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建立湘军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曾国藩为此有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曾国藩会用人、识人,这是他建立湘军并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原因。但是从湘军建立的整个过程中,还会发现一个重要的特点——高薪养将。不仅将领如此,士兵也是如此,这种待遇优厚的建军体制,也是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法宝。
吃皇粮、拿军饷,自古以来是士兵、将领上阵杀敌的根本前提之一。晚清时期绿营的衰败其主要根源就是军饷少,不足以养家糊口。曾国藩对此深有体会,因此在他创建湘军的时候,便将高薪制作为核心纲领。那么,湘军的待遇究竟优厚到什么程度呢?
比如说一个统领五百人的营官,他一个月固定的俸禄是五十两,更重要的是,每个月还能拿到一百五十两的公助银。这个公助银归自己支配,实际上一个营官一个月能拿到二百两。我们知道,清代的一个总督,一年的俸禄只有一百八十两左右,当然这不包括他的养廉银。
而七品知县一年的俸禄仅有四十五两,加上养廉银一千至三千两不等,这个数字刚好与湘军的一个普通营官不相上下。而要是相对于京官,湘军营官的收入则要超过他们数倍。
湘军中层管理人员营官每月薪水加办公费计二百两,是清代编制内官员的四五倍,这完全是贯彻了厚饷养将的精神。曾国藩说:不宽裕,不足以养廉耻。尤其对于那些海归人员,不论职务高低,待遇更优,比如容闳刚入湘军时,月薪就高达二百五十两之多。
一个营官一月就二百两,一年下来就是两千多两。可以想象,一个大将不只是带一个营,如果带十个营有多少收入?带二十个营又有多少收入?我们就拿湘军水师主将彭玉麟为例,看看他的收入到底如何。
彭玉麟是湘军水师第一大将,属于统领级的,仅次于曾国藩这一级。湘军最后把太平天国镇压下去后,彭玉麟一次性就领到了六十万两白银。不过彭玉麟其人向来不重视官品,对身外之物更是淡泊。他将这六十万两全部捐献了,而他在郡城东岸购买的小洋楼,名为“退省庵”,也是花了十几万两白银的。
王闿运曾说湘军统兵五百的中层营官,每年收入三千两,统万人的高层,岁入六万两,而且这还是在廉洁的情况下。晚清时期,将领克扣军饷十分严重,士兵没有战斗力,没有士气,又不服上级。曾国藩采取高薪养将,对这些管理者实行高待遇,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手段。
湘军中被认为最豪爽、最阔绰的恐怕就是曾国荃了。曾国荃有个特点,每次打了胜仗以后就会请假回老家湘乡买地盖房。而且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可以发现,曾国藩对这个弟弟花钱大手大脚,过于高调颇为不满。经常对他约法三章,要他不妄取分毫,不寄银回家,不多赠亲族,更不要在湘乡建造豪宅。
攻陷天京后,湘军对城内进行了一番洗劫,南京这个千年古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浩劫,长江之上来往的都是湘军将领装满财宝的船只,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内,湘乡人都流传着一句话:“到金陵发财去”。
曾国藩实行的高薪制度在很大程度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过同时带给他的烦恼也不少。因为湘军并非是国家经制兵,朝廷也没有多余的军饷拨付,一切靠地方和曾国藩自筹。可以说,军饷来源是曾国藩除了打仗以外最头疼的问题。
尽管高薪制可以避免腐败,但自攻陷天京后,湘军开始衰败,高层乃至士兵普遍有一种贪图享乐的情绪。这也是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后主动裁撤湘军的原因之一。
湘军的发家与崛起是和打击太平天国运动密不可分的。清朝的正规军是八旗军和绿营军,但是日益腐败,等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时候,八旗军和绿营军已经没有任何战斗力了。
当时的八旗军的将领和士兵,每天都是游手好闲,即使是部队检阅的时候也是找其他人代替,骑兵不会骑马,水勇不习水性。八旗军事堕落最快的部队,都是汉人充当的绿营军也很快的堕落,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以后,一路势如破竹,传统的八旗兵和绿营军完全抵挡不了太平天国。
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就下令地方都办团练,招募乡勇,这就是湘军和淮军的起源,也就是说,湘军和淮军一开始仅仅是地方的组织的乡勇团练,并不属于正规军,是一种临时性质的军队。但是,日渐在打击太平天国运动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种军队就成了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政治资本,清政府慈禧不得不仰仗他们,中国范和李鸿章等人的政治实力也才提升。
当时的清政府没有军想去发给湘军和淮军,但是,清政府颁布了一种制度,厘金制度。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它是一种商业税,但是是由地方自行征税,这种措施造成了地方的割据,地方督抚势力的壮大,但是在镇压太平天国之初,是为湘军筹措了军饷,它本身是一种商业税,就是地方政府去征收货物的过路税,一开始规定的税率是百分之一,但实际能高达百分之二十。
