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历史上最厉害的败家子魏惠王,在他的统治期间基本上已经倾家荡产

众妙之门 2023-07-04 03:20:34

历史上最厉害的败家子魏惠王,在他的统治期间基本上已经倾家荡产

还不知道:历史上最厉害败家子魏惠王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过秦论》中写到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六国,才成就了中原霸业。秦国统一六国打得并不如小说中的酣畅淋漓,甚至是困难重重。因为一开始的时候,秦国也只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小国,还被人打到头都抬不起来,只能向西讨伐戎狄,向南攻克巴蜀来寻找狭小的生存地带。

把秦国搞得如此狼狈不堪的便是魏国。春秋初年,晋国被三家瓜分,其中一家便是魏家,魏文侯也就是魏国的开国皇帝,才智多谋。特别擅长用人。春秋时期有名的文人都是魏文侯的座上宾。

因为网罗天下人才,所以魏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中包括李俚变法,吴起训练魏武卒,可谓是文有治世能才,武有能人守国门。当时的六国没有一个被魏国打到俯首称臣的,秦国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被打得头破血流。

后来魏文侯去世,魏武侯称王。虽然魏武侯看人不怎么样,但是打架却是一流的,东征西讨的。当时其他诸侯国只要听见魏武卒出现,立马跑得影都没了。说文武两候是为他们的后代打下了稳固的江山,只要接手的不是个混账,魏国一统天下没啥大问题。

但事与愿违,魏武侯选了一个败家子当继承人,也就是魏惠王。说魏惠王昏庸吗?他勤勤恳恳,说魏惠王残暴吗?他也没有四处讨伐。但是就是一个怎么看都是贤明君王的人一路作死,直到国家衰落。

魏惠王上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迁都,他觉得魏国位置太偏僻了,不好和东方各国交流,就从安邑搬到了大梁。这一搬,最开心的就是秦国。你想,一个有事没事都会跑来打你一顿的大哥突然走了,你会怎么做?

之后的每代秦王都是头悬梁,锥刺股,每天都在头顶绑一条带子,写着杀魏国。很明显,魏惠王这是放虎归山。但是魏惠王压根没放在心上,只是修了一下长城意思意思,没多久,河西就被秦国拿下。

很明显大梁不是什么风水宝地,这边秦国才独大,魏国的内部又搞出许多事,当时的魏惠王有个很给力的大臣,叫公叔座。公叔座其他不说,就看人一点非常厉害。他在临死之前和魏惠王说有个人,要么就重用,不用就杀,这个人就是商鞅。

很遗憾,魏惠王觉得公叔座是烧傻了,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既没有杀商鞅也没有重用他,倒是只听了商鞅一个主意,称王。虽然他爷爷是得到周天子的承认的,但是他爷爷到魏惠王一代也只是称侯,不敢乱来。但是魏惠王觉得这个主意还是不错的,毕竟有脸面,于是称王。

这也引来了诸侯国的不满,六国上下举兵攻打称王的魏国,从此给魏国染上没完没了的祸端。至于商鞅,大家都知道了,其实人家本来就是秦国的人了。既然别人来打了,那么魏惠王自然就打回去。

遗憾的是,这家伙天生不会带兵,每次都给大将军庞涓添乱。两次大战下来,魏国也就被折腾得破产了。本来最有希望成为六国之首的魏国,经过魏惠王五十年的统治,基本上已经倾家荡产,国将不国了。

历史上发生过多少一手好牌最后却打得很烂的事情?

这种事特别多,从古至今,数不胜数。

特别是乱世之时,经常是俩王四个二,当四带二给打出去了。最后胜出的,总是当初最不看好的一把牌,所以逆袭成了常态。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就是一个逆袭的产物。而同时期,满把好牌的是谁?想都不用想,就是晋国。


有人说齐桓公九合诸侯,所以齐国才是手中捏着一把好牌。但,齐国的地缘政治太差,雄霸一时可以但难以长期雄霸。最后,称雄的,只能是晋国。

晋国的优势在哪里?干掉中原小霸郑国,就居九州中心;据守山西高地,就能封死关中秦国;幅员河北大地,就能北逼燕国、南压齐鲁。但是,三家分晋之后,晋国就彻底没法玩了。春秋五霸,正是因为晋国一分为三,才有了战国七雄。晋国不分裂,秦国根本没机会。

