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唐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随着人类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大家的出行也愈加便利,远了可以坐火车、飞机,近了有汽车,日行千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近些年,人们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网络购物逐渐兴起。在网上购买自己想要的物品,几天之后便会快递送上门,大大节省了人们的时间,方便了人们的生活。随着竞争的加大,快递行业也不再是简单的把货物送达人们的手中,还讲究快速、精准、稳定。
当现代人感叹快递运送物品迅速的同时,我们不禁产生了疑惑,古人运送物品有快递吗,他们的快递有多快呢,能否与现代的快递相媲美呢?答案是肯定的,古人也有快递,不过他们的快递不像现在一样,他们基本上只传递重要的内容,例如递送军情、传达指令。古时候人们交通闭塞,出行非常不便,往往已经发生了几个月的事情,大家还不知道。
古人打仗的时候,由于战机稍纵即逝,为了不贻误战机使军情尽快的送达到决策层手中,最早的快递斥候(亦称探马、探子)便应运而生了。斥候大概起源于春秋战国。那时候的斥候属于一个军种,基本由机动性很强的骑兵担任,侦查敌人的进退。《墨子》记载:斥候者,以视敌进退也,所谓“斥”,度也,“候”,即候望,谓之曰斥候。
斥在古代是远近的意思,候则是一种计算路程的牌子,古代每五里设置一个候。早期的斥候并不快,因为得不到补给,长时间工作容易人困马乏。到了汉朝,驿站的出现使快递得到了迅猛发展,汉朝每隔三十左右便会设置一个驿站。传递消息的人每到达一个驿站,便可换人换马,大大提高了传递消息的效率。
到了唐朝,随着驿站的普及,一系列新的名词诸如“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便应运而生了。根据唐玄宗时期《大唐六典》记载:开元十年,全国共设有一千六百余个驿站,驿员数万之众,驿马近万匹。光从数字无法体现唐朝的快递有多快?那成,作者便举两个例子让作者们感受一下。
《唐国史补》:“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是南方人,酷爱食用荔枝,但是京城长安没有荔枝,怎么办呢?唐玄宗便命人使用八百里加急快递南方江浙一带的荔枝到京城。而荔枝这种水果,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五日之后,色香味俱无。
也就是说,荔枝必须在五天之内送达,否则便不新鲜了。而江浙一带离京城长安有多远呢?交通便利的今天,从杭州达到西安是1325公里,也就是2650里。而古人交通不便,从江浙到京城长安,保守估计也有四千里。唐玄宗为了博取宠妃杨玉环的欢心,务必让美人吃上新鲜的荔枝。
根据《新唐书·李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数日达,味未变已至京师。数千里之外的荔枝快递到杨贵妃手上的时候还是新鲜的,推断快递的速度达到了日行千里。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描述的就是这种场景。作者再举一个例子,也是与唐玄宗李隆基有关。
公元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联合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十五万反唐,史称安史之乱(亦称作天宝之乱)。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将这一紧急军情快递给唐玄宗李隆基。安禄山于十二月十六日起兵,哥舒翰十八日把军情快递给唐玄宗,唐玄宗于二十一日晚收到快递。
从哥舒翰发出快递到送达唐玄宗手上,用时仅三天多点,而范阳至京城长安相隔三千里余里,由此可见当时的快递是有多么的快。《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对安禄山恩宠有加,所以他始终不敢相信安禄山会反叛。为了验证这个消息的准确性,唐玄宗于二十三号派快递去确认这个消息。
七天后,快递返回将安禄山反叛实锤的消息送达唐玄宗,唐玄宗这才真的相信。一来一回六千多里,用时七天,抛开确认消息所花的时间,差不多也是日行千里。那么古代的快递最快可日行千里,能与现在的顺丰快递速度相比吗?我们网购之后,从发货到快递运送上门,一般是三五天。
抛开损耗的时间,现代快递货物运送其实只花了一两天,所以古代的快递和现代的快递是没法比的,现代的快递要快很多。由于古代交通闭塞,且他们的快递是用马儿的腿,自然是无法跟现代快递相比的。说到这儿我们不得不感叹祖国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出行得到了极大的便利。
在我国古代,也有送信的行业,其中也包括了很多部分,有驿站、驿马、驿兵等等,共同组成了古代快递行业,古代主要就是用快马送信,我们在影视剧里能够看到,有时候为了送一封急件,都是累死好几匹马。
古代送信,从汉代开始就用骑马替代步行了,传递的间距也是变大了,也就是驿站设置的位置,用快马送信的方式,就一直被传承到了清朝,直到现代快递行业的介入。
从汉代开始,快马送信经过一年多年的发展,到了清朝已经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在乾隆皇帝时期发展到了顶点,全国形成了以京师皇华驿为中心的快递网络。
