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朱元璋为何会纵容胡惟庸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提起明初大案,人们首先会想到胡惟庸案。胡惟庸作为朱元璋时代的丞相,最后因为擅自专权,阴谋叛乱,被朱元璋诛灭了全族,此案前后牵连的官员人数多达一万多人。胡党案可以说是把明王朝的文臣武将们,几乎一网打尽。
这还不算完,在胡惟庸案爆发一个月以后,朱元璋正式取消了丞相制度,并且规定了后世子孙也不得再立丞相。也因此,胡惟庸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同时,我们知道朱元璋是为权力欲望极重的皇帝,他又如何能容忍胡惟庸擅自专权怎么多年的呢?
朱元璋剧照
很多人说,朱元璋之所以没出来制止胡的专权,是因为他不知道。这样你也太小看朱元璋了。关于朱元璋培养的锦衣卫们,他们就像现如今的互联网一样,让朱元璋足不出户就可以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在笔者看来,朱元璋之所以没有在胡惟庸一开始骄横之时,就对他进行严厉打击,是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不为小利,必有大谋。”朱元璋要想捏死一个胡惟庸,简直是易如反掌。但朱元璋迟迟未动手的原因,是他背后的庞然大物。这个庞然大物就是丞相制度。其实朱元璋老早之前就有废丞相的意思,只不过他知道丞相在百官心目中的地位,要想剔除他,必须要有十足充分的理由。
当年朱元璋在没有选择让胡惟庸当丞相之前,曾经和刘伯温有过一段谈话。谈话的内容是想让刘伯温给他推荐几个丞相的合适人选。这个刘伯温也是个“滑头”,支吾半天不肯给个准确答案。这个时候的聊天模式开始转换成我问你答的模式。
上来朱元璋就问刘伯温,你觉得杨宪做丞相怎么样?这时刘伯温说杨宪此人心胸狭隘,不适合做丞相人选。接着朱元璋又问,那汪广洋怎么样?这时刘伯温说,此人的气量还不如杨宪。最后朱元璋又问道,那胡惟庸呢?刘伯温这个时候说,胡惟庸是匹烈马,需要小心驾驭,不然很可能会翻车。
杨宪剧照
和刘伯温谈完这段话以后,朱元璋并没有听取刘伯温的意见。反而将这些人前后都立为丞相。但这三人最后都没有落得个好结果,纷纷被杀。
其实朱元璋不是不知道这些人的毛病,他要的就是他们犯错,这样就可以向天下人证明,丞相制度的的不靠谱,到时他就可以理所应当的废除丞相制度。从胡惟庸案发一个月以后,朱元璋就果断撤销了丞相制度来看,没有长久的预谋是不可能的。
刘伯温
其二,通过胡惟庸等人,让他知道朝廷的党派人员有哪些?前面我们说了,皇权至上的年代,皇帝可以轻易杀掉任何一名官员。就像一个筷子,可以很轻松地折断。但要是一下子折断一把筷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团结起来的官员就是一把筷子,皇权再强大,也不能战胜他们。
朱元璋虽然做事毒辣,是那种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人,他宁可错杀一万,不可放过一个。但是满朝官员又不可能都杀尽,怎么才能准确无误的找出哪些是是忠于他的官员;哪些是谋逆的人?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让他们自己露出马脚,到时直接全部杀掉和胡关系贴近的人。所以朱皇帝一直隐忍着不爆发,是他想看到底哪些官员是胡的同党,他忍得越久,查出的同党就越多,回报也就越大。