三家分晋之后,满把好牌的是谁?是魏国。虽然身处四战之地,但魏国最先开展了系统性的变法,即李克变法。魏文侯手下的一众能成猛将以及占据的先发优势,就是魏国手中的一把好牌。


古代战国拼什么?得关中者得天下,当然是拼地利。但实力对等,你才能拼地利。实力不对等,地利啥用没有。那就拼土地,谁地方大、谁就当老大。楚国为什么不行?有地没人,也不行。那就拼人口?人口确实很重要,因为古代地广人稀。所以,能把人口组织起来,那差不多就是老大了。而魏文侯时期的魏国,就是这样的霸主。但是,魏文侯之后的魏武侯和魏惠王,就真心不怎么样了。魏武侯四面树敌,主要是瓦解了三晋同盟;魏惠王好大喜功,几乎打光了全部家底。魏战国一把好牌,就给打没了。你看魏国流失出去的人才,就知道魏国把牌打得有多烂了。

楚汉争霸,一把好牌的,肯定是项羽。项羽本来可以自封关中王的,就是据三秦而威中原,完全可以是俩王四个二的格局。但是,这家伙非要定都西楚,跑到今天的徐州当老大了。徐州的位置也不错,占据徐州之后,就得把势力向中原的韩地和魏地推进,起码推进到鸿沟这个地方。结果,项羽非要跑到山东搞事情,折腾齐国田氏。最后,也是一把好牌,打得稀烂。


东汉末年,最强诸侯是谁?首先就是董卓,这家伙据西凉而挟天子以令诸侯。西凉兵是正规军,皇帝是正宗统序,其他人都是地方拼凑武装和搞割据的军阀。董卓才是名正言顺的老大。最后,是汉末十八诸侯把董卓赶跑的吗?董卓只要把军队压在虎牢关,那就无人敢与争锋。但是,董卓小富即安了,在不该怂的时候怂了,自己让出洛阳、跑回关中。然后,关东以外就是诸侯竞技的主战场,董卓被边缘化了。不能对外收割利益,那就等着被自己人收割吧。于是,内部兵变,董卓授首。

董卓之后,牌最硬的是袁绍。四州之地的关键是幽州和冀州,河北大地才能决定最强诸侯是谁。袁绍把牌打烂,分这样几个回合:一个是不得以,他得罪过汉献帝,就是支持汉少帝刘辩而反对董卓拥立的汉献帝,所以挟天子这步棋,袁绍走起来太困难。一个是不该怂,官渡战败,袁绍依旧是最强诸侯,没别的原因,就是占着河北,河北袁绍必须是老大,但官渡一战就不打了,袁绍也学起了董卓、装乌龟。最后是不理性,袁绍没多久就死了,但继承人是谁,袁绍一死,河北地分为三,三个儿子各自称雄。


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局面?父子亲情和权力更替混在了一起,袁绍到死都没能明确出个继承人。河北碾压各方割据军阀,河北是经济中心,河北豪族忠于袁氏家族,天时地利人和,袁绍一个不缺。这就是俩王加四个二的王者之牌,结果三分天下没袁氏家族什么事。

引发五胡乱华的西晋王朝,不算有一把好牌。一个原因是国家真没钱,钱都在豪族手里。石崇王恺比富,王恺是外戚,但拉上外甥晋武帝司马炎,也斗不过石崇。所以,普天之下最有钱的,根本就不是司马皇室,豪族比司马家厉害得多。一个原因是皇帝没威信,豪族从来就没服过。海瑞上折子骂嘉庆,在大明朝算是新闻了。但在晋朝,这根本不叫事儿。大臣刘毅直言皇帝司马炎是桓灵昏君,而且直斥皇帝贪污的吃相太难看。桓灵昏君,卖官卖出钱来还知道交到国库,你司马炎卖官卖到钱了、全装自己腰包了。西晋大臣就这么怼皇帝,皇帝还有啥威信可言。再一个原因就是地方根本就管不住,都是豪族说了算。这个豪族趋势,从东汉末年就开始了。要当官,必须论门第,到了魏晋九品中正制就彻底制度化了。西晋朝堂只能用豪族领政,你根本就别想发展代理官僚。尤其是地方,彻底是豪族的天下,根本就没人鸟朝廷。


