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弘光政权有数十万军队,不到一年就土崩瓦解了

以史为鉴 2023-07-04 00:47:22

弘光政权有数十万军队,不到一年就土崩瓦解了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李自成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1644年的中国,处于风云变幻的乱世。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煤山自缢;山海关外地动山摇,清军从容入关;南方诸省趁着清军与农民军大战之际,建立弘光政权。以当时的局势而言,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三方势力中,李自成的农民军率先被淘汰出局。但对于清军来说局势也并不乐观,虽然他们占领了北京,但并未统一全国。一些既极端仇视李自成,又反对清朝入主中原的大批原明文官武将及逃避战乱的人民纷纷云集江南,他们中一些有势力的人物,经过反复酝酿和明争暗斗,首先把福王朱由崧扶上了帝位。当年继续称崇祯十七年,改明年为弘光元年。

从实力对比来看,弘光政权明显强于清军。军事方面,拥有数十万带甲兵士,这个数字是清军的数倍;经济方面,南明拥有全国的财赋中心,足可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人心方面,江南官宦、士绅、百姓鼎力支持南明朝廷,誓死捍卫中华正统。

可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南明朝廷不到一年时间便灭亡了,这又是为何呢?

先来看一看当时的情况

不可否认,南明弘光政权的建立,有一定的物质基础。那时北方战乱严重,江南初安,文武备位,有数十万军队,可直接调动的就有十余万。特别是其矛盾还未暴露时,也是人心所向。

1644年四月三十日,李自成率部仓皇西撤。五月初二日,多尔衮率清军进入北京。由于李自成在北京城的所作所为大失民望,而清军多次入关肆意抢劫的暴行犹在眼前,在中国最高统治权两度更迭的历史关头,无论是原明朝的文武官员,还是广大民众,都把中国的希望转到了江南。

在我国历史上,一旦出现少数民族起兵灭亡中央政权的情况,北方官僚地主阶级往往渡过长江,与江南地主阶级联合起来重建政权,形成南北对峙的政治格局。五胡十六国的东晋,南北朝的宋、齐、梁、陈,金元时期的南宋,都相继在南方建立过政权。

明朝的情况又更为特殊,又或是说更为得天独厚。明成祖迁都北京时,南京仍然保留了各个机构,俨然就是一个事实上的政权,唯独缺少的就是一个皇帝。这些条件表明,明朝首都北京失陷和崇祯帝自缢之后,南京就成为重建明政权的最佳地方。

实际上,早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就有一些明朝官员把南京看做是复辟的希望所在,想办法逃到南京。清军入北京城后,多尔衮对明朝官员广为招徕,实行一律录用的办法,但即便是这样,也不能阻止明朝官员南下的趋势。

事实证明,大清与大顺两个政权交替之时,河南、山东以及江苏、安徽江北地区的原明官员和地主武装,纷纷起兵驱逐大顺势力后,把安身立命的希望寄托在刚刚建立的弘光政权身上,而非入关的清军。

在众多支持南明政权的官宦、地主阶级中,河南巡抚陈潜夫的话最具代表性,他亲自跑到南京向弘光帝建言:

“中兴在进取,王业不偏安,山东、河南地,尺寸不可弃。其间豪杰结寨自固,大者数万,小亦千人,莫不引领以待官军。今四镇之兵部下数十万人,而齐、鲁、汴、豫尚皆安堵。城分命藩镇,一军出颍、寿,一军出淮、徐,马首北向,使天下知朝廷有不忘中原之心,则人心思奋。更颁爵赏鼓舞,计远近,画城堡,俾以自守……上之则恢复可望,下之则江、淮永安,此今日至计也。”

陈潜夫这番话说的言真意切,可惜,弘光帝一句也没听进去。

如果说,北方的明朝官僚地主阶级迫于形势,曾一度投靠大顺政权的话,那么江南的地主阶级则以远离斗争旋涡,而从外表上看似乎采取坚决与大顺政权为敌的态度。

以史可法为首的南明明朝官员曾于四月初一誓师勤王,兵至浦口,先后起兵的还有:在籍兵部侍郎徐入龙,主事雷縯祚,浙江台绍兴道傅云龙,台州知州关继缙,通判杨体元,知县宋腾熊等,他们各发檄文,显示了与农民军势不两立的决心。

再来看看福王朱由崧其人

四月十四日,北京皇宫中的太监逃到南京,证实了崇祯帝确系自殉社稷,在南京的明朝官员惊惶之余,一致认为另立新君势在必行。时在北方的明朝藩王潞王、周王、鲁王、福王都避难来到淮安。史可法、张煌言等官员聚集在高弘图家中商议,提出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淓较其他诸王更为合适,但两人又都不够理想。