统领百官的胡惟庸
其三,打击淮西集团。明朝初年,一帮当初跟朱元璋打江山的人,因为都和朱元璋是老乡,同生活在淮河以西的地带,所以被称为淮西子弟。同皇帝是老乡且功劳巨大,所以建国后不久,淮西子弟们开始骄横跋扈,目无王法。最为可怕的是,这帮武将竟然和李善长,胡惟庸等文人搅和在一块了。
自古皇帝,不怕文臣,不怕武将。就怕文臣武将纠结在一起。他们往往就像化学试剂一样,一开始很普通的两个原料,一旦交织在一起,将会迸发出巨大的威力。在胡惟庸接替李善长成为淮西子弟的新首领以后,朱元璋必须通过胡惟庸来收集淮西子弟们的罪证。
胡惟庸与淮西将领一起饮酒
让他们膨胀,在关键时刻一并将他们拔出。历史也证明了如此,从胡惟庸开始,李善长、蓝玉等一批批淮西子弟,都会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死去。
看完了这三点原因,我们才能知道权利欲望极重的胡惟庸,为何会纵容胡惟庸擅自专权怎么多年,那是因为他的背后有太多朱元璋让他膨胀的理由。为了大明江山的安稳,他朱元璋暂时受点委屈,隐忍下,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所谓的忍胡惟庸七年,其实是朱元璋故意让饵,让胡惟庸的势力成长起来,等到胡惟庸足够膨胀之时,朱元璋便可以将胡惟庸一党全部诛杀,并借此时机顺理成章的推翻已经传承千年的丞相制度。如此一来,偌大的大明王朝,将不必再受世代丞相的管辖,而成为完完整整的属于朱元璋一个人的王朝天下。至于胡惟庸是否真的要谋反一事,想来应当是假的。毕竟胡惟庸势力虽大,可他主要干的都是些拉帮结派,贪污受贿的勾当,像叛国谋反这种株连九族的大罪,胡惟庸是万万不敢沾染的。所以,有很大可能,这只是朱元璋为了能够彻底取消丞相制度而特意给胡惟庸所犯错事上加的额外筹码。
七年之前,胡惟庸只是一个唯唯诺诺,做事平庸的无名小官。此时的朱元璋正是看中了胡惟庸人傻好控制的特点,才特意抬高吹捧他做了明朝的丞相。丞相这个位置,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中权力官位之大,换做任何一个稍微有点政治头脑的人来做,都很有可能会在将来对朱元璋产生一些潜在的威胁。
而好不容易才将大明江山打下来的朱元璋,又怎么会舍得放任他人来强抢掠夺自己的劳动成果。因此,在经历了像李善长这样聪明隐忍的前任丞相对自己的威胁之后,朱元璋特地找了胡惟庸这个一看就成不了大事的人来担当如此重任。
朱元璋在这七年里,非但没有处处忍受着胡惟庸的胡作非为,甚至他自身还特别希望胡惟庸行事作风能再毫无顾忌一点。如此他才好在处理胡惟庸的时候,可以义正言辞的提出关于去除丞相制度的这个观点。毕竟光是杀一个胡惟庸,未来大明朝还会迎来数个新的丞相。朱元璋要的,从来都是去除丞相这四个字,而非杀死胡惟庸这么简单。所以,七年算什么,就是再让朱元璋等上十年,只要能名正言顺将丞相制度去除,那么他都是愿意的。
明朝的胡惟庸既是中国最后一任丞相,也是毒死传说中作烧饼歌“刘伯温”的人。更是和蓝玉并列,成为了朱元璋清除骄横不逊的大臣之一,明史称为“胡惟庸案”
胡惟庸剧照
胡惟庸,出生年代不详,属于元末明初时候人物,朱元璋刚发迹的时候,他就投奔了当时不算太强大的朱元璋,为何他不去投张士诚或者陈友谅呢,其实因为和他的籍贯有关,他是安徽人,是朱元璋的老乡,当然朱元璋的许多班底人物多少和淮西人有关,所以胡惟庸首选肯定是投同乡人的朱元璋。