但西晋毕竟是统一了,所以牌不好但也不差。但司马炎却把这副牌彻底给打烂了。为了压制豪族,只能大封司马王,把西汉七王之乱的教训抛诸脑后,于是果不其然,搞出了一个八王之乱。为了兼顾外戚贾家,于是让白痴司马衷当了继承人,结果比白痴更疯狂的皇后贾南风,彻底搞乱了朝局。基本上不用五胡乱华,西晋大厦这时候已经扛不住了。

南北朝时期,满手好牌的,得是东魏、北齐这一系政权。山西军阀尔朱荣搞废了北魏,再经一通乱战,北魏就分为关中的西魏和关东的东魏。得关中者得天下,到这时候,就是扯淡的逻辑。关中那个穷地方,根本制不了天下,也根本取不了天下。真正的硬牌,一是山西,相当于一个大王,打出来就能打倒一片,至少能回一次牌,因为山西高地乱世必出军阀;一个是河北,相当于四个二,没有山西,河北能回四次牌,因为河北有钱。而东魏以及后来的北齐,就占了今天的山西、河北加河南。这个实力已经是军阀的巅峰了。但是,东魏到北齐的高氏家族,只能出混蛋,根本就出不来正常人。于是,满把好牌打得稀烂。最后关中又辉煌了一番,把北方给统一了。


溯源北魏、启于北周的大隋,完全就是一把好牌。大隋跟西晋就是两个不同物种的存在。西晋朝廷是真没钱,大隋朝廷是真有钱;西晋皇帝是真没权,大隋皇帝是真有权。关键是大隋的行政效率冠绝整部中国历史,比大秦帝国的行政效率还高。

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雁北长城,这都是在隋炀帝一代干出来的。随便拉出一件事到别的王朝,都不是一代皇帝能完成的。比这更厉害的就是三征高句丽,都是百万军队的大作战。历代哪个王朝能动员百万这个级别的军队?而且连续玩三次,几乎就没人能玩得了。即便是蒙古人的大元,也做不到。但是,大隋亡就亡在行政效率太高,这么高的行政效率加死命动员,老百姓真心受不了。《无向辽东浪死歌》,就是大隋百姓的内心写照。而把大隋这手牌打烂的,就是隋炀帝杨广,这家伙太急功近利。现在有很多粉杨广的,尤其是日本的一些史学家也在为杨广翻案,但再怎么翻案,也解释不了杨广满天下的死命折腾。大隋,就是被杨广折腾死的。而杨广,怎么也得坐实昏君的头衔。


安史之乱的大唐,算是唐玄宗把一手好牌打乱了吗?

唐玄宗晚年昏招辈出,处死高仙芝、封常清,逼死哥舒翰,这已经是昏君的标配了。但,大唐衰落有明显的趋势性原因。就是财政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到了唐玄宗时期就已经到了崩溃边缘了。为什么重用宗室李林甫、为什么重用外戚杨国忠?这两个人都是理财的高手,能在战术上解决财政问题。而所谓的贤相集团呢?只能满口讲道义,但解决问题只能靠边站。所以,这个锅,完全让唐玄宗背,不公平。但,李林甫和杨国忠也只是能在战术上解决,战略上解决得变法。这件事,他俩做不到。大唐算是一个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正常过程。


历经五代乱世之后,王朝的决策就趋于理性了。其实,从大唐开始就已经在理性地范畴内正常运作了。因为官僚群体在逐渐成熟,而皇帝的权力也不断受到制约,大家都开始按规矩和趋势办事。你这时候很难再折腾出北齐王朝那种疯狂皇帝。

那么,北宋联金灭辽和南宋联蒙灭金,算不算把好牌给打烂了。不算,因为宋朝就没好牌。从某种程度上说,北宋只能算是五代分裂的延续。北方中国就没有实现统一,北边有契丹大辽虎视眈眈、西边有党项西夏从来不服,你怎么能说这是统一呢?之后,从宋、辽、西夏三国演义,变成宋、金、西夏三国演义,再变成宋、金、蒙古三国演义,最后蒙古大元一统山河、打遍欧亚大陆。

