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孝文帝迁都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孝文帝设计迁都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九月,古城洛阳下了半个月的秋雨。整个洛阳娀,都像被淹得噎了气。这天一早,年轻的孝文帝元宏身着戎装骑着马走出了他在洛阳的行宫。他抬头看天,小声地嘟哝了一下,却很快又振作起精神,扬起马鞭在空中击打了一下,抽的雨珠四处乱溅,把紧跟在后面的几位侍从惊得眯起了眼睛。自从前一天晚上下达了向南进发、征伐南朝萧齐的命令后,元宏已经一整夜没有合眼,但是在守候宫外的文武百官眼里,今年不满30岁的皇上却比平时更精神,脸上的神态也更难以捉摸。整整30万大军等候着皇帝的检阅。
他们跟随元宏来洛阳已经有好几天了,长途跋涉造成的疲倦还残留在他们脸上。透过密密的雨丝,他们满怀希望的眼神紧盯着那些早就跪在行宫外面迎候皇上的文武百官。皇帝坐骑的蹄声在脆成一片的大臣们面前慢了下来,跪在地上的大臣没有人发现年轻的皇帝偷偷打了个呵尔。元宏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毫无表情地问为首的一位老臣:“你们这是干什么?老臣须发皆白,一看便是位忠厚长者,见皇上问话,他吃力地抬起头来,却不回答,只是把腰弓得更低,头像鸡啄米一样在满是烂泥浆的地上磕了起来。其余的官员见状,也随之纷纷磕了起来。间或有一两个胆大的武官,偷偷抬起脸来扫一眼,却见年轻皇帝的眉头越锁越紧了。“你们到底是什么意思?莫非你们还想劝联打消南伐的主意么?”元宏的声音突然高了起来。
他扬了扬手中的马鞭,继续说道:“联的旨意难道是可以随便更改的么!”额头和脸上都已溅了不少泥水的老臣重新拾起头来,吃力地整了整衣冠,一字一顿道:“请陛下息怒,臣等不能为陛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至使南方至今没有成为陛下的疆土,这实在是臣等无能,合该万死。可是自从离开京都后,一路上一直淫雨霏霏,士兵和马匹早已困顿不堪,粮草衣物等也无法跟上,而且征途还远得很,若陛下一点不体恤兵士,即使到了南方,取胜又谈何容易呢?”个这位老臣,乃是元宏的宠臣、吏部尚书、轴国大将军李冲。李冲在元宏的股肱大臣中,一向以能说会道著称,这次被大家公推出来劝阻元宏南下。他的一番话,把跪在周围的同僚都说得纷纷点头称是。元宏直视着李冲,即使是对这位倍受尊重的老臣,他口气里的不耐烦仍然显而易见:“朕的意思,早就跟你们讲过了。可是你们说来说去,劝朕不要南下的理由就是天气。
下雨,难道雨就不会有停的一天了吗?夏天既然于早少雨,秋天剧雨娜又何足为?到了再冷一点的时候,天自然会起来。用得着你们为天担忧么?李冲圆了一,他没想到,平时一贯对臣下客客气整帝今天会这么资不讲理,想到同们对自已寄予的希望,下急了,有点能不择言,一席话脱口而出:“这次南征,天下百姓没有一个是乐意的,只有陛下一人乐此不疲。臣等不知从何说起,只有以一死来劝陛下。”李冲说完,也被自己的口气吓了一跳,抬眼偷偷打量元宏,果然,年轻的皇帝早已满脸怒容。一统天下、九州归一是的宿愿,你们这些书生却总是对朕的计划三心二意。告诉你们,朕的决心已定,你等再要哪,朕有办法治你们。”元宏厉声说道。说完,朝身后的一帮侍从挥了挥手,便要策马而行。
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其汉化的关键环节。孝文帝为何急于迁都呢?究其原因,首在汉化。北魏自道武帝拓跋珪以来,一直定都平城,尽管其间因为饥荒等原因,有人提出过迁都的动议,但都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及至孝文帝亲政,北魏立国已近百年,即使自太武帝统一黄河流域以来,也近半个世纪,如果要继续推进北魏的统一大业,自然要进一步南进,将政治中心迁徙到华夏文化故国的中心地,从而实现与中原汉族大族的进一步融合,扩大北魏的社会基础,在取得汉族上层拥戴的基础上,使北魏获得文化上的合法与正统的地位。孝文帝内心仰慕汉文化,且以华夏正统自居。492年,群臣讨论五行次第,孝文帝采纳汉族士人李彪的建议,认为北魏直承西晋,具有正统的地位。既如此,他一定要将都城迁到中原地区。孝文帝曾对反对派说:“代在恒山之北,为九州之外,以是之故,迁于中原。”孝文帝意欲全面汉化,必然将北魏汉化从一般的制度层面推进到文化层面,而文化往往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最后堡垒,这对大多数鲜卑人而言,在感情上是很难自觉接受的,而平城作为鲜卑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保守势力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在平城进行全面汉化,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孝文帝对此很清醒,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他认为只有迁都中原,才能深入推行其一系列汉化方略。因此,诚如陈寅恪先生所指出,“迁都洛阳乃北魏汉化政策中一大关键”前揭《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第40页……
