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选董允做自己的接班人?刘禅表示自己很痛苦。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三国时期,刘备靠着一手空手套白狼的绝活,建立了蜀国,然后靠着结拜的两兄弟,以及坑蒙拐骗来的部队,还有一代名臣诸葛亮,在乱世中站稳了脚跟,但刘备既没有孙权的天险,也没有曹操的人才济济,所以蜀国,成了第一个被灭亡的国家,究其原因,和诸多人都有脱不开的关系。
首先是刘备的一意孤行,其次是诸葛亮的北伐,造成了蜀国内部空虚,诸葛亮临死之前,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在选定自己的继承人上,动了很大的脑筋,最终确定了下姜维,还有董允二人,这个选人也很有意思,姜维作为蜀国大将,主外,而董允性格敦厚,知人善任,主内。
诸葛亮在一众的蜀国大臣中,为何选择了董允,作为自己的接班人?首先第一点是董允的身份,董允一开始就被刘备相中,作为四相之一,后董允又成为太子洗马,所以从一开始,董允就是站到了刘禅这边,和刘禅走的较近,由董允去辅佐刘禅,那就再合适不过了。
第二点则是董允的正直,董允和那些数读圣贤书的文人很像,心中有一条规则,无论对己还是对他人,从不轻易逾越,当时刘禅贪玩好色,心中毫无国家大事,选董允这样一根筋的文人,去管理刘禅,可以约束刘禅的行为,将刘禅引往正道上,不至于刘禅变成昏君(虽然最后没有实现)。
董允在职时,刘禅想要充实自己的后宫,于是从民间挑选民女,董允出面阻拦,对刘禅说道:今日后主想要充实后宫,但古代天子嫔妃不过十二人,我认为现在后主宫中嫔妃已经都有了,也就不应该在有所增加了。刘禅听后只得作罢,董允的固执,让刘禅吃尽了苦头,在《三国志》称“后主益严惮之”。
第三点则是董允老实,一如上面所述,这种人心中有一条规则,他们轻易不会逾越,这条规则里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忠君爱国,无论刘禅如何昏庸,董允始终不会取而代之,就如同诸葛亮一样,诸葛亮将董允与自己归位了同类人,认为董允一定会尽忠职守。
诸葛亮也确实没有看走眼,董允为人恪守尽职,黄皓靠着与刘禅的关系,几次想要接触政事,但董允多次出面阻拦,直言劝谏刘禅,远离黄皓,并且对黄皓进行打压,刘禅也不好去管,所以董允在位时,黄皓不过是一个黄门丞,董允如此行事,只因心中恪守着圣人门徒的觉悟,但也正是因为这种觉悟,让贪玩好色的刘禅很是痛苦。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驻军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与曹魏大将司马懿对峙。
这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因为事必躬亲,事无巨细,全都要过问,操劳过度下,诸葛亮病情日益加重,已经是无法挽回。
当年八月,诸葛亮病危,蜀主刘禅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名义上前来问候,实际询问身后事。
诸葛亮回答李福,自己之后,能够承担国家重任的人,蒋琬最为合适。
李福再问,蒋琬之后,还有谁能够继任?
