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雍正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每个皇帝在登基以前,当皇子的时候称为潜邸,历史上每个朝代的皇子都为争夺皇位而斗的你死我活。其中争夺皇位最为激烈的,就是是康熙末年的九子夺嫡了,最终四皇子胤禛在夺嫡之战中胜出,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雍正夺嫡的胜利与其潜邸时的几个亲信是密不可分的,这些亲信为雍正做了很多隐秘的事情,他们在雍正登基以后的命运也各不相同,雍正潜邸时最重要的五个亲信,命运各不相同,一人是甄嬛传中的主要人物,没有他们就没有雍正,但却只有三人善终。
年羹尧:年羹尧是雍亲王府的包衣,年氏一族的兴旺与否也与雍亲王的命运联系到一起,年羹尧是文官出身,后来又从武,是康熙末年少有的文武双全的武将。正是由于其才能出众,并且履历战功,康熙特别任命其为川陕总督,在川陕一带手握重兵,也是雍正在外震慑其他皇子的一个重要棋子。在雍正即位后,年羹尧又被任命为大将军,并且平息的西北的叛乱,进一步的巩固了雍正的皇位。但是年羹尧后来自恃功高,滥用职权,藐视皇权,乱杀无辜,最终被雍正赐死。
个人观点:虽然在夺嫡的时候,年羹尧不在京城,年羹尧是制约和震慑其他皇子夺嫡的最为重要的一个人,以为他是雍正手下唯一一个手握兵权的武将,如果雍正即位后,有其他人谋反,年羹尧会是第一个前去镇压的武将。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雍正稳定江山以后,也许是雍正怕功高震主,也许是自己的恣意妄为,落了个被赐死的结局,甚是可惜。
李卫:李卫本身并没有功名,只是通过捐官走上了仕途,在康熙年间,李卫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官职最大做到户部郎中。在雍正即位以后,李卫的官职快速的升迁,在短短的十年间,本没有多少才学李卫,竟然做到了总督,是真正的一品大员,深受雍正的喜爱。在雍正去世后,李卫虽然没有被乾隆所宠信,但是也没有收到打击,落了个比较好的结果。
个人观点:李卫出身在富裕的家庭,可以得见其在小时候也是受到了良好教育的,以雍正快速的提升李卫的官职来看,李卫应该很早就投入了雍正门下,其虽然官小职微,但是他可以将朝廷以及各部当中所出现的事情及时的通报给雍正,李卫只是代表了雍正安插在朝廷当中的一个亲信的代表,应该还会有很多像李卫这样默默无闻为雍正夺嫡做事的人。李卫办事谨慎,为百姓办事,所以最后得以善终。
邬思道:邬思道是雍正的主要谋士,主要负责为雍正夺嫡出谋划策,雍正在夺嫡中的很多事情都是按照邬思道所说的做的,在雍正登基以后,邬思道自知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所以辞谢了雍正哦任命,找了个地方享清福去了。
个人观点:史料当中的邬思道只是田文镜的一个师爷,并没有辅佐过雍正。邬思道的出现代表了雍正在夺嫡时府邸的一些谋士的命运,这些谋士由于出了很多比较阴毒的计策,以及知道雍正很多的事情,所以不可能出来为官。这些谋士也深知伴君如伴虎,大多都隐逸了起来。
李福:剧中的李福是雍正所收养的一个乞丐,并且跟随雍正多年,雍正很多见不得光的事情都会教给李福去办,李福有一次中了八皇子胤禩的美人计,出卖了雍正,虽然后来反悔了,但是最终没有逃过被逼而死的命运。
个人观点:李福也代表了一部分为雍正私底下办事的人,雍正在夺嫡过程当中很多阴暗的事情都是这些人去办,所以这些人是不能够犯错误的,因为犯了错误,有可能就会导致皇子们夺嫡失败,所以犯了错误必
