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朝迁都西安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在,首都对一个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都这个称呼是个近代才有的词汇,在历史上叫国都、都城、京城或者京师。在古代,国都基本都是国王的所在地,在冷兵器时代,作为统治中心和心脏地带的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旦国都被攻陷就有亡国的危险。比如,公元1127年,金国攻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嫔妃、宫女、皇族、朝臣勋贵等3000余人,北宋灭亡,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方建立了南宋。
在古代,一般开国之君对国都的选择还是比较慎重的,国都的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做过放牛娃当过云游僧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后来在好友汤和的邀请下加入到了郭子兴的反元起义军,凭借自己谋略、果敢和担当逐渐成为了一方势力,在元末群雄割据中日渐崛起。在相继战胜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这三方割据势力后,1367年八月,命徐达与常遇春率军25万北伐中原,1368年八月,北伐军攻陷了元朝的都城元大都(北京)后改称北平府,一举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今北京以及河北山西部分地区)。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逐渐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实力,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过程基本都是自北向南,都城基本都是在北方,而明朝则是自南向北,并且一开始都城建在了南方的南京。尽管在公元300年到600年间,南京做了三国时的东吴、后来的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的国都,但这个六个朝代都是偏安南方的政权。作为大一统王朝的国都,南京在位置上太靠东南,尽管有长江天险,但无法对全国形成有效辐射。
朱元璋也知道这点所以一直有迁都的意图,在对这几个地点长安(明朝后称为西安)、洛阳、开封、北平(今北京)、临濠(濠州,今安徽凤阳)反复斟酌后,最终中意了长安。早在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改奉元路为西安府,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监察御史胡子祺上书,提到“据百二河山之险,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形胜所在,莫如关中”。于是在当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考察西安,对其父喜好滥杀不满的朱标在迁都地点的选择上与其父亲却达成了一致,对西安很满意,回来后向其父朱元璋做了详细的汇报,更加坚定了朱元璋迁都西安的决心。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1392年,时年38岁的朱标从西安回来后,因风寒病逝。这对朱元璋造成了严重的心理打击,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但却是个偏心眼的人,最为钟爱和喜欢的就是这位长子朱标,1368年明朝刚一建立就立长子朱标为太子,对其细心培养。经过这个打击,这时已经65岁的朱元璋心灰意冷,再也不愿意折腾,把心思全用在了培养新立的接班人朱允炆(朱标之子)的身上,直到其71岁(1398年)去世再也没提迁都之事。
1402年,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经过靖难之役从其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得了帝位,在南京称帝。在南京待了18年后,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将南京改为留都,行使双京制。笔者认为朱棣迁都北京更多的是基于一种情感,其次才是战略上的考量,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洪武十三年(1380年),20岁的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从此就长期生活在了那里。他对那里太熟悉了,也更习惯于那里的生活。
当然,燕京北平也很重要,燕京北平就位于燕云十六州(今北京以及河北山西部分地区)的核心地带,燕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对于古代中原政权而言,可谓“咽喉”之地,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燕云地区易守难攻,居高临下。越过燕云十六州后,华北平原一马平川。所以燕云之地自古就被中原政权所控制,五代十国时期,燕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被契丹(辽)所控制,五代十国之后的北宋终其一朝都未收复燕云之地,被人锁住“喉咙”的滋味不好受。大明建立后,在北伐中收复了燕云十六州。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实元朝以及后来的清朝,选择北平作为国都是明智的,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其本部就位于蒙古高原和东北,这样既对蒙古高原甚至西北以及东北形成辐射能力,南又可控中原。但是作为明朝选择迁都北平,笔者认为朱棣是属于感情用事多点,有点不明智。凡事皆有利弊,“天子守国门”固然可以增加边境的防御力量,保住中原的“咽喉”燕云之地,然而随着北元蒙古势力的休养生息以及后来后金女真族的崛起,明帝国的“心脏”事实上就处于了边境地区。实际上,当时的朱棣选择西安应该更为明智,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东有黄河之险以及中条山、崤山作为屏障,南有秦岭,北有黄土高原,西有陇西高地。在险要之地建立关隘,退可守进可攻。战国时秦国正是以关中地区为大本营,牢牢控制东面的函谷关,任你东方六国打的再热闹,依然稳坐泰山,最后统一了东方六国建立了秦朝。
在我国历史上,迁都的事是常有的,有主动的迁都,也有被动的迁都,有的迁都很成功,有的迁都却很失败。明成祖朱棣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可以说是主动的,也是比较成功的。他为何要迁都呢?