在龙凤元年,年轻的胡惟庸正式在历史上登场,而这时的朱元璋只是和洲的老大而已,他的上面还有一个名义上的统领,就是韩林儿(龙凤是韩林儿的年号,合计12年时间)。
而此时因为是老乡的关系或者当时胡惟庸真有点水平,朱元璋就留了他做自己的元帅府奏差,胡惟庸得以跟随在朱元璋身边,没多久便是跟着朱元璋一路升迁,他的官职也来越大,管理的范围也由,知县,---通判-----佥事-----太常寺少卿----中书省参知政事。
短短的十多年,他完成了人生由低到高的跨越,最后成为了明朝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左丞相,这也是明朝最高的文官职位了。
为何朱元璋那么欣赏胡惟庸,一路提拔他呢?胡惟庸能够短短几十年,由一个幕僚走到丞相的位置,兵器力压众多开国功臣,成功成为朱元璋最信任的人,和他的努力工作和刚开始非常听话,还有工作认真有关。历史记载,胡惟庸也自觉奋进,曾以遇事小心谨慎博得明太祖欢心。
但是通常人成功了以后,就会出现一个毛病就是找不到北,忘记了自己的定位和为何能够成功,而胡惟庸最后的被灭族,并且牵连那么多人,也和他后期的桀骜不驯有关。
但是他和蓝玉不同,蓝玉更多的事因为太子朱标的去世,导致朱元璋要铲除这些尾大不掉的功臣武将而被迫做的手段,而胡惟庸反而真的就是自己过于嚣张最后引来了朱元璋的猜忌和不快,并且最后还发现了他图谋不轨的证据,朱元璋采用了雷霆首都案,这一次直接将淮西的功臣体系清理了一次,可以说胡惟庸是直接削弱了淮西派系影响力的最重要人物。
胡惟庸做了什么让朱元璋如此暴跳如雷呢?首先:收受贿赂,这一条是朱元璋最忌讳的一条之一,因为朱元璋作为一个穷人孩子,自己做了皇帝,都非常的节省,所以对大臣是看得很严的,在明一代打击贪官是没有停止过的,这也是明朝初期,国力能够快速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胡惟庸的倒行逆施,肯定朱元璋知道,不过朱元璋并未做出处理,真到了胡惟庸被人说图谋不轨,而证据确凿时,才用这些来为原因,让胡惟庸一举不能翻身。
其次:结党营私,这也是胡惟庸能够嚣张的原因之一,因为胡惟庸的把握了朝政大权,导致了许多人投靠他,他自己也收集和收编和很多忠于自己的人,势力渐渐大的可以只手遮天,导致有时候连朱元璋都被蒙蔽,当然朱元璋还是相对对他信任,不过后来的几件事,朱元璋改变了看法,最后导致了胡惟庸的倒台
其三:得罪功臣,胡惟庸得罪的功臣,不可为不多,朱棣的岳父徐达,私自说过他,他还去打算害徐达,而著名的军师,刘伯温据说就是被他毒死的,就连李善长他都没放过,想想这些人物,都曾是跟着朱元璋出生入死过的人物,胡惟庸如果不是做得太过分,其实朱元璋也不会对他如何的。
而胡惟庸最重要的就是对外勾结了北元,对内有私自养了许多的私兵和军士,并且因为后来他的儿子刚好出事,让朱元璋知道了他家做错了,对胡惟庸进行了责备,担忧不已的胡惟庸打算动手时,被人告密,最后引发了胡惟庸案
可以说其一生,少时兢兢业业,但是功成名就后有点飘飘然,到了后期i更是傲的不得了,最后应了易经的一句,亢龙有悔,伴君如半虎,不懂藏拙的人,最后也是落得满门抄斩,身首异处,这也是他留给我们和历史的一个教训。
1355年,年轻的胡惟庸在和州投奔了朱元璋,此时朱元璋和胡惟庸两人都不会想到,多年之后,胡惟庸位极人臣,朱元璋则大开杀戒。
从古至今,一个人有了地位和权力之后,通常就会变得发扬跋扈起来,往往就是在他人生最得意之时,走向万丈深渊的。朱元璋是一个非常爱猜疑的皇帝,他乃是一介布衣起家,因此心中总是充满不安,担心别人抢了他的位置,因此他找了各种理由把当年一起打天下的小伙伴们一个个杀掉。
