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总督陶澍主动找左宗棠结亲家,左宗棠竟然拒绝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1838年,左宗棠第三次会试失败后,从北京回乡途中,经过南京时拜访了一名重要人物。
这位重要人物就是两江总督陶澍。
陶澍,字子霖,于1779年出生于湖南安化县小淹镇陶家湾。1802年春天,陶澍参加了当年的壬戌科会试,金榜题名考中进士,因此成为湖南安化县历史上第一个进士。这一年,陶澍才23岁。
陶澍步入仕途后,历经嘉庆、道光两朝,官至两江总督,干出了不少令人刮目相看的政绩。我认为,陶澍对晚清贡献最大的,是挖掘、培养了一批顶尖人才。林则徐、左宗棠、胡林翼、魏源、贺长龄、李星沅等晚清杰出人物,都是陶澍推荐、提拔、发掘出来的。
对于陶澍发挥的伯乐作用,连《清史稿》都专门拿出来提上一笔:“陶澍,用人能尽其长,所拨多方面节铖有名,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渊、姚莹、黄冕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左宗棠为什么会去拜访陶澍呢?因为他们是老相识了。
1836年,左宗棠接受湖南巡抚吴荣光的邀请,到醴陵渌江书院做主讲。渌江书院的规模虽然比不上岳麓书院、城南书院等名校,但也是当地一所历史悠久、规模很大的学校。左宗棠在这里教了两年书,严格要求学生,还亲自带领学生登山学习地理实学。
就在左宗棠主讲渌江书院期间,陶澍来了。
这一年,陶澍前往江西阅兵时,顺道去了一趟湖南老家省亲祭祖,期间经过醴陵。地方上来了这么大一个官员,醴陵县的知县非常重视,请左宗棠在陶澍下榻的公馆前写一幅对联,表示欢迎之意。
左宗棠对于陶澍的大名,也是久仰。一方面,他的恩师贺长龄做过陶澍的下属;另一方面,他的好朋友胡林翼是陶澍的女婿。因此,左宗棠怀着敬仰的心情,给陶澍写了一幅对联: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陶澍到了醴陵后,看到这幅对联,赞叹不已,连忙问对联的作者是谁。
陶澍为什么如此激动呢?原来,这幅对联里提到的“印心石”,是有典故的。陶澍老家的门口,有一口绿潭,潭中藏着一枚印心石。有一年,道光皇帝召见陶澍时,问了一些陶澍从前的事情。陶澍说:“臣幼时读书,书屋前潭中一石耸立,形如印章。”道光皇帝很感慨,亲笔写了“印心石屋”4个大字,作为陶澍书屋的牌匾。
皇帝亲题书屋牌匾,是陶澍引以为豪的一件事。如今左宗棠旧事重提,当然会让陶澍分外高兴。
于是,在醴陵县知县的介绍下,左宗棠前往公馆,拜见了陶澍。一见之下,陶澍见左宗棠见识不凡,“目为奇才”,将他留下来,“纵论古今”。不仅如此,陶澍原计划第二天就要离开醴陵县,如今他推迟了出行计划,决定次日与左宗棠游历醴陵。
离别时,陶澍一再叮嘱左宗棠:“但凡有机会,便来家里做客。”
就这样,1838年左宗棠第三次会试失败后,回乡经过南京时,专程到两江总督府拜见陶澍。
陶澍热情周到地接待了左宗棠。左宗棠在两江总督府一住就是十多天。两人相谈甚欢。一次,陶澍置办了酒席,邀请左宗棠赴宴。左宗棠欣然前往。酒过三巡,陶澍趁着酒意,提出要与左宗棠结为儿女亲家的请求。
从年龄上看,陶澍生于1779年,左宗棠生于1812年,陶澍大了左宗棠33岁。不过,陶澍虽然妻妾较多,先后共娶七房妻室,但直到1832年才晚年得子,生了独子陶桄,时年6岁。而左宗棠长女左孝瑜刚好5岁。陶澍有认为左宗棠是一个人才,有意笼络,便有了结为儿女亲家的想法。
没想到,左宗棠婉拒了,连声说:“不敢高攀。”