大明王朝从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到1644年结束,一共延续了276年,算是国祚比较长的朝代了。从明朝建立一直到永乐十九年,也就是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结束,南京做了53年的明朝国都,而北京则做了明朝223年的国都,占据80%的大明国祚。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这次迁都是比较成功的。
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朱棣为何要把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完成父亲遗愿
中国大一统的王朝大都是由北至南而成,明太祖朱元璋发迹于南方,由南向北打下天下,这在中国历史上算是比较少见的成功案例。虽然成功打下基业,定都南京,但是朱元璋其实很清楚,南京并非是定都的最佳选择。
在洪武二十四年,也就是1391年,朱元璋还派出他的大儿子,也就是太子朱标前往关中和洛阳两大古都进行考察。目的就是准备将国都前往西安或者洛阳。不过可惜的是朱标在考察完回到南京以后没多久就生了大病,1392年,刚刚37岁的朱标就病死了
朱标可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朱元璋对他寄予厚望的,在他身上花了很多心血,本来希望他成为一代名君的,结果却先走了。老朱很伤心,迁都的事再也没心情去想了。他曾在《祀灶文》中提到过迁都的事,说?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 。6年后,朱元璋也带着遗憾走了。
朱棣登上皇位后迁都,或许有完成父亲遗愿的成分在里面,不过却没有迁到洛阳或西安,而是迁到了北京。
无他,实力不济尔。
关于明朝为何不将西域纳入版图,静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有过详细分析,看似和陆上丝绸之路有关,实则不是这样。简单说来:
陆上丝绸之路自907年唐朝灭亡之后就已经衰落了,而明朝建立时间是在1368年,拿着400年前就发挥作用的事物作为自己不前进的理由,实在有些勉强。就好像是因为500年前这里发生过战争,就默认为这里一直很危险一样让人难以信服,毕竟时过境迁了。
而且,丝绸之路的兴衰不是取决于中原王朝,而是取决于西亚东欧等政权,比如奥斯曼帝国。陆上丝绸之路是一条生财之路,沿途的国家和城镇没有人会蠢到截断商路竭泽而渔,当然国中土耳其除外。
所以,将明朝归因于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并不客观,清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也衰落了,为何还能收复新疆呢?
因此静夜史认为:
实力,才是最根本的因素!
当然,这也不是说明朝没有实力,而是说明朝在西域实力不足。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情况,静夜史认为和明朝的内外环境密不可分:
1、明朝的保守国策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
在《亮剑》中,有一句话非常经典:?任何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和性格是由这支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
这句话用在朱元璋身上特别合适,因为朱元璋作为明朝奠基者,对明朝的发展进行了全盘的规划,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重商国策的改变。
朱元璋作为苦出身,对商人阶层天然反感,这使得朱元璋的国策带有主观的抑商色彩。明朝重拾?重农抑商?的国策,重新以农业作为帝国的基础,这使得明朝的财政收入一直维持在很低的水平。
这很要命,因为什么地方都要钱。在这样的条件下,朱元璋除了自己省吃俭用,还要求帝国的所有子民都和自己一样只讲奉献不讲回报。
比如卫所制度,朱元璋要求卫所士兵自给自足,除了满足自己需要还要将粮食上交;除了种地,将士们还要承担打仗的责任,当然,武器也是自备。
可想而知这样的军队战斗积极性能有多高。事实上朱棣时期开始,卫所制度就逐渐走向崩解。而没有强有力的军队,对外扩张就是一句空话。
明朝时期,大军进攻到新疆东部的吐鲁番境内,但是因为明朝没有足够的实力对此进行直接的管理,所以明朝采取了任用蒙古降官的的羁縻统治方式,这就是关西七卫的由来。
羁縻统治方式是我国封建王朝管理边疆的重要手段之一,不过能否长治久安全凭封建王朝本部的实力。而明朝自朱棣后,特别是土木堡之变后基本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因此在明代宗统治时期,关西七卫的统治已经力不从心。
北宋建立以后,赵匡胤想要把都城从汴梁迁往洛阳;结果招致朝廷大臣的一片反对,该迁都计划最终泡汤了。
而明朝初期,经过?靖难之役?而登上皇位的明成祖朱棣,决定把大明王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结果是朝廷重臣们都纷纷支持,最后迁都成功,北京成为明朝的都城。
两者目的相同,为何结果却不同呢?
