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着男装”之风始于何时?为何在唐朝一度风靡?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众所周知,唐朝社会风气和人们的思想都较为开化,在“男尊女卑”的古代,唐朝女性地位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与尊重,自盛唐时出现且盛行许久的“女着男装”之风,更是打破了传统礼教“男女不通衣裳”的服制(即服饰制度)约束。
一、“女着男装”之风始于何时
其实“女着男装”并非唐代首创,根据现有文字资料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夏朝,《晋书·五行志》就记载了“末喜冠男子之冠”,末喜(亦被记载为穏嬉、末嬉、妹喜、未喜等)是夏桀(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的宠妃,这位不安心于后宫生活乐于参与政治活动的女性,喜欢戴男人的官帽以及穿戴像男人一样装束,可谓女子男装的先行者。
齐灵公
此外,《晏子春秋》也记载了齐灵公喜欢身边的媵妾侍婢作男子装扮,这一行为被民间女子一一效仿,可齐灵公却下令民间女子禁止穿着男装宫内则保留此风,这个做法引起民间的不满。
晏婴
最后齐灵公不得不接纳晏婴的建议禁止宫内宫外女子做男装打扮,自此女子穿男装的风潮才渐渐过去。
到了唐代,“女着男装”之风再度来袭,而彼时唐朝男装与胡服相融合,男子日常穿搭标配是头裹幞头、身着圆领袍、腰系革带、脚蹬靴子,这也是唐高宗时期逐渐流行于女性之中的男装穿搭,后来逐步演变为不用裹幞头。
这股风潮最初是从皇宫中流行开的,唐高宗时期的一次家宴上,太平公主就以“紫杉、玉带、皂罗折上巾”的男装打扮出席,唐高宗与武则天非但没有斥责太平公主衣身着男装不成体统,还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由此可见,他们对于女儿着男装的行为是默许的,从中也可了解到唐初已有“女着男装”的现象,也是自高宗起,这一现象在民间广为流传。
到唐玄宗时期,宫里的妇人“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此时“女着男装”不仅仅是显赫权贵独有的爱好,也为平民百姓所接受,宫内宫外、贵族民间,女子们身穿男式衣衫、脚踩男人的皮靴的装扮也成为当时的时尚穿搭。
唐武宗的爱妃王氏,就曾身着男子袍服陪同武宗外出狩猎,由此可见女子穿男服到唐后期仍然存在,只是此风已大不如前。
在唐代,女婢穿男装被称为“袍裤”,这个词原本的意思是把袍、衫的袖子脱下来缠在腰上,原本是一种男装的穿戴的法,后来被用来代指代穿男装服侍主人的婢女。
透过唐五代时期的文学作品,也能看到“女着男装”现象在民间的十分普遍。
裴铏的《传奇·虬须客传》中记红拂为避杨素追捕“乃雄服乘马,排闼而去”。
李公佐《谢小娥传》里的女扮男装为父报仇的小娥:“尔后小娥便为男子服,佣保于江湖间。”
马缟《中华古今注》里爱着男装的士人之妻:“至天宝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内外一体也。”
唐代女子身着男装的形象在已出土的文物壁画上也有所展现。
二、促使唐代“女着男装”之风兴起的因素
▇开化的社会环境
唐朝统治者多有胡人血统,对于胡人文化的认同与推崇也丰富着唐朝礼俗、服饰、音乐、舞蹈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初唐时期开化的社会风气,以及统治者性格奔放、不羁,也使得宗教礼数在唐朝难以得到严格地实行,因而“女子无才便是德”风气并不明显,这也让当时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升,女子不再遵循旧制所要求的“行莫回头,语莫掀唇,坐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怒莫高声。内外各处,男女异群。莫窥外壁,莫出外庭”,不仅可以自由参加社会活动,公主与外臣还能饮酒、对诗、游戏等文化互动。
此外,参加体育活动也深受唐代女性所喜爱,当时骑马、射箭、打猎、蹴鞠等户外体育活动较为普及,如果女性穿着儒群参与其中不仅活动不便还会产生危险,而基于胡服便捷、方便的特点改良后的男装,便成了很多女子的选择,这种的装束不仅降低了危险系数,也便于随时随地驰骋疆场,“女着男装”的普及也随之加速。
▇男女平权意识的觉醒
一直以来,唐朝与众多少数民族都有政治、文化方面的交流,形成了多远交融的繁荣景象,少数民族女性的直爽、洒脱性格,以及少数民族母系氏族中妇女能有较高社会地位的遗风,也在影响着汉族长久以来男尊女卑的思想,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一定提高,在生活乃至政治方面都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
同时,佛家、道家文化在唐代的兴起,也让大众形成“众生平等”“阴阳均和”等思想意识,为当时男女平权意识创造了有利条件,“男女不通衣裳”服制的打破也侧面说明了这一点。
三、“女着男装”风气的消失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力受到损伤走向内忧外患的衰落局面,面对屡次胡人的入侵以及华夷意识的加强,唐朝对胡风也渐渐摒弃,女子也鲜少着男装,服饰也转回传的统博衣宽袖,衣袖宽大、长裙曳地再次成为唐朝女装的主流,从前风靡全国的“女着男装”风尚也逐渐消失。
唐代妇女服饰以其众多的款式、艳丽的色彩、创新的手法、典雅华美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服装史中最为丰富、最为富丽雍容的一个篇章。它上承历史源头,下启后世之径道,和其它艺术共同创造了唐代灿烂辉煌的文化,在中国服装史乃至世界服装史上写下了令人惊叹的一笔。?