陶澍说:“君毋然,君他日功名,必在老夫上。吾老而子幼,不及睹其成立,欲以教诲累君,且将以家事相付托也。”这是什么意思呢?陶澍安慰左宗棠,不必妄自菲薄,你将来的成就必定在我之上。现在我年纪老了,儿子却还幼小。我想请你教诲儿子的重任,将来还要以家事相托。
这样一说,左宗棠就不好再拒推辞了,只好答应下来。
“倒插门”即男方嫁到女方家来,现在也被称为“上门女婿”。而在历史上,也是有许多“上门女婿”。最出名的恐怕就是李白了吧,但左宗棠和完颜函普在历史上也是“倒插门”女婿。
李白,被称之诗仙,他结婚多次,其中有两次都是“倒插门”。第一个妻子娶得是宰相的孙女,女方实力雄厚,而那时的李白也不过资质平平。这一桩婚姻,李白曾亲口承认过,是宰相家招他上门。结果后婚姻美满,儿女双全。但李白四十岁的时候,第一任妻子去世。五十岁时,李白还是“倒插门”,但这任妻子对于李白来说意义非凡,在李白陷入困境时,妻子利用多层关系才将李白从危难之中解救出来。
完颜函普,听名字比较陌生,但说起金始祖,我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他是历史上第一位“倒插门”皇帝,他刚开始并不是完颜部人,他是娶了完颜部落一个贤女,才成为完颜部人。
而名族英雄左宗棠,也是“倒插门”女婿。他早点不得志,属于大器晚成,因母亲去世,为母亲守孝,在守孝期间他熟读各种课外书籍,也在这个时候他对地理有了新的认识,为他后来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母亲去世,姐姐出嫁,家里钱财散尽,现在连一个最普通的茅草屋都没有,为了养活自己,他决定做一个“倒插门”女婿。在结婚后,他依旧致力于地理的研究,这为他的伟大功绩奠定的夯实的基础。
这与左宗棠年轻时的一段遭遇有关。
1840年,左宗棠经历了3次落榜后,回到家乡,与两江总督陶澍结为儿女亲家。陶澍去世后,左宗棠来到陶澍家,为他扶养子女,料理家务。就在这时候,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了。
古老的中国,稀里糊涂地与来自万里之遥的英国打了一仗,又稀里糊涂地连吃败仗。心怀天下的左宗棠,对这些深感痛心。而更让他感到忧愤的是,他历来仰慕、尊敬的钦差大臣林则徐,被道光皇帝当作“替罪羊”,革除职务、发配新疆!左宗棠不无愤慨地在家书中说:“自去年广东禁烟启衅,而少穆制军竟革职戍新疆矣,是非颠倒如此,可为太息!”
对于中英战事,左宗棠写了《感事四首》诗。第一首就是:“爱水昏波尘大化,积时污俗企还淳。兴周有诰拘朋饮,策汉元谋徙厝薪。一怒永维天下祜,三年终靖鬼方人。和戎自昔非长算,为尔豺狼不可驯。”在这首诗歌里,左宗棠将英国侵略军斥责为“财狼”,毫不掩饰自己对他们的厌恶和憎恨。
第二首是:“司马忧边白发生,岭南千里此长城。英雄驾驭归神武,时事艰辛仗老成。龙户舟横宵步水,虎关潮落晓归营。书生岂有封侯想,为播天威佐太平。”在这首诗里,左宗棠一边仰慕林则徐等爱国英雄,一边表示自己将来不为封侯只愿保天下太平。
然而,第一次鸦片战争最终以一纸《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为句号。在《中英南京条约》中,清朝被迫向英国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等,堪称丧权辱国。得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的消息后,左宗棠愤然写道:“时局如斯,彼谋国者之肉宁足食乎!梦想所不到,古今所未有。吾既不能蹈海而亡, 则惟有买山而隐耳。”
后来,左宗棠果然在老家柳家冲买了70亩田地,举家迁往,过上了隐居生活。