蒙古称雄但蒙古灭亡,实际上就是蒙古人的昙花一现。牌都没攥实,也就说不上什么好牌了。对于蒙古大元来说,中原天下就是可有可无的,大蒙古帝国不缺这么一块地方。所以,元朝皇帝就是身在中原而心在漠北。朱元璋北伐,可以说势如破竹地如入无人之境。这个北伐,你别分析太多,又是南方经济发展了、又是大明不差骑兵了。这些原因只具战术性质,战略性质的原因就是大元怂了,你们中原太疯狂、我要回草原。


大明朝呢?大明国祚270多年。也得归为大唐一类,算是王朝由勃兴到衰亡的周期过程。很多趋势性的原因,比人为胡折腾的原因,要更重要。朝堂上,大明皇帝与大明朝臣的关系,从来就没好过。大明朝堂一直是斗争的朝堂。边地上,自北宋以后,中原王朝就没能生长出统治草原的政治方略,到最后彻底不想征服草原了。民治上,主要是财政问题,朱元璋的计划经济搞破产了,王朝财政开始出现危机,张居正改革试图力挽狂澜,但变法鲜有成功,到最后就是没钱了、然后崩溃了。

把一副好牌给打烂的,往往局限在人为这个层面。但,很多大势上的原因是避免不了的。趋势性原因也在影响着人为。所以,客观趋势和主观人为,不能彻底分开。

这些主观人为原因把自己折腾废了的历史事实,就是所谓的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而其有什么共通之处吗?

一个是人心激荡下的人为错乱。

宗法制向集权制转变的过程中,晋国开始走得很好,就是相信力量而不顾传统。所以,最先耍流氓楚国,只认力量不管传统。但楚国太边缘,晋国够核心,于是晋国但凡耍流氓,就是霸主。三家分晋之后,魏文侯主导了大魏之风流。为什么能主导?魏国首先就把分封制给干废了,变法应该是从魏国开始的。魏文侯才不管什么分封不分封,能用代理官僚就用代理官僚,贵族们靠边站。你看李克、西门豹和吴起这伙人就行了。这时候,魏国的力量就是最强的。

但是,晋国玩得太快。人心激荡,彻底把晋国激荡分裂了。你不尊周天子、你不在乎宗法、你就相信力量,上行下效,智、魏、赵、韩四家自然也是只信力量,不顾忠诚。晋国分裂之后,就彻底没法玩了。魏国呢?魏文侯之后,魏国就没出什么正经国君,从前期变法开始往回退。于是,机会就全给了关中秦国。


同样,大隋朝也是如此。杨广死命折腾,折腾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把大隋朝的权力格局给重新洗牌。从东汉末年以来,豪族一直压制皇帝,杨广要把这个趋势给翻盘。大隋皇帝的确有了这个力量。但,豪族称雄的趋势并没有变。这个趋势要变,也要再等200多年。到黄巢起义后的大唐,安史之乱干死一波地方豪族,黄巢起义干死一波两京阀阅,接下来朱温来了个彻底收尾。豪族基本上在物质层面上被消灭了。

人心将变未变之时,快操作和慢操作,都是人为错乱。而逆趋势操作的杨广,则是乱上加乱。

一个是地利变动下的机会易手。

地利重要吗?在实力碾压的情况下,地利一点儿也不重要。但,高手竞争,谁会给你实力碾压的机会?往往都是竞争越激烈,打法越相似,而实力更是差不多。所以,天时可变、人和总变,而山川形胜的地利很难变动,于是地利很重要。

但,放在历史长河中,地利还是在发生着变化。秦汉以前,关中铁律;秦汉以后,河北财富;魏晋以后,山西高地;五代以后,江淮财富。在这些大变动发生的时候,最容易出现把牌打烂了的人物,具体就是把地利的机会交了出去。

董卓算是一个,自以为跑到关中就能形胜天下了,但关中已经残破不堪,关中铁律别说制天下就是守关中已经不能了。袁绍也是如此,据河北财富,完全可以成就比曹操更大的功绩。但是,袁绍怂了,不打了,后来又没有搞定继承人的问题,把河北一分为三。这就没法玩了。北齐当然更得算,左携山西高地、右兼河北财富,一手握着形胜、一手握着钱袋子,结果硬是自己把自己玩废了。