抛开其他不说,曾国藩在很多方面为中华复兴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无论是创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还是大力推行洋务运动,提倡向西方学习,都是在为国家的进步而努力。
然后就是这场屠杀,让曾国藩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政治家,甚至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了厚黑学学者们功大于过的典型人物。
乡土城
为什么会引起如此轰动的变化?曾国藩当年做了什么,或者说是什么导致了他的屠戮之路。
1864年南京失陷后,湘军进入南京,才真正展现了土匪的面目,其丑恶嘴脸暴露无遗。我很好奇曾国藩此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那些保家卫国,受过礼盒仁义教育的士兵,开始屠杀他们所守护的东西。据说湘军进城时,看见肉像饿狼。当他们看到人,他们杀了他们。当他们看到房子时,他们就放火。百姓钱财被掠夺,城中妇女被蹂躏。南京城变成了血流成河,到处都是尸体。
这场大屠杀是南京遭受的最大创伤。灾难过后,这座城市一棵树也没剩下。那一年,中国人口锐减一亿多。除了3000多万人死于饥荒和瘟疫,还有5000万普通人死于湘军的屠杀。想到不仅仅是东亚的小岛国为人民的大屠杀居功,令人痛心。我们好像开了先例,人家只是照搬。但是,对于这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曾国藩并没有给出过多的解释。他纵容这样的屠杀,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尤其是对华南首都遭受苦难的5000万人来说。晚清腐败政府为了延缓苟延残喘,打着抵御外敌入侵的光荣旗号屠杀本国人民。这样的官能是好的官员。
曾国藩杀了多少人?
腐朽的清政府为了荣耀背叛国家,剥削压迫人民,人民连自己的性命都顾不上。他们哪有多余的钱上缴国库,偿还你们清政府无能所欠的债务?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占领南京,改名天京,抗击清政府。
曾国藩的湘军
为了抵抗太平天国,曾国藩在家乡组织了一支小队伍——向君。表面上看,项是受过正规军队训练的,但实际上曾国藩背地里却干着坏事。当人们来抗议时,曾国藩抓住他,把他杀了。他甚至都没问。外号“曾剃度”是当地人对曾国藩的称呼,说他杀人如剃度,又快又狠。
1858年,湘军攻占九江,屠杀江西太平军士兵及家属2万余人。1862年,湘军攻占宁国府,入城后立即开始大屠杀。两个月后,城市内外都没有人掩埋尸体。
“曾经剃过”这个外号不是白叫的。曾国藩不仅杀了太平军,还把屠刀对准了老百姓。湘军攻入南京后,曾国藩屠杀了城中百姓。士兵挨家挨户搜查,见财就抢,见活人就杀。南京血流成河,尸体堵塞了秦淮河,染红了秦淮河。
湘军一进城,就放火烧城,所到之处皆焚。到了晚上,城内已经是一片火海,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更有无数人死在屠刀下。
至此,天京已成废墟,断壁残垣遍地,宛如一座空城。人不说家破人亡,来世一定要相见。
曾国藩的湘军
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在湖南创建湘军。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声势浩大,清政府地位岌岌可危,朝廷军队无法抵挡各地兴起的起义运动。
向君的老面孔
曾国藩把分散在湖南的军队统一起来,通过严格执行军法,制定追赶,把所有野战军训练成能保家卫国的正规军,与叛军作战。相比之下,太平天国的军队就显得有些业余了。满清政府虽然不信任曾国藩的湘军,但是也没有办法。如果它不支持曾国藩,清朝的政权就会落到老百姓手里。曾国藩和很多湘军将领都认识,大家都很欣赏曾的伟大才华,愿意跟随曾国藩,把军队越做越大,共同对抗不利于国家和平的势力。
用曾国藩的儒家伦理、尊卑思想来约束军队,让军队中的每一个将军都不会忘记自己的身份,一心报效国家。在曾国藩的领导下,军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功击退了太平天国的嚣张势力。湘军在执行任务时,保持了遵守军纪的优良品质。在战争开始之前,他们必须先调查地形,分析进攻的利弊,构筑防御工事以备不时之需。湘军很少主动进攻,每次都是敌不动。我没有动,我看着文字,看着感情。湘军的出现,使清朝的军事制度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此,这种平民自愿参军、军权掌握在领导组织将领手中的新局面,在未来抗击侵略者的战斗中发挥了指导作用。
1.每个营队都是由湖南老乡组成, 相互照应, 团结紧密
2.文人制军, 见识不凡, 行动有序
3.全部由老实勤恳的种田农民组成, 经过多次战斗后, 勇敢,血性,坦率,忠诚
4.曾国藩,左宗棠等湘军领袖都是中国近代最杰出的人物, 视野开阔, 战略战术得当.
5.赏罚分明,作战目的明确,士气高
6.曾国藩建立了中国第一家机器厂,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兵器精良,战斗力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15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