胡惟庸能够得到朱元璋的赏识,说明他是有一定才华的人,不然在那个年代,他很难出头的。起初的胡惟庸做事非常谨慎,而且很勤奋,凡事都以朱元璋喜欢的方式处理,渐渐地赢得了朱元璋的喜爱,当然这些还远远不够,人要想走得更高更远,必须要有贵人相助,李善长就是胡惟庸的贵人。
胡惟庸是李善长是老乡,李善长得宠时,胡惟庸还是一个小角色,不过他很善于逢迎,李善长被他逗得很开心,当然李善长也有自己的打算,为了对付刘伯温,李善长有意培养胡惟庸为自己的势力,在李善长的推荐保举下,胡惟庸官运亨通,到了1373年时,胡惟庸已经当上了右丞相。
从1373年到1380年这是胡惟庸最后的7年时间,也是他人生最关键的7年,也就是在当上右丞相之后,胡惟庸开始变得飞扬跋扈起来。1377年胡惟庸当上了左丞相,地位仅次于朱元璋一人,他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俗话说乐极生悲,这个时候的胡惟庸大权在握,甚至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了,各部门的奏折必须他先看过一篇才呈递给朱元璋,凡事对他不利的奏折一律没收,朱元璋根本就看不到了。开国元勋徐达实在看不过胡惟庸的嚣张,于是禀告了朱元璋。然而此时的朱元璋只是淡淡地回应知道了,并没有对胡惟庸动手,这完全不像他的风格。
胡惟庸得知徐达告状,便想要利用其门人杀害徐达,不料被徐达提前得知而告吹。据说刘伯温得病后,胡惟庸前来送药,吃了他送的药不久,刘伯温就一命呜呼走了,胡惟庸也成了杀害刘伯温的凶手,但此时朱元璋也没有动他。
胡惟庸积极拉拢遭朱元璋贬黜或者是批评的开国元勋,希望利用他们的势力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甚至还联络倭寇,给元朝的残余势力写信,希望他们一起出兵反对朱元璋。然而这一切有条不紊地准备进行时,却发生了一个意外。
胡惟庸的儿子乘马车招摇过市结果摔死了,胡惟庸一气之下将马夫处死。朱元璋知道此事后大为愤怒,要求胡惟庸偿命,胡惟庸提出用金钱抵过,但遭到了朱元璋拒绝,此事胡惟庸才真正知道朱元璋的厉害,但是他已经没有回头路,便准备动手造反,不料没成功就被朱元璋拿下处死了,胡惟庸案牵连3万多人,其中包括公爵李善长在内,一公二十一侯。成为明朝一大奇案。
那么,胡惟庸真的是因为谋反被朱元璋杀掉的吗?事情过了许多年之后,学者和专家的说法不一,但是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胡惟庸谋反是一桩冤案,完全是朱元璋想要除掉阻碍他集权的牺牲品。
在朱元璋颁布的《昭示奸党录》声称自己登上城楼,看到胡惟庸家中埋伏刀兵,于是断定其准备造反,试问以胡惟庸这样精明之人,如果真的想要造反,岂能让别人在高处就能看到有伏兵。
其实,从胡惟庸被杀之后,朱元璋做的一件事就能看出,朱元璋之所以愿意容忍胡惟庸胡作非为7年时间,完全是在下一盘大棋,那就是废除丞相制,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朱元璋做到了。
翻看胡惟庸的历史档案,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这个人只有后半生,没有前半生。
公开的历史资料很少讲到他的身世,连生日都无记录。所以胡惟庸的年龄始终是谜。这说明什么呢?胡惟庸这个人没有显赫的家族出身,他是人到中年发迹后、才被历史留意的。
那么这个不起眼的胡惟庸,是怎样从被历史遗忘角落走上历史前台呢?