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清朝邮驿最巅峰的时期,全国的驿站有2000处,急递铺有14000所,驿夫有7万多人,铺兵4万多人,可以说,一如现在,这个古代快递行业也是养活了很多人。
既然有这么多驿站,那么清代快递究竟有多快?举个例子,在康熙年间,康熙帝平定三藩的时候,书信信息从大西南传到了京师只用了8天,要知道这中间隔着5000多里,可见清代快马送信体系已经很完整了。
所以算下来,清代驿兵的速度大概是600-700里每天,这就是古代说的“八百里加急”这当然只是理论值,清代驿兵的速度尽量接近理论值,虽然一直没被实现,但却是一直在努力。
跟现在比一比,古代的一里数字而是约相当于现在420米,并不是现在的500米,而古代快马每天跑10个小时,每小时30公里-60公里,但是中间还要换马,所以折算下来,一天能够跑300公里就很不错了。
而现在呢,按照每小时是60公里,工作8个小时,那就是一天480公里,可见清代的快马送信还是很快的,超过现在的一半了。
【关注百变历史秀,共享不一样的历史】
在反映古代的文学影视作品里,常常可以看到每当有紧急事务或军情时,君主或大臣大将等要求马上“八百里加急”快递。可以说,那是当时最快的通信方式。问题是,这种快递----到底是在以什么速度在传递文件呢?下面将依据相关史料,结合逻辑推理,加以分析探讨。 我们知道,古时候缺乏现代通信技术和手段,既不可能存在有线通信,也没有无线通信,所能依靠的文件传递方式,只有专人快马在驿站间不间断的递送。那时,一般每隔二十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字样,按规定要求每天三百里;如遇紧急情况,可每天四百里、六百里,最快可达八百里。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尽管不是所有马匹都是千里马,但每匹马在短距离内拼命奔跑,也可以一日千里。 按唐政府官方规定,快马要求一天行一百八十里左右,再快些则要求日行三百里,最快的要求则为日驰五百里。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六日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可见,传递速度已达到每天五百里以上。 在各种驿里服役的人,一般叫做“驿丁”、“驿夫”,或称“驿卒”、“驿隶”。从名称来看,他们的身份比较低下。驿丁的工作非常辛苦。他们在烈日之下,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在倾盆大雨之中,都毫无例外地要身背文书袋,匆匆奔驰在驿路上。他们日常的任务很繁重,除途中奔跑着传递文书外,还要兼管扫洒驿庭等琐事。 在唐朝法律中,对于邮递过程中种种失误的处罚,都规定得很细。唐朝法律规定,驿长应负有若干责任,首先必须每年呈报驿马死损肥瘦,呈报经费支出情况。若有驿马死损,驿长负责赔偿;若私自减去驿站人员和马匹,则杖一百。对驿丁的处罚更严。驿丁抵驿,必须换马更行。若不换马则杖八十。唐律还规定,凡在驿途中耽误行期,应遣而不遣者,杖一百,文书晚到一天杖八十,两天加倍,以此类推,最重的处徒罪二年。 可能会有人问:“执行八百里加急这样的重要任务,披敌人或强盗半道劫去了怎么办?”唐律规定,假如耽误的是紧急军事文书,则有责之人罪加三等;若因书信延误而招致战事失败的,则可判处绞刑。以如此严厉的法律规定看,一般强盗是不会去劫这些重要文件,免得招惹官方的剿杀;即便是交战时,预计敌方可能会打埋伏拦截情报的,也会采取多途多人携带文书以防万一。 从以上介绍,我们了解了唐朝的“八百里加急”文件传递的基本情况。其实,在中国古代类似的文件传递无论方式上,还是速度上等要求都大同小异、相差无几。 诚然,这与今日的文件传递安全可靠迅速的现状,早已无法相提并论了。一般说,在现代通信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就通信方式而言,既有有线通信,也有无线通信,还有卫星通信;就通信速度而言,既有紧急、加急,还有特急、特提(特别提前);就通信手段而言,既有专人递送,也有网络传递,甚至有加密传递等等。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在如今早已是数小时,或几分钟,甚至是几秒钟就能够完成的事情了。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战斗力、是综合力,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依笔者看来,我们现在面临的不再是“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问题,而是有线通信特殊时期(自然灾害与战争时期)的稳定保障问题、计算机网络传递的安全高效问题、无线通信特殊用途(高效高速高能的卫星通信)的有效覆盖问题,以及专人专门传递的交通手段多样化便利性问题等等。 虽然,古代“八百里加急”传递方式已经是历史的过去,但我们不能忘记了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正是在古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今非昔比是事实,但了解历史,熟知过去,对我们还是大有裨益的。 声明:凡注明"来源:华声在线"均系华声在线原创作品,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现代的快递业已经非常发达了,而且部分地区可以做多当天送达也算是非常效率了。不过在古代的时候要怎么送快递呢?可以说在没有车被发明出来之前,马应该是算最快的交通工具了,不过马毕竟是动物,不能24小时都保持告诉运动。但是古代又没有网络,所以通信就只能靠人专门骑马传送,时间上非常的急促,而且要是延误了军机的话也是死罪一条。所以在古代干送快递这一行风险还是挺大的。
