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一提起魏征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魏征是唐朝有名的政治家、学家,为人刚直不阿,辅佐唐朝太宗皇帝创下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当初太宗皇帝和魏征的被世人传为千古美谈。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死时他还很伤心地说我失去了一面宝贵的镜子。本是明君贤相的千古美谈,可谁又能想在魏征死后不久太宗皇帝就砸了魏征的墓碑。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呢?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
魏征精明强干,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但魏征又是历史上有名的谏臣,以直言敢谏著称,李世民是又爱又恨,爱的是国家强盛壮大离不了他,恨的稍有不当,魏征便不顾触犯龙颜,在大殿上直接指出来,还有很多次正当李世民和皇宫嫔妃嗨皮时,魏征竟然跑到寝宫指责其不当行为。魏征担任宰相期间,有记录的上谏多达两百多次。
魏征曾经把一些有关于向李世民直谏的所有资料给了史官褚遂良,众所周知,魏征给李世民的谏言中有很多都是不给李世民面子的言辞,如果让史官记载下来展现给世人,这无疑是一件让皇帝颜面扫地的事。
他之所以这样做,其目的就是想让世人看到,唐朝的国泰民安,不光是李世民一个人的功劳,他魏征也有一半的功劳。但从李世民的角度来讲,魏征的做法就是在赤裸裸的打他的脸,这样的行为完全是让李世民难以忘怀的。
史书记载,魏征曾经向李世民推荐侯君集和杜正伦,说他们有宰相之才。可谁曾想到这两个人竟然参与到了皇子争夺皇位的漩涡当中来。尤其是凌烟阁功臣之一的侯君集,更是明目张胆的直接参与了太子密谋政变中。
当时太子李承乾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并不突出,再加上兄弟李泰是个有所作为之人,因此他害怕自己的太子之位被废除,所以他在与侯君集等人的策划下准备谋反,结果东窗事发,太子被流放边疆,侯君集被赐死。而死后的魏征则因此惹祸上身,被李世民认为是侯君集一党的。
推倒墓碑不过是唐太宗因为长期受到压抑,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歇斯底里的发泄。类似于他们君臣二人的猜测还有许多,不论是哪一种猜测,都表明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和谐,通过李世民在其死后砸墓碑就能看出。
因为两人一直都在演戏,扮演着“明君直臣”的角色。唐太宗心里对于魏征直言进谏的行为怨念颇深,导致魏征死后,连他墓碑也不放过。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开始清除建成余党,因早闻魏征才名,故专门召见,刚一见面,就质问魏征:“汝离间我兄弟,何也?”没想到魏征是个人物,竟然回答说:“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其实,即使李建成先动手,历史也未必改写。魏征之所以这样说,显然是纵横家的招数,为的是宣扬自己的高明。关键是,他将李建成比作平庸的公子纠,将李世民比作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无疑让李世民万分受用。而魏征将自己比作管仲,则表示自己能成为李世民的股肪之臣,辅助其成大业,暗示李世民系有道之君,要善于用人,不记前嫌,否则比齐桓公可就逊色多了。
这个回答当真妙极,应该给一百分!李世民被打动了,本来嘛,各为其主,也没啥可指责的,况且魏征并非太子党要员,只是个主管经籍的小官,但却才华横溢,这样的人若收为己用,既能显示自己英明豁达,又多少能消除点兄弟相残的恶劣影响。
要注意的是,李世民极具权谋之术,并不像人们印象中的那样不计前嫌。他对武德旧臣尚且满怀戒心(这批开国功臣在太宗即位后,处境都大不如前),更不用说作为建成幕僚的魏征了。所以,太宗重用魏征,一是看中才华,一是借此营造明君形象。
魏征从小就好纵横权变之术,对于太宗用意自然心如明镜。他明白,要想取得生存和更高地位,就必须帮着太宗打造明君形象,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谏,进谏越多、越激烈,就越不会有危险。
可以说,两人是互相利用、互相标榜。魏征因此成了历史上著名的谏臣,而太宗则成为一代开明君主,两人心照不宣地联手谱写了一段“千古佳话”!
