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一个实打实的难题,就是古代农民“开荒种地”,那高昂的生产成本。且不论稻种农具等必要支出,就说最“刚需”的耕牛,那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中国人使用耕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而且由于古代中国先进的铁农具装备,一两头使用中国曲辕犁的耕牛,就能完成同时期欧洲六至八头耕牛的工作量。但即使这样,对于古代中国农民来说,“养牛”的负担也绝不小。功夫巨星李连杰的经典作品《少林小子》里就有生动情节:两位力大无比的少林俗家弟子,带着一群半大小子玩命开荒种地,盼着攒够钱娶媳妇,可一年省吃俭用下来,也不过“攒了两条牛腿钱”。
而比起真实的历史,这剧情也毫不夸张:就以商品经济无比繁荣,“集约养殖”技术空前发达的宋代来说,虽然由于养殖业的进步,宋代耕牛产量大大提高,但“一牛马所费,当五人之食”,每天单是喂牛,就是不小的费用。南宋学者方万里也估算,南宋慈溪官府养八头牛,每头牛每月要吃掉一贯草料钱。到最后由于官府负担不起,以至于“牛存者一头”。这哪里是养牛,分明是“养大爷”。
养牛如此花钱,那买牛呢?还是以宋代为例,耕牛的“市场价”,也是随时代波动。以《宋会要》的记载,北宋初年一头耕牛的平均价格,大约是三贯钱。北宋中后期暴涨到十贯钱,南宋年间更涨得没边,长期保持在“四十贯钱一头牛”的“高价水平”。要知道,北宋初期的普通文官,月薪通常是十贯钱。宋仁宗年间的县令,月薪最高也就十五贯(还经常被克扣)。“买牛”这事儿,对于这类官宦家庭来说,也真不轻松。
官员“买牛”都不易,普通的农民“买牛”,当然更不易。“二十亩地一头牛”这愿望,放在古代好些时候,对于农民来说,真是一辈子的奢求。
比如在宋代,“租牛”就是农村生产里常见的现象:普通的佃户,都是“借人之牛,受人直土”。以苏轼的形容说,宋代许多大地主家庭,“名下”动辄有三五百佃农,靠租用主人家的耕牛来耕作。唐宋年间的自耕农们,也都是“稚田冬旱借牛耕”,那不用耕牛行不行?学者邢铁估算,宋代五口之家的佃户,全年口粮就需要40石,加上交租更要80石,全年产量上不去,一家老小就要饿肚子。这牛再金贵,也得租。
所以,放在中国历代“鼓励垦荒”的年月里,为鼓励农民垦荒积极性,统治者们也无不在耕牛方面做文章。比如三国时代的曹操,就下令官府用盐业利润收购耕牛,再借贷给北方农户。甚至战死的士兵家属,也可以享受“官给耕牛”的待遇。只这一条,就叫多少北方军民眼睛放光,精神抖擞给曹操卖命。
而到了明初全力恢复经济的年代里,“耕牛大派送”也成了常事。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就曾四次拨出专款,购买耕牛分发给北方垦荒农民,每次都是数万头的规模。明成祖朱棣“合法登基”后,即位没一个月,就对山东河南的农民“以官牛给之”,在整个永乐年间,明王朝不但多次送牛,每次还命官府打造相关农具,一道“配套赠送”。
正是由于这不惜血本的投入,才有了明初农业高速发展,农业产值甩开宋元一倍,国家储粮“宇内富庶”的好景象。但这类“送耕牛”的好年月,也并非什么时候都有,更多的时候是,哪怕农民家里穷的掉渣,哪怕上一年遭遇天灾,欠了一屁股债,新一年也要如明朝学者陈恩叹息的那样“再供租约赁耕牛”。
一头牛,都意味着这么重的负担,再算上天灾丰欠种子肥料等各种成本。古代一户“垦荒”的农民,负担更是可以想。哪里能想开荒就开荒?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牵头牛来就能整明白。
而且退一万步说,就算有农户天生神力,靠着强大的生产能力开荒成功,建立了自己幸福的“田园”。可这田园能维持几代,也同样是这大问题。哪怕年年风调雨顺,哪怕农业生产成本一直稳定不变。封建王朝的盘剥与土地兼并,都足以让一家普通农户“扛不住”。
还是以宋代为例,宋朝号称“富宋”,统治者“不遏兼并”,宋朝农民的负担也一代代暴增。除了日常的“二税”外,农具、牛皮、盐、铁等十几种名目,都要再附加交税。到了北宋中后期,这些附加税往往是“二税”的数倍。更狠的却是徭役,以北宋的徭役制度,有钱的富户往往要担任“衙前”,也就是组织劳役。可北宋徭役沉重,有钱人不会扛这锅,稍有钱的自耕农就倒了血霉,服一次劳役下来,就给折腾到破产。
发展到北宋“仁宗盛世”年间,以名臣韩琦的叹息说,许多自耕农地不敢种,牛不敢养,家里有守寡老母的,都逼着老太太改嫁。就怕被人“误会有钱”,弄成“衙前”就糟了。发展到后来,很多自耕农为了逃役,几乎是举家逃亡,以至于“税存户亡”,这样的光景,再好的“田园生活”,也是过不下去。
看过这雷景象,大概也就明白,为什么“优雅”且“皇帝仁慈”的北宋,三个世纪里闹了四百多次农民起义。但凡能让农民安心种地,就绝不会闹。
发展到明朝,情况就更让人深思。明初号称“轻徭薄赋”,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农民承担的赋税,也是不知不觉就涨。明朝弘治年间时,东南地区的农村赋税,就通过“折变”的方式,增加了五十多种附加税。万历年间推行全国的一条鞭法,在张居正去世后就走了样,万历亲政后,东南农业赋税“折银”,竟然增加了三倍多。地还是那些地,赋税滚雪球加,任何一家自耕农,都是苦不堪言。
赋税如此沉重,交不起税的农民们,自然也不得不舍弃土地。所以在明朝中后期的东南沿海,土地兼并的新一轮狂潮掀起。享有特权的皇室官僚们大量兼并土地,千千万万交不起税的农民沦为佃农。然后就是“富者田连阡陌……无公家丝粒之需,贫者无立锥之地,而租税额如故”。有钱人不交税,穷人交不起,财富惊人的东南地区,就这样陷入恶性循环里。