实际上,大唐也有一个机会易手。那就是安史之乱后彻底失去河朔三镇,这是大唐永远的痛。没有河朔三镇的人口、税赋,大唐的财政危机只能永远危机。

一个是趋势相交下的不能乘势。

决定历史的是人心和力量。所以,这两个都可以形成某种趋势。宗法传统向法家集权的转变,是人心的变化,宗法的旧故事没人听了。但,也是一种力量的变化,法家集权能够带来力量,力量够强就会更自由。

但是,比人心和力量更底层的,则是真正的趋势。这个真正的趋势,我们可以把其理解为时代问题。战国之时,统一天下就是时代问题;秦汉以后,中原整合就是时代问题;魏晋以后,民族融合就是时代问题;隋唐以后,中原和草原的竞争就是时代问题。


趋势相交之时,不能乘势就一定会把好牌打成烂牌。秦一天下,注定了中央集权加统一天下的模式,就是最强攻略。而项羽在这时候竟然玩起了分封,秦法秦制的刘邦集团自然取而代之。西晋分裂、北魏陨落、东魏败亡,都是,没能处理好趋势的问题,时代的课题是民族融合,你拿不出方案,那就只能让位。隋一天下,民族融合的课题算是初步解决了。但只能是初步,中原内部的胡汉矛盾消灭了,但草原呢?只有李世民时期,还能向草原输出秩序,之后的中原王朝就没有这个能力和欲望了。


宋朝一直没啥好牌。但,有好牌也没用。嬴秦能乘统一的势、曹魏能乘整合的势、西魏能乘融合的势。但,大宋无意于草原争锋,士大夫精英们没有这个欲望。所以,大宋有好牌也没用。王朝精英们没有生长出征服草原的雄心。

大英雄要成功,必须乘势,如嬴政、刘邦、刘秀、曹操以及宇文泰等。凡是不能乘势的,总会把一手好牌给打烂,如项羽、董卓、袁绍、司马晋以及北齐等。

霸王在历史上有几个?

两个
项羽
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中华史上的战神。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人称西楚霸王。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江东崛起,举兵反秦。三年,征伐九州,一统天下 。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册封十八诸侯,大政皆由羽出,号为“霸王”,权同皇帝。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神话。
除了霸王 项羽 还能有人也称霸王的,我想只有南北朝的 冉闵 了
南北朝时期真正的民族英雄。他当时被人称为西楚霸王项羽的转世。不过,在他死后, 冉闵是被尊为 “武悼天王” 的,他可不是区区 项羽 一个西楚霸王能比的
可以说是救了北方残留的汉人,也挽救了当时南方的东晋汉人政权。
冉闵发布了“屠胡令”,号称“凡是汉人进献一个羯人首级者,文官升三级,武将拜牙门将军。”在这样的屠杀令下,近五十万羯人在数月之间就被残杀殆尽。羯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从此在历史中销声匿迹。而冉闵最终也灭于鲜卑慕容氏。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屠胡开始后的几个月里。 中国人可以不记得孔子,但你只要还在说中文,还在写汉字,必须记得“冉闵”,当胡人已经杀掉了90%汉人的时候,是这个人针对胡人的《灭汉檄》 颁布了《屠胡令》,举起大旗反击胡人,使得五个胡人种族有四个基本灭亡,虽然他最后失败,但却为汉人赢得了生存空间。
不过,很可惜,因为现在的民族政策需要,国家不可能去宣扬这样一位驱逐,灭亡胡人的汉人英雄,在任何官方的历史教科书中,根本就找不到这位在南北朝时期有重大影响力,可以说是以一人之力影响了历史进程的人物。
不要说南北朝时期,即使在中国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很难有人能和 武悼天王 冉闵 相比的。
同时,正因为他那个“屠胡令”,使的那些信奉儒家的“仁义忠信”的腐儒们,很讨厌冉闵。而且在当时北方是被胡人政权控制的,他们更加是百倍痛恨 冉闵 ,在当时北方的胡人政权修订的史书中,全部是痛骂冉闵,所有能扣的黑帽,能想出的罪名全给他戴上了。在南方,腐败无能的东晋,也不喜欢深收民众崇拜的冉闵,生怕他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
在当时的历史下,冉闵的名声不可能好。
冉闵 “屠胡令”:
“诸胡乱我中国,也已数十年,今我与诸君尽诛天下胡族,共雪我中原百姓血海深仇。”