高勿庸:高勿庸是雍正潜邸时府中的太监总管,是雍正最为信任的人,从雍亲王府里发出的每一个命令以及进进出出的每一个人,高勿庸几乎都知道,在雍正王朝里面,雍正在即位后,就看不到高勿庸了。很多人都认为高勿庸是被雍正秘密处死了。
个人观点:据史料记载,雍正在潜邸以及当皇帝的时候,身边一直有一个大太监,这个大太监就是甄嬛传中的苏培盛。根据清宫档案记载,苏培盛是雍正潜邸时的太监,深的雍正的宠信,在雍正当上皇帝以后,苏培盛就被任命为了总管太监,一直到雍正暴毙。在甄嬛传中,苏培盛也是跟随雍正潜邸时的太监,并且知道雍正很多的往事,所以据此分析,高勿庸就是甄嬛传中的总管太监苏培盛。
个人观点:小编认为,雍正在潜抵时候的这五个亲信,代表了为雍正办事的五种人,在雍正夺嫡的过程当中,肯定还会有有多这样的人物,他们最后的结局也是如果这五个人的结局类似。没有他们就没有雍正,但却只有李卫和邬思道以及高勿庸三人得以善终。夺嫡斗争是非常残酷的,雍正潜邸时的那些人,可能大多数的结局还会不错,跟着其他几个皇子夺嫡失败的下人,结局一定很悲惨。其实无论是否成功,都是这些皇子的垫脚石,也是皇家的牺牲品。
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中的年羹尧是雍正潜邸时的的一个包衣奴才,也可以算是世代家奴。然而年羹尧是一个有野心、有权术、有将才的家奴,年羹尧他对于事业和权位的渴望已经远远的超过了他对于雍正的忠心,所以这就是他和李卫最大的不同之处,并且这也是他成王败寇命运中的必然。
他私自决定血洗江夏镇、他回京先去拜八爷再去拜雍正,以及他杀孙嘉诚,一步一步,让他在权势膨胀的路上“忘乎所以”。但是不忘乎所以的年羹尧就不会死么?也不尽然。
作为雍正和八爷党政治博弈中的一个锋芒毕露的走卒,他的死也是一种必然,甚至是以己之死堵住天下悠悠之口。不治军严苛能打胜仗么,打了胜仗收敛锋芒就能挽回什么么?一把剑就是一把剑的使命,出了剑鞘沾染了那么多鲜血也别指望能q清清白白的再回去了。年羹尧自己也清楚自己的命运和归宿,大丈夫生的轰轰烈烈,要死也死得轰轰烈烈。他肆意的享受生活、享受排场,甚至雍正夺兵权后一次次的贬官、痛骂他也淡然视之。
但是,当最终的审判来临,当李卫带来雍正的上谕和一尺白绫的时候,年羹尧的眼泪还是很有冲击力,一种凌迟结束的释然、一种主奴恩尽的结束。也许年羹尧的命运,就像雍正问张廷玉的那句话:“年羹尧就真的必须死吗?”,官场老手张廷玉给了一个很体面的回答时,雍正碰落的那杯茶。
李卫虽然说在历史上称不上是文盲但是也差不多了,李卫认只能够认识一些平常经常用到的词语,李卫之所以被我们所知道,是因为当初《李卫当官》这一部电视剧的火爆,这一部电视剧在当初因为过于火爆甚至出了4部,李卫这一个官员经历了三朝帝王,但是影视剧毕竟是给人观赏的,为了增加戏剧性自然是改变了不少,真实的李卫与电视剧方面也是有很大的差异。
一、出身
在电视剧当中李卫出生是一个乞丐可以说是无父无母,但是在真正的历史当中,李卫出身可以说是比较好的,他在当初是出生在一个商人家族当中,但是在封建时期商人的地位并不受到尊重,所以说自己家族里面有了钱就想要有权,于是他们家族就把李威送去当官,可是李卫大字不识几个,没有办法通过科举这方面进行当官,于是李卫就花钱买了一个虚职。
二、为人
李威的为人和影视剧中演出的有很大的区别,在电视剧中的李卫是比较活泼的,甚至可以说是比较搞笑的,但是在雍正年间的李卫应该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古板的人,当初李卫虽然说不识几个,但是他很重视科举考试,当初雍正年间曾经查出文字狱就暂停了浙江的考试,但是李卫知道一个国家想要出人才,科举考试是不能够暂停的,于是李卫尽量劝雍正能够赶快恢复科举。
三、官职
当初李卫在康熙年间并不受到重用只能买了个五品虚职,等到雍正上位之后,雍正采用的是放大一个人优点管理办法,雍正发现了李卫的优点,所以说李卫在雍正年间一年就能够升一级,最后一直做到了封疆大吏。