潞王为明神宗侄儿,血缘关系稍疏,福王朱由崧为明神宗亲孙,但在藩不忠不孝,恐难以服天下人心。因此,此次议论无结果,不欢而散。

不久,史可法赴浦口督师,前侍郎钱谦益、兵部侍郎吕大器等东林党人因与福王朱由崧的父亲朱常洵交恶,担心若立朱由崧为帝,将来必受报复,故从其党派私利出发,反对立福王。

但实际情况是,拥立福王的人数占优。淮安巡抚路振飞说:立贤则乱,立亲则一,现在惟有福王。他的主张颇具代表性。因为自西周以来,汉族统治阶级在选择国君继承人时,始终坚持以血缘远近为标准的宗法制度,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

此外,凤阳总督马士英认为朱由崧昏庸可利用,他勾结驻扎在江北的明将黄得功、刘泽清、高杰、刘良佐以武力护送福王即位,趁机把持朝政。

但就当时的形势而言,福王确实是合适的人选。虽然弘光政权短命而亡国后,曾一度出现应立潞王的舆论,实际上潞王和福王是半斤对八两。潞王在杭州时,常命太监为他搜求古玩,指甲长达六七寸,还用竹筒加以保护,其人由此可知。所以大理寺少卿沈因培就此说:假使立潞王,而以钱谦益为相,其结果与福王、马士英没什么区别。

五月初三日,福王颁布了监国诏书,内容写得很有文采,行文对仗工整。此外,诏书中还列举了当时“所有应行事宜”30项。同一天,福王还颁布了哀悼崇祯帝的诏书,要求明朝官员军民于诏书到日,在本地哭临三日,以尽哀思。五月十五日,福王再次诏告天下,宣布即帝位于南京,以明年(1645年)为弘光元年,与民更始,大赦天下。

弘光政权的建立,使北方地区上自明朝官员,下至普通民众看到了国家统一的一线曙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弘光帝根本不想恢复中原,而是打定主意偏安江南。他不仅未能利用可乘之机收复唾手可得的山东、河南地区,而且连长江天堑都轻易失守了。不到一年工夫,以他为首的小朝廷就土崩瓦解了。

尽管历史不能假设,但适当地推测一下也无妨。假如弘光帝是个有为之君,而马士英、钱谦益等人又都齐心协力,那么统一全国将清军赶出关外是大概率事件。无奈,江山社稷所托非人,想让弘光帝这么一个不成器的人来力挽狂澜,显然是难为他了。

南明政权为何短短18年就覆灭?都是这些原因导致的(上)

