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刘伯温的情商有多高靠一个字躲过一劫!

以史为鉴 2023-07-03 23:23:49

刘伯温的情商有多高靠一个字躲过一劫!

刘伯温的情商有多高?靠一个字躲过一劫!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朱元璋当时想杀刘伯温,刘伯温却对他说我有个字不会写,被赦免!

刘伯温在明朝属于开朝元老级别的人物,在当初就跟着朱元璋打仗,作为朱元璋的军师存在。而朱元璋在带兵打仗的时候十分器重刘伯温,而刘伯温不负众望每次都会给朱元璋带来锦囊妙计。如果说诸葛亮辅佐了刘备,那么就是刘伯温辅佐朱元璋上位当上了皇帝,刘伯温的才能是不输与诸葛亮的,而且在历史上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几乎无所不能。而且刘伯温这个人的情商非常高,凭借着自己的情商轻松躲过了一劫!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别看当时打仗时刘伯温的地位比较高,但是打下了江山以后可不是这样了!在当时的时候,朱元璋扶持胡惟庸与刘伯温在朝堂上公开对抗,而且有了朱元璋的支持,当然是刘伯温落下风!可是到了后来。朱元璋的疑心太重,谁也不愿意去相信了,就直接想杀掉刘伯温。而马皇后知道以后就赶紧给刘伯温送上了一篮水果,里面有枣也有桃,刘伯温一看就知道什么意思了,马上猜到朱元璋的大刀马上挥向自己,而自己需要向马皇后送的那样,早早逃走!

可是天下那么大,自己又该去哪里呢?逃走也不行,很轻松就被朱元璋所抓回来,而且跟随朱元璋那么久也是知道朱元璋的为人,很容易把自己给在逃跑的路上杀死的。而刘伯温就自己想了一个妙招,在早朝的时候故意上朝晚一点。在朝堂上刘伯温这件事惹得朱元璋发怒,想着用这个名字来治刘伯温的罪!而刘伯温突然说自己昨天晚上日思夜想就写一封奏折,但是有个字不会写,一下子就折腾了现在,所以耽误了早朝。

而在当时刘伯温可以说是天下有名的文人,学高八斗的存在,他这么一说朱元璋顿时来了兴趣,把刘伯温叫到了身边问是哪一个字!刘伯温说大赦天下的赦字不会写,而朱元璋听到后很是嫌弃刘伯温,还是一个丞相呢。

于是乎就把刘伯温叫到了身边,在刘伯温手上写了一个赦字,而刘伯温立刻跪下来大呼“谢陛下不杀之恩”,而当时朱元璋顿时醒悟了过来,可是当着大臣的面子不能反悔,只好放过了刘伯温。而最后刘伯温告老还乡,保全了自己!

明朝的开国功臣有谁逃过了朱元璋的屠刀?

公元1368年,朱元璋击败所有对手在南京建都称帝,国号明,年号为洪武。大明新立,与朱元璋出生入死的弟兄们满心期待着加官进爵、荣华富贵的美好日子来临。

然而,天下本没有那么圆满的事。朱元璋生性多疑、好猜忌,早年的苦日子让他对任何人都不信任,即使是出生入死,两肋插刀的好兄弟也不例外。

明朝开国功臣共有34位,其中有14人被朱元璋杀掉。这14人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荥阳侯郑遇春、南雄侯赵庸、宜春侯王彬等。李善长官居宰相、韩国公也没能幸免,全家70余口被杀,李善长77岁高龄也被处死。

宋国公冯胜(蓝玉案被杀)、江夏侯周德兴(因子犯法被牵连)、朱亮祖(被鞭死)、颖国公傅友德(因被猜忌赐死),胡美(秽乱宫闱被杀)、梁国公蓝玉(因被猜忌谋反被杀)。这些被杀的人中,地位都非常高。

要说功臣中没有被杀的,刘伯温算是一位,他之所以能躲过一劫,按照民间传说记载,倒不是因为朱元璋念旧情,而是因为一首诗的缘故。

史载,刘伯温神机妙算,在大明鼎立之后便想急流勇退、归隐田园,因为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朱元璋出身疾苦,他能忍受任何屈辱与悲惨,却同样容不得有半点沙子进入自己的眼睛。

