除割据乱象。况且为了征讨藩镇,大量钱财被耗费,国力更加空虚。
征讨不断透支着大唐国力。这一片藩镇平定了,那一片藩镇又突起。渐渐地,大唐在这东征西讨中变得更为衰弱。
既然征讨不力,只得用战国那一套合纵连横的方法,于是朝廷小心翼翼地安抚,费心费力地调停,试图维持局面,保持一段平衡。然而,这种柔弱的安抚笼络毕竟只能宁定一时,并不能扭转藩镇割据的局面。
说到底,藩镇的骄横正对应着朝廷的无力。其实,如果朝廷能够振作起来,或许能够逐一征讨成功,重建大唐盛世,但这时的朝廷已是积重难返。它身上,依旧纠缠着两个痼疾。
自称励精治道,但没有玄宗开元盛世那样辉煌业绩,却有天宝之乱那样动荡不安。
唐德宗君临天下共二十六年,算是在位比较长的君主。然他的大多数时间,都耗费在与藩镇的对抗之中,却少有建树。在他的晚年,由于对朝臣的失望,开始大力依靠宦官,遂致使在唐代宗之时遭到沉重打击的宦官势力,重新开始抬头。
宦宫取得了禁军的控制权,在朝中极其飞扬跋息。史家对唐德宗的评论是:他极力想做个至圣至明的天子,然实际效果恰恰相反,昏庸地用了许多小人,靠着幸运才维持了统治。
扩展资料:
追寻生母
李适的生母沈氏于乾元二年史思明再次攻陷洛阳时失踪。代宗李豫即位后,虽派人到处寻访,十余年却始终一无所获。李适即位后,于建中元年遥尊沈氏为“睿贞皇太后”,在含元殿具册立牌,上皇后朝服,李适亲自奉册伏拜,痛哭不止,左右群臣也都为之流泪。
为了寻找生母,李适采纳了中书舍人高参的建议,任命睦王李述为奉迎使,沈氏族人四人为判官,派使多人分行天下,四处寻访,多方查找,同时对沈氏家族大加封赠,以期母子团聚。
建中二年,消息传来,在洛阳找到了沈氏,长安城中一片喜悦。然而,很快就证实所谓的“沈太后”只是高力士的一位养女,因为年纪相貌酷似沈氏并与之在宫中有所接触,诱于名利而行冒充之举。
李适左右都很气愤,纷纷请求对之治罪,而思母心切的李适不但不予治罪,还对身边的人说:“只要能找到真正的生母,我受一百次骗也没关系。”从此之后,冒名者越来越多,然而,终德宗一生,也未能找到真正的沈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德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19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战国四大名将,排名第一的只能是李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