齐威王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一个人

齐威王(前378~前320)早在古齐国时,田氏夺取11个姜氏的政权,建立了田氏齐国。齐威王、齐宣王是两位比较贤明的国君,他们招贤纳士,将国家治理的很强盛,列战国“七雄”之首。
齐威王(3张)
 
因齐初立,见吴越两国俱称王,自己不甘居下,也便自称“齐王”。
齐威王以邹忌为相国,用田忌为司马,孙膑为军师,教兵习战,以谋征伐。
齐国是天下大变化的枢纽,齐威王田因齐即位三十余年,做了三件大事,而其所作的每件事都改变了天下格局!第一件,铁腕整肃吏治,启动了战国之世第二次变法的潮流,带出了韩秦变法;第二件,与魏国霸权对抗,打了围魏救赵、围魏救韩两场大胜仗,使魏国霸权一落千丈,天下由魏国独霸变为齐秦魏三强鼎立;第三件,建立稷下学宫,使天下士子由争相“留魏”变成了争相“留齐”,天下文明潮头自然也由魏国转到了齐国。在三十年里,齐国能够从中等战国一跃成为首强,自然是齐威王扭转乾坤。秦孝公英年早逝在方今天下君主中,齐威王就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雄主[1]。
编辑本段相关事件  威王初即位,日事酒色,不理政事。
齐威王
以致韩、魏、鲁、赵等国都来入侵,出现了“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局面。但他虚心纳谏,立即振作起来,下定了“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决心。平民邹忌以鼓琴求见,劝威王用贤臣、除奸佞,恤民养战,经营霸王大业。威王见邹忌是个人才,三个月后就用为相国,加紧整顿朝政,改革政治。
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市东南)大夫,勤理政务,荒地得垦,人民富饶,不但人正直、不善结纳近臣,故时有毁言谤语;阿城(今山东阳谷县东北)相反,田地荒芜,仓库空虚,防务松弛,但对阿大夫却日有美言。齐威王派人查得真情,立即召回二位大夫,当众给即墨大夫加封万户土地的封赏;对阿大夫则处以烹刑。由是,齐国上下震动,人人不敢隐过是非。
威王还下令全国:不论朝廷大臣、地方官吏或老百姓,能当面提出君主过失的,得上赏;用书面指出君主过失的,得中赏;在广众中议论君王过失的,得下赏。由于广开言路,不一年,弊除政清,齐国大治。
齐威王决心王霸天下,他铸鼎声称:“皇考孝武桓公、恭哉大谟克诚。其唯因齐,扬皇考昭统,高祖黄帝,迩嗣桓文,朝问诸侯,合扬厥德。”在这里,他表示要以黄帝和齐桓公以及晋文公的功业来发扬乃父桓公(田午)的令名令德。
他精选郡守,加强边防。使南子守南城拒楚,田肹高唐拒赵,黔夫守徐州拒燕。用种首为司寇以安境内;用田忌为司马,孙膑为军师,教兵习战,以谋征伐。他把这些人才看作比夜光珠还要珍贵的国家至宝。
公元前353年和前341年,齐国出兵救赵救韩,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桂陵战役和马陵战役。两次打败了强大的魏国,开始称雄于诸侯。到齐威王晚年,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盛的国家。
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邹忌讽齐王纳谏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翻译)
邹忌身高有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端详着镜子里自己的形象,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比不上您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认为不如徐公美;又对着镜子审视自己的形象,更感觉远不如徐公美。晚上睡觉时思考这件事,说:“我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想要有求于我。”
邹忌于是上朝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王后嫔妃和亲信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满朝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大王,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发布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诫寡人的,得中等奖励;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寡人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命令刚刚下达时,大臣们都来进谏,宫廷里像集市一样人来人往;几个月以后,有时候间或有人进言;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和魏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因内政修明,不需要用兵就)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齐威王
公元前356年齐威王即位伊始,“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于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史记·滑稽列传》)
但他虚心纳谏,振作起来,下定了“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决心。
首先从治吏入手,向他的左右了解地方管吏的政绩情况,左右都说阿大夫是最好的,即墨大夫是最坏的。齐威王又亲自深入到各地明察暗访、向老百姓调查了解,其结果与左右说的截然相反,事实是即墨大夫管理的即墨地区“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而阿大夫管理的阿地却是“田野不辟,民贫苦。”(《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那么,为什么左右瞒报实情,颠倒黑白,把好的说成坏的,把坏的说成好的?
原来,即墨大夫为人正直,一心为人民办事,不善结纳朝廷的左右近臣,所以大官们都说即墨大夫不好。反而阿大夫善于用贿赂手段买动人情,巴结朝廷左右大臣,因此大官们都说阿城大夫是好官。
齐威王掌握了实情以后,就把各地的官吏召集起来,对确有政绩的即墨大夫“封之万家”;对阿大夫以及那些因受了贿赂而隐瞒实情的大臣“皆并烹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此后,“群臣耸惧,莫敢饰非,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资治通鉴》)
齐威王治吏在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给后人留下了诸多启示。笔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
齐威王