功成身退之后,刘伯温回家,但朱元璋仍然对他不放心,多次派人前去探视。朱元璋屠戮功臣之时,派人前去探视刘伯温。钦差抵达刘伯温的老家青田时,发现刘家哀乐阵阵,刘伯温已经因病去世了。

朱元璋并不相信刘伯温这么轻易就死去,于是亲自前来探视。走到距离刘伯温家不远处的一座寺庙时,朱元璋有感当年在寺庙当和尚的那段苦日子,于是便信步走入寺庙之中。

在寺庙之中,只见院墙上画着一个背着大布袋的和尚,和尚旁边写着一首诗:

大千世界正茫茫,何必收拾一袋藏?

古来多少英雄辈,得道多助失道亡!

朱元璋定睛一看,发现墙上画的和尚很像自己,那首诗的含义让他恍然大悟。朱元璋长叹一声,命人将此诗抄下后,随即返回了京城。

此诗是刘伯温所留,他以假死瞒过钦差,又深知朱元璋不肯甘休,于是在自家的必经之路的寺庙里写下了这首诗。朱元璋果然看到了这首诗,朱元璋是何等精明之人?看了此诗一眼就明白了一切,于是便不再强求,刘伯温自此得以善终。

朱元璋屠戮功臣,其实也并不能完全怪罪于他的凶残和无情,他半生凄苦,经历了太多生死离别,内心早已经坚硬如铁,他好不容易打下的大明江山,绝不能让人夺了去。

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深知儿子们压不住这些骄横跋扈的勋贵们,很多人都在等着自己闭眼的那一天,所以他必须在自己还看得见时,用自己的手给后代留出一条活路。

斩杀大臣勋贵,背上暴君骂名,总好比江山易手,全族被诛要好得多吧。更何况有些权贵的确该死,这就是朱元璋诛杀权贵的原因所在。

告老还乡时刘伯温对徐达说了啥,让徐达成功逃过生死劫?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冷酷无情是有世人皆知的,相传,他为了屠杀功臣,上演了骇人听闻的火烧庆功楼之举,成为其人生的一大污点。



据说朱元璋荡平群雄,建立大明,一统天下后,这一年的春天,他率文武百官来到南京城外的长江边春游。朱元璋见浩荡长江滚滚东流,江面上烟波浩渺,寥廓苍茫,风帆点点,又见长江岸边的燕子矶古渡口如铜浇铁铸般傲然屹立,气势如虹,不由脱口吟了一句诗:“燕子矶兮一秤砣”。

然而,朱元璋肚子的墨水毕竟有限,吟了一句后就卡住了,怎么接不下一句了。

他憋得面红耳赤,毕竟肚里墨水有限,第二句怎么都接不上龙。 他用眼角偷瞄众臣,只见大伙儿都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有人还脸带讥笑。只听几位开国将帅在小声议论:“这哪是诗,明明就在这时,刘伯温站出来帮朱元璋解围,他慢条斯文地说:“陛下把燕子矶码头比作秤砣很形象,微臣试着接一下后面的。“只见他略一思索,吟道:“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挂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刘伯温话音末毕,周边的文武大臣们异口同声称好。

刘伯温在关键时刻救了朱元璋的场,按理说朱元璋应该“嘉奖“他才对,然而,自尊心极强的朱元璋却觉得刘伯温”丢了“他的面子,更认为这些追随自己建功立业的文武百官自恃有功,根本不尊重他,于是一个可怕的想法在他心里诞生了。

几天后,朱元璋下令了一道命令:在南京鼓楼岗的山坡上修建一座“庆功楼”。

据说在朱元璋建造庆功楼的时候,开国功臣们都很高兴,毕竟这个楼是为他们而建立。

众人皆喜,一人独忧,这个人便是刘伯温。刘伯温见了这个楼之后忧心忡忡,茶饭不思。他心里很清楚,楼建造好的时候,就是他们这些功臣死亡之日。




刘伯温为了保命,便决定选择“走“为妙,于是向朱元璋提出告老还乡,理由是年老多病,不宜再在朝中为官。朱元璋当然不愿意放人,但刘伯温择机再辞,就这样反复几次,朱元璋见留不住他,只好批准让回乡。当然了对他的赏赐还是有不少的。