其次,孝文帝迁都还与其统一全国的战略关系密切。自太武帝拓跋焘以来,北魏在军事上已逐渐形成了对南朝的优势地位,并把军事攻击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南朝。孝文帝时,北魏的版图已扩张到淮河一线,南朝在军事上处于守势,孝文帝本身汉化修养极高,无论是出于正统的观念,还是天下共主的愿望,他都急于迁都。孝文帝一再表达他的这种急切愿望,他曾对出使南齐的卢昶说:“卿便至彼,勿存彼我。密迩江扬,不当早晚,会是朕物。”他对李冲说“方俗经营宇宙,一同区域”,“取南之计决矣,朕行之谋必矣”。又谓北海王元详说:“江吴窃命,于今十纪,朕必欲荡涤南海。”当有人以为统一时机尚未成熟,主张不要轻举妄动,孝文帝很不以为然,说“奋臂一呼,或成汉业”,“将希混一,岂好轻动”!正因如此,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先后三次亲率大军南伐。孝文帝既“取南之计决”,便必须将都城南迁,以便坐镇指挥,否则在平城遥控,无法具体实施其统一战略。对孝文帝的这一心态,宋人叶适已有清楚的领会,他在《习学记言序目》卷三四中指出:“孝文迁洛,不止慕古人居中土,盖欲身在近地,经营江左耳,其与卢昶语可见。”
再次,孝文帝迁都还有经济方面的因素。陈寅恪先生曾指出:“魏孝文迁洛原因,除汉化及南侵二大计划外,经济政策亦为其一。”前揭《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第75页。北魏旧都平城处于塞外,生活物资主要依靠中原地区的供应,耗费很大。因此,遇到灾情严重的情况,平城人口便往河北等地“就食”,明元帝便因此有迁都的打算。相反,迁都洛阳,交通便利。孝文帝看中了洛阳的漕运优势,打通黄河与淮河之间的运河系统,“从洛入河,从河入汴,从汴入清,以至于淮”,大大便捷运输军队及物资,“此乃军国之大计”,又说:“朕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而黄河急浚,人皆难涉。我因有此行,必须乘流,所以开百姓之心。”可见孝文帝以为都洛能通四方运输,关系到军国大计。
洛阳是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等具有“正统”地位的王朝曾定都于此。孝文帝以华夏正统自期,并以此号召天下,着力统一全国,洛阳所具有的政治、文化地位,以及定都于此将带来的浓郁、热烈的汉化氛围。任城王元澄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凡此种种,最终促成了孝文帝决意定都洛阳。
北魏历经几代人、数十年的努力,于439年统一了中国北方,结束了100多年北方16国割据局面,北朝从此开始
公元471年,元宏即北魏帝位,是为孝文帝,当时年仅4岁。由于孝文帝年纪太小,由祖母冯太后临朝执政,并尊冯太后为太皇太后。冯太后尽管在生活上淫荡不贞,但却是一位颇有才能的政治家。在她的主持下,北魏进行了重大改革,缓和了阶级矛盾,限制了地方豪强势力,扭转了北魏国力衰微的局面。冯太后死后,孝文帝把北魏的改革推向了更高的阶段,使衰弱的北魏又逐渐强盛起来
魏孝文帝的改革,包括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以及迁都和汉化。其中,尤以迁都和汉化作用巨大,影响深远
孝文帝以前,北魏的官吏是一律不给俸禄的。中央官吏可以按等级,分享缴获的战利品,或是受到额外的赏赐;地方官吏不同,他们只要上缴规定的租税赋役以外,就可以在其管辖的范围内,任意搜刮、不受限制。有一次,太武帝拓跋焘要出征,向老百姓征调毛驴,驮运军粮。这件事由公孙轨负责。公孙轨下令,老百姓交上来的毛驴,只有每一头加上一匹绢,才能接受。公然索要贿赂。当时,人们都说:驴子没有好坏,背着绢就是壮驴
官吏如此贪赃枉法,不能不激起人民的反抗
针对这种情况,孝文帝在484年6月,下决心实行俸禄制。他规定:每户征调3匹绢,2石9斗谷,作为百官的俸禄;同时,制定了严惩贪官污吏的法律。规定:官吏贪赃1匹以上的绢就要处以死刑。俸禄制实行以后,虽然增加了人民的赋税,但与以前放纵官吏们贪污掠夺相比,对人民还是有利的。正因为如此,俸禄制遭到一部分惯于贪赃枉法的官吏们的反对。孝文帝改革意图坚决,对这些人进行了严厉打击,先后处死了地方刺史以下的贪官污吏40多人,使北魏的吏治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公元485年11月,孝文帝和太皇太后,采纳给事中李安世的建议,实行均田制,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是:男子15岁以上,给露田40亩,妇女20亩,一夫一妻60亩;男子还给桑田20亩,在不适合种果木的地方,男子给露田40亩,妇女5亩;露田是私有田,可传给子孙,也可以买卖其中一部分;奴婢和良人也一样给露田,一头牛可给田30亩。此外,新定居的户主,还给少量的宅基田
