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清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在古代多少人想巴结皇帝,更何况是皇帝请吃饭,想必很多人都拒绝不了,但清朝的大臣们偏偏很害怕皇帝请自己吃饭,这是为什么呢?所谓清朝皇帝请吃饭传统点讲叫做赐宴,属于惯例性宴席,其分别有:冬至宴、皇婚宴、定鼎宴、元日宴,中秋宴、万寿宴等一系列大规模又隆重的皇家宴席。
首先清朝元日宴定于农历的大年初一举办,创始人是皇太极,沿袭到雍正帝就改为元旦宴。该宴席对服饰、阶层人员以及传统礼仪都很注重,有一定的规章制度要遵守。整个清朝从开创到毁灭,几乎每年皇帝们都需要定时举办“元旦宴”,唯独康熙帝因其他缘故破裂取消过一次。可见其节日之隆重,传统习俗之深。
清朝皇帝除了过春节要举办“元旦宴”之外,在每一年冬季来临,过冬至节当天也要办个“冬至宴”,该节日是顺治皇帝发明的,可能在庆祝入冬丰收等,目的不太清晰。后来不知为何冬至宴就不再每年都按时举办了,只是时隔几年才办一次而已。除了过隆重节日皇帝要设宴请百官参加,另外每逢皇亲国戚过大寿也要办寿宴,而皇帝的大寿则叫做“万寿宴”意喻万寿无疆。
万寿宴乃清内廷的大型宴席之一,规模要比上述节日要大要隆重,仿佛是管它什么民间节日,皇帝老儿过生日才最大。据说在1894年的晚清时期,权后慈禧给自己举办60大寿,那大派头可是举世曙目的,整一场万寿宴办完,所花费的资金约近1200万银两,该消费金额超越任何一个历代清帝的寿宴消费,属于清史记载中最贵的一场“万寿宴”。
皇帝过60岁要办大寿,与民同庆。然而另外一个“千叟宴”才是真正的与民同乐。该宴席是康熙帝发明的慈善宴会,目的就是专门从全国各地邀请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参加,故名为千叟宴。根据野史讲法,其实康熙这个千叟宴根本凑不足1000个老人来吃。最终还是乾隆皇帝厉害,他办的千叟宴总共来了五千个65岁以上的老人,虽然老人家吃不了那么多美味佳肴,但是场面十分热闹温馨,正能量爆棚。
皇婚宴,指的就是皇帝结婚的大型婚宴。三百年清朝兴衰,只有4个皇帝于紫禁城中办过皇宴,他们按顺序排列先是:顺治帝、康熙、同治帝以及光绪皇帝。此婚宴极其奢华隆重,皇宫处处张灯结彩,一片大红,宫女太监皆赐予大鱼大肉,其乐融融。乃清朝皇室的最大喜事宴席。
除了以上讲到的清朝宴席,还有很多其他赐宴比如皇上登基宴,上元宴、端午宴、中秋宴席重阳宴,公主出嫁阿哥结婚以及皇后生日等皇帝都要按惯例请百官吃饭。此时,御膳房的御厨们就会在乾清宫等宫殿举行宴席,其又设有九卿六部、满汉大臣跟诸多藩使节等席位。清朝皇上们有时候如果想表达自己的厚爱与慈祥也会搞一些小宴席,像殿试传胪宴又称“恩荣宴”,是皇帝专门为科举考试后获得进士的学员举办的宴会。凡有将军打胜仗回来,又免不了吃一顿“凯旋宴”。
诸如此类等等,使得百官们来吃皇帝的饭都吃怕,虽然一群官员聚在一起吃吃喝喝,聊聊笑笑笼络了感情。但恐怖的是皇帝请宴规矩繁杂,礼仪特多,让官员们一点都不敢掉以轻心,万一弄不好就会得罪皇帝,最终可能换来的就是丢官失命的下场。所以百官们怕皇帝赐饭,就是因为这些原因。
晚清时期西方列强用现代化的武器打开了国门,让清政府见识到了西方洋人的厉害。很多清朝官员自此谈洋色变,见到洋人都低一头,怕他们不满意告到高层那里,自己丢官丧命。洋人在官员面前耀武扬威,因为他们知道清朝官员怕得罪他们丢官,但是面对老百姓可不敢这么做,他们怕老百姓聚集起来伤害他们。
一、晚清时期和各国列强的战争,让清朝官员看到了差距,因此惧怕洋人。
晚清名臣李鸿章曾经带头和洋人签署了不平等条约,给各国赔付了大量的银子。清朝政府面对洋人再也无法强硬起来,清朝官员看见洋人自觉低人一等,洋人因此看出了清朝官员的软弱,面对他们的时候耀武扬威,一言不合就要开战。二、百姓曾经不止一次发起暴动,让洋人生命受到威胁。
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三元里的民众曾经自发组织起来,抗击外国侵略者,让他们感受到中国老百姓的威胁。还有各地零零散散的杀洋人事件,都让他们觉得清朝官员是好欺负的,但是中国老百姓是不好欺负的。
三、清朝政府太过腐败,政府官员只知道赚银子。
晚清小说《官场现形记》里面写了制台见洋人的片段,一个封疆大吏掌握两省财政大权,见到一个洋人竟然腿打哆嗦,回来后冒一身汗,这是怕洋人怕到了骨头里面,怕洋人发照会给朝廷,朝廷会一怒之下让他丢官,这样他就不能继续享福了。这只是晚清官员的一个缩影。
晚清政府的软弱让官员感觉到了大厦将倾的威胁,他们不顾及自己的尊严,面对洋人的时候卑躬屈膝,希望对方能够满意。老百姓苦不堪言,他们面对洋人忍无可忍会爆发出自己的力量,让洋人看到老百姓潜伏的力量,让他们面对百姓的时候不敢小觑。
古人遵从天意,讲究顺天应人。无论成败与否,都会将责任推给上天。当年项羽逃到乌江,便直呼"天要亡我"。皇帝登基为帝时,也会称自己"顺应天道",乃天子,以此让百姓沉浮。我们经常在古装剧中看到皇帝举行祭天大典,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在特定的祭坛上摆上酒肉,请上天享用。其中最常见的荤菜便是猪肉,各个部位都能当作祭品。用来祭祀的熟猪肉,便被称为""。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路诸侯想要称王,得到周天子的同意之后,便会举行称王大典。胙肉也被"文武胙肉"用周礼"献给"苍天。为何叫做"文武胙肉"呢?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寓意"文成武德";另一种是说希望得到周文王和周武王的保佑。
当时的祭祀胙肉,在大典结束后也就无人问津,毕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大都会被野狗所食,穷苦百姓也很少会去偏僻的祭祀之地偷吃胙肉,谁敢偷吃"上天的食物"呢?