快递,如今在人们的生活中已不可或缺,但近来热炒的启用无人飞机送快递,仍吸引了很多人的视线。古代快递又叫“急传”,它在中国出现的时间相当早,秦汉时期,全国已有成熟的快递网络;隋唐以后,对快递不快、泄密等违规行为已有严厉的惩罚措施。
古代“快递员”被称为“健步”“邮人”“驿足”“递夫”——
“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
有信史可考,快递在中国上古周代时便已出现。据《周礼·秋官》记载,当时周王朝的官职中,便设置了主管邮驿、物流的官员“行夫”,对其职责要求是,“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实际上,早在商朝已有近似于快递的驲传制度,并已在殷墟甲骨文中得到证实。
古代快递,主要用于政令、军情的传递,民间使用远没有现代广泛。古代最原始最主要的快递方式之一是“步传”,即靠人工步行投递。这在周代叫“徒遽”,与用邮车投递的“传遽”正好相对。
步传又叫“步递”。“遽”与“邮”、“驿”、“馆”、“置”意思差不多,都是邮传、速递机构。如春秋时,齐桓公在齐国大路上,每30里设一个“遽”,汉代则30里设一“置”。
“健步”是古人对快递员的最常用称呼之一,《通鉴》注称,“健步,能疾走者,今谓之急脚子,又谓之快行子”。健步其实就是邮差,不同时代叫法也不同,秦代叫“轻足”,汉代叫“邮人”、“驿足”,宋代叫“递夫”,明清叫“驿夫”……。据《隋书》记载,陈末隋初有一位叫麦铁杖的“投递员”,“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曾由京城夜送诏书到徐州,“夜至旦还”。
古代邮件有严格的保密措施——
“大小二篆 ,皆简策所用”
如何保密,也是古代快递业非常重视的问题。为了预防中途泄密,被人拆看或伪造,古代采取了不少特殊的手段。
以秦代为例,当时有严格的交接和登记制度。《行书律》中规定:“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暮,以辄相报也。书有亡者,亟告官。”同时对投递员的素质也提出了硬性要求:“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即老弱和不诚信的人,不能担任投递员。
防止泄密最重要的手段是密封。在秦代,文书都是写在竹简上,所以传递之前都会将邮件捆扎妥当。在结绳处使用封泥,并盖上相关印玺,以防私拆;写在绢素上则要装入书袋中。
到了汉代,封装工具和手段更加丰富,外封套有函、箧、囊等,根据物件的形状、大小,分别装入不同的包装袋中。其中,“函”为一种小木盒,用来装简牍,上有木板盖,刻线三道,凿一小方孔,用绳子扎好后,方孔处要用封泥封好。
在唐代,公文邮件的封装通常要用囊封,尤其是密奏,更要囊封。封泥不仅有保密的作用,还有等级之区别。一般最高五封,最低三封。封泥越多,表明邮件越重要,所用的速递工具就要考虑缓急。
宋代,邮件保密制度和技术更为完善和进步,出现了“字验”、“数递”、“色递”、“字递”、“物递”等多种先进的保密手法。
清代邮件封发、保密和防损工作做得更好,有“重封入递”、“木匣入递”、“绢袋封发”、“汇总封发”、“长引隔眼”等多种装封手段。清代在速递奏折一类的重要邮件时,还有专用的封装程序,使用“封桶”、“报匣”、“夹板”等封套,外人是绝对看不到的。
唐代“快递”果品水产——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
魏晋时期,中国出现了第一部专门的邮政法规,即魏国由陈群等人制定的《邮驿令》,这在中国邮政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到了隋唐,快递业更为发达,由于大运河的开凿,水路快递更为突出。在李隆基(唐玄宗)当皇帝时期,全国大约有1639个驿站,其中水驿260个,陆驿1297个,水陆相兼驿86个。有学者推算,盛唐时期,从事驿传的工作人员约有2万多人,其中驿夫17000多人。唐代诗人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写下了亲眼所见:“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唐时已开始流行用快递运送水产、水果。当时平原郡(今山东境内)进贡的螃蟹,便是使用快递。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这种蟹是在河间一带捕捉的,很贵重,在当时一只价值一百钱。为了保证是活的,每年进贡时都用毡子密封起来,捆在驿马上速递到京城。
中国快递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快递业务是给杨贵妃送荔枝,诗人杜牧是这样写的:“长安北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李隆基为讨宠妃杨玉环欢心,使用快递,从遥远的南方向北方的长安送荔枝。这在今天已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太奢侈了!