刘伯温逃过一劫后,也不忘一位好朋友——大将军徐达。

他想救徐达,便趁着去和徐达辞呈的机会,对徐达说:兄弟,功臣楼建成之日,皇上必然宴请各位元勋功臣,到时你一定要寸不不离地跟紧皇帝,切记,切记。徐达不解,还要问由,刘伯温说:你只需按照我说的办就行了。说着扬长而去。

功臣楼竣工后,朱元璋果然在此宴请诸功臣,徐达暗中观察了一下当时的现场,敲了敲建好的楼板,听了听声音以及观察了朱元璋当时的表现,心里顿时凉了半截。

功成名就后刘伯温,是如何逃脱朱元璋诛杀的?

功成名就后的刘伯温向朱元璋提出了自己已经垂垂老矣,不再适合官场,决定归隐田园,于是告老还乡,这才逃过了朱元璋追杀功臣的一劫。但是,叛贼胡惟庸追到了刘伯温的老家,刘伯温郁郁而终。后来胡惟庸案爆发,朱元璋为刘伯温平反,追封刘伯温为太师,谥号文成,并且给刘伯温的家人了免死金券,也算是对得起刘伯温所做的贡献了。


刘伯温出生在青田县,从小就天资聪慧,聪明过人,是十里八乡不可多得的人才。二十几岁就考取了进士,入朝为官。但是这样的太平日子并没有过多久,刘伯温敏锐的洞察能力就嗅到了政治的变化,辞官归乡,归隐田园。刘伯温的做法是正确的,辞官不久,各地就举起了抗元的大旗,在这众多起义军中,朱元璋听说了刘伯温的才气,于是邀请刘伯温出山,刘伯温也看中了朱元璋身上的独有的气质,决定跟随朱元璋完成一统大业。


刘伯温的眼光是独特的,朱元璋果然不是一般的人才。就这样,朱元璋最终建立了政权,封功臣刘伯温为太史令兼御史中丞。可是,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怕功臣位高权重,开始诛杀功臣。具有敏锐嗅觉的朱元璋又发现了不妙,于是便装病不上朝,不久就向朱元璋提交了辞呈,说自己年事已高,想告老还乡,归隐田园。朱元璋当即同意,于是,刘伯温收拾行囊回了老家。


可是刘伯温回去不久,被叛军胡惟庸陷害。刘伯温为了向朱元璋表明心志,亲自回京向朱元璋谢罪,老年人经过这一番折腾,回家不久就病逝了。后来,胡惟庸案发生,朱元璋开始给刘伯温平反,追封为太师,赐谥号文成,也算是对得起刘伯温的死了。

历史上刘伯温为什么不能全身而退?

"说到"神机妙算",第一个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肯定是"卧龙先生"诸葛亮。不过在元末明初,也有一位多智近妖的神人,他,就是刘伯温。在正史中,刘伯温辅佐朱元璋,为他出谋划策,为朱元璋消灭群雄、开创伟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在民间的口口相传中,刘伯温已然通神,他"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所作的《烧饼歌》甚至准确预言了几百年后发生的事情,让人啧啧称奇。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真有这么神奇吗?如果他能够知过去未来,又为什么不能预测到自己无法全身而退呢?下面,就来看看发生在刘伯温身上的那些往事:


早年经历

据《明史》记载,刘伯温,名刘基,伯温是他的字。小时候,他聪颖过人,读书过目不忘,12岁考中秀才,14岁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他博览群书,不但苦读儒家经典,还对天文、地理、军事、数学知识颇有兴趣。据说他还研究过《奇门遁甲》,所以小小年纪就已经名满家乡。

23岁时,才华横溢的刘伯温考中了进士,可惜当时连年战乱,朝堂内部自顾不暇,没人来发掘和起用这位才子,致使他在家中白白闲居了三年。三年后他才做上了小官,走上了仕途,可他实在太过正直,受不了黑暗腐败的官场现状,最终辞官隐居。