唐代女装演变迅速、表现性强。在唐代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女装的种类较多,最流行的有“襦裙服”、“胡服”、“女着男装”三种配套服饰。?
唐朝在现今服饰界,和对以后服饰业的影响,是它无与伦比的文化艺术与精神风貌。它呈现出唐朝文化处于颠峰与极盛状态时,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和横贯中天,睥睨一切的雄浑大气。唐朝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辐射力,对服饰产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我们受用无穷,并福荫着后世子子孙孙。
唐代是中国服饰史上唯一可以用“开放”一词来修饰的朝代,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值得探究。
神根植于民族成分的更新
在中国服饰史上,穿胡服自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始可谓经历久矣,但穿着之盛流传之广,却非唐代莫属。从大量传世和出图的唐人画塑作品看来,唐代腐女所穿胡服通常是由锦绣帽,窄袖袍,条纹裤,阮锦靴等构成,此种装束深刻表达出民族互通的新气象。据史学家考证,唐皇室具有浓厚的异族血统,加之发迹于北朝少数民族统治阶层,因而在文化习俗上深受胡风影响。
得益于兼收并蓄的政治思想政策
综观唐代女性服装的面貌,其开放性表现除“传统”意义上的胡服外,唐代女性还流行各种异国之服。
唐王朝统治期间,社会变革的深入显而易见,门阀士族退出历史舞台,庶族阶层逐渐跃升为历史主角,以往不可逾越的门第界限终被官位等级所替代,土地改革使劳动者社会地位提高,人身依附关系减轻;商品经济获得极大发展空间,市民阶层逐步崛起成为一支新兴的力量。社会结构的变化,使传统意义上的贵贱,尊卑,等级观念与内容也随之淡化,改变。当然,这对于女性服装的开放程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定位于两性关系的变化
脱胎于北朝统治集团的唐王朝,在两性关系方面虽然是以男性统治为中心的社会制度和一夫一妻婚姻制度,但颇具“夷狄”之风的唐朝社会仍保留着许多母氏制度和“知母不知父”的原始婚俗遗风,因而女性一般地位较高。
唐代女性开放性服饰形成的根源
在唐代,对其服饰中诸多开放现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的还有一代女皇武则天。她不仅以改国号这一惊天动地之举公然向男权社会发出挑战,而且还利用手中权力有意识地提高女性社会地位,这些做法尽管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女性卑下的社会地位和两性关系的传统格局,但却有力的冲击了千百年来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模式。
男女无别,两性关系较为宽弛成为突出的时代特点。反映在服装上即为女着男装的特色。唐代的女着男装是既有男装胡服,又有中原式男服,形制可谓多元。而这种选择性又从一个层面反映出女性服装的开放程度。
成型于审美文化的需求
脱胎于唐代诗歌的“盛唐之音”是一个宽泛的概括其审美文化特征与时代审美情趣的美学范畴,是建立在前述社会氛围与思想基础之上的。
就唐代女性服装而言具体表现的就是意气风发,蓬勃向上,充分展示旺盛生命力的丰腴之美,和谐之美。需要指出的是,唐代的审美需求是特定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的审美情趣,而如何展现其美又开放类服装带来了新的契机。
唐代女性开放性服饰形成的根源
从唐代著名画家张萱的《捣练图》可以获得很直观的感性材料。这些身着襦裙的女性个个丰腴艳丽,其体态神韵生动的传达出唐人的审标准。此时的审美价值取向似乎把善和美区分开了,而把美和真密切联系了起来。
女性开放唐代服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16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