在古代,快递主要为皇家、达官贵人服务。明代于慎行的诗句“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里路到长安”,写的就是快递鲥鱼之事。
秦汉“投递员”统一着装——
“驿马三十里一置,卒皆赤帻绛韝云”
如今的邮政投递员都统一穿着墨绿色的工作服,秦代以水德自命,色彩上“尚黑”、数字上“尚六”。当时的车同轨一律为“舆六尺”,用于快递业务的马匹则是“乘六马”;上等投递员的着装都是黑色。
到了汉代,黑色不受欢迎,投递员穿红色工作服。《后汉书·舆服志》记载,东汉驿卒有特殊标记,“驿马三十里一置,卒皆赤帻绛韝云”,即头裹绛红头巾、膀戴绛红套袖。另外,身上还背着“赤白囊”,即一种红白相间的专用邮包。
在南宋,供职当时快递公司“斥堠铺”的,朝廷会发给春、夏、冬三季衣服。
除着装外,秦代对邮件快递的要求也有明确说法。《行书律》中规定,“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发律论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写有“急”字的邮件(文书)要立即传递,不能有片刻耽误,普通邮件当天送出即可,不能积压。如果不及时投递,要依法惩罚。
古代“快递”最快“程限”——
驿马“日行500里,16驿”
汉代继承了秦代的做法,“五里一邮,十里一亭”。在“五里一邮”基础上,又于交通要道上,隔30里建一“置”,即所谓“改邮为置”。
置,即“驿置”,又叫“传置”。用于传递紧急文书,当时的邮驿机构已有专用车,这种专用车叫“传车”。当时,用车快递叫“传”,用马速递称“驿”。
马肯定比马拉着车跑要快多了。所以,东汉以后,车辆被逐渐淘汰,马成为快递的主要交通工具,这叫“马递”,这时传递文书的机构多称“驿置”。在投递过程中,一般是“换马不换人”,投递员一般跑完全程。
古代快递对里程、速度都有具体的规定,这叫“程限”。
秦汉时期步递一般都是短途,平均每个时辰要走10里,这是对普通邮件的要求,当天送完。如果用传车,一般每天要行70里,最多每天可行二三百里。骑马的话,对速度的要求是“日行四百里”,这是当时的速度极限了,即古人眼里所称的“至速”。
隋唐时期对陆路的驿速则有这样的程限:传马日走4驿,乘驿马日走6驿,按每30里一驿算,日走120里至180里。如果是急件,要求日驰10驿,相当于跑300里。更急的,如送赦书,则日行500里,日行约16驿。
宋代的快递“急脚递”,是在步递和马递基础上创立的,最早记载出现于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急脚递并非人力的步递,也是一种马递,要求日行四百里。元代的急递铺,更接近今天的快递公司,程限与宋代一样。
泄密快递信息将被严惩——
“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
由于古代快递多为政令、军务一类,如果快递变成慢递,或将邮件递错、丢失等,都将被严惩。
秦代规定,如果拆看或伪造文书,未能察觉,罚二甲,即《法律答问》中所谓“发伪书,弗知,赀二甲。”
《唐律疏议》规定,“诸文书应遣驿而不遣驿,凡不应遣驿而遣驿者,杖一百。”打板子算是最轻的处分。
在唐代,快递送晚了,或是不依驿道行走(枉道),也要被处罚,最严厉的惩罚手段是处死。如果在投递过程中出现稽程,将根据时间的长短、公文的性质、引起的后果,作出相应处罚。
所谓“稽程”,就是耽误快递。唐律规定,“诸驿使稽程者,一日杖八十,二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如果是军务,“要速加三等,有所废阙者违一日加役流,以故陷户口军人城戍者,绞。”
对失密或私拆、损坏、丢失邮件,唐代也有相应处罚规定。当时禁“漏泄”、“稽缓”、“遗失”、“忘误”,其中对泄密处罚最厉害,《唐律疏议》(卷九)中规定,“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非大事应密者徒一年半。”
私拆邮件的,《唐律疏议》(卷二十七)规定,“私发官文印封,视书者杖六十,制书杖八十。若密事各依漏密坐减二等,即误发视者各减二等,不视者不坐。”
此后,各朝代对邮递违规的处罚规定,均与唐朝差不多。
最后还要提一下的是,古代官方投递员都持有牌符一类的信物,也就是相当于通行证的驰驿证件,“一证通行”,大大减少了快递过程中的人为耽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19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