均田制不是平分土地。对于地主来说,是承认他的土地占有权,又限制了他们兼并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既承认他们已有的小块土地,又鼓励他们开荒;对于那些流浪者来说,则给他们自立门户提供了条件
公元490年9月,太皇太后驾崩,24岁的孝文帝亲掌朝政。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决心进一步改革。现在,改革的重点在于汉化。孝文帝很聪明,在他的祖母冯太皇影响下,也读了不少书,对汉族文化有较深的了解。他知道,要使北魏富强,必须抛弃民族偏见,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当时,北魏的都城在平城。由于地处边塞,既不便于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的联系,又不便于进攻南朝,对控制中原和推行改革都是障碍,于是,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迁都是件大事,关系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切身利益。他们大多留恋旧都的田地财产和奢侈的生活,害怕迁都会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所以,强烈反对迁都。孝文帝为了达到迁都的目的,定下了一条妙计
493年8月,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30万渡过黄河,9月进驻洛阳。孝文帝带领大臣们参观洛阳西晋宫殿的遗址,他面对这满目荒凉的景象,对大臣们说:西晋的皇帝没有管理好国家,致使国家灭亡、宫殿荒芜,看了真让人伤感
他触景生情,朗诵起诗经中黍离这首诗来
黍是谷子,离是指植物长得很茂盛的样子。据说,当年,东周大夫回到西周的镐京,看到旧日宫殿的遗址,种上了茂盛的谷子,感到十分哀伤,就写下了这首诗
此时,洛阳秋雨连绵。文武百官本来就不愿南征,现在,他们面对连绵惨淡的秋雨和残败破落的宫殿,心情十分沉重。原来,几十年前,北魏太武帝曾以10万大军南征,结果,被宋军打得大败而逃,伤亡大半。从此南征成了他们最感可怕的事情。这一出戏演得很出色,孝文帝南征是假,迁都是真。他针对大臣们不愿继续前进的为难情绪,便下令三军,继续往南进发
大臣们听了,就纷纷跪倒在马前叩头,请求皇帝不要再南征了。孝文帝乘机说道:这次南征,兴师动众,不可无功而返。不南征,就迁都
并且下令:愿意迁都的站在左边,不愿迁都的站在右边。文武百官听了,权衡一下南征与迁都的利弊,觉得还是迁都为好。于是,所有随军贵族和官吏都站到左边去了。一时间,停止南征的消息传遍了全军,大家都高呼万岁!迁都洛阳之事,就这样决定了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就开始大力推行汉化政策。首先,他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鲜卑族同姓结婚,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孝文帝把拓跋氏改成元氏;把丘奚氏改成奚氏;步陆孤氏改成陆氏;达奚氏改成奚氏他还带头娶汉族大姓女子为皇后、妃子。并且,给他的弟弟们娶汉族大姓女为妻室,还把公主们嫁给汉族大姓。范阳卢氏,一家就娶了3个公主
孝文帝还下令,鲜卑族一律改穿汉人服装,孝文帝亲自在光极堂给群臣颁赐了汉服的冠服,让他们穿戴
再次,禁止说胡语,要求鲜卑族改说汉语。他规定:30岁以上的人,由于说话的习惯已久,可以慢慢改;30岁以下的人,要立即改说汉语。并严厉规定:在朝廷当官的人再说胡语,就要降爵罢官
对这些改革,顽固守旧的鲜卑贵族当然不满意。他们暗中勾结起来,煽动皇太子元恂发动叛乱。元恂打算乘孝文帝出游嵩山的机会,偷偷逃回平城,依靠守旧派占据平城搞分裂。孝文帝在去嵩山的路上得知这个消息,立即派人把元恂逮捕起来,亲自用鞭子打了他一顿
并将太子废为平民,囚禁起来;过了些日子,又把太子毒死了。正是因为平定了这场武装叛乱,孝文帝的改革才得以推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19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