南明政权(1644年-1662年),历时18年,是大明王朝崇祯政权灭亡后,在南方建立的的朱氏政权的统称。大明王朝一直都是「 ”天子守国门”,都城在北京,这大家都知道,但是大明王朝在南京也有一套完整的行政制度,包括完整的六部及其他各个机构,相当于备胎,平时不起作用,但是到了这国家存亡的时候,作用就凸显出来了。下面咱们就从1644大明王朝北京被李自成攻破说起。 南明1644年版图 南明政权的建立 1644年大明朝首都北京被闯王李自成攻破,崇祯帝上吊煤山,本来大明王朝到此就算寿终正寝了,但是历史偏偏是充满戏剧性的。在 *** 覆灭后,南京这个「 ”备胎”立刻就转正了,并且积极拥护大明皇族,可是到底拥护谁是正统呢?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想拥立万历皇帝侄子潞王朱常淓。也有拥护扬州的福王朱由崧为帝的,福王相当于崇祯帝的堂兄弟,太子的堂叔,而且是万历帝的儿子,地位也很尊贵。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是福王位居扬州,距离南明政权中心极近。当时谁都想自己亲自拥护一个新帝,然后就可以有这个拥立之功了。最后由手握重兵的凤阳总督马士英为首拥立福王称帝,是为弘光帝,国号依旧是大明,后来史学家为与原来大明进行区分,对这个政权称为南明或者后明。南明总共经历了弘光政权,鲁王监国,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政权,下面咱们逐一进行介绍分析。先说说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希望光复大明的弘光政权。 闯王李自成像 南明政权为何只存在短短18年? 相对于历史上的那些偏安一隅的南北朝来讲,南明仅仅只存在了18年,而且这十八年里面最有希望,也是实力最强的弘光政权仅仅存在了一年便覆灭了,这确实值得深思。要知道南直隶,也就是南京有一套完整的政权制度,而且弘光政权还拥有江淮四十万的军队,这可是倍于清军的,只要领导人皇帝确定了,这个国家机制是可以马上正常运转的,可偏偏运转这个机器的人都个个不是省油的灯。党争内斗腐败都让这个刚刚诞生的政权遇上了。下面具体的说弘光政权覆灭的几点原因。 阮大铖和东林党的党争。马士英凭借这拥立之功坐上了内阁首辅的位子,因以前阮大铖对马士英有知遇之恩,马士英在上台后自然是大力提拔阮大铖。阮大铖是阉党一派,与东林党势如水火,阮大铖极力打压东林党一派,无数人被牵连入狱,两方争斗激烈,削弱国力,给予清廷可乘之机。再加上当时为拥立哪个宗族做皇帝,各个派系早已经撕破脸皮,都为了能有拥立之功,好享受日后位高权重荣华富贵的生活,文官系统的混乱导致的后果自然不言而喻,最后阮大铖在扬州城破被俘,最后死在清军之中。 将领之间相互猜忌倾轧。当时江北四镇佣兵数十万之众,江北四杰之一的高杰(闯王部下)投靠明朝一路升至总兵,闯王南下时他一路南逃,在山东境内还不忘黑自己旧主李闯王一把,大顺军抢粮,后来竟被马士英看重镇守徐州。这种人也被重用,南明真的是没人了?驻守寿州的刘良佐是明朝官军,马士英让他率军入驻南京,但是他沿途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沿途城镇都驻兵把守,就是为了防他,他居然还派兵进攻,简直把官军的脸都丢尽了。要是这样也就算了,关键是自己人还互相猜忌倾轧。驻守武昌的左良玉竟然以「 ”清君侧”为名南下争夺南明政权,自己人打自己人。导致的结果就是马士英调集江北四镇军队防御左良玉部队,江北防线空虚,后来清军乘虚而入。说起将领,江北四镇中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黄得功,镇守真州的黄得功虽然为人粗柄,但是他的军队纪律严明,深受百姓爱戴。 派系各自为重,督师史可法无法调兵。江北四镇徒有几十万大军,但都是各自为政,史可法虽然是当时扬州的督师,名义上拥有最高指挥权,但是却无法调动四镇的一兵一卒。以至于清军一个月之内就接连攻破徐州渡过淮河,兵临扬州城下。各个派系无不隔岸观火,生怕自己的部队有所损耗。1645年四月,史可法固守扬州时,清军多铎对其劝降,史可法不为所动,四月25日扬州城破军民皆被杀戮,史可法英勇就义,史称扬州十日。五月清军进驻扬州,弘光政权官员纷纷投降出城迎接。黄得功率军护卫福王出逃,本来应该协同作战的刘良佐投降了而且还劝降福王和黄得功,最后黄得功护主途中身中数箭杀身成仁,福王也被俘虏,据说被扒光衣服煮了吃了。 扬州城破 至此,南明的弘光政权就此覆灭,存在仅仅一年,就这还没完,刘良佐带领清军南下,遇到江阴阻击,1645年6月,就在弘光政权覆灭近一个月后,江阴全城十七万人死于抗清。如果没有那么多汉奸,如果没有党争,大家都能团结一致抵抗外辱,那南明肯定不会覆亡,至少可以像南宋一样偏安百年吧,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弘光一朝的覆灭,究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外敌有多么强大,而在于弘光朝自身内部的问题,内因是根本原因,不是天灾,而是人祸啊,好好的一把好牌就给打的稀烂,真是让人扼腕叹息。南明弘光朝覆灭今天就先讲到这儿,下一章咱们讲讲南明弘光朝覆灭之后的那些政权,欢迎观看。 如果喜欢就请关注点赞吧----阔论

南明时江南还有那么多军队为啥这么快就垮了呢?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打败北京,崇祯帝在煤山上吊头,明在北方的统治大体崩溃了。

之后,李自成与吴三桂发生冲突,吴三桂率领清兵进入关卡,八旗兵和吴三桂的军队和李自成军向北卷时,逃到南方的明代宗室和一部分文武大臣把二代福王朱由锭在南京集合到一个小朝廷。这个小朝廷是南明的第一个政权,弘光政权。

按理说,有朝廷,也有皇帝。拥护明朝的部队也有几十万人。南京小朝廷此时利用北方空虚,北切中原,恢复失地了吗?

不是北伐中原,什么都不做,可以巩固统治的基础,休养。

但是,朝廷里有皇帝。内斗是明代大臣的传统技能。

又开始了莫名其妙的事情。

首先,东林党和弘光帝互相看着对方很不愉快。因为当时东林党是弘光帝的父亲,也就是老福王的朱常洵继承了大统。弘光帝对东林党人抱有反感,东林党人也害怕他带着私怨泄愤。因此,朝廷内部鸡毛在斗争。激烈拧了的时候,也有因为朱由不适合接班人这样的理由,自发地让他退位的人。

第二,马士英等人拥立朱由。所以东林党和马士英派也互相争夺。

第三,李自成被清军赶到湖北,无法镇守武昌的左良玉。弘光朝廷的人当然不允许狩猎桃。集合镇守江北的几十万大军迎击。结果,左良玉来到九江的时候,突然莫名其妙。

他的儿子左梦庚在铜陵被南明军黄得功部打败,不得不回到九江。之后清军的多德部杀到了九江,左梦庚无法进退,带着二十万大军直接投降清军。

当时,清军渡淮河,已杀到扬州城下。左梦庚在九江投降了。另外,原本驻扎在江北的明军的西调再加上朝廷内的内斗无法停止。所以,时局很明显。南京不只是空城,腹背也会遇到敌人。

最后,南京沦陷,群臣降服,弘光帝逃出南京城,没跑到很远,又被逮捕。创立才一年的弘光小朝廷就这样消失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14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