潜邸(qián dǐ)又称潜龙邸,特指非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之前的住所,指雍正在即位前的府邸-雍亲王府,即现在的雍和宫。
如果皇帝即位前为太子,自然居于东宫,便没有潜邸;如果“自籓邸绍承大统者”,也就是属于有封藩府邸的庶子、旁支等,就称其原来的住所为“潜邸 ”。 通常,皇帝继位后,不能再作为任何人的居所,而是改建为宗教寺庙或祭祀场所。
扩展资料 雍正潜邸: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是康熙帝的第四子,被康熙帝“两废两立”的太子是康熙帝的次子爱新觉罗·胤礽(雍正帝即位后因避其名讳更名允礽)。
由于康熙帝当政61年,寿命较长,故当其69岁驾崩时,四皇子胤禛早已成家,并在北京地安门外有雍亲王府。遂在雍正帝即位后,将雍亲王府改名为雍和宫,辟为喇嘛教圣地。
雍正:
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潜邸
雍正元年正月初二日,时任川陕总督的年羹尧上“会陈军务事情请先具稿密呈折”。这是雍正即位后,年羹尧上的第一篇奏折,以当面请示军务为由,请求进京陛见。
雍正朱批“朕安。朕原不欲尔来,为地方要紧。……舅舅隆科多奏,必得你来同商酌商酌。……舅舅隆科多,此人朕与尔先前不但不深知他,真正大错了。此人真圣祖皇考忠臣、朕之功臣、国家良臣,真正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也。”
雍正已经注意到了年羹尧和隆科多互看不起,为了避免自己人窝里斗,他做了许多工作。让年羹尧他知道隆科多其实很尊重他,也表明了自己对隆科多的看法,拔得很高。以前是我们误会他了!语气拿捏亲切诚恳,一个是舅舅(雍正说“孝懿皇后朕之养母,隆科多即朕亲舅”),一个是妻舅(雍正的年贵妃说年羹尧的亲妹妹)无非是希望两人和衷共济。
随着西北局势的紧张,两人关系急剧升温。
为了让年羹尧吃到新鲜的荔枝,雍正命六天之内从京师驰驿到西安,珍玩、药品、御书时时赐赠,年羹尧连上“谢赐鲜荔枝折”、“谢赐三鸩砚折”、“谢赐诗扇折”等等。
元年九月初七,年羹尧上“报秋成折”,说陕西境内“秋谷茂盛异常”,有嘉禾祥瑞。
朱批:“有你这样封疆大臣,自然蒙上苍如此之佑。但朕福薄,不能得如尔之十来人也!朕何可谕?勉之二字耳。”
有你一个就够了!还有什么话说?
元年九月十八,年羹尧“奏报启程前往西宁日期折”
这是真的要开打了。雍正朱批“大将军印谕命送于你管理,便于调度。但冲锋冒失之举,你万万不可!稍有不遵、逞强贪功,则大负朕也!背旨之举,十成留小在意,一切处信得及你,一句之谕想不起来,静听你立功报捷之奏耳。”
你万万不可!万万不可啊!我已经不知道要说什么了,就等你好消息。
四爷,你这样说,年羹尧不拼命也很难啊!
二年正月,年羹尧上“奏谢貂皮褂等物折”,他之前获赐蟒袍、貂帽、御书福字春联、鼻烟壶、安息香等物,说“团龙补服,非臣下之所敢用”。雍正夹批,“只管用,当年圣祖皇帝有例的。”
文末朱批:“实尚未酬尔之心劳功忠四字也!我君臣分中,不必言此些小。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这知遇。惟将互相励勉在念,做千古榜样入物也。”
年羹尧二十岁进士及第,三十岁即为封疆大吏,西北功成,为雍正立下不世之功,也为其一帆风顺的仕途再添辉煌。雍正所给予他的荣耀和权力已非寻常人臣可以企及。那真是一段人世间最美的知遇。可惜流传后世的并非君臣知遇的榜样人物,而是反恩为仇、由爱生恨的典范。
紧接着,年羹尧上“奏明接谕旨并谢天恩折”,称“愿世世随圣主左右驱使如意,永永不昧此良因大愿而已。”
雍正朱批,在“永永不昧此良因大愿”几个字上加点,批“吾亦如是。上苍其鉴之也!”