诸葛亮提出的人选,是费祎。
李福再问,诸葛亮没有回答,而是交代了其他后事。
不久之后,诸葛亮便去世了。
显然地,诸葛亮所认为地,这两位是他接班人的最为合适人选,其他也就不做多想了。
以史实来看,这两位也确实是做了诸葛亮的接班人的,并且在蜀汉宰相位置上,做得还不错,也算是不愧了诸葛亮的临终嘱托。
当然地,除两人外,还可以加上一人,作为诸葛亮接班人的后备人选:董允。
东晋史学家常璩在所著的《华阳国志》中,就曾提及到“时蜀人以诸葛亮、蒋琬、费祎及(董)允为四相,一号四英也。”
这蜀人盖章认定的蜀汉四相(也说是四英)中,董允能名列其间,自然是有着一定的能耐的,所以,当谈及到的诸葛亮的接班人人选,他也是可以被列入的。
蒋琬(?—246年)
蒋琬,字公琰。零陵郡湘乡县(今湖南省湘乡县)人,年少时期追求学问孜孜不觉,因才学出众而闻名一时。
蒋琬早年跟随刘备,等到刘备得到蜀地后,他被任命为广都县县长。
从起初的从政经历来看,蒋琬是极为不合格的,他不仅不处理政务,而且整天个喝得烂醉。刘备知道后,曾一度想要把他处死。
诸葛亮在旁边劝说,蒋琬所具有的是社稷才能,而不也是百里之才,政治也不只是粉饰太平,而是百姓们过得安不安稳。
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话后,倒是没有处死蒋琬,但还是罢免了蒋琬的职务。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时候,刘备如愿以偿地做了汉中王,蒋琬得以启用,被任命为尚书郎。
建兴元年(223年),刘禅继位后,诸葛亮开府治事,蒋琬得到了欣赏他才能的诸葛亮的重用,先是被辟为东曹掾,又举茂才,后升为丞相参军。
建兴八年(230年),蒋琬又被诸葛亮升任为丞相长史,加抚军将军,他当时可以说是诸葛亮最为倚重的人。诸葛亮甚至上表刘禅,认为自己如果有什么意外发生,国家大事都可以托付给蒋琬。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逝世后,蒋琬被任命为尚书令,不久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
当时,诸葛亮的去世对蜀国打击很大,危机感倍增,蒋琬用其极为镇定的表现,稳定了局势。
延熙元年(238年),蒋琬受命开府,加大司马,总揽蜀汉军政大权。
期间,蒋琬延续了诸葛亮以守为攻的政策,制定了由水路进攻曹魏的计划,然而这个建议未能引起蜀国政坛的重视。同时,当时蒋琬的病情已经很是严重。
延熙七年(244年),蒋琬上书要求将益州刺史职务让给费祎,算是安排好了政坛上的身后事。
延熙九年(246年),蒋琬不幸去世,获赐谥号为“恭”。
费祎(?-253年2月)
费祎,字文伟,江夏(今河南信阳市罗山县人)人,少年时期丧父,一直跟随着叔父求生。他的叔父费伯仁的姑姑恰巧是割据蜀地的刘璋的妈妈,费祎因此得以跟随叔父来到蜀地。
之后,刘备占有蜀地,费祎还是留在了益州。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立刘禅为太子,费祎被发掘,任职为太子舍人,后迁太子庶子。
建兴元年(223年),刘禅继位后,费祎又成为了皇宫侍从。
诸葛亮还是很看重费祎的,给予了他种种优待。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回来,诸葛亮特地请他坐在了同一辆车上。后他又任命费祎为昭信校尉,作为出使东吴的使者。
之后,费祎曾多次出使东吴,外交上,他还是能够尽忠职守,顺利完成了出使使命。
建兴五年(227年),费祎为诸葛亮任命为参军。
建兴八年(230年),费祎又升任为中护军,不久后转为司马。
当时,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很深,就差着打上一架了。每次都是经过费祎从中调解,才将危机转化。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去世,魏延本想裹挟费祎为自己所用,费祎看清形势顺利开溜,最终魏延落得个人死身灭的下场。
之后,费祎一度被任命为后军师。