1、正人先正己,己不正难以正人。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齐威王即位之初,正是因为他贪图享乐,沉湎于酒色,左右大臣和地方官吏才敢不择手段谋取私利,以致百官荒废,国人不治。还是这个齐威王,当他幡然醒悟,励精图治,“一鸣惊人”的时候,欺骗造假没有市场了,所以人们也就“莫敢饰非,务尽其情”了。上行下效,上有所求,下有所好,古今如此。比如,哪一个执政者喜欢受人吹捧,其来自下面的多是阿谀奉承;哪一个执政者喜欢好大喜功,其下必然大造“形象工程”;哪一个执政者不讲实事求是,下面必然会刮造假浮夸之风。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应该认识到,上面刮什么风,下面就会下什么雨。官德影响着政风,政风影响着民风。领导干部思想道德素质的好坏决定着国家政风民风的好坏。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该十分重视官德建设,重用那些官德高尚、清正廉洁、任劳任怨、干事创业的干部。让每一位干部都成为下属垂范的表率,群众学习的榜样。
2、偏信则暗,兼听则明。齐威王真是一位知错就改、求真务实的实干家。从他治吏这件事,我们可以想象到,如果当时他只是听了左右大臣的汇报就下结论的话,其结果会截然相反,被烹的肯定不是阿大夫,而是即墨大夫了。如此,后果就不堪设想,他的治吏改革不但达不到扶正压邪、扬善除恶的目的,反而会助纣为虐,官场不正之风不但得不到遏制,反而会愈演愈烈,改革就会失败。官,是一个国家或地方的决策和指挥者,如果一旦出现决策指挥错误,受害的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古人都明白:“国之所以乱者,废事情而任非誉也。”(《管子·明法解》)何况今人呢,今天的领导干部更应该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大,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倡导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注重调查研究,不偏信,多兼听,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抓住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的决策,指挥才会尽量避免失误。
编辑本段现代启发  齐威王,名田因齐,公元前356年,父田齐桓公去世后即位,至公元前319年,在位37年。
齐国虽然在春秋前期和春秋中期,曾经称霸诸侯,显赫一时。然而由于姜齐后期几代国君腐败的统治所致,齐国从春秋末期到战国前期的一段时间里,却已积贫积弱,从昔日的霸主地位上一落千丈了。田氏代齐之后,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改良的政策措施,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仍然无明显起色,未能从根本上扭转长期积弱的局面。威王即位伊始,荒于酒色,不问政事,齐国的统治已如履薄冰了。据史载:“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威王之时……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史记·滑稽列传》)。九年间,比较大的侵齐战争就有:“齐威王元年,三晋因齐丧来伐我灵丘。……六年,鲁伐我,入阳关。晋伐我,至博陵。七年,卫伐我,取薛陵。九年,越伐我,取甄”(《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这几段古老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上荒下嬉,内乱外患,国将不国的破败图。
可是后来齐国却发生了戏剧性变化
威王十五年,魏伐韩,韩求救于齐。齐以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师,率兵直趋大梁,围魏救韩。次年在马陵大败魏军,史称:“齐人伐魏,杀其太子,覆其十万大军。魏王大恐,跣行按兵于国,而东次于齐”(《战国策·齐策五》)。齐威王打垮魏国后,又对其他侵齐者个个击破。如二十五年和三十年两次联魏伐赵,杀赵将韩举。二十五年,乘燕文公之丧,夺取燕国十城。其他国家如宋、鲁、卫等也都一战即溃,纷纷“还齐侵地”(《史记·滑稽列传》)。
马陵战后,魏王彻底屈服了。威王二十三年,魏惠王为了讨好齐国,在徐州尊齐侯为王,齐国也承认了魏惠王的王号,是为“徐州相王”。此为齐国君主称王的开始。之后,秦、韩、赵、燕等才相继称王。
魏国屈服后,韩、赵、燕、宋、鲁、卫等国也都对齐畏敬顺从。史称;马陵战后,“韩破魏弱”,两国的国君都“北面而朝田齐”(《战国策·齐策一》)。韩君称王的次年,又和魏惠王一起,会齐威王于平阿,求其认可。另外,赵君也到齐邑平陵朝会齐君。威王三十六年,约会燕、赵、楚的相国相会,各国也都前往。齐国代替了魏国的地位,称雄关东。