然而太宗对于魏征动不动直言进谏,其实心里很烦,怨念很多,只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为了维持明君形象,就必须容忍。但皇帝也是人,这种怨念积累多了,难免会爆发出来。一有机会,唐太宗总要流露出他的内心积怨。
他曾将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但魏征死后,对其“毁短百为。征尝荐杜正伦、侯君集才任宰相,及正伦以罪黜、君集坐逆诛,谶人遂指为阿党,又言征尝录前后谏争语示史官褚遂良”。太宗觉得,这是魏征对自己存有戒心,向后人显示自己的错误,特别是与杜、侯同党更使他大为不悦,“乃停叔玉昏,而仆所为碑”。以太宗之英明,对这些奸人谗言,想必不会无察,但仍亲手砸掉魏征墓碑,可见其心中怨念之深!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明君,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魏征是唐太宗的臣子,敢言直谏,忠心耿耿地辅佐太宗。君臣二人关系和谐,传为一段美谈。魏征死后,唐太宗哀痛不已,写诗哀悼他,甚至亲手刻书碑文,罢朝五天。这是何等的荣耀,然后这份宠信持续不过数月。就在魏征死后几个月,李世民就亲自毁掉了魏征的墓碑。前后反差如此之大,究竟已经去世的魏征做过什么,才会使得龙颜大怒?
李世民认为魏征结党营私,他举人唯贤,曾说服李世民重用杜正伦和侯君集。然而这两个人却参与了太子李承乾造反一事。褚遂良是记录皇家言行的史官,但魏征却曾将自己的奏章给褚遂良看过,有些隐私之事一旦记载传出,会使皇帝颜面大失。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魏征生前一直被太宗信任重用,死后享受无上的荣光。唐太宗将他放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排在第三,时时追思缅怀,也不难理解他得知魏征与谋逆者有牵连时内心的愤怒,那是一种信任被辜负的失望和痛苦。所以他推毁自己亲手立的墓碑,借此发泄不满。
李世民曾想远征高丽,被魏征再三劝阻,魏征死后李世民还不死心。没有了魏征,无人敢劝诫圣上,于是李世民三次征伐高丽,但结果不尽如人意,都打了败仗。再东征高丽失败后,李世民又重新念及魏征的忠心,重立了魏征的墓碑。
作为唐朝记述功德、奖励功臣的建筑,凌烟阁可以说是最为人所知的了。众所周知,凌烟阁中的贞观二十四功臣,不是天策府的旧臣,就是曾经在玄武门之变中给予了唐太宗以支持。不过,在这二十四位功臣中,有一位是例外的,此人既不是天策府旧臣,也不希望唐太宗在玄武门之变中取得胜利,可李世民却偏偏让他进入了凌烟阁功臣之列。
此人正是著名谏臣——魏征。
?
魏征曾经是李建成的支持者,但是唐太宗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了魏征。而魏征在太宗的领导下,也展示了极强的劝谏能力。他在政务上能够不畏强权地劝谏君主,作品《十渐不克终疏》曾经被搬入课本中,详细地概括了唐太宗在军事和农业等方面的执政过失,谏言周密有理冠绝天下。在学术上,魏征对唐朝的史学研究有着独特的贡献,贞观一代的史书如《齐书》等书籍的总论都是魏征修撰。在君臣往来上,魏征与李世民更是君臣相得的一对典范。
根据《旧唐书》记载,魏征死后,唐太宗曾经对着身边的侍从说,魏征去世,对他来说就好像是失去了一面镜子。的确,魏征在世的时候,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让唐太宗反思自己的过失。有一次,唐太宗为了控制西域,想要在西域设立叶护可汗。魏征担心如此举动会让西域生出反叛大唐的心思,急忙从中阻止。对于魏征的谏言,唐太宗也是非常欣赏的,很多时候他对魏征的劝阻都是欣然接受。
?