期间,杨仪多次与费祎私下抱怨地位权势太低,不如蒋琬,悔恨当初诸葛亮死时没有很好利用手中资源。费祎据实向上禀报,杨仪被废为庶民,徙汉嘉郡。不久后,杨仪自杀,费祎代蒋琬升任尚书令。
延熙六年(243年),费祎升迁大将军,录尚书事。
延熙七年(244年),曹魏大将军曹爽、征西将军夏侯玄进兵汉中,费祎亲自率领蜀军迎敌,得以将曹魏军队击退,他也得以封为成乡侯。同年,他还继承蒋琬,出领益州刺史。
延熙十一年(248年)开始,费祎率军屯驻在汉中。
对于诸葛亮致力于的北伐,费祎并不感兴趣,他所认为的,诸葛亮那么大的才能都做不到的事,自己更是做不到了。因而地,当姜维屡次想要率军北伐,每每地受到费祎的压制,所给予的兵马也是在万人左右。
费祎治理蜀地,以休养生息为主要政策,让蜀国得以有所发展。因守城有余,未让蜀国有所损伤,同样地,也使得蜀国难以向外拓展。
延熙十五年(252年),费祎奉命开府。
费祎为人忠厚谦恭,较为信任别人,对于邻国过来的降将更是信任有加,即使下属有所提醒,也不以为意,终究在这上面吃了亏。
延熙十六年(253年),蜀汉的岁首大会上,费祎为曹魏降将郭循所刺杀,追谥为敬侯。
董允(?-246年)
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祖上曾是益州巴郡江州(今重庆)人,在他的父亲董和时期,重新迁入到益州。
董和曾经在刘璋手下当官,做过益州太守,刘备对董和也颇为信任,继续任用他,任命他为掌军中郎将,与诸葛亮一起处理府内的事务。
董允年少时和费祎齐名,刘备立刘禅为太子后,任命董允与费祎为太子舍人,后又调任董允为太子洗马。
建兴元年(223年),刘禅继位后,董允升任为黄门侍郎。
建兴五年(227年)开始,诸葛亮率军北伐,任命侍中费祎为丞相府参军跟随自己,同时又任命了董允为侍中,兼领虎贲中郎将,统率宫中宿卫亲兵,负责宫内的事务。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逝世,杨仪和魏延发生争执,董允和蒋琬还是站在了杨仪一边,质疑了魏延的行为。
董允在职期间,刘禅已经出现开始宠幸宦官黄皓的苗头,因为是董允在边上的严厉制止,而不敢专权。董允去世后,侍中陈祗继任,再也没有人能够压制黄皓。黄皓总算是熬出了头,成为蜀国政坛的一大祸害。
延熙六年(243年),董允被加封为辅国将军。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蒋琬病重,费祎继任,董允以侍中的身份兼尚书令,从而成为费祎的副手。
就此发展,董允极有可能成为费祎的继任者。
然而,第二年,延熙九年(公元246年),董允便因病去世,走在了费祎的前面
在蜀汉后期那么多的忠重臣中,最出名的就是众所周知的诸葛亮了,接下来就是和诸葛亮并称为蜀汉四相的蒋琬、董允、费祎三人也很出众,然后就要说到我们今天的主角了,他就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点名表扬的郭攸之,其实他的资历和地位并不比董允和费祎差,甚至还比他们强 ,排名还在她他两之上,但为什么他的声名却不显呢,有以下两点原因 。
第一,郭攸之才能一般般
虽然诸葛亮在《出师表》点名赞扬了郭攸之,但有可能是诸葛亮对郭攸之不够了解。因为郭攸之和董允同样都是侍中,一样的位高权重,但是无论大事小事都是董允一个人做决定,都是董允一个人说了算,郭攸之不争不抢的性格一方面说明他性情温和,另一方面其实也说明他能力一般。
第二,郭攸之可能去世比较早
郭攸之差不多是在234年诸葛亮去世后销声匿迹的,这个其实有些不合常理,因为郭攸之是诸葛亮夸赞过的人,说明他和诸葛亮关系不一般,所以就算他再怎么能力不足,他的资历和地位还摆在呢呀,蜀汉后期不应该没有他事迹的任何记载,总结下来其实就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他去世的比较早,他可能在诸葛亮去世之前就已经去世了,所以后来就没了对他的记载。