我来简单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一.宋太祖赵匡胤迁都的原因是:
1.明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
北宋王朝建立之后,虽然扫平了南方的割据势力,但是,在北方却进军不利。北方的割据政权北汉军事实力不弱,又与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契丹联合,对北宋王朝形成巨大的军事压力。
而在史上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之后,中原的汉族政权就丧失了抵挡北方游牧民族骑兵进攻的天险重镇。而北宋王朝的都城汴梁则是无险可守,一旦北方敌军前来进攻,汴梁的形势就会非常危险。
因此,赵匡胤决定迁都洛阳,利用洛阳险要的地理优势,来保证大宋王朝首都的安全。
2.暗地里瓦解赵光义政治势力的目的。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篡夺了后周的江山。这是赵匡胤在得到周世宗柴荣的提拔重用之后,施展心机手段,多方拉拢军队将领和朝廷大臣,发展自己的个人势力,最终得以乘柴荣病死之机,发动政变,夺取了后周的江山社稷。
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有鉴于自己的经验教训,杯酒释兵权,夺去了许多大将的权力,唯独重用自己的弟弟赵光义。
赵光义被册封为晋王,同平章事,兼中书令,开封府尹。其在朝廷中的地位居于宰相之上。他学习掌握了哥哥那一套拉拢人心、发展个人势力的本领,经过多年苦心经营,赵光义在东京开封势力庞大,甚至于宋太祖赵匡胤也无力撼动。
随着时间的流逝,赵匡胤忽然间发觉弟弟赵光义的势力发展得过于强大了;别说自己的儿子了,可能就连自己都快要无法与之抗衡了。
于是,赵匡胤决定迁都洛阳。借口就是洛阳地势险要,又是古都,比开封更适合作国都。
这个借口是很正确的。但主要用意是一迁都,赵光义在开封精心构筑的关系网就被破解了。
赵匡胤迁都失败的原因:
一旦迁都洛阳,赵光义在汴梁苦心发展的政治势力就会凋谢枯萎,而赵光义也就无法再对朝廷施加重要影响。因此,赵光义当然不会束手就擒的!他发动许多大臣,劝谏赵匡胤。终于,他们成功地阻止了赵匡胤的迁都之举。
当时,朝廷重臣们都已经在富庶繁华的汴梁安家立业,而由于长期战乱,洛阳地区却是一派凋敝残破的景象。所以,北宋朝廷的大臣们实在是没有几个人愿意搬迁到洛阳去的。
反对者们针对赵匡胤的?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观点,提出了针锋相对的?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的意见。在赵光义竭尽全力的运作之下,几乎所有的朝廷重臣都反对迁都洛阳。最后,赵匡胤只得被迫放弃了迁都计划。
而随后就发生了?烛影斧声?事件,赵匡胤酒后暴死,赵光义上位。北宋朝廷再也没人提议迁都之事了。
二.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取得成功。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原因
朱棣长期在北京驻守,经营时间很长;北京成为了朱棣的根据地、大本营。而南京却是建文帝的地盘,虽然靖难之役胜利了,但是,朱棣对南京是发自内心的反感的。
南京朝廷重臣中大都出身南方,不是朱棣的心腹亲信;为了彻底摆脱他们的影响,全方位掌控朝政大权,朱棣挟?靖难之役?大胜之威,下令迁都北京,把南京变作留都,把那些朝廷重臣作为闲散官职,留下当作留守班子的班底。
朱棣迁都成功的原因:
朱棣靖难成功,夺取了大明王朝的最高权力。在清算建文帝的政治势力时,朱棣淫威大发,对建文帝的忠臣肆意残杀,对其家属更是严加迫害;其手段之卑鄙恶劣、镇压力度之暴虐凶残,古今罕见。
在朱棣的政治高压之下,残存下来的朝廷大臣们是绝对不敢反对朱棣迁都的计划的。
西安作为?大都市?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周武王时期。历史上,西安自从被汉高祖刘邦定都之后,便一直被人们称为长安。可是,明太祖朱元璋却将长安之名更为西安。本篇文章,史小谈就来讲一讲朱元璋为何要为其更名的原因。
帝王之都长安,乃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西周时称?丰镐?,刘邦建立汉朝后,便定都于此,并命名为长安,意为长治久安。毕竟,刘邦是覆灭了秦朝之后才打下的天下,而秦朝只有短短?二世?,所以刘邦的?长安?就是希望汉朝不要像秦王朝那般太过短暂。
明朝洪武二年,朱元璋麾下大将徐达和常遇春,带领明军杀进了奉元路。朱元璋为纪念此次西征成功,他将奉元路改名为西安府。洪武三年,朱元璋封二皇子朱樉为秦王,藩国为西安。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命太子朱标?考察?西安。
朱元璋为什么要考察西安呢?因为他想要从南京迁到西安。西安乃十三朝古都,这十三朝分别为西周、秦、西汉、新、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加之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明朝开国元勋与西安都无瓜葛,是取代南京能够定都的佳地。
可是,在西安?考察?的太子朱标身体不好,从西安返回南京之后便去世了。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明朝需要重新选定继承人,所以,朱元璋就没了迁往西安的心思。后来,明成祖朱棣夺位成功,并迁往燕京镇守、抗击北方蒙古人的南侵,西安便失去了重回汉唐盛景的时机。
于是,明成祖、永乐帝朱棣便在元朝宫殿旧址上兴建了享誉世界的故宫。不过,西安作为朱元璋当初考察过的城池,并非?一无所得?。早在洪武七年,朱元璋有迁往西安之意时,便对西安兴修了规格、要求特别高的明城墙。虽然明朝已经成为了过往,可是如今这道气势宏伟的明城墙,依旧为西安留下了一段历史的记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19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