如果说在富庶的东南,贫穷的农民尚可做佃农,那么在本就不富裕的北方,农民的处境只能更糟。同样是土地兼并,同样是沉重的赋税,失去土地的农民,也只能举家逃亡,变成了各地的流民。比如陕西西乡地区“富民置产,弃多贫民”,甚至“地无立锥者输且关石”。饱食终日的明末士大夫们,一边“收集”着土地,一边骂着流民,殊不知,那最后推翻明王朝的“流民”力量,何尝不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这痛心的一幕,折射了中国两千年封建史,无数兴衰背后的真相。“垦荒难不难”的话题背后,是多少发人深省的思考。
在古代农民被一些现实条件所束缚着,想要自己开荒重点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在一定程度上也就造成了农民只能给地主?打工?的现状。
第一,农民想要开垦荒地有一定的难度。在古代开垦荒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方面政府对于土地有着严格的管理,并不是说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开垦荒地。只有在国家允许的情况下,对于劳苦大众来说才能够去开个荒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开垦土地的自由。另一方面,在古代社会生产力以及农业生产工具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想要靠自身的劳动去开垦出一片荒地,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且对于所开垦出来的荒地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来说,所开垦荒地的地方要有足够的水源才能够满足正常的种植条件。但是在现实情况下,一些临近水源的土地已经被开发完毕,能够被农民自由开采的荒地数量并不多。
第二,农民需要承担一定的压力。对于农民来说国家不仅对土地有着严格的管理,而且要求农民每年都必须上交一定的粮食,也就是赋税。面对着赋税的要求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一种压力,在劳动力低下的情况下能够满足自己家人口的自给自足就已经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还需要承担政府所要求的赋税更是雪上加霜。特别是遇到天灾的情况更加影响粮食的生长情况。对于农民来说,想要开垦属于自己的土地需要承担沉重的赋税,而且所遇到的天灾对于自身来说又是沉重的打击。在这样的双重影响下农民想要开垦属于自己的土地更加的困难。
所以在古代劳动力低下的情况下,只能依靠牛来耕地但是对于古代穷人家庭来说拥有一头属于自己的耕牛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种种条件束缚了农民,也就造成的他们不能够自由的开垦属于自己的土地。
我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平民百姓世代以务农为生。百姓都很注重农业生产,但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们就想着多生些孩子增加劳动力,以供应生产,可是每一户人家的土地都是有限的,想要用有限的土地去养活一大家子人基本上不可能。
所以在那个社会,吃饱便变成了大多数人的心愿。在解决吃饱这个问题上,农民们为什么宁愿去给有钱人家的地主打工,也不自己去荒郊野外找一块闲地种庄稼填饱肚子呢?为什么甘愿去被人压迫剥削呢?
原因有二
第一点:高额的税金
首先他们得向政府部门缴纳一定的税金,才能有开垦的权利,当时的政府是非常鼓励农民们的这一行为的,因此还特地为农民制定了积极有效的的策略,比如提供种子免征赋税,但是期限过了还是需要交税的。
虽然这些策略都有利于农民开垦闲地,可是农民们一想到要上交高额的税务,他们也就放弃了开垦闲地的想法,还是选择继续挨饿。
第二点:人手不够,工具落后
农民们不愿意开垦闲地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开垦闲地需要很多人帮忙,如果仅凭一己之力是很难实现开垦荒地的,在开垦的时候,不仅需要强有力的劳动力,还需要一些开垦工具。
而在那个时代,工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开垦工具能帮助农民对闲地进行有效利用,对于发展落后,农业技术也非常落后的古代而言,开垦工具非常有限,没有这些工具就无法实现荒地的开垦。
想要利用这些开垦的工具就只有和当地的地主寻求帮助,可是当时的地主都是非常傲气的,对于农民的请求他们一般不予理睬,所以农民们觉得开垦土地,既没有好的开垦工具、也没有地主的帮助,同时在开垦期间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他们想了又想还是去帮当地的地主种地,在种地期间还有饭吃,这样以来肚子也不会挨饿了。
在当时那个年代,农民们都愿意给地主打工,因为在打工期间不仅能够吃饱饭还能够在不交税的前提下有工钱拿,何乐而不为呢?
农民们认为只要是不交税的工作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在给地主打工期间,农民们还会时不时的减轻自己的工作量,所以在这两者间农民还是宁愿帮地主打工也不愿意开垦闲地,毕竟自己开垦一块荒地根本就不能够自给自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1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