魏征去世之后,唐太宗曾经亲自编制碑文,并让人刻书于石碑之上。在贞观时期的朝臣中,魏征得到的礼遇着实不错。魏征临死前,唐太宗还曾经把自己的嫡女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魏叔玉。魏征去世之后,尽管魏征曾经是李建成的支持者,但是唐太宗还是给魏征追赠了司空等官职,准其画像进入凌烟阁。
然而,唐太宗李世民如此尊敬喜欢魏征,可根据《新唐书》记载,魏征死后,唐太宗却命人推倒了给魏征立的墓碑,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
侯君集倒台
侯君集是唐朝时期的名将,曾经因为大破高昌而立下功勋,因为欣赏他的军事成就,魏征曾经向唐太宗推荐过侯君集做宰相。可惜,侯君集在格局方面实在是对不起魏征对他的欣赏。为了个人的前途,侯君集曾经劝说太子李承乾谋反。
可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侯君集的用心很快就被唐太宗发现了。在李承乾倒台之后,侯君集也很快被收押,最后被太宗下令斩首。侯君集被杀之后,联想到魏征曾经推荐过侯君集做宰相,太宗对死去的魏征逐渐产生了愤恨之情,他认为魏征与侯君集存在着脱离不开的关系,在他的心里,魏征耿直的形象一下子就暗淡了。
?
谏言进史书
褚遂良是唐朝时期的名臣,在文学和史学方面具有着突出的才能。因为欣赏褚遂良在历史方面的能力,唐太宗曾经让褚遂良担任起居郎,让褚遂良记录自己的平素言行。还因为褚遂良的字写得特别工整有力,许多大臣都很欣赏、愿意结交褚遂良,魏征就曾经赞美过褚遂良的书法水平很好,夸奖褚遂良下笔遒劲,笔体俊逸得都有点像王羲之了。
其实,最早褚遂良是魏征推荐给唐太宗做侍书的,有了这层关系,在太宗看来,两人关系是在是不寻常的。魏征去世之后,一些小人开始向太宗进谗言,说魏征曾经将自己的谏言交给褚遂良。
?
今天看到的《旧唐书》里的确能看到魏征给唐太宗的谏言,而且,《旧唐书》的许多素材确实是源于唐代褚遂良的起居注。为什么魏征给太宗的谏言会混入史料中?因为当时担任起居郎的就是褚遂良,而褚遂良与魏征关系又好,这让太宗没法不怀疑:魏征将谏言有意送给了担任史官的褚遂良。
在我们看来,不就是几篇谏言,抄送给史官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在唐代,谏言属于奏章的一种,类属公文,臣子不可以私自交给史官。而作为史书,一旦写进去,就不会更改,以此来证明史书的公正和真实性。魏征给太宗的谏言可能只有太宗自己和魏征本人知道,甚至有些话并不好听。而史料里出现了魏征的谏言,所以才让太宗特别生气,魏征这么做,不是给自己留一个耿直的好名声,反而给皇帝抹了黑吗?
?
被太子牵连
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性格非常顽劣,不但喜欢效仿突厥人,在生活作风上也有点问题,甚至和一个叫做称心的男乐童有着说不清的关系。因为这些问题,唐太宗对李承乾越来越失望。
与此同时,魏王李泰在朝中的影响力逐渐可以与李承乾匹敌,支持者越来越多的魏王逐渐产生了取代李承乾的心思。敏感的唐太宗意识到两个儿子之间必然有一场争斗,为了保护李承乾,就让魏征做了李承乾的太子太师,负责辅佐李承乾。
?
常言道祸福相依,辅佐太子看起来是好事,可是一旦太子倒台,太子的辅佐者就要跟着倒霉。公元643年,李承乾模仿父亲的玄武门之变,率先发难,想彻底解决李泰。可是,他跟父亲比还是差的太远了。逼宫失败后,立刻成为了废太子。
之前太子府的官员很快就成为了太宗打击的对象。太子左庶子杜正伦被流放到了驩州。已经过世了的、做过太子太师的魏征也受到了冲击,其子魏叔玉和衡山公主的婚约被撤销。魏征墓前的石碑都被推倒了。
?
现在看来,唐太宗推倒魏征墓前的石碑也许也只是一时气愤,因为太宗后来又重新把石碑立起来。而因为侯君集卷入谋反案,因为谏言进入史书,因为太子李承乾的反叛,确实也影响了魏征在唐太宗李世民心中的印象。
不过,不论如何,魏征的一生,对于大唐来说,肯定是功大于过的。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1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