这是英国人给左宗棠留下的第一印象。毫无疑问,这个第一印象是很恶劣的。左宗棠走上仕途后,又与英国人打过几次交道,这些经历让左宗棠很是不爽。这样一来,左宗棠对英国人怀有刻骨铭心的“偏见”。因此,他在办理洋务运动时,坚决不雇佣英国人。
不仅如此,左宗棠还与英国人正面“扛”过。
据记载,左宗棠在任职两江总督时,曾经到扬州、镇江、常州、苏州、上海等地查看防务情况。在上海,左宗棠经过英国租界,有人告诉他:“按照洋人租界章程,凡带刀持械者,必须先到租界工部局取得照会,方能通过。”
左宗棠说:“上海本中国地,外人只租借尔。以我中国军人行中国地,何照会之有?”他率领护卫们,荷枪实弹,刀剑出鞘,浩浩荡荡地行走在英国租界。
租界工部局得到消息后,告诫下属说:“左公乃中国名将,今以驰驱王事过此,慎勿犯其怒也。”结果,他们不但没有干涉,还命令巡捕沿途开道,并升起黄龙旗。
网络时代炒作无处不在,然其实,古人也很重视炒作。唐代的杜甫就是一个炒作高手,他一生给李白写诗数十首,显示自己与名人不一般的关系。李白只回给他一首打油诗。 到晚清,文人士大夫更是崇尚清谈,好论时事、兵事、外事,以显示自己的高明,炒作之风盛极一时。 但这些手法在一个人眼里却只是小儿科,他就是左宗棠,如果要评大清第一炒作高手的话,非左宗棠莫属。 左宗棠这个人,无疑都是大名人,然而,细细疏理,却只能得出一个令人惊诧的结论:左公之暴得大名,得益于他善于炒作。 任何时候,一个人要想早出名,最好的办法是有故事。左公是个有故事的人。 早在学生时期,左公就「 ”好大言,每成一艺,辄先自诧”。左先生每写完一篇文章,都要先自己惊诧一番:怎么写得这么好啊!难道真的是我写的吗?其场景颇令人哑然。 联系到后来左宗棠到军机处上班,读到李鸿章的奏折时,「 ”每展阅一页,每因海防之事而递及西陲之事,自誉措施妙不容口,几忘其为议此折者,甚至拍案大笑,声震旁室。明日复阅一叶,则复如此……凡议半月,而全疏尚未阅毕”。读一页即故意拍案大笑,半个月都没读完。此情形和学生时代如出一辙。 成年后,左宗棠更是深谙这个道理:编故事。 第一个故事,道光十年(1830),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丁忧回湘,年仅十八岁的名不见经传的农村知识青年左宗棠拜访他,即为其才气所惊,「 ”以国士相待”,与他盘旋多日,谈诗论文,还亲自在书架前爬上爬下,挑选自己的藏书借给他看。 此事载于《左文襄公年谱》,问题是二人见面的事,其他人怎么知道的呢?无他,左公自己创作或传播出来的。 贺长龄是晚清大学者,对于同乡才俊誉为「 ”国士”乃极平常,再加上贺长龄之弟贺熙龄是左宗棠在城南书院的老师,他非常喜爱左宗棠,称其「 ”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也仅此而已。 第二个故事,道光十七年(1837),回家省亲的两江总督陶澍见到二十多岁的举人左宗棠,「 ”一见目为奇才”,「 ”竟夕倾谈,相与订交而别”。不久又和他订下了儿女亲家。 这个故事较之前一个更是「 ”别有用心”。陶澍爱才,左宗棠在得知陶大人回乡必然经过醴陵,故而事先写下一幅对联:「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上联「 ”印心石”隐含了陶澍一个引以为豪的故事,看到此联,自然心花怒放,引为知音;下联更 *** 裸地拍了陶大人一记舒服的马屁。总之,一幅对联轻轻击中了一个传统士大夫官僚内心柔柔的软肋,竟然不顾年龄和辈份悬殊,与之结为亲家,这本身也有留故事的意图在。 第三个故事,道光二十九年(1849),云贵总督林则徐回家途中,也因为闻听左的大名,特意邀左到湘江边一叙。林则徐「 ”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宴谈达曙乃别”。 