一辈子太短,我们还要到生生世世、永永远远。
雍正二年三月,年羹尧上“奏谢自鸣表折”
雍正朱批:“览卿奏谢,知道了。从来君臣之遇合,私意相得者有之;但未必得如我二人之人耳。尔之庆幸,固不必言矣;朕之欣喜,亦莫可比伦。总之,我二人做个干古君臣知遇榜佯,令天下后世钦慕流涎就是矣。朕实实心畅神怡,感天地神明赐佑之至。”
“感谢天,感谢地,感谢命运让我们相遇……”
雍正二年七月,年羹尧上“谢赐荔枝折”,称“心依北阙,不能一日释然者,忽睹圣躬服用之物,心往神驰,安得身生两翼,奋飞御座之前”,雍正在旁夹批:“尔之真情,朕实鉴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者,大功告成,西边平静,君臣庆会,亦人间大乐事。”
年羹尧计划冬天进京陛见,二人在夏天已经如此的企盼了。
年羹尧上“谢赐御书词扇折”,称“伏睹辰翰,丰神俊逸,意致超脱,于以极挥洒之精妙,而因知圣躬之安和,感激既深,欣畅难鸣。”
朱批:朕躬甚安。尔父甚健好。都中内外平静,……而卿一人更功居其大半。朕实庆幸之至。中秋届节,将数种食物与你,但愿人常好,千里共蝉娟之句以寄意。
不能与你共度中秋,就把我吃的月饼给你吃吧……
八月,年羹尧上“谢赐鲜枣折”,称“臣之左臂左腿.一月有余毫无病痛”(夹批:朕实实喜欢。进京时不要累着。)
雍正二年九月,年羹尧上“奏报起程日期折”,奏报九月二十四日启程,预计十月十一日到京。
朱批:览奏,朕实欣悦之至。一路平安到来,君臣庆会,何快如之。十一日欢喜相见。
终于要见面了。
对年羹尧的迎接规格前所未有的高,文武大臣郊迎,自王公以下都跪迎。年羹尧黄缰紫骝,安坐而过,跋扈之气可想而知。
而就是雍正二年冬天的这场君臣会面,两人关系发展到顶点,随后急转直下。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是从下面这篇奏折开始的。
雍正二年十二月,年羹尧返回西安,上“奏报抵署日期并谢蒙陛见折”。
雍正在其奏折上做长篇朱批,写了长长一段论功臣保全名节的话:“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为君者,施恩易当恩难,当恩易保恩难,保恩易全恩难。若倚功造过,必致返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尔等功臣,—赖人主防微杜渐,不令致于危地;二在尔等相时见机,不肯蹈其险辄;三须大小臣工避嫌远疑,不送尔等至于绝路。三者缺一不可,而其枢要,在尔等功臣自招感也。朕之此衷,天地神明、皇考圣灵共鉴之久矣。我君臣期勉之!慎之!凡人修身行事,是即是矣,好即好矣,若好上再求好,是上更觅是,不免过犹不及。治己愈求治,安己愈求安之论,到底是未治未安也。朕生平不为过头事,不存不足心,毋必毋执,听天由命,从来行之,似觉有效。但未知收原结果如何耳。虽然,亦自择其益者行之,岂为眼耳鼻舌之累,以乱此意,以害此身乎!”
开始变调了,像不像一个从热恋中突然清醒过来的人,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莫名其妙。开始讲道理了,就是不爱你了,年羹尧你这么聪明为什么不明白?