综上所述首先郭攸之虽然位高权重,但是他的才能一般般,什么事都做不了主,而且也不争不抢;其次就是他可能去世的比较早。所以郭攸之名声不显也就不足为奇了 。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死后继承他北伐大业的领军人物是姜维。但对照阅读《三国志》可以发现,诸葛亮其实并不曾明确姜伯约为唯一接班人,蜀汉也并非由姜维一个人领着“走进新时代”。起码还有另外四个人自认为有当诸葛亮接班人的资格,他们是魏延、杨仪、蒋琬、费祎。为了争位,魏延与杨仪进行了恶性竞争,杨仪对蒋琬后来居上也耿耿于怀,而费祎在魏杨之争、杨蒋之争中都扮演了阳奉阴违打小报告的角色。其中的是非曲直、经验教训,很值得探讨回味。
大家最熟悉,也是小说充分“演义”的,是魏延杨仪之争。
魏延觉得自己有韩信之才,劳苦功高,以为诸葛亮继承人非自己莫属,全不把杨仪等文官放在眼里。他素与杨仪不合,两人争吵起来时老魏还拿刀冲杨仪比划,杨仪被气得或吓得鼻涕眼泪一大把。
杨仪其实更觉得自己是丞相的最佳人选,觉得魏延乃一介武夫,不足成大事,蒋琬和费祎又都比自己资历浅,才能也在自己之下。
其实,老魏和老杨都错估了形势,高估了自己。诸葛亮常常公开说:“蒋琬是个忠厚高雅的人,不搞二人转之类的三俗,应该是和我一同成就皇上大业的人选。”(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他又私下给后主写密信说:“我若遇到不幸,蒋琬最适合继承我的事业。”诸葛亮活着时不明确自己的接班人是谁,是因他知道魏延杨仪都惦着这个位置,而魏延的骁勇和杨仪的才干他都离不开。他很遗憾两人的特长不能集于一人之身,二人又不和睦。他知道如果明确偏向其中任何一个,都将导致蜀汉权力核心的内乱。但诸葛亮对魏杨矛盾难题的搁置,也为身后留下遗患。
魏延的军事才能已得到历史检验,毋庸置疑。但老魏是将才而非帅才,因为他只懂军事不懂政治,只懂战术而不懂战略。特别是,他不会处理与文官的关系——当他拿刀向杨仪比划时,他不想想,蒋琬、费祎、董允是什么感受?
杨仪的致命缺陷是心胸狭窄,涵养不够。《三国志》说他“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就是说,当他屈居蒋琬之下时,那种不平不满完全写在脸上,发牢骚时声响特大,给人感觉是从五脏六腑发出的。这与他们先主刘备的“喜怒不形于色”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人怎么适合干政治呢?最要命的,是他“言语不节”,就是管不住自己嘴,发牢骚不看对象,见谁都嚷嚷,吓得别人都不敢接近他。
诸葛亮看中蒋琬,是因老蒋没有老魏老杨这些缺点。诸葛亮刚当上丞相,准备提拔蒋琬官职、推荐他为“茂才”时,当时的小蒋就表现出谦逊之美德,坚决想让给其他人。当然,诸葛亮不准,他该提的还是提了。以后老蒋不断升迁,直至大将军之职。诸葛亮刚病逝时,全国全军都很恐惧,而蒋琬既未露愁容,也不显喜色,就和平常一样,达到当年刘备的境界。众人觉得有这样的人做主心里踏实。老蒋这样,其实也是不得不如此:此时他若露出愁容,就会动摇民心军心;他若显出喜色,则会让人以为他想的是个人升迁做了大官。蒋琬后来果然完全继承了诸葛亮的位置,皇上让他建立了丞相府,第二年又兼任大司马。
蒋琬能胜任要职,还因他心胸豁达,能正确看待自己、估价别人。例如,有个叫杨戏的官员,比较有个性,上司蒋琬跟他说话,他居然敢默不作声。有人趁机挑拨,对老蒋说:“领导和他说话他不回答,这也太不傲慢、太不尊重领导了吧?”老蒋却说:“人与人心性不同,就像每个人与别人模样都不一样。当面应承背后议论,这是古人就忌讳的。杨戏如果赞同我,不是他的本心;如果反对我,则显出我的不对。因此他才沉默。这沉默反而显出杨戏的长处。”另一位官员杨敏曾背后议论蒋琬做事糊里糊涂,不如他的前任。有人向蒋琬打小报告,希望蒋琬将杨敏治罪。蒋琬却说:“我确实不如我的前任啊!没什么好追究的。”拱火挑事儿的人还不死心,还是希望蒋琬追究杨敏到底为什么说领导糊里糊涂。蒋琬替杨敏回答:“如果不如前任,就做事做得不当;做得不当,不就是糊里糊涂吗?有什么可问的?”后来杨敏还是犯事儿坐了监狱,大家以为他必死无疑,蒋琬却免了他的重罪。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16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