这个故事不明内情者更是津津乐道,林则徐啊,这个名字读过小学的无不知道,在我们的教科书里可谓闻人。 其实,林则徐见左宗棠,并非「 ”闻听”其大名,而是缘于陶澍。陶林二人关系不浅,左又是陶的亲家,陶在信中早已向林大人介绍过许多故事。左公拜见林大人,也是因为陶亲家的授意。林大人乐得给陶公一个面子,自然不惜美言。 那么,三个故事都聚焦在左宗棠的「 ”奇才”上,此时的左公到底露出过什么奇才来?我们谁都不知道。凭常识判断,无非是左宗棠的口才。至于诗文之才,我以为左公不如李鸿章。其他才能凭初识一面是难以判断的。 为了抬高故事中的人物,左宗棠也毫不吝惜对他见过的名人的抬举,如林则徐在左宗棠心目中被视为「 ”天人”。林则徐是不是「 ”天人”,懂历史的人都知道。 更关键的是,这些故事一般限于二人交往之间,外人之所以得知,无非是当事人的对外传播。于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反正都变成了故事。 因此,《清史稿》说得非常直白:「 ”(左公)喜为壮语惊众,名在公卿间。尝以诸葛亮自比,人目其狂也。胡林翼亟称之,谓横览九州,更无才出其右者。” 狂人历史上很多,左公无疑算是一个佼佼者。他自称「 ”今亮”,本身就深谙炒作学的一个原理,要想让人记住,就得给自己一个标签。就好像今天有人自我标榜为「 ”大师”一样。简单、好记、惊世! 至于胡林翼称赞左宗棠,更是平常不过。因为胡林翼是陶澍的女婿,再加上胡公很会做人。 还有一个经典段子,说的是长沙发生劣幕事件,左宗棠被人告发,受到追查,有个叫潘祖荫的向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说:「 ”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更是将左公抬到天上。 潘祖荫只是一个詹事,他的一道奏折果真如此管用吗?非也非也,左宗棠之所以被赦,完全得益于曾国藩、胡林翼、郭嵩焘等人的保救。 而潘祖荫的这句话或许是真的,也是为了保左宗棠而夸大,且未载于《清史稿》,倒是在民间广为流传,湖南人难道不尴尬吗?这将那么多湖南人置于何地?其所以流布者,无非是左公有意炒作。这与左公「 ”喜为壮语惊人”的秉性极为相得。因此,左宗棠后来完全抹杀曾国藩的救命之恩,即令时人感觉不公,为之抱不平。 左公擅长炒作,其手法其实很容易一眼看穿。什么湖南巡抚张亮基派人三顾茅庐;什么「 ”制军于军谋一切,专委之我;又各州县公事票启,皆我一手批答”等等话语,都出乎左公书信。好在几任湖南巡抚都还大度,否则这些话将一介地方大员置于何地?这不明摆着是举报巡抚尸位素餐吗? 左宗棠有才有谋不假,但他为人识人其实大有问题。他攀附贺长龄、陶澍、林则徐等人,固然能依托他们之大名成就自己的名气,但这些人对他事业并无什么帮助。相反,他瞧不起「 ”才具稍欠开展”的曾侍郎,才是他真正的伯乐、恩主。 曾国藩对此看得很清楚,晚年的他曾对幕僚赵烈文说:「 ”左季高喜出格恭维。凡人能屈体已甚者,多蒙不次之赏。此中素叵测而又善受人欺如此。”一语道破天机! 选摘自:《历史只露半边脸》作者:刘绪义,出版:九州出版社 历史只露半边脸 ¥45 购买 这是一部轻松解读历史的作品,所选文章均来自《南方都市报》历史评论专版。 本书主要围绕着一些广为人知的历史事件、文化史上一些熟悉的学术问题进行了重新考察与分析,提出了新的观点,纠正了历史的误读,还原了历史的真相。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15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刘备为什么要攻打刘璋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