雍正三年二月初二,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天文现象,如此“祥瑞”给了群臣上表称贺的机会,他们纷纷称颂圣君夙兴夜寐,励精图治。年羹尧字迹潦草,又把“朝乾夕惕”写为“夕阳朝乾”。雍正以此为题,发出上谕:“今年羹尧既不以‘朝乾夕惕’许朕,则年羹尧青海之功亦在朕许与不许之间而未定也。朕今降旨切责,年羹尧必推托患病,系他人代书;夫臣子事君,必诚必敬,纵系他人代书,岂有不经目之理?观此,则年羹尧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其谬误之处,断非无心。”
这个不是朱批,是上谕,相当于“群发”,是公开的指责。
你们如胶似漆的时候,你把皇帝写的序言自行修改一下,他还很高兴,说你改得好。要翻脸了,你写错别字也是后果严重的。
雍正三年三月,年羹尧上“谢恩折”,称病求退。
“臣自受职以来,二十余年食禄图报,不知量力而为之,至于今日,心血耗损已极,精神日见短少,(夹批:你的精神再不得短少)而任大责重,惶惊无地.惟恳圣主鉴察臣心,频施教诲(夹批:你不用朕教诲,你若肯自己教诲,尽足用矣!),臣当时时遵守圣训,尽此心力,以求始终保全已耳。”
文末朱批:凡有言及你病者,朕皆难信矣。况你再不得病?不用这些作为,君臣彼此徒寒心耳。
以前你说有病,他很心疼的。
现在你说有病,他不相信的。
年羹尧又上“奏明因精神不足办事不能周到折”,称“非藉病推倭而干事不尽心竭力也。……圣恩之于臣如此其极,臣亦实不肯有所作用以自蹈于天地鬼神之所不佑(夹批在“不佑”旁写了“共诛”),伏析圣慈垂鉴。
你对自己说话太客气了,大概对严重后果估计不足啊。
雍正三年三月,年羹尧上“奏明蒙古等来京令由边外行走缘由折”
朱批:“你实在昏愦了。…… 岂有此理!你忍得如此待朕! 朕实愧而下泣,即此字,朕实含泪对灯书成者。时常将头抬一抬,将心抚一抚,朕亦时常如此自问也。”
雍正三年四月,年羹尧被调离西北,任为有名无实的杭州将军,上“奏谢调补杭州将军折”
朱批:“……朕览之,实实心寒之极!看此光景,你并不知感悔。上苍在上,朕若负你,天诛地灭:你若负朕,不知上苍如何发落你也。……你这光景,是顾你臣节、不管朕之君道行事,总是讥讽文章、口是心非口气,加朕以听谗言、怪功臣之名。朕亦只得顾朕君道,而管不得你臣节也。只得天下后世,朕先占一个是字了。言及此,朕实不能落笔也。可愧,可怪,可怪!”
哎,奇怪!太奇怪!不过话说回来,年羹尧不遵臣道,是不是你惯出来的呢?
此后,年羹尧再上“请假半年养病折”、“奏辩范时捷所参各款折”、“剖辩伊都立所参各款折”、“剖辩李维钧所参各款折”,或为自己辩解,或认错求饶,但再没有收到雍正的私信回复。
三年九月,年羹尧被逮至京城,十一月,年贵妃病逝,十二月年羹尧被赐寓所自裁。
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来评价这段过往,实非持平之论。年羹尧的确是恃宠而骄,僭越擅权,有其咎由自取的成分。但在那汹涌澎湃的激情面前,谁还能保持清醒呢?他用生命再次证明一个真理:没事不要秀恩爱,秀恩爱,死得快!四爷对年羹尧的感情很大程度是真实流露,而非惺惺作态。数年之后,在引见某位官员时,雍正称赞其“人十成明白,有力量,像年羹尧。”雍正晚期评价潜邸旧人中只有两位是真正可用的,年羹尧有才气,傅鼐忠厚。可见,在内心深处,雍正还是很欣赏年羹尧,他自己说,“年羹尧深负朕恩,不得己执法,……以为人臣负恩罔上者诫。”君权不容僭越,这大概道出了他的真实心声。
清朝的支配体制具有浓厚的“一君万民”色彩,即全体人民都直接统合于皇帝的支配之下,而不允许特权集团的存在。如果以这种视角来看,雍正时期的各种政策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雍正极力批评和打击满洲人、汉人双方的支配集团中特权主义与结党谋私的习惯,明确地提出不论出身、只要有才干就可以晋升的理念。甚至于他实行的“豁除贱籍”,给予前代以来被歧视的贱民集团“改业为良”的机会,也是这一系列政策之一。围绕年羹尧所结成的“年党”可以左右西北政局,以年羹尧为代表的“潜邸旧人”把持地方财政要职,同气连理,党同伐异。从激情中清醒过来的四爷如何能够容忍?在料理年羹尧的同时和之后,许多“潜邸旧人”纷纷落马,比如为他谋位尽心献策的戴铎、他的连襟江宁织造胡凤翬。
可以说清代是打破固定身分、促进阶层间流动的一个时代,也可以说是自宋代以来一直发达的君主独裁制度达到顶点的时代。称雍正为“权力最集中的皇帝”,也不是无所根据的。
扯远了,扯多了。
讲真,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得看分手后他怎么待你。雍正给年羹尧最后的话是这样的:“尔自尽后,稍有含怨之意,则佛书所谓永堕地狱者,虽万劫亦不能消汝罪孽!”
永诀之时,能说出这样话来,是不是秒杀一切霸道总裁呢?各种萌和各种撩的背后,也许这才是更真实的雍正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19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