这时,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日益强大,曾多次打败韩魏,把势力伸向东方,成为齐国的强大敌手。一次,秦国借道韩魏,进攻齐国,齐军大败秦军,使秦王称臣谢罪。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齐国雄霸的地位和声望。史称:“威王始以齐强天下”(《史记·六国年表》)。又称,威王时,“齐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那么,为什么在齐威王统治的后期,齐国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迅速地由弱变强、称雄天下呢?主要是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齐国向来有尊重人才的优良传统,然而把人才提高到国宝高度来认识的,唯有齐威王一人。据史载:威王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魏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经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魏惠王惭,不怿而去(《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基于人才是宝的深刻认识,齐威王能够做到不拘一格地任用贤才。他一面选用宗室中有智能的人为官,如田忌做将军,田盼子守高唐。一面又选用大批门第寒微的士人,委以重任。比如,因受妒而惨遭迫害的著名军事家孙膑,从魏国逃归时本是刑余之人,是被追杀的囚犯,而到齐国后,以其丰富的军事理论和卓越的指挥才能,在田忌的推荐下,受到齐威王的信任和重用。史载:“忌进孙子(孙膑)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后欲拔为将,却被孙膑本人婉言谢绝了:“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再如出身“赘婿”,受过髡刑、且相貌丑陋的淳于髡,因“博闻强记”,滑稽善辩、善于
齐威王比宝
谏诤,而受到齐威王的赏识和重用。史载:“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善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王……以髡为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尝在侧”(《史记·滑稽列传》)。又如平民出身的邹忌,毛遂自荐,鼓琴论政,得到威王重用,三月得相印,次年封侯。史载:“邹忌子以鼓琴见威王……见三月而受相印……居朞年,封以下邳,号曰成侯”(《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一个人的评估,威王视其主流。他对人才白璧微瑕似的缺点表现出相当的宽容。比如齐欲伐魏,魏国用“宝璧二双,文马二驷”贿赂淳于髡,从而使魏国兔于战争之苦。事后有人检举了此事,威王只是责问了几句(《战国策·魏策三》)。
(二)严刑重赏以法治国
齐威王之所以能够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有功者赏,有罪者罚,赏罚分明,严刑重赏,以法治国,前面讲到齐威王赏即墨大夫、烹阿大夫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例。威王这种不偏听偏信,探查真实情况,基于事实上的严刑重赏,致使“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於充二十馀年”(《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三)广开言路奖励进谏  
能否纳谏,以及纳谏程度是衡定一个君主是否开明、以及开明程度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此言,齐威王无疑是一个佼佼者。比如威王即位之初,沉湎不治,内政不理,外敌并侵。淳于髡就以隐语“国中有大鸟”相谏,被威王所接受。
再如威王喜欢饮酒,往往置酒后宫,通宵达旦,淳于髡讽谏说:“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皆然。”齐威王听后,连声说“善”。从此“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尝在侧”(同上)。威王在纳谏方面,《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表现得更加突出。
总之,齐威王不愧为古代社会一位贤明的君主。田齐雄霸关东,以令诸侯,实赖威王之力。
次序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齐太公 田和 前404年—前384年 21 前386年,被周安王列为诸侯
2 齐侯剡 田剡 前383年—前375年 9
3 齐桓公 田午 前374年—前357年 18
4 齐威王 田因齐 前356年—前320年 37 前334年,称王
5 齐宣王 田辟疆 前319年—前301年 19
6 齐湣王 田地 前300年—前284年 17 前288年,称东帝,不久去帝号
7 齐襄王 田法章 前283年—前265年 19
8 齐王建 田建 前264年—前221年 44 前221年,秦灭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18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