谋士出山

据《重锓诚意伯文集序》记载:"未见树开国之勋业而兼传世之文章如公者,公可谓千古之人豪矣"足以说明刘伯温的满肚才华。1360年,49岁的刘伯温终于遇到了能够欣赏自己才华的明主。

朱元璋三顾茅庐,将他请到了南京,从此他一心一意担当朱元璋的谋臣,曾提出过很多有价值的作战方针。比如刘伯温初次与朱元璋见面,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让朱元璋十分惊喜。之后他又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思路十分清晰。

朱元璋也基本是按照这样的战略行事,使自己的实力不断巩固。尤其值得一说的是,刘伯温还建议朱元璋脱离韩林儿自立并打出"大明"的旗号,为朱元璋平定天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明朝开国之后,刘伯温又开始参与帝国新秩序的构建,主张严明法纪、依法治理。铁面无私的他不知不觉中得罪了很多权贵,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就是其中之一。

危机四伏

在朝堂内部,以李善长等人为首的开国功臣们,属于淮西集团,多是朱元璋的老乡,也是朱元璋赖以建立明朝的核心力量。而刘伯温是浙东集团的领袖,虽然功绩卓著,但毕竟不是一直跟随朱元璋鞍前马后的好兄弟,所以朱元璋给予他的待遇远远比不上李善长等人。

据《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朱元璋开国伊始,废除了前朝的子爵、男爵位,外戚封爵只设公、侯、伯三等爵位。开国六公是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常茂。而刘伯温不但被挤出了这个"第一梯队",甚至连"第二梯队都没进入",勉强封了一个毫无诚意的"诚意伯",所任职务只是御史中丞,李善长的俸禄竟是他的十几倍,此等境遇实在是让人感慨。

之后他因为斩杀了李善长的亲信李彬,惹得李善长极为不快。李善长曾向朱元璋进谗言,甚至把京城不下雨的责任都推到了刘伯温身上。刘伯温感受到了危机四伏的氛围,决定远离是非,明哲保身,恰好他的妻子去世,他以此为借口请辞。

伯温之死

回乡之后,刘伯温害怕惹祸上身,一度隐姓埋名,十分低调,有官员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温,想要上门拜访,却被他果断拒绝了。然而就算他这般谨小慎微,朝堂里那帮人还是不愿意放过他,胡惟庸等人还诬告他,说他想在有王气的谈洋给自己建墓,实在是居心叵测。

朱元璋听说后勃然大怒,竟停发了刘伯温的俸禄。刘伯温无奈,只好亲自回到京城,上表忠心,然后就住在京城,留在朱元璋的眼皮下面,以消除他的疑心。无奈不仅是胡惟庸想除掉他,就连朱元璋也想要他的命:连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们都不信任,又怎会信任比他们晚来到自己身边的刘伯温呢?

何况刘伯温实在是太聪明了,任何一个皇帝也不能接受身边有这么个机智过人的臣子,万一他把心思用在了阴谋叛变上,皇帝该怎么办?

刘伯温的悲惨命运就此注定,据《明史.刘基传》的记载,1375年,刘伯温感染风寒,身体不适。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竟然让痛恨刘伯温的胡惟庸带太医来开药,这样的药方刘伯温敢吃吗?但朱元璋在胡惟庸背后虎视眈眈地盯着他呢,他只好吃下此药,之后病情果然更加严重。

他曾婉转把此事上报给朱元璋,谁知朱元璋不为所动,只是说了些无关痛痒的场面话,聪明如刘伯温,还会不明白朱元璋的意思吗?不久,朱元璋派人将刘伯温送回老家,到家后,刘伯温拒绝了一切药物治疗,静静走向死亡,享年65岁。

刘伯温的死,表面上看是疾病所致,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死于残酷的政治斗争。朱元璋明知淮西集团和新崛起的浙东集团针锋相对、互相仇恨,但却故意不采取任何措施,反而时不时地添一根柴、加一把火,自己享受"坐山观虎斗"的乐趣。

最终这些人果然如他所料,斗得你死我活,刘伯温固然不明不白地病死了,但李善长、胡惟庸等人也没有讨到什么便宜,一场政治大戏即将落幕,棋子跳得正欢,背后的执棋人却笑而不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13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