然而到了清朝,朝廷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便是祭祀用的胙肉,要分给嫔妃和文武百官食用。或许你会觉得,皇帝赏赐官员食物,他们肯定会跪地谢恩,并带回家中享用。实则不然,很多官员出宫之后,都会将胙肉偷偷扔掉。
为何官员要做出如此"忤逆"的行为呢?难道是担心胙肉有毒?还是不喜欢吃猪肉?事实上只是因为胙肉的口味太"奇特"。如果有官员能够"对话",他们会说:"这不是人吃的食物!"
其实胙肉和熟猪肉不同,在煮的时候不会加入任何调料,也不会煮至十分熟。皇帝也只是按照流程做事,将猪肉煮到七八分熟便可。试想一下,没有任何味道的七分熟猪肉,上面可能还带有猪毛,强行品尝是何种滋味?
如果被分到"全肥"的胙肉,想必官员也无从下口。半生不熟的油腻猪肉,即便吃进肚中,回到家可能也会催吐,简直是"黑暗料理"。
据说乾隆在位时,有次举行祭祀大典,煮时同样是七分熟。大典结束后,便将胙肉分给了文武百官,并请他们一同享用。如此难吃的"美食",谁能下得去口?很多官员只能勉强应付几口,等到出宫时再将其扔掉。
在皇帝面前吃着难以下咽的猪肉,还要强颜欢笑,跪拜谢恩,也难为了文武百官。如果当时有人出现了呕吐,是否会被革职呢?毕竟这是对苍天和皇帝的大不敬。不知道当时的和珅与纪晓岚,能否将全部下咽呢?
其实官员扔掉肉,还有一个原因便是肉的意义。胙肉是帝王献给上天的食物,祭祀结束后,肉的"灵气"已经被上天所吸收。自己再吃,无异于吃上天留下的"剩菜"。很多心高气傲的官员,自然不会吃"残剩之食",出宫之后便将其扔掉。
其实他们也可以将胙肉带回家中,再次蒸煮一番,配上各种美味调料。毕竟是皇帝的赏赐,不"废物利用"岂不是可惜。当然了,不愁吃喝的官员吃惯了山参海味,又怎会在意这一块"半生猪肉"呢?
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祭祀虽然是祭天,但我们很容易将其和鬼神亡灵相联系。换句话说,便是"阴间食物",平常人吃了自然不吉利。就好似别人扫墓时留下的水果和熟食,无论是谁,都"不敢"擅自食用。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象征着团圆的寓意。所以在这一天,帝王会举办宴会宴请大臣们,同时会赏赐一些月饼和银两等作为过节赏赐品。而对于那些不在京城的地方官员们,朝廷也会提前把这些赏赐分发给到地方官员。当然,赏赐的这些过节福利也是根据官员的级别有所不同。
在古代的皇宫里,每逢佳节免不了要进行祭拜,但是祭拜不是所有官员都可以参加的,而是只有官职到一定级别,或者是属于皇室成员身份的官员才有资格参加。祭拜活动结束后,帝王就会宴请在京城的官员参加中秋宴会。一是有君臣是一家的含义,二是借此机会和君臣之间可以除了政事外,找个机会聊聊家常拉近关系。但是宴会一般不会延续很长时间,因为需要让官员回去和家人团聚。
帝王赏赐给官员们的赏赐中,不管有哪些名贵的东西,但是其中最有意义的必须是月饼。从唐代开始帝王还会在中秋宴会上进行分食月饼,借用月饼的寓意传递出帝王对官员和官员家人们一种祝福。官员在宴会结束后会把这个月饼带回家,等于把帝王的祝福带回和家人一起分享。同样没有参加宴会的官员,赏赐中的月饼也是会和家人分享,表示对帝王祝福的感恩。
朝廷除了会帮帝王准备给官员们的赏赐外,也会在民间组织一些赏月的活动,便于官员们和老百姓们娱乐。在古代,传统文化的呈现非常重视,在这种有特别意义的节日,会有很多传统礼仪。所以说不仅皇宫有祭拜典礼,其实民间也有,祭拜信仰里的神明,把自己对生活的期望通过祭拜神明求得心理寄托。同时祭拜过世的祖先,表达对亲人的怀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13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辛毗是什么人他跟诸葛亮相比谁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