史书没有此人的出生年月,但却都清清楚楚地注明了此人的籍贯,他的老家――濠州定远县。濠州,位于今天安徽省蚌埠凤阳一带,定远县当然也归其管辖。可见,胡惟庸这个人没有显赫的家族,但却有着显赫的籍贯,他的老家比较有名。用过去的话来说,濠州属于龙兴之地,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很多义军教派都云集在这里,其中就包括朱元璋的明教红巾军。正是这支军队,后来从濠州打遍全国,成了大气候。
所以,可以说胡惟庸出生在革命根据地,这个老家注定要给他带来不平凡的经历,纵观其后半生的经历,他的好运和厄运果然都与这个籍贯有关。关于这一点,稍后的故事会展开。这里,我们还是先从胡惟庸早年身份说起。
那么胡惟庸早年是干什么的呢?一些野史和笔记小说偶然提上一笔胡惟庸早年身份,主要是两种说法,一说是个私塾先生,乡村民办教师,教书匠,二说此人是个元朝小吏,大概也就相当于宋江之流的“押司”文书。不管是哪种角色,可以说他在旧朝混得并不好,于是天下大乱,本乡本土出现朱元璋这支起义军后,胡惟庸也反了,投靠了朱元璋这支反元武装。
我们今天看胡惟庸举动,应该说,他也是个有想法有点胆量的文化人,参加反 *** 武装可是杀头之罪,你知道哪朵云彩下有雨?朱元璋这支队伍一定能成功?一旦失败了,谁也活不了。可见,胡惟庸也有搏一搏心理,不想一辈子混下去,参加起义军,就是希望在乱世一搏,改变自身命运。
然而,虽然胡惟庸有点文化有点墨水,但在朱元璋手下,起初并没有得到太多青睐。史料显示,元至正15年,即公元1355年,胡惟庸投靠朱元璋这支部队,得到了什么职务呢?元帅府奏差。给领导跑跑腿取点文件报纸什么的,相当于现在的通讯员。绝对属于小角色。
那么,早期胡惟庸为何没在朱元璋阵营显山露水?
因为此时朱元璋正处打天下阶段,他最稀罕的是两类人才:一是运筹帷幄的军师谋士,像刘伯温朱升那样的,能够提出高瞻远瞩、“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的伟大战略;二是冲锋陷阵的将军武士,像徐达常遇春那样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这两种人才,胡惟庸均不在其列。胡惟庸不懂军事,不会打仗,朱元璋这支起义军打了很多著名战役,没听说有一场是胡惟庸参与指挥的,甚至连参与都都没有。所以,这样胡惟庸是很难在早期朱元璋阵营冒出头来。
但是,老天饿不死瞎家雀,凡是称得上是奇葩人物的,一般运气都不错。胡惟庸也是这样的人。本以为这辈子没当大官命的胡惟庸,在投靠朱元璋的第十二个年头,突然时来运转。迅速从基层上调中央,不断被委以重任。
为什么胡惟庸会突然发迹?
很多历史小说将胡惟庸的发迹归结到,他的人脉发生了质变。此间,胡惟庸结识到了一个大人物――朱元璋的大秘李善长。这个李善长从朱元璋起兵时就跟过来,做朱元璋的掌书记,是朱元璋的第一笔杆子,他与朱元璋胡惟庸三人同为濠州人,不过他与胡惟庸还近一层,不仅同州而且同乡,都是定远县人,纯老乡。在胡惟庸的巴结下,据说主要是送了黄金二百两,也有说是送了三百两黄金,总之是下了本,砸到老乡跟前,李善长一看,这人不错,会来事,于是就认下了这个老乡,成为胡惟庸的伯乐。这个原因纵然不差,但我认为却不是最重要原因。
那么,胡惟庸发迹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呢?
