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西汉为何出那么多明君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自刘邦建立西汉,到王莽篡位建新朝,在西汉的二百一十年间,这个王朝共出现了十二位帝王。其中,光是贤明赞誉千古未绝的帝王,就有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和汉宣帝刘询。
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刘家能出如此多明君,首先便与其时代密切相关。我们不难发现,西汉的明君,主要生活在西汉早期,直到盛世。从汉高祖在刀光剑影中建立起西汉,到汉武帝将这个王朝迎上巅峰,再到汉宣帝继承汉武帝的政治遗产,这些明君所在位的时代,要求他们为政得当。
越是亲身经历过创业的艰难,就越清楚守业的必要。刘邦作为一个典型的草根帝王,有着强烈的巩固家族统治的欲望。在萧何、张良等贤臣的辅佐下,他顺利的从一个农家子弟,转变为一个体察百姓的出色的政治家。刘邦不但自己为政贤明,还对自己的继承人提出为政要求。
而汉惠帝刘盈,不仅有汉高祖、吕后、曹参、陈平等人的耳提面命,他本人,也是经历了秦末的战火,深知刘家的家业来之不易。刘盈在十六岁时便即位,之后国家大权实际上由吕后掌握。因而刘盈也不得不采取更温和的为政风格。换句话说,有了强势的吕后唱红脸,白脸自然就留给了刘盈。他推行仁政,放宽思想文化控制,因而政治愈发清明,他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一代明君。
而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他们也从自己做起,带领西汉迎来了著名的“文景之治”。刘家子弟能做好自己,也是他们明君频出的重要原因。当时仍处于西汉初年,人们还在努力摆脱秦末以来战乱带来的经济凋敝。因而二帝继续推崇黄老之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不仅汉文帝一生节俭,二帝还在春耕时下地劳作,以此来劝课农桑。正是他们身上那种纯朴而又真挚的情感,引导他们成为了真正为民着想的明君。
而汉武帝刘彻,本已经是家业稳固的天选之子,但他自己却很有抱负。在刘彻出生的三年前,即景帝三年(前154),七国之乱爆发。虽然这场叛乱在三个月内即被平定,但这场祸患却给刘彻敲响了一个警钟:危险一直都存在,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能守住天下。
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朋友们应该都有所了解。虽然这位带领西汉走上巅峰的君王和秦始皇一样,功过皆有,历史评价颇为复杂。但他通过推恩令等解决郡国并行制的弊病,推行平准等稳定经济秩序,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而推广教育,都切实推动了西汉的发展。
而西汉的最后一位著名明君汉宣帝刘询,也是一位复杂而简单的帝王。他的复杂,来源于他的经历。刘询确实是汉武帝的嫡系血脉,但由于巫蛊之祸,刘询早年一直苟活,因而接触到真正的底层民众。继位后,刘询又受到霍光的控制。因而对刘询而言,只有自己成为一位有真材实干的君主,才能不负家族,不负余生。
刘询是因为才能和德行而被霍光送上帝位的。他不缺为政的能力,更不缺将心比心体谅百姓的气度。因而他也是简单的。在自己饱经苦难以后,刘询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治理国家的事务中。这位帝王像他的前人们那样,一心为国,励精图治,政绩颇丰。
再之后,刘家也没逃过“富不过三代”的厄运。安稳的社会让帝王沉迷酒色,日益荒淫,明君也就不再出现。
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西汉明君一代接一代,自然离不开前人的正面影响。而早期西汉社会的落后和不安,也要求这些帝王成长为实干家,成长为有真材实料的明君。最终,在他们的努力下,臣民对他们称赞,青史将他们留名。
中国历史上的秦国七任帝王都是品德高尚之君,真的是巧合吗?各位,?这个话题非常好。首先,它涉及到的是平时老百姓喜闻乐见,经常讨论的话题,属于社会热点话题,比较接地气,也比较能引起大伙儿的共鸣。其次,这个问题具有科普的性质。我们知道,作为文字工作者,其职责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阐述事实,澄清谬误,引领社会舆论,起到为大众发声,为正义呐喊的作用;第二,文字工作者应该宣扬正确的价值导向,弘扬正能量。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文字工作者应该认识到,自己具有传道、解惑的职责,为百姓做好科普工作,是我们的应尽职责。今天的话题,正是具有科普价值的,所以是个好问题。小编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在小编看来,历史是不承认巧合的。秦国七任帝王都是品德高尚之君,肯定不是巧合。那这背后到底有何缘故呢?据史料记载,秦国共有三十三代帝王,其中很少出昏君,基本上都是明君。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统一全国,那统一全国一定要有强有力的领导,并且要经过好几代人的奋斗才能达成。万一要是有一两代人努力,再出个昏君,那努力就有可能白费了,于是秦国的君王们就在内心里有了一个想法,那就是立贤德的人为君王,才能继承统一的梦想。关于秦国后继之君采用“立贤”的方式,在秦武公之后就特别明显,因为在秦武公执政期间,秦国经历了一场风波,差点把秦国带入深渊,那就是发生了“三父之乱”。
据史料记载,三父在朝中一手遮天,武公死后,他扶持幼主登基,好继续把持朝政,这场政治斗争使秦国差点陷入万劫不复。由于三父胡作非为,致使民不聊生,国势日微,所以“三父之乱”肃清后,秦武公的弟弟就成了国君,自此之后,为了避免在发生同样的事情,秦国就开始采用“立贤”的政策了。综上所述,中国历史上的秦国七任帝王都是品德高尚之君,不是巧合,是因为秦国有选贤的优秀传统!
汉景帝刘启,是西汉第六位皇帝,在位期间,继承和发展父亲汉文帝的事业,开创了“文景之治”,可是他的某些作为比某些暴君还有过之无不及。
早在当太子时,有一回刘启和表弟吴王世子刘贤下棋,下着下着俩人因为一步棋吵起来了,刘启一怒之下竟然用棋盘把表弟给拍死了,丝毫不念亲情。此事传回吴国,吴王刘濞十分恼火,命人将儿子的尸体运回长安,并上书说到:“天下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从此吴王刘濞就萌生了造反之心。
公元前157年,刘启正式登上皇帝宝座。为了巩固皇权,他听取了老师晁错的削藩建议,颁布法令限制各诸侯王的权力。吴王刘濞利用这个机会,联合其他六个诸侯,以“诛晁错,清君侧”的幌子起兵造反,史称七王之乱。为了镇压叛乱,刘启以不爱一人以谢天下为由腰斩了自己的老师,还诛其全族,使七王的清君侧师出无名。另外,他还以皇位为诱饵,许诺梁王刘武兄终弟及,以此让刘武与刘濞交战。在他们两败俱伤时,命周亚夫为主帅发起总攻,随着吴王刘濞的战败,七王之乱很快被平定。
事后,梁王刘武自然也没有得到好下场,被汉景帝逼得躲进了长公主的府里,郁郁而终。而功高盖主的周亚夫也好不到哪里去,一句少主难驾驭,让倔脾气的老周获罪,饿死牢中。在立储方面,汉景帝中意刘彻,对嫡长子刘荣先立后废,再逼迫其自尽,一鼓作气,毫不留情。
从做人上来看,汉景帝可以说是寡恩忍杀的小人,即便是秦始皇也要自叹不如。但他在位期间,重农抑商,轻徭薄赋,发展教育,打击豪强,坚持削藩,平定叛乱,加强集权,为儿子汉武帝的盛世霸业奠定了基础,从这方面来看,也算是个好皇帝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17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