那是因为,此时中国,发生了两个重大历史转折变化――改朝与换代。
我们知道,朱元璋这支起义军,在公元1367年成了大事,完成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大业,灭了蒙元,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顺理成章成了开国皇帝。
就在此后,胡惟庸时来运转。不是他突然长本事了,也不仅仅是李善长的推荐之功,而是朱元璋的用人标准发生了变化。打天下之后要坐天下,改朝之后,便要换代,此时一个开国皇帝历史定律便残酷显现出来,什么定律?“兔死狗烹”。开国皇帝要杀功臣杀战友了。贫农出身的朱元璋当然也没摆脱这个历史规律,建国后他最需要的人才,已经不是打天下的谋臣武将,而是打掉这些功高盖主的谋臣武将的“棍子型干臣”了。什么叫“棍子型干臣”?那就是拥有奴才的忠诚、酷吏本领、没什么资历的臣子。胡惟庸恰在此时入了朱元璋法眼。
史料显示,公元1365年,已经在基层奋斗了十年的胡惟庸,只做到七品芝麻官――宁国知县。但自改朝换代的公元1367年起,原为知县的胡惟庸就成了火箭式干部,由地方进入中央,洪武三年,进入中书省,任参知政事。洪武六年,拜右丞相,洪武十年即公元1377年升任左丞相。
这里我们要顺便说下明朝建制,明初时的建制与历代相仿,最高 *** 机构是中书省,中书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是丞相。如果说中书省相当于现代国务院,那么参知政事就是国务委员,丞相就是总理,而大明丞相分左右,左丞节制右丞,右相为副,左相为正,为百官之首。
也就是说,胡惟庸由一个地方官成为百官之首,用不到十年时间。
朱元璋在启用胡惟庸前,曾征询过开国第一元勋刘伯温意见:你看老胡这个人怎么样,我打算把他提起来。刘伯温说了一句著名评语“譬之驾,惧其偾辕也。”你拿它当驾辕马,恐怕是要翻车。根据后来胡惟庸事发,人言刘伯温果然神算。但是我要说他不明就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难道朱元璋比刘伯温眼力差?
不管我们今天怎么评价朱元璋,甚至说他是暴君也不为过,但此人却始终有个长处:在看人上非常准,堪称用人大师,否则前期也不可能成就天下。当胡惟庸站在他面前,他一眼看出,这是根很好棍子,决定把这个“棍子”抬起来,用以打倒那些翘尾巴的开国功臣。
至于驾辕马翻车,朱元璋不担心。他想翻车,别忘了车老板是谁。我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部影片《青松岭》,讲述一个英雄车老板,专能驯烈马,别的车老板马毛了都惊慌失措,而他一鞭子就能把马抽服了。朱元璋就是这样的车老板。他用胡惟庸,是想用其长,至于其短,完全在车老板掌控之中。
事实证明,他没有看错胡惟庸。他虽然没有徐达那般横刀立马的武功,也没有刘伯温般运筹帷幄的谋略,但却有他人不及一些特长。哪些特长呢?
《明史奸臣传》记载,自洪武三年起,胡惟庸 “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这段史记,清楚说明胡惟庸受宠的原因――迎合朱元璋,同时也引出了他的政治作为与特长。什么特长?主要特长可以概括为两个字:整人。用明代史学家王世贞的话说,胡惟庸这个人“阴刻险鸷,众多畏之”。说胡惟庸就像凶猛的老鹰,群臣大都怕他。而我以为,用棍子比喻胡惟庸更为恰当。
纵观胡惟庸就任丞相后的主要政治作为,就是帮助朱元璋整人,作为朱元璋手里的一根“棍子”,朱元璋想整谁,胡惟庸就打谁。
那么,胡惟庸帮朱元璋整了哪些人,都是怎么整的呢?
我们知道,胡惟庸是朱元璋任用的最后一个丞相,胡惟庸之前,朱元璋任用过四个丞相。这四个人下场悲惨,或多或少都与胡惟庸有些干系。
先说第一个丞相。李善长。
我们知道,大明建国伊始,朱元璋就任命自己的大秘李善长为首任左丞相,但李善长没干多久,只做四年,就病退了。李善长病退时58岁,不是很老,得的也不是大病,后来回到家里养了不到一年就好了。
这和胡惟庸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李善长在任左丞相时,胡惟庸是参知政事,地位仅次于丞相。李退下来就有可能轮到胡接班。虽然李善长是胡惟庸的恩人伯乐,胡惟庸对李善长也是毕恭毕敬,但朱元璋却有自己盘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13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